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18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docx

四年级上集体备课概要

备课组:

四年级科学主备人:

谢科伦

教学内容

云的观察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教学重

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

问:

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

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

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

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

(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

(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

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课堂小练习设计

课堂

反馈

优等

 

良等

 

学困生

 

教学随笔

 

备课组:

四年级科学主备人:

谢科伦

教学内容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教学重

难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

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

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

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

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

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

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

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

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

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

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

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

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

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提醒学生注意:

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课堂小练习设计

课堂

反馈

优等

 

良等

 

学困生

 

教学随笔

 

备课组:

四年级科学主备人:

谢科伦

教学内容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重

难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

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教师出示高锰酸钾。

(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

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

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

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它在水中溶解了吗?

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

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

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

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

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

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习设计

课堂

反馈

优等

良等

学困生

教学随笔

 

 

备课组:

四年级科学主备人:

谢科伦

教学内容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教学重

难点

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

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

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

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

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

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

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

你是怎样想的?

(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

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习设计

课堂

反馈

 

 

学困生

教学随笔

 

 

备课组:

四年级科学主备人:

谢科伦

教学内容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

难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

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

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

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

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

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

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参考P10)

拓展:

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习设计

课堂

反馈

优等

良等

学困生

教学随笔

 

 

备课组:

四年级科学主备人:

谢科伦

教学内容

溶解的快与慢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教学重

难点

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

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

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

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

(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

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

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

(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

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

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习设计

课堂

反馈

优等

 

良等

 

学困生

 

教学随笔

 

备课组:

四年级科学主备人:

谢科伦

教学内容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教学重

难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

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1、盛50ml水的烧杯1、水槽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

(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

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

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

(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

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

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

(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5.关键性提问:

(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

(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

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

(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

(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

(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拓展:

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习设计

课堂

反馈

优等

 

良等

 

学困生

 

教学随笔

 

备课组:

四年级科学组主备人:

谢科伦

教学内容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如:

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教学重

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

饱和盐水1、食盐1、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

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

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

(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

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

(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

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

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

(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

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

(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

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

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

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

它们是食盐吗?

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

(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习设计

课堂

反馈

优等

 

良等

 

学困生

 

教学随笔

 

 

备课组:

四年级科学组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主备人:

谢科伦

教学内容

第一课身体的结构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教学重

难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

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

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

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4、引出课题:

人有哪些本领?

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

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

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

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3、观察身体的内部。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

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

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

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

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习设计

课堂

反馈

优等

良等

学困生

教学随笔

备课组:

四年级科学组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主备人:

谢科伦

教学内容

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教学重

难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骨骼能独立运动吗?

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

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

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

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四.作业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习设计

课堂

反馈

优等

良等

学困生

教学随笔

备课组:

四年级科学组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主备人:

谢科伦

教学内容

第三课运动起来会怎么样

(一)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教学重

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

(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

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

(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①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

(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

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

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

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

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

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

(板书:

运动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

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

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

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的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