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666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docx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

第七节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思路

1、准确理解题干的陈述。

应特别注意的是本题型要求不要对题干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

要仅仅依靠题干给出的陈述进行推理,不要受题干之外的常识所干扰,这是演绎推理题与其它判断推理题最主要的区别之一,考生对此要尤为注意(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5)。

2、要从题干出发,利用推理规则进行正确推理。

所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推理知识是大有裨益的(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1、2、3、4、5)。

3、抓住关键词,将答案中与题干的陈述不相干的内容首先剔除(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6)。

4、在做演绎推理题的时候有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即归谬法是应试考生必须熟练掌握的。

所谓归谬法就是指:

先假定备选答案中的某一个是正确的,然后由此答案结合题干的陈述推出矛盾来,从而剔除这一备选答案(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9)。

5、不要在似是而非的选项上纠缠,要迅速看完答案的所有选项,在比较中选择最合适的答案(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7)。

6、在做演绎推理题时,可以在草稿纸上用一些简便的记法来揭示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演示主要的推理过程。

这对于迅速找出正确答案是大有帮助的(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8)。

7、抓住备选答案中(与题干紧密相连的)互相矛盾的选项来迅速找出正确答案。

因为相互矛盾的两个选项必定有一个是正确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用考虑另外的两个选项,而仅仅联系题干,在相互矛盾的选项中确定一个即可(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10)。

8、注意排除题目中设置的干扰信息。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有时故意在题干和答案选项中设置一些似是而非的干扰项,考生若不加分析,往往容易误入歧途(参见类型分析部分的例题1)。

二、演绎推理题的常见类型

【例题8】

甲、乙、丙、丁四同学在一起议论本班参加A活动的情况。

甲说:

我班所有的同学都参加了

乙说:

如果张帆没参加,那么李航也没参加

丙说:

李航参加了

丁说:

我班所有的同学都没有参加

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不正确,由此可知:

A甲说的不正确,张帆没参加

B乙说的不正确,张帆参加了

C丙说的不正确,张帆没参加

D丁说的不正确,张帆参加了

【解答】这是2004年江苏省录用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考试试卷上的一道题。

初一看,这道题似乎无从着手,但是,如果结合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来看,则很简单。

题干中甲和丁的说法相互矛盾,其中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则根据“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不正确”可知:

乙和丙说的是正确的。

而结合条件语句“只有A,才B”和“如果不A,就不B”是可以互推的,即从“如果张帆没参加,那么李航也没参加”是可以推出“只有张帆参加了,李航才参加”,自然可得知丁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答案为D。

【例题11】

北京市是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城市,但长期以来水价格一直偏低。

最近北京市政府根据价值规律拟调高水价,这一举措将对节约使用该市的水资源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若上述结论成立,下列哪些项必须是真的:

[1]有相当数量的用水浪费是因为水价格偏低造成的

[2]水价格的上调幅度足以对浪费用水的用户产生经济压力

[3]水价格的上调不会引起用户的不满

A[1]、[2] B[1]、[3] C[2]、[3] D[1]、[2]和[3]

【解答】这是2005年中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判断推理”部分的试题,正确答案为A。

要想使该举措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具备[1]和[2]两个条件。

如果浪费用水不是由水价过低造成的,那么提高水价对节约用水是没有丝毫作用的。

即使[1]成立但如果提高的幅度不能给用户造成压力那也不会起到推动节约用水的作用。

而[3]与节约用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八节资料分析解题技巧和统计图表知识收集与分析

㈠资料分析解题技巧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各种信息、资料不仅来得快,而且数量庞大,特别是处于社会中枢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传递的基地。

它所接收的信息和资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复杂程度上,以及广泛性上,都是一般单位和部门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作为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对各种资料进行准确理解与快速分析综合的能力,才能胜任其工作。

资料分析测验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各种资料(主要是统计资料,包括图表和文字资料)进行准确理解、转换与分析综合的能力。

它是随着社会高度信息化及管理科学化的发展以及对人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而逐步从其他测验中分离出来的。

