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3391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docx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田国强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田国强

近些年来,不时看到有人从研究方法到结论对现代经济学大肆进行批判,否认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并宣称要创造出自己的经济学。

但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往往只给出了观点,既没有明确的前提假设条件和分析框架,也没有逻辑推理和严格证明;既拿不出周密可靠的数据做依据,又不引用基本的经济理论,随随便便就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将所谓“自己创新的观点”的作用无限放大。

另外,我们还不时听到有人耸人听闻地宣称:

自己或某人的理论对现代经济学造成了冲击,他们往往用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来否定现代经济学。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众以及学生。

    不少人还以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只能用来研究规范市场制度安排下的经济问题,从而对现代经济学以及它的分析框架和适应范围持怀疑、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认为不能用现代经济学来研究中国经济及其转型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直到现在“西方经济学”一直是“现代经济学”最流行的代名词。

许多人直观地认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仅适用于“西方”社会,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研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东方”经济学,甚至“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持有这些观点和说法的学者中还有一些著名的“海龟”经济学家,由于他们的海外留学背景,使得他们的观点更具有误导性。

笔者认为,其实是这些人对现代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还没有弄清楚,不知道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具有非常的普遍性、高度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一致性。

这些观点和说法误导了不少人,特别是对现代经济学还不太了解的人。

并且,由于相对其他学科,经济学与经济社会更休戚相关,甚至会影响到经济政策的制定,因而非常有必要正本清源,讨论清楚。

    当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现代经济学主要研究现代市场制度,而大多外文教科书的作者和读者对象都生活在市场经济制度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中,这些教科书一般也不讨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另外,由于现代经济学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理论,许多理论似乎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其中不少理论还用到了高深的数学,这些让不少人感到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难以把握,从而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误解或畏惧。

在他们看来,现代经济学似乎高深莫测,难以理解其中许多似乎不一致的理论结论。

    笔者作为20多年来一直学习、讲授以及研究现代经济学的一名学者,经历了对现代经济学从无知到有所悟的过程。

写作本文的动机就是为了澄清对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一些误解,帮助读者理解现代经济学最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并讨论它们在学习、研究、乃至日常工作中所起的现实作用。

它们看似简单,但人们对现代经济学的误解,往往正是没有弄清楚这些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包括钱颖一、林毅夫及笔者本人,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作过一些讨论。

但谈及分析框架的,笔者只见到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这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

尽管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与钱文所讨论的问题基本相同,但侧重点不太一样,分析框架的划分也不太一样。

本文特别对现代经济学中每一个理论基本上所共有的分析框架作了较详细介绍,并且讨论了其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现实作用。

钱颖一教授和笔者的两篇文章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结合起来看。

另外,文中有些内容在笔者的讲义、书和一些文章中也零散地讨论过,见田国强、张帆(1993),田国强(1996)及Tian(2004)。

    本文结构如下:

第一节讨论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第二节介绍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基本组成部分。

第三节讨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所要注意的要点。

第四节讨论现代经济学基本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的具体现实作用。

第五节总结本文,并给出结束语。

    一、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及人们如何进行权衡取舍的学问。

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的无止境性这一对基本冲突才产生了经济学,逼迫人们作出权衡取舍的选择,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

而现代经济学则按照科学的方法并运用分析工具---通过观察、理论和再观察---来系统地探索人类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现象,从而它是一门科学,代表了科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这种系统探索,既涉及到理论的形式,也为经济数据的考察提供了分析工具。

现代经济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通过六十年的蓬勃发展,现已成为一门规模庞大、分支众多、体系严谨、模型化的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了解并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正确理解和学好现代经济学以及对现代经济学的创新和应用都十分重要。

它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济人行为及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各类经济问题。

经常听到有人批评现代经济学存在着太多不同的经济理论,觉得经济学流派观点各异,不知道孰对孰错,甚至有人借此讽刺经济学家,100个经济学家会有101个不同的观点和说法,从而否认现代经济学及其科学性。

其实他们没有弄清楚,正是由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才需要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模型和经济制度安排。

经济学家之所以对于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恰恰说明经济学的严谨和完善,因为前提变了,环境变了,结论自然就要相应的变,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性的“好”结论,否则就不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在这里请读者注意:

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可以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但决不是不同的“经济学”;创建不同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所使用的都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现代经济学中的不同学派、不同理论本身就说明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由于不同理论采用了不同的假设和不同的具体模型设定,它们可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并能在接近理论假设的各类经济环境下,给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或进行科学的预测与推断。

因而,要批评现代经济学中某个理论,就需要指出理论中所刻画的经济环境和人的行为假设中哪些地方不合实际,模型设置中有哪些地方不甚合理,所实施的经济机制或经济制度安排存在什么问题,逻辑推理又有什么问题。

