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316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docx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

高中语文家祖孙之间试题2019.09

 

1,下面的两段文字是从钱钟书《谈中国诗》中节录的,阅读后,完成:

(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2)一位中国诗人说:

“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Verlaine)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1.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2.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行文机巧:

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2,在下面的文字后面补写一段话,表明你对“路口出现拦路绳”这一举措的看法。

(70个字左右,注意用语简明、得体)

近日,在北京二环路官园桥的西北角非机动车道停车线旁,站着两位手拿“安全”小红旗的值勤人员,其中一人手里还牵着一条系着彩条的细绳,原来红灯亮时,由值勤人员将细绳拉起,与停车线平齐,骑车人在细绳后依次整齐排列等候;绿灯亮时,值勤人员把细绳收起,使骑车人顺利通行。

补写的段落,在现代都市,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表述:

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shānɡ)是不断增加的。

虽然,能量守恒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守恒,是运动的结果--能量虽然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人们力所能及的只是实现这个转化。

这就是说,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

烧掉一块煤,它的能量虽然没有消失,但却经过转化随着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逸散了。

我们再也不能把同一块煤重新烧一次来作同样的功了。

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作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这就是所谓的熵。

1868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了“熵”这一名称,以此作为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量单位。

河水下落时可驱动水轮发电,这时它的能量状态是“有效的”;当它下落在水平面上成为没有热能的“死水”时,其能量状态则是“无效的”。

人们不希望熵的增加,但又必须正视难以遏制的一定的能量被转化成了不能再作功的无效能量的事实,也就是产生污染(即熵)的事实。

耗散的能量就是污染(而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

熵的定律告诉我们,能量只能不断地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

从理论上说,熵总是趋向最大的量,地球的有效能量会告罄(也称之为“热寂”)。

但现在不是悲哀的时候,科学预示着:

宇宙中属于人类的不只一颗星球。

1.对第一段中画横线的一句话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能量守恒。

能量可以转化,但它只能不断地沿着一个方向(耗散的方向)转化。

B.能量守恒。

能量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C.能量可以表现为“有效的”和“无效的”两种状态,并遵循能量守恒相互转化。

D.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造成了万物的不同形态、结构和运动,这就是能量守恒。

2.对“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熵可以表示损失了能在将来作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B.熵就是污染的同义词,因为污染就是耗散的能量。

C.熵是各种能量状态的总和,它总是趋向最大的量。

D.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量单位。

3.对“熵总是趋向最大的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可以表示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总和。

B.地球的有效能量会告罄只是理论上的推断。

C.这是能量只能不断沿耗散方向转化的结果。

D.地球的有效能量会告罄,那时熵的单位最大。

4.对本文中的重要信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热力学的定律包括能量守恒定律和熵的定律。

B.熵,是热力学定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一定的能量被转化为不能再作功的无效能量。

D.熵,揭示了地球能量会告罄的原因。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在中华民族中,汉族不能算一个宗教性很强的民族。

我们信仰的宗教最大最古的只有两个:

一个是土生土长的道教,一个是外面传进来的佛教。

除了道士和和尚尼姑以外,老百姓信这两种宗教都信得马马虎虎。

佛教庙里有时有道教的神,反之亦然。

然而佛道两种庙里有时竟会出现一个孔子、一个关圣帝君文武二圣人。

在过去,有钱的阔人家里办大出丧,既请和尚念经,也请道士,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一团和气,处之泰然。

整个中国历史上没有一次宗教战争。

然而在利用宗教达到政治目的或其他目的的方向,汉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本领,其他民族望尘莫及。

专就弥勒而论,他本是佛教中的未来佛,在佛教教义中有突出的地位。

然而一到中国,人们把他塑在每一所佛教庙里。

一进山门,首先看到的那一位肚皮肥大、胖胖的、面含微笑的佛就是弥勒佛,让人们觉得好玩。

其他佛爷像前香烟缭绕,热热闹闹;他的像前则往往是烟销火灭,冷冷清清。

可是,换一个场合,当皇亲国戚或达官贵人,甚至平民老百姓,想进行政治斗争的时候,却忽然想起了这一位佛爷,觉得他这个未来佛爷的头衔颇可以加以利用了。

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女皇帝唐代的武则天,以一妇女而贬子窃位。

公元690年(载初元年,天授元年),沙门怀义与法郎等十人进《大云经》,陈符命,说武则天是弥勒下世,当代唐作阎浮提主。

则天大喜,制颁天下,到处建立大云寺。

武则天本人未必相信什么未来佛。

人有说她是弥勒降生,从佛教教义上来看也是荒唐可笑的。

然而对武则天来说,这却是天大的一根稻草,非牢牢抓住不可。

到了695年(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她又给自己加上了“慈圣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的头衔,“慈圣”就是弥勒佛的意译。

