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115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docx

法学通论知识重点需背诵

刑法知识点

一、犯罪构成的含义和要素P112

含义: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反映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要件:

犯罪客体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观要件

1、犯罪客体要件

(1)犯罪客体的含义和特征:

犯罪客体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侵犯的权益

(2)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3)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犯罪对象,即危害行为的对象。

是指危害行为直接指向或直接作用的具体物或具体人。

特定的行为对象只有在某些犯罪中才是客观要件的内容之一。

区别:

危害行为的对象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而犯罪客体要件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行为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都受到侵害,而犯罪客体在一切犯罪中受到侵害。

2、犯罪客观要件P113

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行为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

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首先是危害行为,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无行为就无犯罪”。

除危害行为之外,行为对象、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行为时间与地点也是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但它们不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

危害行为及其分类:

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自己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举止或活动。

危害行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

作为与不作为。

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

不作为是指负有特定义务的行为人能履行该种义务而不履行义务。

不作为构成犯罪必须具备以下客观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

危害结果并不是所有犯罪的共同要件,而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

在刑法理论上,对于大多数故意犯罪来说,危害结果并不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无论行为是否造成了危害结果,均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是对于过失犯来说,犯罪结果是构成犯罪的必要因素。

3、犯罪主体要件P114

犯罪主体要件,是刑法规定的、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

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要件和单位犯罪主体要件。

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必须是实施了危害行为的人

必须达到了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A完全刑事责任时期:

已满16周岁B相对刑事责任时期: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C绝对无刑事责任时期:

未满14周岁

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B相对刑事责任能力C减轻刑事责任能力D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见书P114页)

4、犯罪的主观要件P115

犯罪主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犯罪心理态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主观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这几种因素。

(1)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犯罪故意由两个因素构成:

一是认识因素,二是意志因素。

犯罪故意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犯罪故意分为: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

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

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分为三种。

一是行为人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

二是行为人为追求某一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发生三是在突发性的犯罪中,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

(2)犯罪过失:

犯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3)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

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即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

犯罪动机:

是指刺激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内心冲突或内心起因,它回答了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者这一问题。

动机的形成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内在的需要和愿望,二是外界的诱因与刺激。

(4)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

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

二、故意犯罪的形态P121

故意犯罪的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的结局性状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四种形态。

(1)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

特征:

1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实施犯罪

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3行为人事实上未能着手实施犯罪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主观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

(2)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犯罪形态

(3)犯罪中止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分为两种形式

1)即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中止其犯罪行为,因而没有发生特定危险结果的

2)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即犯罪行为实现中了以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犯罪分子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特征:

1中止的时间性:

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中2中止的自动性:

必须是犯罪分子自动放弃了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发生3中止的有效性

(4)犯罪既遂

三、共同犯罪P123

(1)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概念: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具备条件:

1)主体要件:

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可以分为下列情况:

1、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构成的共同犯罪。

这种自然人共同犯罪,要求个犯罪人都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两个以上的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即单位共同犯罪。

3、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与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这在刑法理论中称为自然人与单位共同犯罪

2)客观要件:

是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所谓共同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为追求同一危害社会结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实施的相互联系,彼此配合的犯罪行为。

3)主观要件:

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所谓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1、共同的认识因素。

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纯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实施犯罪;二是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危害结果,而且也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也会引起某种危害结果;三是各共同犯罪人都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共同的意志因素。

直接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是共同直接故意;共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共同间接故意;在个别情况下,也可能表现为有的基于希望,有的基于放任。

(2)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主要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兼顾其分工,将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与教唆犯四种。

1)主犯

包括两类:

一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二是其他在共同犯罪中期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刑法规定,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的、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2)从犯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胁从犯

被迫参与犯罪的,是胁从犯。

被迫参与犯罪,是指在他人暴力威胁或精神强制下,被迫参与犯罪。

对于被胁迫参与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教唆犯

教唆犯,是指故意教唆他人实施犯罪。

成立教唆犯,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在主观上,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教唆行为会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进而实施犯罪造成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二是在客观上,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三是,在对象上,教唆犯教唆的对象必须是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四、故意杀人罪

概念:

故意杀人罪名,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犯罪构成要件:

A、本罪的客体为他人的生命权利;

B、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C、本罪的主体委一般主体。

凡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构成;

D、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

量刑:

