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56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docx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

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

(浙江版本,讨论稿)

前言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中小学教学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特制定《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以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与资源建设和组织与管理建设的信息化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的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出版的《教育领域的信息通信技术》根据教和学、发展计划与政策、设备与资源、对课程的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评价、交流等7个维度的特征把教学信息化划分为形成、应用、融合、革新4个阶段。

本纲要主要侧重于融合和革新阶段。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应用”为驱动,以学生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构建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为重点,以融合创新为动力,建立信息技术应用的生态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学生面向未来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基本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

以师生教学需求为导向创建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融合创新原则。

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重构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信息化教学模式。

3.因地制宜原则。

各地各校根据当地和本校的教育和办学实际,根据教学信息化的7个维度和4个发展阶段,合理制定教学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

4.示范引领原则。

各地根据实际允许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先行先试,形成教学信息化的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

2、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国中小学校基本建成符合日常教学需求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数字化教育资源极大丰富,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师生信息素养明显提升,新技术新设备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不断深入,基本形成信息化教学模式并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基本实现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教育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1.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教育工作的主题,让全体学生有机会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朮,实现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全球意识和文化交融、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以信息技朮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主导,应用引领发展,建立基于生态观的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有益探索,发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优质教育资源和远程学习课程建设,学习平台和工具软件开发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任务,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3.制定教学信息化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标准,制定和落实教学信息化优先发展政策,完善教学信息化相关法规,完善教学信息化各项制度。

制定包括学生信息技朮能力学习标准、教师信息技朮能力标准、学校信息技朮应用评价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技朮设备配备基本标准、生均信息技朮公用经费支出标准等,使教学信息化工作有明确的量化要求和具体的发展标准。

4.把义务教育信息化纳入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范畴,进一步加强教学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设,包括学校信息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教师和专业技术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信息化资金投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3、主要内容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1.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宽带网络、信息化教学设备、安全与监控设备、移动终端等。

到2020年,全国中小学校基本建成校园宽带网络,配备班级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教师办公电脑(人手一台)等基本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部分条件优越的学校应基本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并积极引入电子书包、智能化专用教室、学习分析系统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师生配备移动终端。

(1)校园宽带网络建设

宽带校园网对推进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创建教育教学新模式具有战略支撑作用,要按照高带宽、广覆盖、多手段的方式,因地制宜建设校园宽带网络。

城市学校校园网络接入带宽不低于100MMbps,骨干带宽不低于1000MMbps,所有教学区域包括普通教室、功能教室和教室办公室接入带宽不低于100MMbps,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无线局域网技术,实现宽带网络校园无缝覆盖,并积极开展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部署。

农村学校因地制宜,灵活采取有线、无线相结合的技术方式进行校园网建设,做到宽带网络(不低于100M)覆盖主要教学区域和行政办公区域。

加速个人计算机(上网终端)在中小学的普及应用,城市学校生机比不低于5:

1,农村学校生机比不低于7:

1,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和特殊教育机构要利用简便易用、适合残疾人特点的上网终端,开展教学应用。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宣传和网上诚信教育,引导和规范师生正确用网,建立上网行为管理、有害信息过滤、信息安全防护等技术平台,着力打造安全、健康、诚信的中小学校园网络环境。

(2)信息化教学设备

信息化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教室,以及选择配备的录播教室、校园电视、电子阅览室、各类实验室、电子书包智慧教室、智能化专用教室、学习分析系统等。

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实验室等场所应配备多媒体,多媒体设备可分为三种配置类型:

投影银幕型、平板电视型和电子白板型。

具体配置见表1。

表1班级多媒体配置

多媒体类型

配置

投影银幕型

计算机、投影机、银幕(不小于80英吋)、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器、音箱、讲台、软件

平板电视型

计算机、平板电视(不小于50英吋)、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器、音箱、讲台、软件

电子白板型

计算机、短焦投影机、电子白板(不小于80英吋)、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器、音箱、讲台、软件

计算机教室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配备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网络系统及书写板、桌椅、空调等设备。

录播教室用于完整地记录教师授课的全过程,可以以流媒体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直播,应配备视音频信号采集设备(摄像机或摄像头、话筒)、遥控云台、摄像跟踪定位设备(用于自动录播)、录播控制设备(控制台、视音频切换台等)等。

校园电视采用IPTV组网方式,配备视音频节目制作设备(摄像机、话筒、视音频切换台、编辑机等)和信号传输设备。

电子阅览室用于数字化阅读和文献查阅等,主要配备计算机设备。

信息技术装备实验室是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包括数字化、数码显微、机器人、物联网、3D打印、虚拟远程实验室等。

电子书包智慧教室可以使教师随时将学习内容推送给学生,学生能够实时反馈,编写作业,所有学生能够同步讨论,可进行协作探究式学习、个性化自主学习、移动学习。

智能化专用教室通过配备特殊的软件、仪器和学习内容设备满足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学科的特殊教学需求,如全数字化地理专用教室支持虚拟情景化学习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用于日常教学、公开课、评课和集体备课等。