可见她真正俨然以弥勒佛自居了。

《隋书》卷三《炀帝记》上:

“(大业)六年(610年)春正月癸亥朔旦,有盗数十人,皆素冠练衣,焚香持花,自称‘弥勒佛’,入自建国门,监门者皆稽首。

既而夺卫士仗,将为乱。

齐王胨遇而斩之。

于是都下大索,与相连坐者千余家。

”同书载:

“(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丁亥,扶风人向海明举兵作乱。

”这个向海明也自称是“弥勒出世”。

到了唐代,甚至唐代以后,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

农民也有假“弥勒降生”的名义聚众兴兵者。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中国人利用宗教信仰达到政治目的的,对象决不止弥勒一个。

利用佛教其他神灵者有之,利用道教者有之,利用摩尼教者有之。

我认为,连太平天国也是利用耶稣教的,洪秀全并不是虔诚的耶稣教徒。

总之,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但是利用宗教却广泛而精明。

这在汉族的民族性中是优是劣,由读者自己去评断吧。

(季羡林《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有删节)

1.作者在第一段中使用了“马马虎虎”这个词语,是为了说明他怎样的见解。

答:

(不超过10个字)

2.“他的像前则往往是烟销火灭,冷冷清清”,这是为什么?

请根据文中有关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

通常,人们前看见弥勒佛

这说明                  。

3.作者认为“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但是利用宗教却广泛而精明。

”这里,“广泛而精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广泛而精明”,是指(填写的文字不超过40个)

4.回顾历史,汉族对待宗教的态度在“民族性中是优是劣”,有待评断。

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述自己的评断。

答: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弥勒佛像前,虽然往往是烟销火灭,冷冷清清,但他笑口常开的形象不仅让人们感到可亲近,也给寺庙增添了几分祥和的气氛。

B.整个中国历史上没有一次宗教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汉族本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各种宗教的势力都是孱弱无力的。

C.如果不是沙门怀义与法郎等十人进《大云经》,说武则天是弥勒所生,这位妇女是很难贬子窃位“代唐作阎浮提主”的。

D.“(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丁亥,扶风人向海明举兵作乱”,说明农民聚众兴兵进行革命时,都极力扩大宗教势力。

E.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这是历史事实。

这说明,宗教在中国历代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有限的,不应夸大它的作用。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

祖凯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

宪之未弱冠,州壁议曹议曹:

州郡所辟的属吏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比部郎:

南北朝时,尚书有比部曹,掌法制、律令等。

,抚军主簿主簿:

掌文书、印鉴的吏员。

元徽元徽:

南明宋后废帝刘昱的年号,始于公元473年。

中,为建康令。

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后令莫能决。

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

“无为多言,吾得之矣。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

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

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甚得民和。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内史:

魏晋南北朝时,皇帝向王国派内史,总理王国政务。

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大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

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

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

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

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

时刺史刺史:

隋以前,刺史是由皇帝派出的督察各郡的长官,权力很大,与后世只是一个州的长官不同。

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

“顾衡阳之化至矣。

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

”还为太尉从事中郎。

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

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

宪之至郡,即表除之。

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

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比至高祖高祖:

梁武帝萧衍。

下文“天监”是他的第一个年号,始于公元502年。

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太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担石(dāndàn):

一担之量,比喻很少。

,及归,还堵,不免饥寒。

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底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擿伏:

揭发藏匿的罪犯

B.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权要:

以权力相要挟

C.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率然:

全都这样

D.及归,还堵,不免饥寒还堵:

四周土墙(别无长物)

2.下列语句中加底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时刺史王奂新至于余姚立邸颇纵横顾衡阳之化至矣

A.两个“纵”字相同,两个“至”字不同B.两个“纵”字不同,两个“至”字相同

C.两个“纵”字不同,两个“至”字不同D.两个“纵”字相同,两个“至”字相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为多言,吾得之矣(指判断牛是谁家的办法)

B.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指因疾疫而死的人)

C.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指吕文度所建的宅邸)

D.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指“宪之不与相闻”这件事)

6,根据下面的消息,写“一句话新闻”。

(提取“消息”中的重要信息,只写一句话,单句、复句不限,不得超过35个字)

1999年3月15日××报成都专讯成华寻呼台传来惊人消息:

从今天开始,凡在成都市范围内使用该台新开通的800号业务,拨打该寻呼台的电话都将免费。

据悉,寻呼台开通800号业务替用户付钱在全国尚属首例。

业内人士说,800号业务即“主叫免费业务”,是电信部门两年前开发的一项新业务,采取主叫电话用户不付钱,而由申请单位(即被叫电话方,一般为寻呼台)付费的方式。

该业务多被大型企业或有实力的商业机构用作咨询电话或供货热线。

但由于寻呼台具有用户数量巨大的特殊性,此前国内还没有一家申请开通800号业务。

一句话新闻:

 

7,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

马伶传(节选)

〔清〕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

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

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

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

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

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

“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

”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

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

“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

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马伶曰:

“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

此吾之所为师也。

”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域曰:

异哉!