资料分析测验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对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进展或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判断,如对政策、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二是对被研究现象的统计规律、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及依存程度的规律等加以揭示和阐述;三是对被研究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特征进行预测或推断。

资料分析测验的基本方式是:

首先提供一组资料,这组资料可能是一个统计表,一个统计图,或者是一段文字。

在资料之后相应地有3~5个问题,要求应试者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计算、处理,然后,再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找出正确的答案来。

可以说,资料分析测验的试题着重考查应试者以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应试者不但要能读懂统计图表,即准确地把握各项数据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要能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把握数据的规律,从而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起到指导、定向以及调整的重要作用。

资料分析测验共有20道题,一般来说,问题的难度有三级:

第一是简单题,这种题在阅读资料之后只需要通过观察就可以在资料图表中直接找到答案,比如判断最大值,最小值或资料中某一具体数值等:

第二级是中等难度题,常常要经过一定的运算或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分析组合之后才能得出答案;第三级是较难的题,往往给出一组判断,要求应试者判断这组判断的正误,这类题一般带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对资料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有时甚至要用到资料上没有直接给出的相关背景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需要提醒应试者注意的是,答题的直接依据是试题提供的资料,切记不要脱离资料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不要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作出判断,否则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统计表是把获得的数字资料,经过汇总整理后,按一定的顺序填列在一定的表格之内的任何一种统计表格与统计数字的结合体。

利用表中所给出的各项数字指标,可以研究出某一现象的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

统计图是根据统计数字,用几何图形、事物形象和地图等绘制的各种图形。

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

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

但统计图与前面所说到的统计表与文字资料有着很大的不同。

统计表主要是大量数据的罗列,要求考生在复杂的数据中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量化比较和趋向分析,它主要是对数据的驾驭。

文字资料蕴涵大量相关数据于一大段材料中,它需要你按照给出的要求,从材料中逐一筛选有用的数据,并结合材料的原意,恰当得运用数字材料,是这类题主要考察的。

而统计图与它们不同,它有数据,但蕴含在形象的图形之中,有时甚至需要你对图形进行过一定的分析之后,才能得到所需的数字资料。

当然相形之下,统计图在整个材料分析中是最简单和容易的,它既没有复杂的数据罗列,又不需要逐字逐段地去斟酌语意,通过一目了然的图形,很容易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当然,这要求你平时对统计图有一定的接触,对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不论什么题,无论它多么简单,假如你从未接触过,都是很难逾越的,在资料分析测验中,统计图被经常使用。

统计图主要包括条形图、平面图、曲线图和网状图。

(一)条形统计图

以条形的长短来表示大小的条形统计图,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比较常见的。

用这种统计图对一些较简单的指标数据(如经济指标)加以表达和比较,会收到非常生动和具体的效果,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

对一般考生来说,在公务员考试中遇到这类题,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因为做这类题,没有多大的风险,看起来简单,可以将做资料分析的速度提高一半左右,这样可以为以后的题目的整个试卷的检查保留重要的时间,也是考生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的一项促进因素。

不过,这类题虽然直观和简单,有时却需要用笔计算去验证自己的直觉感应,毕竟,在有图有数据的同一题中,图没有数据有说服力。

题虽说容易,但容易就应保证正确率,实际上,在公务员考试中,因为时间紧张,最重要的就是正确率。

(二)平面图

平面图是用扇形面积来表示各项数量的统计图,它将各种数据直观形象地综合到同一个圆中,你不需要像对待条形图那样去比较各项的长短。

这里,数据被直接指出,你可以对图中的一切一目了然,根据题目中的要求,轻而易举地便可以获取各项数据。

不过,做这种,你必须适应相对值的计算和处理,明确各个数据间的数量关系,在做答题时,尤其要注意单位,明了哪些是需要单位的,哪些又是不需要的。

(三)曲线图

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统计资料,一是统计表,再就是这个曲线图了,曲线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将一组数据的发展趋势表示出来,在生活中,人们利用一些重要活动的数据的走势对今后进行预测和规划。