犯本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

属于情节严重的,应当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故意伤害罪

概念: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加安康的行为。

犯罪构成:

A、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利。

B、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的身体健康的行为。

C、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其中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要求行为人年满14周岁即可;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要求行为人必须年满16周岁。

D、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的。

量刑:

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六、强奸罪

概念:

强奸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或者故意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构成要件:

A、本罪的客体为女性不可侵犯的性权利和幼女的身心健康权利。

B、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或者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C、本罪主体是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男性。

D、本罪主观上是故意,并且行为人具有奸淫目的。

量刑:

犯本罪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从重处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在公共场所强奸妇女的;两人以上轮奸的;致使被害人受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七、拐卖妇女儿童罪

概念:

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构成要件:

A、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自由权利和人格尊严。

犯罪对象是妇女、儿童。

B、本罪的客观上表现为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实施一种以上,仍以一罪论)

C、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D、本罪主观上是直接故意,且行为人具有出卖妇女、儿童目的。

量刑:

犯本罪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拐卖妇女、儿童3人以上的;奸淫被拐卖妇女的;诱骗、强迫被拐卖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

八、重婚罪

概念:

指有配偶而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又与之结婚的行为。

构成要件:

A、本罪的客体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

B、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有配偶而又与他人结婚,或者与有配偶者结婚的行为。

C、本罪的主体有两种人:

一是已有配偶而且尚未解除婚姻关系,又与他人结婚的人,即重婚者;二是本人无配偶,但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人,即相婚者。

D、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

量刑:

犯本罪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事诉讼法知识点

一、审判管辖权

概念:

刑事诉讼中的审判管辖,是指人们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的权限分工,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同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是权限分工。

(1)级别管辖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除外。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

第一,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第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省(区)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国性刑事重大案件。

注:

上级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下级人民法院认为案情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法院审判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可以请求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审判。

(2)地区管辖:

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

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犯罪地为主,被告人居住地为辅)

(3)专门管辖:

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专门人民法院与普通人民法院之间在第一审刑事案件在受理范围上的分工。

(军事法院和铁路运输法院)

二、证据的种类

概念:

与一般意义上的证据相比,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或者曰刑事证据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1.客观性2.关联性3.合法性

证据的种类(8种):

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1)物证

物证是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是一切物品和痕迹。

常见物证包括:

1)犯罪使用的工具2)犯罪遗留下来的物质痕迹3)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物

4)犯罪现场留下的物品5)其他可以用来发现犯罪行为和查获犯罪分子的存在物

(2)书证

广义上,书证也属于物证的范畴。

书证以文字、符号、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

(3)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指了解案件情况的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有关案件事实是陈述。

《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1.凡是知道案件情况并有作证能力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

2.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示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但是还能正确辨别是非、能够正确表达,仍然可以作为证人。

3.证人只能是当事人以外知道案件情况的人

4.证人具有不可代替性

5.证人只能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不具有证人资格

(4)被害人陈述

被害人陈述,是指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向公安司法人员就其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事实和有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情况所作的陈述。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

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关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人员所作的陈述,也就是通常说的口供。

包括三方面内容: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自己犯罪并就有关事实所作的供述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说明自己无罪或罪轻的辩解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揭发举报同案其他人犯罪行为的陈述,也叫攀供

(6)鉴定意见

是指鉴定人根据公安司法机关的要求,运用自己是专门知识,就案件中某种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以后所作出的书面意见

(7)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对于同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进行勘验、检查所作的书面纪律

(8)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科技设备所储存的信息证明案件情况的资料。

 

民法知识点

一、民事主体

民事主体即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简称,指民事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或者说,是民事权利的享有者和民事义务的承担者。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民事主体的范围包括自然人、法人、个人合伙、联营、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成为民事主体,比如在发行国债时。

{理解{1)自然人是指基于自然状态出生的人。

自然人的主体资格是法律赋予的。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名义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的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2)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取决于识别力的大小,在我国分为3类:

完全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限制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18周岁以下无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下(和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神经病人)

3)无行为能力的人不能进行任何的民事法律行为,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但也可进行一些纯获利的行为,即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的行为。

限制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行为需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进行。

4)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

}}

(1)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

(2)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参加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3)监护

为了保护行为能力受限制的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了监护制度。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是他们的父母、成年兄姐等人;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则由其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担任。