马伶之自得师也。

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

呜呼!

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

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节选自《壮悔堂文集》)

【注】分宜:

严嵩是分宜人,当时的人称呼严嵩为严分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以技鸣者鸣:

出名。

B.已易衣遁矣遁:

逃走。

C.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

欺侮。

D.安得不工哉工:

精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金陵为明之留都

子孙视之不甚惜B.坐客乃西顾而叹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D.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金陵曾经是明朝的都城,生活着许多达官贵人,再加上处在太平盛世,所以当时四处听戏、游乐的人络绎不绝。

B.兴化部和华林部都有高超的演出水平,但是在扮演严嵩的演技上华林部的李伶当初无人能及。

C.马伶原本就擅长演唱,后来跟顾秉谦刻苦学习,精心钻研,终于超过了李伶。

D.侯方域高度评价了马伶的行为,认为正是由于坚定的意志才促使他走向成功。

8,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一)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

“凤兮凤兮①,何如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

殆乎,殆乎,画地②而趋!

迷阳,迷阳③,无伤吾行!

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④也;膏火,自煎也⑤。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

人世间》)

(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节选自《论语?

微子》)

【注】①凤:

凤鸟,这里用来比喻孔子。

②画地:

在地面上画出道路来。

喻指人为的规范让人们去遵循。

③迷阳:

指荆棘。

④自寇:

意思是自取砍伐。

寇:

侵犯,掠夺。

⑤自煎:

意思是自取熔煎。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译文:

②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译文:

(2)同是接舆的话,在《庄子?

人世间》中是“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而在《论语?

微子》中却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冬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请分析两首诗各是如何表达思妇之情的。

答:

(2)喜爱“含蓄”的读者认为,若删去《秋歌》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你认为能删去吗?

为什么?

答:

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屈原列传》)

1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不期而遇指桑骂槐睚眦毁谤

B.游刃有余平易近人技俩钦定

C.居高凌下淆乱乾坤内蕴机缘

D.积毁销骨众口烁金攀附卑怯

13,,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14,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15,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丧心病狂蜂涌而上同舟共济相得益彰

B.耳提面命世外桃源逆来顺受荡然无存

C.牵强附会赏心悦目乌烟瘴气叹为观之

D.自顾不暇眼花撩乱矫枉过正未可厚非

16,怀良辰以孤往,。

(陶潜《归去来兮辞》)

17,,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1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周瑜用以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的计策,把刘备骗到东吴,逼诸葛亮交出荆州。

诸葛亮用计,派孙乾前去拜会孙权的母亲,使刘备得到了夫人;新婚之夜刘备借机与新夫人逃出东吴。

周瑜派兵追赶,又被诸葛亮埋伏的军队打败,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B.爱斯梅拉达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而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随着她。

当来到广场的一条小巷时,忽然弗罗洛和加西莫多冲了出来,想将爱斯梅拉达抢走。

皇家卫队经过此地,侍卫长法比救下了她。

弗罗洛逃走而加西莫多被擒获。

C.来到郊野,堂吉诃德远远望见三四十架风车,他对桑丘说:

“我打算去跟他们交手,把他们打死咱们得了战利品,可以发财。

”他不听桑丘的劝告,横托着长枪就向风车冲杀上去,可风车把他连人带马都甩出去,堂吉诃德翻滚在地,狼狈不堪。

D.回到上海后,出于礼貌方鸿渐去拜访了苏文纨。

在苏家,他见到了苏文纨的表妹、清纯女孩唐晓芙,并对其一见倾心,不断追求。

苏文纨知道后,将方鸿渐以往买假文凭、与鲍小姐鬼混等丑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唐晓芙,使方鸿渐遭到唐晓芙的拒绝。

19,阅读下文,完成:

触摸阳光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个句子:

阳光走着猫步来。

我当时在心里反复咀嚼这句话之后,仍延续着说不出来的感动。

我以前一直以为阳光只是单纯平淡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无数角落,它和空气、雨水、泥土一样廉价,它甚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太阳正常运行的附属物。

