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132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docx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

三一企业文化教材

第一章企业文化概论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人类文化现象中的一种亚文化,人类的文化现象,被文化学者定义为:

“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但大多数文化学者更愿意将文化看作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现象,因此,文化常常被他们说成是:

“一整套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的共同思想或共同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知识”或“在群体中产生的代代相传的共同的思维与信仰方式”。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一个特定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

特定群体是指组成企业主体的员工是由某一种力量有目的地召集来的,并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存在。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

1、企业文化与社会主导文化的一致性

企业文化作为特定人群所拥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其根源来自于其所生存的社会,与主体社会的主流文化一脉相承。

虽然社会众多的亚文化中可能有某一价值观与主流社会相冲突的现象,但作为特定群体的企业,却很少发生这样的现象。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企业间的交往频繁,不同企业文化的交融明显。

纵使如此,企业文化中主流文化的印迹仍旧深刻。

像三一文化中的三一精神“自强不息、产业报国”、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华为的“社会责任:

华为以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为已任,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

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就恰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色,这一点,还是解读中国企业不自觉地带有政治色彩的关键。

2、企业文化的领导人色彩

文化现象的形成,一般是个自然的过程,企业文化却与此有别,是一个人为造成的现象。

企业文化大多数是其领导人所倡导与直接促成的。

因此,企业文化往往就是其主要领导人的化身,是其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具体体现。

像三一作风“疾慢如仇”所表现的总裁梁稳根先生行动迅捷的特点;华为基本法接班人条款第一百零一条中“高、中级干部任职资格的最重要一条,是能否举荐和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我们要制度化地防止第三代、第四代及以后的公司接班人腐化、自私和得过且过”所表现的任总的军人特色。

正是在这一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老板文化”。

受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熏陶,中国人难以接受“老板”决定一切的观念,我们不但试图与企业领导人在观念上平等,甚至还会要求在分配上与其平等,这正是毛泽东在中国能够推行国有制的根本原因,然而却是有背于工业化时代主流精神的。

但企业文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必须强调:

企业文化不能够被广大员工所接受,那么它是没有生命力的,更不能带来企业的长生!

3、企业文化的变迁

企业是一个生命体,从其诞生到消亡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企业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变化,而企业文化也随之不断地变迁。

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其企业文化的变迁才会慢慢减缓;而在企业发展的高速增长期,其企业文化的变迁也是最频繁的。

三一目前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其企业文化也处在剧烈变动时期。

2001年7月,三一召开了第一次企业文化会议,邀请了国内著名的企业文化专家与会,共同商讨三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定义及相关问题。

会上重新确定了三一文化的主体内容,在三一核心价值观中增加了“品质改变世界”的内容,提出了“三请三问”的新内容等。

会议还决定邀请专家撰写三一文化专著,促进企业文化的规范化工作。

而最能表现企业文化变迁的是三一作条文的修订。

该条文最初是“令行禁止、疾慢如仇,严格精细、追求卓越”,后来改成“疾慢如仇、追求卓越”,而2001年修订为“疾慢如仇”四个字,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一个理念。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人们常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这句话较好地表现了企业文化的作用,即任何一种企业文化的作用都可以从企业本身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分析。

1、企业文化对员工观念的影响与行为的制约

从企业本身来看,企业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员工的影响方面。

得到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无疑是在员工的心灵中划定了一方天地,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从而保证了企业员工行为的一致性,保证了企业的整体性。

另一方面,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员工融入企业的最佳途径,也是其成为职业人的第一道门槛。

一个员工进入企业,与之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就是交出了自己部分权利,尤其是独立自主的权利,你必须全心全意地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按照企业的要求重新塑造自己。

因此说,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是多么地重大,企业文化可以改变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2、企业文化对企业产品的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的创造物,它最好的表现形态是企业的产品。

当企业的产品都浸润了企业文化时,其产品的生命力将会是其它任何企业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比如,三一文化中的企业作风是“疾慢如仇”,如果我们的制度能够围绕这一理念,设计出保证理念具体化的条文,促进产品、服务都能达到世界最快速度,从多方面表现企业作风,无疑对企业赢得社会认同、赢得市场、赢得客户发挥良好的作用。