在材料分析中,这类题并不直接给出极为准确的数据,而需要你根据一些联结点的位置去推测和揣摩,这样,本类题目就不再需要大量的复杂的数据运算,对这些题目,只能进行仔细地观察和分析,这对那些热衷于数学运算的考生并不是很好,毕竟这是对另一种能力的考查。

不过,这类题在具体解答起来,只要不看错,应该不太困难,当然,绝不可以心浮气躁,否则,什么题也做不好。

(四)网状图

这种图形在1997年中央国家机关录取大学毕业生考试中首次出现,2000年仍然作为考题出现。

客观地说,这类题没有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只需要你对一个由众多小三角形组合成的大三角形进行综合的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然而,不难只是对“会者”而言的,因为这类图题型新,图形复杂,对那些整天只知处理数据的考生来说,遇上这种题根本无从下手。

而且,题中决不明确给出数据,那些善于猜答案的考生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因此,无论应试能力多高的考生,都必须首先对这种题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了解,弄明白这类题的解题技巧。

要会看题,弄清楚题目都给了你哪些信息,在后面的解题过程中就可以较顺手地去应对。

另外,这类统计图中只有一些字母,字母所代表的意义都有题外,在正式答题之前你必须把这些图形各自代表的意义弄清,因为以后的具体题目给出的选项可能会脱离字母,你一旦稍一粗心把它们搞混,就会作出错误的选择,造成失分。

文字资料是用陈述的方式将一系列相关数字罗列出来,要求考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答。

这类题与统计表相比,其数据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众多数据都隐藏包容在一段陈述中,需要你从中将需要的数据逐一找出,并将相关的数据串起来。

这种题不像上面所说的统计表那样,有众多的数据摆在你的面前,任你选择和处理。

它需要你能将文字资料中的数据首先组成一张“统计表”(至少在大体上是),然后才能进行下面的工作。

应该说,在所有的资料分析题中,文字资料题是最不易处理的一种。

在遇到这类题时,切忌一上来就找数据。

因为这种题是一种叙述,叙述就有语意,有语意就可能让人误解。

如果一上来就直奔数据,而对材料陈述的内容不屑一顾的话,很可能背离材料的本意和要求,造成失误。

做这样的题,在拿到题目之后,首先要将题目通读一遍,从大脑分析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仔细看一下后面的五个问题,与自己原先想的印证一下,接下来就有针对性的再认真读一遍材料,最后,开始答题。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准确地把握材料;另一方面,对材料中的各项数据及其各自的作用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有些人可能不喜欢做那些统计表的问题,对大堆的数据觉得无从下手,而以为文字资料非常容易,希望在做这类题上可以尽量挤出时间以允给别的题。

轻视加草率,却忽视了这类题往往会有复杂的计算思路,综合且较难的判断,往往会在文字资料题上丢分。

在前面就已经说过,在资料分析中,最难的一类就是综合性的判断,如果是在统计表中,这类题只涉及对数字的比较和处理,虽说复杂点,却相对比较容易得分。

而文字资料,却又加上了对语意的把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比统计表又多了一个环节。

这对那些急躁而轻视文字资料的考生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解题技巧

1、首先应读懂图、表或文字。

资料分析试题是以图、表或文字反映的信息为依据,看不懂资料,也就失去答题的前提条件。

因此,应当把图表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正确答题的首要条件。

2、读资料时,最好带着题中的问题去读,注意摘取与试题有关的重要信息。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资料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答题时重复看资料的时间。

3、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资料分析题的备选答案,通常有一两项是迷惑性不强或极易排除的,往往通过图表或文字反映出的定性结论就可以排除;在进行计算时,往往通过比较数值大小、位数等可排除迷惑选项。

4、注意统计图表中的统计单位。

㈡统计图表知识收集与分析

产业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它大体反映了人类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基本反映了有史以来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以及社会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相互关系,是研究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即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门:

