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07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docx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

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六月

 

目  录

一、国土资源形势

(一)“十一五”国土资源工作成效

(二)国土资源面临的形势

二、规划基本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

三、土地资源

(一)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二)推进基本农田建设

(三)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四)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

(五)统筹各区域用地

(六)积极推进土地整治

(七)加强土地调查评价和监测

四、矿产资源

(一)加快基础地质调查评价

(二)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三)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五、地质环境

(一)加强地下水调查评价与监测

(二)强化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保护

(三)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防治

六、基础测绘

(一)加速测绘基准现代化体系建设

(二)加强基础测绘项目

(三)完善青海省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

(四)加快信息化测绘生产基地建设

七、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一)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推动国土资源科技进步

八、国土资源管理

(一)国土资源市场制度建设

(二)建立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

(三)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四)完善地质找矿体制机制

(五)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六)加大国土综合整治

九、国土资源重大工程

(一)土地资源工程

(二)矿产资源工程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四)基础测绘工程

(五)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

十、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二)创新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经验

(四)加强规划制度化管理

 

前 言

根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结合青海省国土资源现状,编制《青海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指导全省“十二五”国土资源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能、调控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审核国土资源项目、安排相关投资的依据。

《规划》对加强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范围为青海省所辖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保护与合理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基础测绘等。

《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国土资源形势

(一)“十一五”国土资源工作成效

“十一五”以来,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

国土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1、耕地保护成效明显,建设用地得到有效保障

“十一五”期间,全省耕地面积保持在54万公顷(合81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有效保证。

结合二次土地调查,全省重新核查划定基本农田41849块,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3.4万公顷(合651万亩),重新签订目标责任书4.84万份,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到了实处。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全省新增建设用地总量15.16万亩,其中占用农用地10.33万亩(耕地5.37万亩),未突破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

重点保障了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土地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总体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积极开展并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项目66个,总建设规模35.6万亩,总投资4.5亿元,新增耕地12.6万亩。

实现了全省耕地的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2、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成果显著

全面启动了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工作,完成了全省1:

1万和1:

5万调查范围的划分,全面查清了土地利用及权属状况,建立了省、8个州(地)、46个县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为全面科学管理土地奠定了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加快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启动实施了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地质找矿成效显著。

基础地质调查程度不断提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矿产资源勘查取得重大进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35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068亿立方米;“十一五”期间,主要矿产新增资源储量:

煤炭10.61亿吨,铁1.29亿吨,铜27.9万吨,铅96.33万吨,锌247.24万吨,岩金132.79吨,钾盐3520.1万吨。

为青海省的矿业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3、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严把土地供应关口,进一步优化供地结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供地备案制度,加强供地批后监管。

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核减不合理用地。

规范管理、盘活存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制度,为土地宏观调控提供了依据。

深入开展治理土地市场秩序工作和“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使土地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不断加大执法监察工作力度,通过土地执法“百日行动”,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以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西宁—海东、木里—热水、赛什塘—德尔尼为主体的矿产资源开发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

大、中型矿山比例逐年增加,优势矿产的开发规模和效率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逐步提高。

主要矿产的采选综合回收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资源效益进一步显现。

矿产品呈现多元化趋势,产业链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

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矿山企业833家,大型、中型、小型、小矿比例为3.72:

4.8:

32.05:

59.43,从业人数69506人,采、选矿石7754.91万吨,采选业总产值391.3亿元,利润总额84.59亿元,矿业开发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动力。

4、国土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初步建立

加快推进土地和矿业权市场建设,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严格落实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挂牌出让制度,遏制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低成本扩张。

土地市场建设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土地资产化进程,为城乡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大力推进矿业权有偿取得机制,按照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市场方式出让矿业权,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

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体系基本建立,市场配置资源机制进一步完善。

5、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逐步深入、地质灾害监测网初步建立、地质灾害治理成果显著。

在地质灾害发育重点县(市)和全省范围内,分别开展了不同精度的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到2010年底完成了全省43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对重要经济发展和人口集中地区的一些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体,开展了专门监测。

进行了西宁市小西沟泥石流、龙羊峡虎丘山滑坡、玛多县花石峡镇危岩等多处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的应急排险和治理。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得到加强。

开展了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基本查清了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从2003年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资金54715.5万元,开展了班玛县多卡、吉卡砂金矿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74个,完成治理面积123466亩(合8231公顷),恢复耕地19766亩(合1318公顷)。

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取得进展,尖扎坎布拉、久治年保玉则、格尔木昆仑山、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和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和公园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出色完成玉树4.14地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排查、治理、监测工作。