具体地说,三一产品所体现的“疾慢如仇”是整个制造链的同时行动,在设计上,三一的产品应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市场调研、图纸、试制品的全过程;在生产上同样应以最快速度将产品制造出来送到客户手中,生产制造的最短周期,必须得到物资供应的大力支持;此外,在产品的服务方面,三一同样应该保持高速度,比如说在全国任何一地的维修服务到达现场的时间限制,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等,以此具体诠译三一的“疾慢如仇”作风。

3、企业文化对社会所产生的认识作用

清华紫光的张本正总裁说:

“企业能流传下来的不是产品而是文化”。

这句话较好地表现了企业文化在社会层面上的作用。

社会中一部分人是通过企业的产品来认识企业,而产品中打动人心的主要是其文化内涵;社会中还有一大部分人认识某一企业,不是通过产品而是通过其企业文化。

三一很少做企业产品的广告,但三一“先做人,后做事,品质改变世界”的理念,无论是在招聘时用作宣传,还是在香港凤凰卫视上的广告,或者是在深圳机场外的路牌广告,都感动、吸引、振撼过许多人,使他们对三一产生向往,或者促使其在心中认同三一的基本价值观,从而认识了三一。

四、三一企业文化的由来与特点

三一企业文化从其诞生起就相伴面生,1986年底,庆祝新年元旦的晚会上,梁稳根先生在每个人的工作笔记本上写下的“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便是三一文化的第一颗火种。

1994年,三一重工筹建时,梁稳根先生倡议进行了一次企业文化的整理,划定了三一文化的基本范畴,并颁布了“三一员工手册”,将三一文化正式用文字的形式载入公司的基本文件中。

94年三一文化的核心理念内容

三一宗旨:

艰苦创业、事业报国;

三一目标:

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

三一作风:

令行禁止、疾慢如仇,严格精细、追求卓越;

三一信念:

三一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创一流贵在开拓;

三一提倡——理解与尊重,先做人后做事;

三一奉行——德才兼备,唯贤是举;

三一崇尚——疾慢如仇,雷厉风行;

三一允许——成功与失败同在,竞争与超越并存;

三一欣赏——无功便是过,创造才是能;

三一认为——金钱只有诱惑力,事业才有凝聚力;

2001年,三一控股举办了第一次企业文化研讨会,由公司高层领导、三一企业文化专门研究班子成员、国内著名企业文化理论专家共同探讨三一文化问题。

对已有的三一文化内容进行了审核,提出了三一文化的基本理念,增加了部分新内容。

会议将企业文化建设提到了公司战略任务的高度,对于推进三一文化的建设起到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

三一企业文化的特点,第一是企业最高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亲身参与。

梁稳根先生作为三一的最重要领导人,一直就把三一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亲自参与,并将其许多重要的思想变成精炼警句放进了企业文化体系中。

第二是三一企业文化的高度是国内企业文化中少见的。

三一企业文化不只是某一两个观念具有世界性的高度,而是绝大多数观念均达到了这一高度。

第三是三一企业文化的完整性为国内企业少见。

第四是三一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融入了不少小人物的智慧,就像三一之徽是一位不知名小学老师的杰作一样,在整个三一企业文化中还有不少理念是来自于小人物,共同构成了三一企业文化整体。

第二章三一发展史

第一节:

三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以农业文明为标志的中国社会

中国有着漫长的文明史,其可追溯的、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至少有五千年。

公元前五百年,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就为随后而来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本的哲学观念、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内容,由秦始皇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帝国,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基本的政治体制模式,同时拉开了中国向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挺进的历史帷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为世界贡献了纸的发明——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只有现代的计算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中国还为世界贡献了官吏选拔的方法——科举制,现代官僚体制的基石;中国人所一直奉行的中庸思想、天人合一观念,更是对世界未来有着重要意义。

五百年前,当西方在黑暗的中世纪摸索的时候,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了东方——那一个先进、富足的古国,他们把中国当作楷模,当作划破其黑夜的希望之光。

二、文明冲突中的中国近代史及其成果——新中国

不同文明的交融、冲突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新旧文明的交替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瑰丽的悲喜剧。

以农业文明为标志的中国,曾经推动过世界的发展,但当人类进入到新的文明时代——工业社会:

启蒙运动产生的新思想,哥伦布扬帆发现的新大陆,瓦特蒸汽机拉响的汽笛——预示着一场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地要让中国人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惊醒。