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4)宣告失踪

失踪宣告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一定的期限,经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由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失踪宣告后,以失踪人为中心的法律关系处于中止状态,财产发生代管,婚姻关系暂时中止)

同死亡宣告一样,失踪宣告也要求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同时又利害关系人向法院申请。

失踪宣告的下落不明间期只需2年,而且公告期为3个月。

注:

失踪宣告和死亡宣告是两个独立的制度,死亡宣告并不以失踪宣告为前提。

(5)宣告死亡

死亡宣告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一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宣告其死亡的制度。

(死亡宣告发生同自然死亡一样的法律后果,即被死亡宣告人的权利能力归于消灭,婚姻关系终结,财产发生继承)

符合条件:

1)必须有下落不明的事实

2)下落不明必须达到一定的期间。

因普通原因而下落不明的期间是4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特别期间是2年

3)须有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

4)须经公告,公告期为1年。

二、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与自然人相比,法人具有以下特征1)组织性2)独立性3)独立的责任

三、民事行为的效力:

有效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

有效民事行为:

依法成立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条件,能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效果。

生效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行为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4)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

可撤销民事行为:

指效力取决于行为人撤销权行使状况的行为。

因行为人意思表示不真实而产生的,主要包括:

(1)重大误解的行为

(2)显失公平的行为

(3)一方以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的手段进行的行为。

可撤销民事行为一旦被撤销,行为就自始无效,产生与无效民事行为相同的法律后果。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

指成立时效力尚未确定,有待将来某种事实的发生才能确定的行为。

因形成权的存在而影响了行为的效力的发生,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它主要包括:

(1)限制行为能力人所进行的行为

(2)无权代理人所进行的行为

(3)法定代理人超越权限进行的行为

(4)无权处分人所进行的处分行为。

在这些效力待定的行为中:

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享有追认权,无权代理的被代理人享有追认权。

无权处分的处分权人享有追认权。

追认权的行使或拒接追认,可以使行为的效力确定为有效或无效。

无效民事行为:

指因欠缺有效要件而不能发生行为人预期法律效果的行为。

因行为内容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包括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

(2)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4)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

(5)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6)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

  

四、合同的提示性条款

A、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这一条款使合同

B、标的。

C、数量

D、质量

E、价款或报酬

F、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

G、违约责任

H、解决争议的方法

五、继承法

继承法的概述:

继承,指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行为,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的转移;而关于财产继承的法律规范总称我继承法。

继承法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的原则

2)继承权男女平等

3)扶幼赡老原则

4)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

(2)法定继承,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顺序和财产分配所进行的继承。

适用情况:

(1)被继承人生前未订立遗嘱

(2)被继承人订立的遗嘱无效

(3)遗嘱继承人发生下列情况:

a、放弃继承权b、先于被继承人死亡c、依法剥夺了继承权d、有财产在遗嘱中未被处分

法定继承的范围包括,第一顺序继承人:

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

兄弟姐妹、祖(外祖)父母。

第一顺序继承人先于第二顺序继承人。

同一顺序继承之间,并无先后顺序之分。

同一顺序继承人原则上继承份额均等,但生活有特殊困难且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可多分;而且,根据权利义务一致原则,继承人多尽了抚养义务,可多分。

(3)遗嘱继承

概念:

遗嘱,又称遗言,是遗嘱人生前作出并于死后才生效的有关自己生后财产及其他事物安排的法律行为。

一份遗嘱,须符合以下条件方为有效:

1)遗嘱人在订立遗嘱时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遗嘱须为遗嘱人真实意思表示

3)遗嘱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应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

4)形式上必须合法,特别是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应满足见证人的规定(2个见证人)

如遗嘱人订立多份遗嘱,内容相抵触,以最后订立遗嘱为准。

(但须注意的是,公证遗嘱的效力最高,即使不为最后订立,也发生效力。

遗嘱人如要变更公证遗嘱,须再经公证程序,否则是不发生效力的)

 

(4)继承的进行

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但如遇有相互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又不能确定死亡的先后时间,一般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如几个死亡人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如几个死亡人辈分相同,推定同时死亡,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对于遗产,继承人可以接受或放弃继承,但放弃继承自能在继承开始之后,遗产分割之前,以明示的方式作出方为有效,而且不得附加条件。

继承人可因下列情况丧失继承权:

1)故意杀害继承人

2)为争夺遗产杀害其他继承人

3)遗弃被继承人,或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4)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继承开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