即使如此,这样的批评也不能导致对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否定,至多只是需要修正对制度环境的刻画和行为假设条件的设定以及理论模型的设置,但是仍然可以使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得出新的合理结果或经济理论。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分析原理和研究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家界限的,可以用来研究任何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安排下的各种经济问题,从而中国实际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经济问题也可通过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研究。

从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独立于他国的经济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现代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可用来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事实上,这正是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威力和魅力所在:

它的精髓是要人们在做研究时必须考虑到,并界定清楚某时某地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条件。

现代经济学不仅可以用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风俗和文化的人类行为(无论自私自利与否)下的经济问题和现象,它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甚至也可用于研究其他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决策,特别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接人待物与管理方面的决策。

事实证明:

由于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一般性和规范性,在过去20年,现代经济学的许多分析方法和理论已被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人文学科等学科。

    本文不想对经济学中的某个具体理论作出讨论和价值判断(这并不代表笔者个人没有这样的判断),只是想指出几乎所有的经济现象和问题都可以通过下面要介绍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和比较。

    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现代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类似于人们处理个人、家庭、经济、政治、社会各类事务时所采用的方式。

大家知道,要做好一件事情,与人打交道,首先要了解国情和民风,也就是要知道现实环境和所要打交道人的品行和性格;在此基础上,决定相应的待人处事规则,从而在权衡利弊后作出激励反应,争取达到尽可能最佳的结果;最后对所选择的结果及所采用的规则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估比较。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完全是按照这种方式来研究经济现象和人类行为的。

这种分析框架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它首先给出想要研究的问题,或想要解释的某种经济现象,即经济学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目标,然后试图回答所要研究或所要解释的问题。

比如,下列问题是现代经济学直到现在仍在试图研究或回答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

面对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政府应采用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

为什么一些国家非常富裕,同时另外一些国家却非常贫穷,而不是整个世界同时富裕起来?

人们生活在其中的市场制度安排是如何运作的,它有什么样的优越性?

市场在什么时候会失灵,如何解决?

如何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是通过政府干预,通过明晰产权的办法来解决,还是通过其它办法来解决?

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解决经济人的激励问题?

中国经济学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制度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

如何改革金融体系和国有企业,如何解决经济效率与公平的两难,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看起来非常不一样,但研究这些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却可以是一样的。

任何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个部分或步骤组成:

(1)界定经济环境;

(2)设定行为假设,(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结果;及(5)进行评估比较。

可以这样认为,任何一篇逻辑清楚、层次分明、论证合理的经济学论文,无论结论如何或是否作者意识到,都基本上由这五部分组成,特别是前四部份。

可以说,写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就是对这些部分进行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填空式写作。

掌握了这些组成部分,就掌握了现代经济学论文的基本写作方式,更容易学习和研究现代经济学。

在对这5个部分逐一进行讨论之前,先对制度(institution)这一术语进行界定。

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组行事规则的集合,这些规则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有关,支配和约束社会各阶层的行为(Schultz,1968;Ruttan,1978;North,1990)。

由于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总是把一部分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或参数给定,另外一部分则作为内生变量或因变量,这些内生变量是由外生变量所导致的,从而是这些外生变量的函数。

于是,按照Davis-North(1971,pp6-7)的划分方法,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又可以将制度划分成两个范畴:

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environment)和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arrangement)。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基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法律规则的集合,它是制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规则的基础。

在这些规则中,支配经济活动、产权和合约权利的基本法则和政策构成了经济制度环境。

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和竞争的规则的集合。

制度安排可以理解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游戏规则导致人们不同的激励反应。

尽管从长远看,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会互相影响和发生变化,但如Davis-North明确指出的那样,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常将经济制度环境作为外生变量给定,而经济制度安排(如市场制度安排)则根据所要研究或讨论的问题,可以看成外生给定也可内生决定。

1、界定经济环境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首要组成部分,就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economicenvironment)作出界定。

如前所述,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国情、所处的周围环境或现实背景。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也完全如此。

在作经济问题研究时要从实际出发,对经济环境进行界定。

经济环境通常由经济人、经济人的特征、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以及信息结构等组成。

对经济环境的界定可分为两个层次:

(1)客观描述经济环境和

(2)精炼刻画经济环境特征。

要做好这两点,前者是科学,后者是艺术。

对经济环境描述的越清楚、准确,理论结论就会越正确;对经济环境刻画的越精炼和深刻,论证起来就越简单,理论结论也越能让人理解和接受。

界定好一个经济环境,就是要将这两个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现代经济学大多数问题的研究中,经济环境都假定为外生给定的,而不是由理论模型延伸出来的,否则就无法讨论问题,因为总需要将一些经济因素或变量当作参数给定。

描述经济环境:

现代经济学中任何一个经济理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或问题所处的经济环境作近似地描述。

