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348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docx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

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

历史演变研究

唐忠宝

 

燕山大学

2010年4月

 

国内图书分类号:

A8-0

国际图书分类号:

100

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

历史演变研究

硕士研究生

导师

申请学位级别

学科、专业

所在单位

授予学位单位

唐忠宝

何强副教授

法学硕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文法学院

燕山大学

ClassifiedIndex:

A8-0

U.D.C.:

100

DissertationfortheMasterDegreeinLaws

THESTUDYONDEVELOPMENTOFIDEOLOGYCONCEPTINMARXISM

 

Candidate:

Supervisor:

AcademicDegreeAppliedfor:

Speciality:

University:

TangZhongbao

AssoProf.HeQiang

MasterofLaws

StudyOnMaxismLocalizationInChina

YanshanUniversity

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此处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燕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字日期:

年月日

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研究》系本人在燕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燕山大学所有,本人如需发表将署名燕山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及相关人员。

本人完全了解燕山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燕山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摘要

意识形态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意识形态都时时刻刻地发生着作用并影响着人们,无论人们如何讨厌或是喜欢,意识形态都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企图回避或者断然否定意识形态,甚至认为“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这些都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并把握意识形态这一范畴呢?

纵观意识形态范畴演变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开创者、奠基者,其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尔后出现的种种意识形态学说来讲,是不可逾越的制高点,同时也是其灵感的源泉。

可以说,直到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意识形态理论才获得了完整而科学的形态。

那么深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范畴以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范畴是如何发展演变将是个极其基础而必要的。

然而正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一样,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也向我们证明着这一点。

意识形态范畴最初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更多的是一种否定性概念,而后经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的进一步推动,意识形态范畴开始更多地作为中性概念使用。

列宁则是第一次将意识形态范畴与科学融合在一起的人,也就是说,列宁开始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了该范畴。

至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获得了更为完整的现代形式。

即便这样,这也决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就到此为止了。

事实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必须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同时,适时地提出新的意识形态范畴,只有这样,经典文本才不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本文的最后落脚点,也是全文的主要理论旨趣。

关键词意识形态范畴;否定;虚假;中性;科学的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

Abstract

Everyonehasintimaterelationswith ideology.Whetherpeoplewantornot,ideologythathourlyactsonandaffectsthemisapartofpeople’slife.Itisdeceivingoneselfaswellasotherswhenpeopletrytoescapeordenytheexistenceofideology,andevenasserttheterminationofideologynowadays.Thenhowshouldwetreatandgrasptheconceptionofideology?

Aftermakingacomprehensivesurveytotheconceptionofideology,wecanreadilydiscoverthatMarxandEngelsarethefoundersofthemodernideologytheorieswhicharethetopandtheinspirationssourcesforotherthinkers.Wecansay,theideologytheoriesgotcompleteandscientificformsuntilMarxandEngels.SoitisextremelyfundamentalandimportanttoinspectthemeaningsinthecontextsfromMarxandEngels,andinvestigatethedevelopmentofMarx’sideologynotion.HoweverMarx’sideologynotionneedadvancewiththetimes,justasMarxismneeds.ThedevelopmentofMarxismdemonstratesthatideologywasonceanegativeconceptionfromMarxandEngels,thenbecameaneutralnotionthroughKautskyandPlekhanov.AndLeninfirstcombinedideologyandscience,thatistosay,hetooktheleadinusingtheconceptioninpositivemeaning,Sofar,theideologyconceptionofMarxismheldmorecomprehensivemodernforms.Neverthelessitdoesn’tmeantheMarxismideologynotionshouldstophere.Infact,wemustdevelopitwiththetimes,andcreatenewMarxismideologyconceptiontimelyafterreadingandcomprehendingformerMarxismideologyconception.Thus,theclassicstextswon’tloosetheirdeservedsignificanceandmerit.Thatisthedestinationandpurportofmyarticle.