后来,又读到代薇的诗句:

阳光照射进来/像一杯刚刚挤出来的泛着泡沫的牛奶/还带着牛棚和干草的气味/睡衣的颜色。

我第一次觉得阳光也如此的美丽和充满感性。

我选择在一个闲暇的午后,坐在临窗的书桌边。

阳光从窗棂斜射进来,它照在墙角水仙舒展的花瓣上,然后又落在我身后凌乱堆放的书籍上。

我书房中许多寂寞的什物,正承受着它温柔的抚摩,这四周阳光也一样地安静。

我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感受到阳光的优美步伐,它如同一个小女孩,掀起裙角,蹑着小脚,从我房间走过,尔后又静静地离开。

她的到来,只相当于秋天里落叶的一次自然降落,而不会惊扰我凝神时的短暂安睡。

一直生活在北方习惯了,到了南方总有些不适应。

南方气候湿而多雨,阳光有时也不是很绚烂的那种,所以很多时候会特别怀念那些在北方的日子,尤其是在冬天,南昌的冬天并不太冷,只是风较大,因而阳光显得微弱,它完全比不上北方的那种明朗的照耀。

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冬天里雾气会很重,所以我清晨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掀开寝室窗帘,去等待那一缕阳光穿透雾霭,照射进来。

然后紧接着是到走廊晾晒被褥,在接近正午时分,阳光才会无限地笼罩整个阳台,让我们沐浴个彻底。

在阳光下弹着木吉他的忧郁男孩,他比我更懂得,阳光的每一次照耀,都会是一次非比寻常的精心弹奏。

我记得高中时代的我,喜欢在晴朗的周末黄昏,去后山坡上看日落。

那时候总是独自坐在一块巨石上,看着太阳在河对岸缓缓地沉下去,云层变成灰蓝色,这是一天中阳光最温情的时候。

山坡上到处是陌生的坟墓,但我从不惧怕,我坦然自如地走在寂静的松树林中,因为内心的宽阔。

阳光就是这样,它总能涤净你曾经骚动的心。

在遭遇了好些天的雨水连绵之后的一个下午,阳光终于让我再次看到阳台上被子漫天铺开的景象,也让我再次听见廊檐下伴着吉他声的动听哼唱,一些爽朗的笑声也随着阳光的来临而重新复活。

那个下午,我在漫长的等待之中,突然想出去看看太阳,这个想法让我的室友惊讶不已,但没人愿意接受。

我打电话给一位要好的朋友,很诚挚地提出邀请。

我原以为这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奇妙想法,它甚至要比看月亮更具浪漫气息,但最终她没有同意。

她还劝我放弃这个很荒诞的想法,在寝室里安静地看书。

其实是她们无法体会一个人对阳光的眷恋和挚爱。

我还是去了。

整个下午,我就一个人躺在草坪上,闭上眼睛,那和月光一样温和的光芒,拂过我的脸,我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

很久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触摸阳光了,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

(选自《读者》2005年第21期)

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指出“它如同一个小女孩,掀起裙角,蹑着小脚,从我房间走过,尔后又静静地离开”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2)请说出“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的含意。

答:

2.作者为什么要回忆高中时代那一段幸福的生活?

答:

3.本文第5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它有什么作用?

答: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国外科普作品观对我们的启示

您若请一位中国读者举出科普作品的例子,他很可能想到《十万个为什么》《院士科普书系》这类书籍。

这类书,在策划和写作时就是以科普为目标的。

然而,生活中“有意栽花花不发”的事情太多了。

为科普而科普,未必就有科普之效。

去年底,美国著名的西格马?

克赛学会搞了一次“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普著作”评选,经过许多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推荐和筛选,最后共有包括达尔文《自传》、詹姆斯?

沃森的《双螺旋》和《牛津英语词典》等在内的9大类104种书籍入选。

这9种类别依次是传记、指南、物质科学、科学史、科学反思、多彩生命、生命进化、人类的本性和崛起、科幻小说。

这些书中,有不少并非专为科普而写,在多数中国人看来,它们是上不了科普书单的,但在这些科学家眼里,它们是当之无愧的科普佳作,原因就在于它们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客观上起到了绝佳的科普作用,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在我国,很多人都认为科普作品重在“解惑”。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却认为科普作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作用是唤醒或激起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有了这种兴趣和热情,科学事业薪火相传,才有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了这种兴趣和热情,纳税人才会心甘情愿地支持政府在科研事业上大力投资;有了这种兴趣和热情,人们才会成立众多的民间科技基金会,它们将成为政府科研投资的重要补充。

另外,优秀科普作品对已立志投身科学事业者在专业方向选择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