一个合理、有用的经济理论应正确、恰当地描述其研究对象所处的具体经济环境。

尽管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往往存在着差异,从而所得到的理论结论多半会不同,但是所采用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却是一样。

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个基本共同点就是要对经济环境进行描述。

对经济环境描述地越清楚、准确,理论结论就会越正确。

刻画经济环境:

在描述经济环境时,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做到既清楚、准确地描述了经济环境,又精炼、深刻地刻画了经济环境的特征,使之能抓住所要研究问题的本质。

一个现实经济环境包括众多方面,非常复杂。

比如,作为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对象--人类,就有高矮、胖瘦、老少、男女、贫富之分,人的智力有高低,嗜好有差异,品行有好坏等等。

不同企业可能采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不同的商品。

如果把所有这些情况都统统描述出来,当然可以说是非常准确而真实地描述了现状或经济环境;但是如果只是将环境的所有要素简单罗列,就抓不住重点,或者说,不知道哪些方面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最重要,就会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而让大量繁杂的事实弄晕了头脑。

[2]

    因此,为了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最关键、核心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所考虑的问题,对经济环境进行特征化的刻画。

例如,在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中,为了研究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一个消费者的经济特征(characteristic)就简单地假定由经济人的消费集、偏好关系(或效用函数)、初始禀赋和信息结构(如考虑不确定性)来描述[3];一个厂商的经济特征则由它的生产可能性集合或生产函数来表示;所有经济人的经济特征便组成了经济环境。

同样,在研究区域经济的时候,需要描述经济区域环境和刻画其经济特征;在研究转型国家,如中国经济转型问题时,人们也需要刻画不规范经济制度环境下的经济环境特征。

这样,对经济制度环境不规范的转型国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在规范经济环境下所得出的理论结果,而是需要刻画出转型经济的具体特征,并且仍然是采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来研究转型经济问题。

有人将钱颖一教授所研究的转型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对立起来,其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人们也许比较容易理解,不同的经济环境可能导致不同的经济理论。

但不少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即使现实经济环境相同,所要研究的问题相同,还会得出不同的经济理论呢?

有些人因此导致了对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其实,许多经济理论间的结论差异往往是经济学家对经济环境界定的差异所造成的。

这种差异不仅可能是客观经济环境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而且这种差异还可能是由经济学家对经济环境界定的主观判断所造成的。

如上所述,由于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在许多情况下,经济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只进行描述性分析,还需要对经济环境行为方式进行抽象式的精炼特征化,找出最主要的特征,这往往会让经济学家带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判断。

不同的主观判断,就会导致对经济环境的不同界定,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经济理论、经济学派或理论结果。

现举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宏观经济学的。

宏观经济学中有众多的学派:

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或称为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

其实,这些学派之间的对立并不像非经济学家或媒体所渲染的那么大,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基本分析框架相同、研究方法相同(采用经济模型和市场均衡来分析市场)及对象相同(在市场制度安排下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它们都相信市场制度,相信从经济运作的长期或总的趋势来说,都会趋向最优的市场均衡,这些理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刻画经济环境时的差异所造成的,特别是对经济系统的冲击或干扰是来自需求方面还是供给方面、关于经济波动的信息是充分的还是不充分的,以及对干扰的时间效应是滞后还是瞬间的等诸多假设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

    比如,在回答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及应指定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时,凯恩斯学派认为关于经济或非经济因素波动的信息是完全的,这种波动主要是来自于需求方面,并且价格在短期内变化极慢,使之这种波动会破坏“最优”市场均衡。

为了避免或减轻经济周期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损失,政府应对经济施行干预,使用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刺激或控制,从而抵消各种干扰的影响。

    而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Friedman)认为,现实经济中对波动存在“信息不充分”及“时间滞后”效应,使得自身趋于稳定的经济在经过政策调节之后,反而变得更加振荡了,因而政府应对经济尽量减少施行干预,只对货币实行控制,保持不变的货币增长率。

而以卢卡斯(R.Lucas)和萨金特(T.Sargent)为代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在定义经济环境时却假定:

波动的“时间滞后”效应只是瞬时现象;并在经济环境中添加了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经济单位(厂商和家庭),从而使得整个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经济活动中基本经济单位所需要的经济信息是不充分的。

基于对经济环境的这种界定,并在理性假设下,理性预期学派于是认为,凯恩斯理论没有把公众对政府政策以及其它经济信息的反应考虑进去,人们往往会通过“理性预期”的行为方式,使得政府的经济政策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因而,政府应该尽量不干预经济,即使在不得不使用政策去干预经济活动时,要注意政策的信誉,即政策的连贯性。

卢卡斯于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新古典现已成为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主流。

    而刚刚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德兰德(F.E.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C.Prescott),也是属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中的重要人物。