6、基础测绘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基础测绘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逐步突显。

“十一五”期间开展的西部地区1:

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新测1:

5万地形图650幅,实现全省1:

5万地形图全覆盖;开展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

1万地形图测绘与更新”项目,新测和更新1:

1万地形图912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2%,占重点覆盖面积的22.3%。

基础测绘成果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第二次土地调查、青藏铁路西格段电气化复线建设、青藏铁路用地确权等重大项目,以及生态保护建设、地质调查、农牧业综合开发、黄河流域水利水电开发等工程项目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测绘数据和图件,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保障作用。

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各等级测量控制点成果7666点、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1080张、各类挂图18501张、地图册4000余本、航空像片1459张、各种数字化测绘成果837.4GB。

应急测绘保障贡献突出。

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快速组建救援队,为救援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完善的地理信息与野战通讯保障。

2009年8月,海南州兴海县突发肺鼠疫,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为省政府疫情应急指挥部紧急编制了疫情指挥专题系列地图,制作了“海南州鼠疫疫情管理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为疫情的全面评估、应急指挥和决策提供了及时、科学、准确的地理信息保障。

4.14玉树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测绘应急保障预案,先后赶制出几百套《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区划图》、《结古镇震前高清晰影像图》、《结古镇震后高清晰影像图》等各类图件,组织开展灾后重建测绘专项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

建设15个临时全球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解算灾区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紧急测制灾区约195幅1:

1万比例尺影像地图;建设灾后重建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和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指抢险救灾、灾后重建规划等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

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实施了“数字青海”空间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数字西宁”基础空间框架建设,开展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及预警地理信息系统”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专题应用系统建设成果丰硕。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手段进一步丰富。

组织实施了以确定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理位置,测量其平面坐标和高程,开展地球空间信息变迁监测与研究为目标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工作。

实施了在青海湖和三江源区设立国家地理标志的工作。

制作了《青海省经济地图集》、《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系列图》、《西宁之窗》、《青海省社会资源重点部位应急预备系列图》、《青海省电网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集》、大柴旦、乌兰《行政区划图》、《玉树州旅游交通图》、《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图集》等多种电子、纸质地图(集)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多种需求。

7、国土资源管理迈出新步伐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龙头的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规划管地、依法用地意识逐渐增强,认真执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制度,坚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强化土地利用项目规划审查制度,土地宏观调控能力逐步提高。

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协调发展的新体系初步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取得积极成效。

(二)国土资源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有利条件分析,一是中央启动新一轮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实施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并设立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有利于我们抓住机遇,努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过十年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中央召开第五次藏区工作座谈会,对推动青海等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是全球资源性需求和我国资源消耗依然处于高增长阶段,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西部转移,为我省依托优势资源,加快发展矿产采选业及后续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产业空间。

四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省土地、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导致国土资源刚性需求持续增长、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监管压力加大,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和双重压力将长期存在。

加强土地、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而繁重。

1、土地供需矛盾尖锐,耕地保护压力增大

中央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的要求,将对土地供应总量产生巨大压力。

青海省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44%,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75%,人均耕地仅1.48亩,资源现状和可供给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土地管理中未批先用,边批边用的现象依然突出;移民安置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移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越来越高,同时土地违法违规现象也对监管和服务构成严峻挑战。

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建设用地增长的趋势将不可避免,保护耕地和促进发展矛盾突出。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难度逐步加大。

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约25万公顷,现有可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4.7万公顷,但受交通、水利、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土地整治成本高、难度大,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实现补充耕地的任务十分艰巨。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艰巨。

全省生态环境脆弱,局部地区人地矛盾和土地退化问题突出,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2、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的任务十分紧迫

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央提出立足国内、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矿产资源勘探的大突破带动项目建设的大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加快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提高资源的供给和保障能力。

同时外部社会环境对地质工作的干扰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影响地质勘查的严重问题。

目前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还存在矿产资源不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供大规模开发的矿产地不足,特色资源规模开发缺乏后劲,能提供招商引资的大型资源开发项目不多;找矿效果不明显、开发规模偏小、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矿产资源开发方式粗放,综合回收和利用率低,大多数矿产的综合利用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

与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四个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地质勘查工作进度,大力推动“358”地质勘查工程进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进一步加大矿产开发规模,提高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和效率,调整和优化开发利用布局与结构,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3、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和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我省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威胁较大。

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于全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我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工作欠帐较多,监测预报水平较低,应急反应技术支撑薄弱,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