西方工业社会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财富的速度,远远超过农业文明,工业化对市场的需求,在吞食了本国的土地、人口之后,把目光转向传统的农业国,开始了人类历史最伟大的一次文明冲突。

在这一大潮中,中国人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中国一大批先知先觉的民族精英勇敢地站出来,试图以已之力推动中国飞速完成这一转型,而真正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第一人是袁世凯先生,但他在新旧交替的历史关头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成为流芳千古的民族英雄的机会;另一个有可能完成这一使命的是蒋介石先生,但他在与伟人毛泽东的对决中输掉了一切;历史把这一机会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率领着一只农民武装力量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的农民革命,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新中国。

三、改革开放——中国历史的转折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说他是伟大的军事家,是因为他率领着最初被称为“土匪”的农民武装,用大刀长矛与一支国家武装力量进行抗衡,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又领导中国军队,与世界最强大的武装力量——美国军队进行了一场较量,迫使这支不可一世的军队首次在没有打赢的战争中签署停战协议。

说他是伟大的政治家,是因为他除了知道正确的使用军事力量之外(打得赢就打),能够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来实现目标;他不仅导演过国共和谈的杰作,还在国际政治中与苏、美演出了一场三国演义。

说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是因为他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还能够及时地吸取当代世界的新思想——马列主义便是成功引进新思想的典范;并且,在他的晚年,他发动了一场“文化大革命”,一场引起世人对他一生产生争议的全民运动,一场留待后人重新评说的伟大运动。

“文化大革命”所秉承的不破不立思想,正是钟对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对于未来的人类,是否需要中国几千年思想的精华,这将是后人需要解答的问题。

毛泽东集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于一身,是其事业成功的最有利条件,也是一种完美、和谐的个性组合。

然而,毛泽东同时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只要是读过毛泽东诗词的人,无不为其诗词画一般的美丽而陶醉、冲天豪气而振奋,试读下列诗句:

沁园春★长沙 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1936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七律★登庐山 1959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的诗人气质——热情、浪漫、乐观,在革命的早期阶段,对于克服困难,鼓舞士气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却害大于利。

伟大的诗人与前三者是一种冲突,当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一场伟大的经济建设时,他身上的诗人气质,他思想中传统文化的潜意识,促使他不切实际地提出建立人间天堂――桃花源――大同社会――共产主义的梦想。

在经济体制上提出了公有制――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国有制;在分配机制中实施中国传统的平均主义。

这一切,都为随后的中国经济建设埋下了定量炸弹。

七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滑入低谷,毛泽东去世,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

四、历史机遇与三一

公有制纯粹是一种政治理论,不具有现实的操作性。

而公有制的实际操作模式――国有制,却是中国历史上并不陌生的事物,但它并不是工业化所需要的一种经济运作形态。

新中国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它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有制至少有三大害,其一,它使国家的“大脑”思维混乱。

国家的“大脑”指一个国家的理论界,至今中国理论界没有人敢站出来勇敢地说他已经将国有制这一经济形态研究透彻,可以毫不含糊地加以阐述清楚。

如果一个国家的头脑不清醒,我们是不能指望其行为正常的;其二,国有制害了一代中国精英。

国有制企业的领导人,绝大多数是当代中国的精英人物,他们掌握着庞大的国有资产,但国有企业的所有制虚化,使他们可以自由支配国有资源,然而,国家的分配政策却使他们的收入与他们的权利严重失衡,为了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与“精英人物”相匹配,他们利用了手中所握有的资源支配权,取得了远远超过其工资的“灰色收入”,从理论上说,他们都有经济犯罪之嫌;其三,毒害了一代平民百姓。

“不劳动者不得食”是人类恒古不变的真理,但国有企业却让人揣上了“铁饭碗”,不认你劳动与否,国家按时会给你发放工资,而不管你是否“劳动”,因此,国有企业的工人养成了不劳动也得食的恶习,变得事非不分。

不管是倒退还是进步,放出关在笼子中的猛兽――私有制经济,成为国家被迫的选择。

在这一背景下,八十年代中叶,中国产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其中包括三一。

第二节:

三一创始人

一、高考制度的恢复与一代新人的机遇

  八十年代中叶产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这是历史机遇使然。

但历史机遇只是它们能够产生的外部条件,而不是必然条件,三一的诞生,还必须有其独特的创始人群体,即一个企业产生的内在因素,否则,我们今天可能看到的就不是三一而是五一、八一。

  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有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高考制度的恢复,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毛泽东时代,为了保证其政权的根基,推行一种“成份论”的政治制度,造成了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剥夺了一大批社会精英人物的政治权利,甚至剥夺了其爱教育的权利。

毛泽东时代的结束,高考制度的恢复,将这一基本权利重新赋于全社会民众,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与拥护。

一大批饱经各种磨练、富于理想的年青人,在高考制度恢复之后,通过公开考试,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他们极其珍惜这一机会,在大学校园中发愤苦读,如饥似渴地吸取人类智慧的精华,奠定了他们成为社会栋梁的基础。

他们从大学校门出来之后,其中的佼佼者逐渐进入社会各个重要岗位,掌握各级实权,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一的创始人,就是这一群体中的成员,按照他们的家庭条件与政治背景,在过去是难以取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他们在高考制度恢复之后的第一、二年成为了国内著名高校的学生,开始了新的人生。

通过四年的高校学习,当他们走出校门,迎接他们的恰好是天翻地覆的改革时代。

二、梁袁毛唐

梁稳根,湖南涟源人,1956年12月出生于涟源农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在家乡读完中、小学,79年考入中南工大,83年毕业(其中休学一年),分配到343厂,85年被提拔为厂“体改委”副主任,86年率领三位志同道合者辞职创建三一,走上了一条“创建一流企业”的不归路,成为时代风云人物。

梁稳根先生在大学读书的时代,同学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厂长”,因为他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企业管理上,而对于专业学习,他总是劝同学们只要及格就行,所以同学们才这样称呼他,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未来的瞻望及志向。

唐修国湖南安仁人,79年考入中南工大金属材料系,为梁稳根先生同班同学,83年毕业,一起分配到343厂工作。

毛中吾湖南涟源人,高中毕业后招工到343厂,不满足于现状,82—85脱产参加电大学习,学成后回343厂工作。

袁金华贵州兴义市人,82年哈工大毕业,分配到343厂,84年发起组织“多科园沙龙”,任主席,沙龙成为343厂青年知识分子谈人生、谈理想、谈改革的场所,成为孕育三一的温床。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必然,三一最初创业之地是“涟源茅塘”,正好与四位创始人的姓谐音。

如果说上述四人是三一的创始人,我们会说三一有五位发起人,三一的历史中必须加进翟登科先生。

翟登科,山西人,加入三一前为中南工大教授,在三一最困难的时刻加入三一,帮助三一成功地走出困境,取得了早期的成就。

三、艰难的跨越——历史性的一步

1983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三一的创始人与许多刚出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一样,感受到中国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热血沸腾、一心想投身到社会的改革中一显身手。

但当时的国企,干部们坐着“铁交椅”、工人们端着“铁饭碗”,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思进取、效率低下。

343厂400余名大学生多数学非所用,无所事事。

工厂在厂长的亲自组织下推行改革,其中就有梁稳根先生提出的方案,但阻力重重,效果甚微。

梁稳根先生提出承包一个车间做改革试验,厂里研究来研究去最终还是不能同意,使他们产生一种想参与却有劲无处使的感觉。

1986年春,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高潮涌起,全国各地涌现一大批青年企业改革家,给他们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

辞掉“正牌官”,到市场闯一闯,办自己的企业,种改革的“试验田”。

他们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80年代中期,“辞职”是作为一件新鲜事物出现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只可说说而不能做的事。

梁稳根先生家世世代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父母几十年节衣缩食,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个大学生,一个国营大厂的中层干部,真可谓“草窝里飞出了金凤凰”,可是“辞职”,几代人的希望变成了泡影。

“金凤凰”飞回了草窝,先前的自豪变成了笑料。

四位创始人的辞职无一例外都受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同时还受到了社会的各种非议。

但他们最终都克服了这些障碍,在信念的支撑下,勇敢地向前走去。

第三节:

涟源时期

一、创业之初

按照组织理论学说,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命周期都划分为创立期、发展期、成熟期、衰亡期四个阶段。