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此外,通常说的办“三产”,其内容并不一定都是第三产业,把企事业单位创办的主业之外的营利性的经济实体都称之为“三产”是不确切的。

例如:

所办的实体如是养牛场则属于第一产业,如果是工厂、施工队则属于第二产业,如果是商店、招待所、咨询机构、游艺厅等才属于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各年度的比重(%)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第一产业8.16.96.26.95.85.24.74.34.0

第二产业52.248.748.046.144.142.340.839.138.9

第三产业39.744.445.847.050.152.554.556.657.1

第三产业是由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有关行业组成,它的基本属性决定了第三产业必须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第三产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长期处于滞后状态。

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其它经济产业一样,也必须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

就现阶段来看,在我国第一和第二产业仍占经济的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的支配作用并没有改变,而第三产业正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

因此,还不能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高越好,而应该和其它产业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如果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作用,不切实际地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可能出现“泡沫”经济现象,难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必须同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相适应,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比重较低。

北京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突破50%,1998年达到56.6%,在全国30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

“九五”期间,北京经济继续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究竟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机构单位或产业

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指标。

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都是人们用来衡量社会生产活动总成果的三个重要总量指标。

以工业生产为例,可以说明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总量,也就是全部工业产品价值的总和。

它既包括在生

产过程中物质消耗转移的价值,也包括新创造的价值。

具体包括:

(1)成品价值,即在本企业内不再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产品价值。

(2)按加工费计算的已完成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包括在作业过程中所耗用的材料和零件的价值,但不包括被修理加工产品的价值。

(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但不允许把企业内部各车间的生产成果相加重复计算。

工业净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即工业总产值扣除物质消耗(包括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

的价值;提取的折旧费和大修理基金;定货者来料价值和生产销售中的其他一些物质消耗价值)以后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

工业增加值就是工业总产出中扣

除中间消耗以后的价值,它与工业净产值计算口径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差别:

工业增加值包括折旧、大修理基金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费,工业净产值则不包括;工业增加值不包括企业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支付如利息支出等,而工业净产值是包括的。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

工业增加值=工业净产值-支付给非物质生产的费用-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大修理基金

由此可见,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这三个指标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总产值包括了转移价值的多次重复计算,因此其数量最大,

一般用来反映生产的总规模;但它不能确切地反映生产发展状况;净产值是反映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其数量最小,增加值是反映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和转移价值,可以比较确切地反映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效益。

随着现行统计制度方法逐步向国际接轨,净产值指标已不再使用,总产值指标用的越来越少,而增加值指标用的越来越多。

恩格尔系数

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

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越小,这一定率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应这一定率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

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

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接受和确认,认为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在我国也较早的就被应用在统计工作当中。

计算恩格尔系数一般是采用各地的城乡住户调查资料。

如根据天津市1995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064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2117元,则恩格尔系数为52.09%。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低于40%为富裕。

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

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

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恩格尔定律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总支出变动百分比

  或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收入变动百分比  

  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

        总支出金额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也是计划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具体说可以由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所得的结果用千分数表示。

  另外,人口自然增长率还可以用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表示。

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

因此,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它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

  建国以来,天津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建国初的十几年里,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都在20‰以上,1963年甚至超过30‰,1964年天津市率先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率逐步下降,而死亡率经过持续下降之后已比较稳定,由此带来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伴随出生率下降而下降的结果。

1973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0.7‰,70年代中后期又降至10‰以下,80年代略有回升,1995年又降至4‰,甚至市中心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为负值。

也就是说,目前天津市已处于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工业出厂价格

  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7%,涨幅均与2月份基本持平;从月环比情况看,分别比上月上涨0.9%和1.3%。

  在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7.6%,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近5.6个百分点。

其中,采掘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6.8%,原料工业上涨11.1%,加工工业上涨2.7%。

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0.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7%,衣着类上涨0.6%,一般日用品类上涨2.5%,耐用消费品类下降3.2%。

  分具体品种看:

  ——原油及成品油价格类中,原油出厂价格比去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