Keywordstheconceptionofideology;negative;sham;neutral;thescientificideology;theculturalideology;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V

导论1

0.1选题背景1

0.2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1

0.3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理论3

0.3.1国外研究现状3

0.3.2国内研究现状5

0.4研究方法7

第1章意识形态范畴的提出9

1.1意识形态范畴的缘起9

1.1.1培根的“四假相说”10

1.1.2洛克的“四种错误尺度”11

1.2意识形态范畴的产生12

1.2.1特拉西的“观念学”12

1.2.2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13

1.3本章小结14

第2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相关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范畴的诠释15

2.1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范畴15

2.1.1否定或虚假的意识形态15

2.1.2意识形态的中性理解——观念的上层建筑19

2.2意识形态范畴的初步演变22

2.2.1考茨基首先推动了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22

2.2.2普列汉诺夫对意识形态范畴演变的贡献23

2.3列宁的意识形态范畴25

2.3.1“科学的意识形态”范畴以及“灌输论”的提出25

2.3.2列宁发展意识形态范畴的原因分析26

2.4本章小结26

第3章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另类诠释27

3.1卢卡奇的“阶级意识”28

3.2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范领导权”28

3.3马尔库塞对意识形态范畴的理解29

3.4哈贝马斯的“技术统治的意识”30

3.5阿尔都塞结构主义视域下的意识形态范畴32

3.6本章小结34

第4章意识形态范畴的当代解读35

4.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建构面临的冲击35

4.1.1科学主义的压力35

4.1.2强势文化的侵入40

4.2意识形态范畴在当代中国的发展40

4.2.1毛泽东的意识形态范畴41

4.2.2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范畴42

4.3意识形态范畴的重新定位44

4.3.1文化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范畴研究新的维度44

4.3.2文化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基础45

4.4本章小结45

结论47

参考文献4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2

致谢53

作者简介54

导论

0.1选题背景

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十分庞杂,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也争议颇多。

但系统而详细地解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目前国内学术界所做的研究不多。

而国外虽有研究意识形态范畴发展演变的大量相关著作及论文,但其要么是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要么是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

本文则以唯物史观为根本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之历史演变做深入而详尽的探讨。

此外,对当前的意识形态范畴如何界定,学术界明显是解释有余而发展不足,即是说,学界基本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对意识形态范畴做准确解读,但并未从学理层面对新时期的意识形态范畴具体如何界定做更深的探索。

即便有这方面的努力,也只是从意识形态如何建设、意识形态的新功能等方面做相对肤浅的研究。

本文则在进一步解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从而重新定位意识形态范畴。

0.2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德·特拉西创立意识形态这一范畴以来,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在特拉西那里,意识形态是个哲学范畴,而在之后的思想家那里,意识形态则被赋予了太多不同的内涵,如有的学者强调意识形态与权力的联盟,而有的学者则强调意识形态与观念的联姻。

即便有的内涵相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纵观意识形态范畴演变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者,其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后来出现的各种各样解释意识形态性质、意义、功能的理论来说,是灵感的源泉和不可逾越的制高点。

可以说,意识形态理论直到马克思那里才获得了完整而科学的形态。

那么深入考察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范畴以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范畴是如何发展演变将是个极其基础而必要的。

近年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颇多探讨,从各种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进行诠释和解读,但总体上仍处于解释阶段,或者说是解释有余而发展不足。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从否定性和中性两个方面使用和界定意识形态范畴的,而后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等)的阐释,意识形态范畴的内涵、价值、功能等都大大扩展了。

显然,意识形态范畴的研究是必须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演变的历史一方面体现了后继者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发展演变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我国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研究力的不足。

有些学者更是对意识形态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一个重要原因是把它理解为一个纯政治范畴。

我们当然并不否认意识形态与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对自己国家的精神状况的总体上的自我意识,本质上仍属于哲学范畴,或者说扩展为一个一般的思想文化范畴,但也绝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范畴。

无论是单纯对意识形态范畴的文本解读,还是对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漠视,无疑都是肤浅的。

本文旨在进一步通过文本解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历史演变,从而重新定位当前的意识形态范畴。

虽然西方学者对意识形态范畴的解读与发展已经成果显著,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特殊的政治与文化语境,我们决不能随便套用西方的解释框架。

同时必须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本质上把握和理解外来的众多意识形态范畴。

如福山和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是个政治范畴,德里达的意识形态是在场形而上学,福柯的意识形态指的是权力,曼海姆的意识形态指的是所有的社会知识等等。

意识形态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已经迫切要求我们对意识形态范畴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从而准确定位当前的意识形态范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经济和技术全球化为动力,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重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时代。

在意识形态策略上,西方资本主义摒弃了赤裸裸的霸权理论,以全球化和现代化为普世价值,试图将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裹挟其中。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应对各种意识形态话语的挑战中,必须不断丰富、发展自己,并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体系。

而由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直接关涉到意识形态建设的根基问题,因为从战略的高度眼光审视并推动意识形态范畴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研究,可以深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开辟新的途径。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研究,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第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研究,有利于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杂音,可以有效的抵制和平演变,是对意识形态淡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论调的有力抨击。