因此,必须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工作,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为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国土整治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要注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努力做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基础测绘工作对经济社会的支持需进一步加大

“十一五”期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测绘的投入相对于“十五”及其以前时期有了明显的增长。

但是,基于我省基础测绘长期以来“历史欠账”巨大和全省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现状考虑,基础测绘投入不足、增长幅度明显偏低,发展明显滞后,保障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重点工程项目对基础测绘的需求。

特别是省级以下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州(地、市)、县(市)两级基础测绘经费未依法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财政预算,严重阻碍了我省基础测绘事业的全面、均衡发展。

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覆盖率低,地理信息资源匮乏,测绘公共产品不丰富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省测绘局成立至2005年底,共测制1:

1万地形图2203幅,对全省国土的覆盖率约为8%。

其中大部分是1985年以前由省测绘局为经济建设需要零星测制的。

为了适应规划、设计等行业大规模数字化作业的需要,省测绘局于“十五”期间安排了针对库存1:

1万地形图的扫描数字化工程,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形成数字栅格地图(DRG)2203幅,数字线划地图(DLG)1251幅。

由于测制年代久远,现势性差,加之国家测绘基准和成果标准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测绘成果已基本失去使用价值而仅具历史档案价值。

测绘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测绘统一监管能力不足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

由于体制和财力的原因,我省建立健全州(地、市)、县(市)两级测绘行政管理机构工作进展缓慢,测绘统一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导致测绘成果依法汇交率低,重复投资、重复测绘、资源浪费,测绘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违法经营、侵权盗版等现象依然存在。

测绘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善。

基础航空摄影和航天遥感资料获取能力不足,信息加工和开发服务手段落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基础测绘成果保密与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测绘成果应用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宽,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5、新形势和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新要求的关键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土资源监管和改革的压力凸显,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国土资源关注度越来越高,而青海省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特殊的民族宗教环境和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需要有特殊的国土资源政策来支持其发展。

全省国土资源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工作条件差,信息化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和进步落后,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规划基本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快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进程,提高矿产资源供应能力;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

紧紧围绕发展这一要务,加大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增加新的耕地,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加大基础地质调查评价与重要矿产资源勘查的力度,提交新的矿产地和资源储量,为矿产资源的规模开发做好资源储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坚持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建立健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各个环节的全面节约制度,坚决遏止破坏、浪费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优化国土资源配置。

深化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积极推进工业用地、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继续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促进国土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各类主体享有获得、使用资源产权的平等权利。

积极探索科学有效配置资源的途径,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

——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全面提升国土资源工作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积极推广、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与效果。

继续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土资源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国土资源工作的管理水平。

(三)规划目标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统筹发展与保护,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全面推进“358地质勘查工程”,打造国家战略资源基地,基础地质调查程度显著提高,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地质环境保护取得实质进展,基本建成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的防灾减灾体系,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

1、土地利用

——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落实。

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4万公顷(810万亩)。

确保43.4万公顷(651万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0179公顷(15.27万亩)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和未利用土地开发增加耕地面积不低于10909公顷(16.36万亩)。

                                       

——土地供应总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土地供应的有效调控。

“十二五”期间,全省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12.28万公顷(184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9270公顷(59万亩)。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水平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初步形成。

“十二五”期间,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提高210%。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77平方米。

2、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显著提高。

1:

20~1:

25万中比例尺航空磁测、重力测量、地球化学调查、区域遥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覆盖全省,1:

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完成面积16.08万平方千米,1:

5万区域航空磁测新完成面积19.99万平方千米,全面实现地学基础资料的更新,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获得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地学新成果。

——矿产资源勘查实现重大突破。

1:

5万区域矿产调查新完成面积28.83万平方千米,完成矿产资源远景区资源评价27.56万平方千米。

新发现矿产地和普查基地80处,形成新的资源富集区2~3处。

新增矿产资源储量:

石油1.7亿吨、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煤炭15亿吨、铁5亿吨、铜400万吨、铅锌1000万吨、钼20万吨、金400吨、氯化钾3亿吨。

——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和效率明显提升,开发利用布局显著优化,矿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利用技术有长足进步。

力争到2015年,矿产资源开发总量达到1.5亿吨,采选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2%以上,总产值突破500亿元,矿山总数量控制在1200家以内,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9%,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指标提高2~3个百分点。

——重要城镇、重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取得新进展。

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完成地下水自动化监测点130个。

——矿产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完善。

基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矿产资源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

3、地质环境保护

——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和群测群防网络建设,继续开展东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的地质灾害详查。

——提高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水平,使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更主动,更有针对性,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