学习分析系统借助大数据,收集、管理、分析、使用和共享海量数据,洞察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找到影响教育的相关因素,提供针对性的补救措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安全与监控设备

安全与监控设备包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摄像机、存储设备、显示设备等)、入侵报警系统(探测器、报警装置、控制和记录设备等)、电子巡查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

(4)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包括学生自带设备)。

移动终端体积小,便于携带,互动性强,方便学生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学习资源,与教师或同伴交流,发布学习成果,参加在线测评等,此外,它们所具备的录音、摄录像、信息获取、处理、发布等功能都可作为学习与认知的工具和手段。

2.软件系统环境建设

着力深化宽带网络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在线(移动)学习、资源共享、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应用。

一些条件优越的学校可以选择配备学校信息管理平台、翼家课堂云平台、校园卡卡通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中小学校园网络应具备校园门户网站和办公OA、后勤和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校园一卡通、教务管理、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教学质量评估等管理信息系统和教学管理平台。

教师能够利用校园网络查询并调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进行辅导和考查,开展教学研讨。

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浏览和查询网上学习资源,便捷地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进行自主学习,可以从网上学会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对行政、教务、学籍、后勤、资产、图书等进行综合管理,各管理层间可以进行信息数据的交互。

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校园网络可以获取所需的学校、教师、学生信息。

家长通过校园网络能形成快捷的家校沟通渠道。

有条件的中小学还应通过校园网络设立学校信息管理平台、翼家课堂云平台、校园卡卡通等,利用云计算、传感感知等开展新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活动。

学校信息管理平台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将即时聊天工具、博客、资源库等网络教研工具与办公OA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有机整合,实现信息实时录入、日常交流、文件交换、网上备课、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学科资源库管理等。

翼家课堂云平台集成了教师备课、课堂互动教学、课外自主学习功能,有效支撑备课、上课、预习、互动、作业、答疑、讨论、自学、家校互动,以及纸质作业和试卷批阅、考试、阅卷、评卷等各个教学环节。

校园卡卡通具备电子支付、身份识别以及自助查询功能,能够实现网络管理、校园IC卡管理、考勤管理、门禁管理、学生就餐、图书借阅、辅助德育管理、就医管理的统一用户功能以及在线充值等。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内容

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学信息化的内容基础。

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一是用于学生学习资源。

面向学生系统化的学习课程、自我评价和提高、针对学科专题的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按照自己的学习路径和进度有针对性地学习,增加学习的体验,经历探究过程。

二是用于教学的资源。

提供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知识呈现形式和运用方式的资源;同时还要利用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感受、体验、探究、掌握知识的环境,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提供准确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状况的工具。

三是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研的资源。

帮助教师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思维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的能力。

2.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以机制创新促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省、市、县、校四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师生个人资源、校本资源、地方资源、省市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地项目,通过“省建平台,校建资源”的模式,创建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示范学校,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动态建设和推广应用优质特色资源;开展跨区域教育资源合作共建研究,如区域学校合作编制优秀教学课例,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开展校际网络结对活动,开展教师网络磨课、联合备课,搭建网络教研组、教育教学论坛、学科协作组和特级教师工作室等,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积极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建用并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开发以及各类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开发,建立个人教学资源库,并实现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教学的常态化;加快资源标准化、评审和准入制度建设,探讨教学资源建设多种环境下的共享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能的最大化;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支付方式、资源定价与认证等教育资源市场运营体系,在遵循公平交易的原则下,实现数字教育资源提供、购买与互换的商业化运营模式;采用实名制和星级评价机制,按照教师个人空间、学校空间、市级平台和省级平台的不同资源等级,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提高教师建设和共享资源的积极性。

3.新技术支持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

一些条件优越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以下资源:

微课程。

微课程资源主要针对学科教学知识点或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具有“短”“小”“精”特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帮助学生异地导学与复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移动云端资源库。

依托移动云端资源库平台快速建立数字教材、各种类型学习网、教师教学档案、学生累计记录与历程、读书心得、班级网站等,支持相册、影音、PPT等功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持续发展。

动态教材。

利用互动式电子书有效整合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片等多媒体素材,实现在线阅读、人性化的交互、多样化的内容编辑等教育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信息化的关键应用

把应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学校教学和管理带有根本性重大变革的前提,是建设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

信息技术有效变革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管理。

1.信息技术变革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变革传统“大纲+教科书+教参”课程资源的形态,从纸质的课程资源转变成多媒体化的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的主成分之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效支持“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信息技术改变了过去课程内容单调、与现实脱节的状态,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具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信息技术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从横向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转变成扁平化的包括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在内的无处不在的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使课程的价值取向从原先的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学科取向的传统的课程转向为和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以素养培养为主要目的、信息化文化背景下的课程。

信息技术作为建构课程教材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的方式,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的新形态,真正实现教科书从教学范本向教学资源的价值转变。

2.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介入教育领域以后,已广泛应用于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的开发中,其对教学的影响也在逐步加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生成新型教学模式,二是革新传统教学模式。

就生成新型教学模式而言,信息技术催生了一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如远程教学使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在线选择课程,获取优质资源,开展学习交流讨论和学术活动。