因此,三一创立时期的最初日子,我们称做“涟源时期”。

1986年年中,四人在梁稳根家乡涟源茅塘乡道童村创办“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租用村委会一栋三层简陋房屋,扬起了创业之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第一难是资金:

当时,他们都是刚参加工作,没有个人积蓄;到银行、信用社贷款,既无资产抵押又无后门关系,贷款无门。

四人只好硬着头皮去亲戚、朋友处东拼西借,凑了不到一万元,购了两台简单的油炉和一台鼓风机及少许原料,开始了生产。

第二难是生产场地:

他们先后联系的好几个地方,都对他们的作法不理解,甚至怀疑,无人肯租借,最好在梁稳根先生哥哥的帮助下解决了场地问题。

第三难是生产资料,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生产资料绝大部分为国家计划供应,他们第一炉熔炼的产品没出炉,燃料就用尽,最后是在市委书记的支持下,批了50公斤柴油才渡过了难关。

第四难是生产技术,第一次产品销售出去之后,他们渡日如年的等待货款回笼,最后等到的是一封电报:

“贵厂产品气孔多,流动性差,不能使用,拒绝付款”,这无疑是在他们头上响起的晴天霹雳,将他们击倒在地,但大家咬紧牙关,勇敢地站了起来。

但他们汲取了上次的教训,请了翟登科教授作技术指导,经过多次试验,最终获得了成功。

二、涟源时期的三级台阶及特点

第一台阶1986至1988年涟源市茅塘乡焊接材料厂

规模:

500平方米的厂房,10余人,单一产品(HL105焊料),86年产值10万元、88年100万元;

管理:

没有区分岗位、职责,缺乏制度化、规范化。

第二台阶1988年至1991年(88年由道童村迁至茅塘乡,更名为“涟源市特种焊接材料厂”)

规模:

征地3亩,建800平方米的厂房,100余人,产品系列化(HL105、801、841,HS221,DJ—01低银钎料等),91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

管理:

开始制度化建设,设置岗位职责,出现专业化分工,有了岗位角色。

第三台阶1991年至1993年(91年由茅塘乡迁至涟源市,更名为“湖南省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规模:

征地53亩(收购原涟源国营畜牧农场,28名国有工人进入三一工作,开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先河),建厂房1万平米,员工超1千多人,产品多元化(焊料、触媒、人造金钢石、压机),93年产值过亿元;

管理:

严格的科学化管理,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企业。

1993年,梁稳根先生被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务执委与湖南省工商联副主委;93年全国十五位杰出青年企业家,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三、涟源时期的经验

当第一次收到6万余元货款,他们将钱抛向空中,呼喊着“我们打过长江了!

我们打过长江啦!

”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鼓起了他们的冲天干劲,促使他们加快了实现三一梦想的步伐。

经验之一:

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充分利用国内外科研成果并迅速把成果转化为产品。

三一创立之初,就不惜血本,抽出资金成立“新材料研究所”,并与一些科研所、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十多名专家、学者担任常年技术顾问,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试验,这在国内民营企业中少见。

与此同时,不断改良设备和工艺,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这一做法为企业赢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80年代,西方工业国研制的低银焊料广泛用于电子、家用电器及装璜业,市场效益良好。

三一研制的DJ—01低银焊料,在国内首次将稀土元素用于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取代银基焊料,不仅为国家节约了贵金属白银,而且为用户降低了成本,还可替代进口产品,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经验之二:

敏锐地把握市场,以“研制一代、试制一代、投产一代”的模式,坚持“当年研制、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确保高速发展。

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只有赢得市场的表睐,才能立于不败。

第一个产品HL—105焊料成功后,不到一年,就开发了HL—801、HL—841铜基焊料,并获得湖南省优秀新产品奖;88年又攻下了技术难度大、工艺性能要求高的HS—221焊料,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1990年,世界人造金钢石生产大国——苏联解体,市场上产品出现较大缺口,三一即着手投资建触媒厂,组织专门队伍反复研究试验,迅速推出产品,随后又组建人造金钢石厂与人造金钢石压机厂,赢得了市场,使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经验之三:

以高科技特色宣传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一集团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集团”这是三一多次所作公司简介开头的第一句话。

三一从成立起就一直把自己看做一个高科技企业,并在创业的十多的中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