0.3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理论

意识形态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国内外的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对其简单概括和总结了一下。

0.3.1国外研究现状

无庸讳言,对意识形态范畴及其历史演变的探讨,离不开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大语境。

而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当代西方国家的理论家一直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

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问题上:

一是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是在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倡导下提出来的,涉及到如何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开展意识形态斗争,逐步夺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

这一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对战后西方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欧洲共产主义者的理论见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是关于战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新特征和新作用问题。

这一问题的探索主要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和美国社会学家发起的,逐渐成了西方大学哲学系和社会学系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其讨论的焦点则集中在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上。

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

不少论著致力于对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以阿尔都塞、巴里巴尔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深入地研究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着重探讨了意识形态与科学(即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了“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新概念。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被西方评论家们认为是最有创见的理论之一。

四是关于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的问题。

随着当代西方哲学家们对意识形态问题兴趣的日益增长,对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的研究也撑了一个热门课题。

从60、70年代开始,德国学者汉斯·巴尔特、K·兰克等学者就已经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五是关于意识形态和心理分析理论的关系问题。

二战前的奥地利学者威廉·赖希和战后的德国学者弗洛姆、马尔库塞等都积极地推进了这方面的研究,其探讨的重点则集中在意识形态与无意识、意识形态与社会性格的关系等问题上。

国外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相关著作及论文不胜枚举,名著就有不少。

如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大卫·麦克里兰的《意识形态》、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等等。

纵观国外学者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应该看到,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理论,引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也开创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他们的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他们在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的时候,完全抛开了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理论,这表明,“欧洲中心论”的错误观念还远没有彻底地被清楚;第二,他们过分地强调了当代西方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偏离甚至抛弃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这使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并阐述意识形态问题,也无法准确地把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第三,他们在致力于从学理上探讨意识形态问题的时候,往往滑向另一个极端,即淡化乃至完全抹杀意识形态的阶级归属。

所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批判和清理。

0.3.2国内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渐趋活跃。

近年,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片广阔的研究前景。

目前,国内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翻译和评介;二是意识形态基本理论的研究,包括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功能、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等;三是当代中国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构建,着眼于转型时期中国的现实,试图构建一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四是意识形态的断代史研究,如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严重曲折的反思,对建国初期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的总结及对意识形态领域大批判的在批判。

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后现代西方哲学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充分的梳理,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思想中的意识形态理论也进行了研究等。

但总体而言,国内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缺乏宽广的视野和深度的思考。

目前,国内一些相关的成果有:

俞吾金的《意识形态论》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重点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以澄清长期以来的一些理论误解,是一部颇具开拓性的专著;杨文华的《文化意识形态研究》,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力图从社会历史的高度,探讨文化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问题,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关注,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意识形态范畴的新理解;林国标的《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历史作了系统梳理和研究;宋惠昌的《当代意识形态研究》则更多地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与价值;郑永廷等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两书分别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的性质与特点以及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作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和我国在面临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等历史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领域、功能等方面的发展问题;此外还有王永贵的《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曹长盛、张捷、樊建新的《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郭亮著的《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研究》,季广茂等著的《意识形态》,王晓升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相关论文,如徐彦伟的《否定与中性: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本考察》,杨生平的《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姚大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郁建兴、陈建海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嬗变与转型》,田改伟的《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邹放鸣《邓小平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郑永廷《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及特点》,郑惠、王义宝的《试论意识形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马振超的《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稳定》,谢晓娟、郭京龙的《意识形态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王刚的《源和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逻辑进路》、张学森的《“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唐勇和王进的《20世纪初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话语权地位的变迁》、杨文华的《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刘军的《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金德万的《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中国理论形态》、张剑伟和赵凯荣的《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中国化》、闵春发和许和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命运与时代使命》、曹国圣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当代中国的重建》、李小娜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中国化》、陈秉公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展明锋和赵莉的《意识形态理论建设“:

削足适履”还是“量体裁衣”———兼论毛泽东、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之比较》、江圣的《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金民卿的《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彭焕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先进文化》、汤家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梅荣政和王飞霞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刘娟和杨义芹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等。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研究的注重点都放在意识形态或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性和价值性的探讨上。

然而,意识形态的研究要想获得突破,不能缺乏一种历史的视野。

只有深度的历史感,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也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

依笔者愚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历史演变作系统梳理和研究并为新时期意识形态范畴的准确理解献计献策,目前在国内尚稍显欠缺。

国内虽然有一些研究论文涉及到这一问题,但那是局部性的,缺乏全景性和过程性的研究。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曲折,与此相应,我国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