虚拟情景互动教学使抽象概念得到形象化展现,为复杂现象创设特定教学情景,使学习者突破时空限制,产生“超越现实、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就革新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信息技术赋予传统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内涵、手段、方法等,使得其形式和旨趣都焕然一新。

如与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不同,多媒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搭建认知脚手架,提供思维工具,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探究式教学模式也因信息技术提供了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的场景而增加了真实性,为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别指导教学模式也突破了传统的一对一的低效的个别指导教学,通过CAI课件、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实现因材施教。

讨论型教学模式也由传统的面对面式的实时讨论拓宽为论坛、微博等多种方式的同步讨论和异步讨论,更有利于讨论者摆脱权威观点的束缚而畅所欲言。

目前,我国教学模式正由以单向性知识授受和知识积累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依托网络和多媒体的开放式的、多种形式共存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并提倡开展融合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情境学习和探究学习。

3.信息技术变革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促进了教学评价的革新。

信息技术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打破了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方式,教师、学生自己、学习伙伴和家长都可作为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并通过互评,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手段的灵活性,如电子档案袋能够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学习历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评价者可以在不同的时空查看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并进行灵活的评价。

信息技术促进评价内容的多样化,通过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学生的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品德发展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促进评价的个性化与公平化,针对不同认知水平、文化背景、学习风格、家庭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实现教学评价的公平性,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反思与进步,通过多角度、多层次收集评价信息,关注学生成长历程以及付出的努力,强化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进步,提高评价的效果。

信息技术提高评价效率,如通过使用各种教学评价支持系统、考试系统、题库系统,有效减轻教师评价负担。

4.信息技术变革教学管理

应用现代化手段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信息技术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分配,利用网络共享学校各类信息资源,并能随时对人、财、物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查询、补充和统计,统筹分配学校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信息技术实现了办公自动化,通过建立学校综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学籍、教学、出勤、成绩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信息采集和加工、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发布和反馈的问题。

信息技术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食堂、宿舍、作业、安全、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等方便、轻松、有效管理。

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管理过程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了教学工作稳定、协调、高效运转,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快了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管理的模式与方法,使学校管理从定性管理转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模式,通过全面、精确的定量统计与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信息技术构建了自主、开放的德育环境,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信息技术强大的支撑力量为谋求德育观念的变革提供了客观环境基础。

信息技术变革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变得生动、深刻,形式更加形象、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

信息技术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将家庭、学校、社会有机整合起来。

信息技术扩展了德育的时空,使德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单向传播途径变成多主体的立体传播途径。

5.新技术助力教学信息化

一些条件优越的学校可以积极引入新技术,开展以下教学信息化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四元结构未来课堂”模式。

“四元结构未来课堂”(即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媒体)依托网络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寻找学习元,创建课堂生成元,建立互动元(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材互动),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进行分班分组分层,实现差异化教学,促进教师、学生、家长与各种信息之间的及时沟通,构建以学习媒体、学习内容相融合的师生关系的课堂新结构。

利用云端学堂开展差异化学习。

学生通过云端资源库能够轻松获取教学素材,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互,管理个人信息,支持在线和离线学习。

教师能够及时监控学生学习动态,通过测验系统及时掌握信息进度和状况,追踪答题状况,提升学习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颠倒课堂。

教师事先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录制下来,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开展自我学习。

教师在课堂中以提问与讨论的学习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利用数字化学习社区开展体验式学习。

利用传感技术、3D虚拟成像技术、物联技术、多点触控技术等打造高度数字化、活动型的主题社区,实现学习方式、环境、手段和评价的全面数字化,凸显校本特色,增强学习体验,学习结果和收获即时制作成网络资源或微视频通过网络实时更新,实现资源优化共享、有效整合。

(四)师生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1.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建设内容

进一步推进并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支持教学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4个方面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规定。

一是意识与态度维度。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以及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不断丰富学习资源,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以及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是知识与技能维度。

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的研究方法;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教学媒体选择、开发与评价,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资源管理与评价,教学过程管理和评价,项目管理,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是应用与创新维度。

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针对性指导,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和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家长、同事、教育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学科专家分别针对学习、学生情况、教学和科研、教育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工作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

四是社会责任维度,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有效应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健康使用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规范行为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201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今后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修订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进一步推进中,需要强调和补充以下内容:

努力把技术融入学习内容,整合于学习系统之中;鼓励采用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项目学习方式,建立学生认识真实世界的结构;注重教师网络学习和信息管理;提倡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伙伴整合于学习共同体等。

2.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建设途径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需要经历从“学习技术使用”到“善用技术教学”和善用技术支持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

不仅要关注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也要关注信息化给教师带来的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指导手段更新、教学反思和自主发展方式更新等方面的变化。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途径:

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注重教师的培训与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估,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学校领导、普通教师与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理论学习和应用培训,并针对人员信息素养基础的不同,采用梯度化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省级培训以及区域培训等,与戴尔“互联创未来”、微软“携手助学”、因特尔?

未来教育教师培训等教师培训项目开展合作;开展新教师研习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