他们在1980年代初期提出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他们对经济环境的界定又有些不同,他们假定:

宏观经济的波动主要是供给方面引起的;价格和工资在短期也是瞬间发生变化。

他们进而认为,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是经济对生产技术及生产率变动的自然且有效的反应,正的技术冲击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投资和产出也随之提高,总供给曲线上移,经济上涨,反之亦然。

他们由此认为,经济周期不是对市场均衡的偏离,而是市场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既然是市场均衡,便具有帕累托效率,所以不存在市场失灵,因而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尤其是赤字政策一样无效。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个领域中,即使研究的问题基本相同,但对经济环境的界定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学派。

像自然科学对自然不断地加深认识一样,经济理论的发展在许多时候也是如此,并基于人们对经济环境的不断地认识和重新刻画而不断改进,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原有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

不像国内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经济理论应全部推倒重新再来,他们今天创造一个理论,明天又创造一个理论,而这些理论根本没有基于前人的工作,请问当今世界上其他学科有这样认可的理论吗?

其实,这些理论根本没有生命力,过不了几天人们就会将它们忘记了。

    第二个例子是当今流行的委托代理理论、最优合同理论、拍卖理论及信息经济学。

这些理论都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一般会失灵,因而需要设计某种激励机制诱导经济人显示真实信息,从而达到次优结果(secondbest)。

这些理论中关于经济人的行为假设相同(收益最大化),所研究的问题相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分析框架基本相同,研究方法相同(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

给出完全信息情况下所得到的最佳结果(firstbest))。

但由于对经济环境中参与者的经济特征及信息结构界定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理论结果。

这些理论中的各种不同结果主要是对经济环境刻画的差异所造成的,特别是关于经济人的特征及信息结构界定的差异所造成。

比如,关于经济人的行动是信息不对称(称之为隐蔽的行动(hiddenaction)),还是关于经济人的特征是信息不对称(称之为隐蔽的信息(hiddeninformation));经济人是风险中性,还是风险厌恶;契约或机制是在经济人了解信息之前制定(exante),之间制定(interim),还是之后制定(expost);允许共谋还是不允许共谋(collusion);允许重新谈判还是不允许重新谈判(renegotiation);从经济活动中所得结果的价值是私人价值,共同价值,还是关联价值等方面的差异[4]。

    这种研究的好处是,针对经济环境各种特征的刻画,给出不同的最优合同,或激励机制等制度安排。

这样,根据现实选择恰当的激励机制。

在许多情况下,如何界定和刻画一个经济环境,都是给出一个经济理论或决定经济制度安排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和环节。

由于米尔利斯(J.Mirrlees)、维克瑞(W.Vickrey)、阿克洛夫(G.Akerlof)、斯宾赛(M.Spence)以及斯蒂格利茨(J.Stiglitz)、在这些领域中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们分别在1996年和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两个例子说明,即使只对经济环境的刻画作出一些改进或变动,也可能产生出重大的经济理论或学派。

当今现代经济学中大多数的研究结果主要就是对经济环境给出不同的界定而得到的。

总之,由于经济环境的不同或刻画的不同,所得出的理论结果往往会不同。

如何清楚、精炼而又客观地刻画所要研究问题的经济现状或经济环境,并建立一个高度概括的理论经济模型,这不仅仅是科学,也是艺术。

2、设定行为假设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二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经济人的行为方式做出假设。

这个假设至关重要,是经济学的根基。

一个经济理论有没有说服力和实用价值,一个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政策能不能让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看所假定的个人行为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看制度安排和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不是激励相容,即人们对激励是不是作出了对他人或社会也有利的反应。

    一般来说,在给定现实环境和游戏规则下,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作出权衡取舍的选择。

这样,在决定游戏规则、政策、规章或制度安排时,要考虑到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并给出正确的判断,看他们是自私自利还是无私利他,是忠厚老实还是老奸巨猾,是讲究诚信还是谎话连篇。

面对不同行为方式的参与者,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往往也是不同的。

如果你所面对的人是一个老实,做事讲诚信的人,你和他处事的方式或者说你针对他的游戏规则将多半会相对简单。

如果你所面对的人是一个雷锋式的“傻子”,你和他打交道的规则也许会更加简单,不需要有什么防备心,不需费什么精力(设计游戏规则)和他处事,游戏规则也许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但如果要打交道的人是一个难缠、狡猾、无诚信可言的人,你和他打交道的方式可能会非常的不同,与他相处的游戏规则可能会复杂得多,需要小心对付,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这样,为了研究人们是如何作出激励反应和权衡取舍的选择,对所涉及人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如研究经济选择,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它们的变化规律时,确定经济人的行为方式也非常重要。

    一个比较合理和现实而又通常被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人类行为假设是,人是自利的,即人主要追求自己的利益。

“人是自利的”这一人类行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