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691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docx

崔小春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崔小春:

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一、从教经历

1990年7月毕业于东台师范,同年分配到东台市新农乡兰路址联办初中。

1995年8月调至三仓镇小学,2007年8月调到东台实验小学。

2002年被评定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1999-2001,参加苏州大学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获优秀学员称号。

先后被评为盐城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盐城市德育学科带头人。

工作18年来,他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逐步形成了“深度阅读、理性思辨、快乐交流,文化引领”的语文教学风格。

在教学的同时,他手不释卷,广阅读,深思考,笔耕不辍,先后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公开发表论文近200篇,参与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级两项、盐城市级一项,独立承担盐城市“十一五”立项课题《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自觉的研究》,正在研究中。

二、主要学术成果

论文发表情况(论文:

176篇)

(一)2003年及以前(16)

(1)1996.4《小学低年级生字教学新探》《东台教育报》

(2)1996.10《“图书箱”与“分类卡”》《语文之友》

(3)1998.9《用“还原法”教翠鸟》《小学教学参考》

(4)1998.12《“问题少年”的成因及对策》《小学德育》

(5)1998.10.23《请别为难人生起跑线上的孩子》《江苏工人报》

(6)1999.2《朗读课文的几种语气》《湖南教育》

(7)1998.10.13《六十四位小老师》《盐阜大众报》

(8)1999.6.1《爱护“勇敢”的小树》《盐阜大众报》

(9)1999.1.5《一次有趣的教学试验》《盐阜大众报》

(10)2002.2.8《过年》《盐阜大众报》

(11)1999.8.31《优化评价机制之我见》《东台日报》

(12)2001.1《精心设计好导入语》《东台师范》

(13)2002.9.4《学会宽容》《成才导报》

(14)2002.4.10《请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远离课堂》《成才导报》

(15)2003.12.10《事故易发点。

安全帽。

问题学生》《成才导报》

(16)2003.12《怎样写日记》《家教周刊》

(二)2004年(38)

(1)2004.5.28《教学日记中的留守儿童》《人民日报》

(2)2004.13《心灵之窗的保护伞》《半月谈》

(3)2004.4.24《警惕教育领域的假科研》《中国教育报》

(4)2004.5.3《那节课,我装成哑巴》《中国教育报》

(5)2004.5.24《信息技术教育不妨区域推进》《中国教育报》

(6)2004.5.20《读书,家长就要陪着》《中国教育报》

(7)2004.6.22《权力大小存乎于心》《中国教育报》

(8)2004.7.6《校园拒绝“炒作”风》《中国教育报》

(9)2004.7.8《我和学生一起读》《中国教育报》

(10)2004.7.20《教师培训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中国教育报》

(11)2004.7.23《带着爱上路》《中国教育报》

(12)2004.8.17《上课,校长不堪承受之重》《中国教育报》

(13)2004.8.21《公开课,你大胆地往前走》《中国教育报》

(14)2004.9.7《走过教师节》《中国教育报》

(15)2004.10.19《校长轮岗制该与不该》《中国教育报》

(16)2004.12.11《民教老陈》《中国教育报》

(17)2004.7《走进新课程我们需要振超精神》《江苏教工》

(18)2004.9《我行走我思考》《江苏教工》

(19)2004.11《校长轮岗制的实践与思考》《江苏教工》

(20)2004.6《天籁》《教书育人》

(21)2004.8《我的暑期生活“K”计划》《教书育人》

(22)2004.9《胸次全无一点尘》《教书育人》

(23)2004.10《是谁偷走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教书育人》

(24)2004.9《重要的是心灵和未来》《教书育人》

(25)2004.12《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变》《教书育人》

(26)2004.2A《让公鸡报晓》《江苏教育》

(27)2004.8A《开展区域培训,发展农村学校》《江苏教育》

(28)2004.8B《我和春天有个约定》《江苏教育》

(29)2004.3.10《老师,你因何而痛》《成才导报》

(30)2004.3.17《戏说孔雀东南飞》《成才导报》

(31)2004.3.24《区域性整合资源:

乡村课改的快车道》《成才导报》

(32)2004.3.19《学校后勤运作不能违背教育原则》《成才导报》

(33)2004.9.22《收录机进行曲》《成才导报》

(34)2004.9.29《对校长轮岗制争论的思考》《成才导报》

(35)2004.12.22《又到期末评“先”时》《成才导报》

(36)2004.10.6《重要的是心灵和未来》《教师报》

(37)2004.3《是谁偷走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中小学班主任谋略》

(38)2004.3.31《老师,请栽棵烦恼树》《中国教师报》

(三)2005年(51)

(1)2005.4《“说课”断想》《人民教育》第8期

(2)2005.11《没有理由不爱你们》《人民教育》第21期

(3)2005.12《谁还在唱着那首动听的歌谣》《人民教育》第23期

(4)2005.1.11《论文何罪之有》《中国教育报》

(5)2005.1.13《我学会了用童心行走》《中国教育报》

(6)2005.3.1《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中国教育报》

(7)2005.3.15《给迷路的飞虫一丝亮光》《中国教育报》

(8)2005.4.21《教育研究不能缺少诗意》《中国教育报》

(9)2005.6.7《山还是那座山,水不再是那溪水》《中国教育报》

(10)2005.7.14《把教育科研的“根”留住》《中国教育报》

(11)2005.7.21《今天的小男子汉需要什么样的童年》《中国教育报》

(12)2005.7.26《学会欣赏别人》《中国教育报》

(13)2005.8.2《都是“官”念惹的祸》《中国教育报》

(14)2005.9.6《农村小学不妨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中国教育报》

(15)2005.10.25《“中心小学”不妨试行“一校制”》《中国教育报》

(16)2005.12.6《欣赏与惩罚宜交融并用》《中国教育报》

(17)2005.12.27《“对口交流”更为适用》《中国教育报》

(18)2005.1.26《都是忧虑惹的祸》《教育时报》

(19)2005.1.26《“一校制”管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成才导报》

(20)2005.5.13《伤痕谁也不能抹掉》《成才导报》

(21)2005.6.22《请别绑住老师飞翔的翅膀》《成才导报》

(22)2005.9.7《给高贵的灵魂一个美丽的住所》《成才导报》

(23)2005.11.23《寻找教师“反思力”的源头》《成才导报》

(24)2005.3.23《给迷路的飞虫一丝亮光》《中国教师报》

(25)2005.1.26《又到期末“评先”时》《中国教师报》

(26)2005.1《上课,校长不堪承受之重》《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7)2005.3《课间活动时空:

不得不说的话题》《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8)2005.7《校长培训:

都是“官”念惹的祸》《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9)2005.4《我是80后,我怕谁》《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30)2005.7《惩罚是为了唤醒》《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31)2005.9《有什么爱不可以重来》《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32)2005.12《你不是狗熊》《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33)2005.4.4《用集体的阳光融化寒冰》《现代教育报》

(34)2005.3.16《校长你敢爬着去上班吗》《现代教育报》

(35)2005.5.25《校长该扮演什么角色》《现代教育报》

(36)2005.1《办公室物语》《学校管理》

(37)2005.1-2《等待花开》《吉宁教育》

(38)2005.1-2《一笑数读,其意自现》《辽宁教育》

(39)2005.9《不妨尝试另类教育方式》《辽宁教育》

(40)2005.4B《农村小学不妨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江苏教育》

(41)2005.5A《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初探》《江苏教育》

(42)2005.6B《请为你的冷漠受罚》《江苏教育》

(43)2005.11B《欣赏的力量毋庸置疑》《江苏教育》

(44)2005.7A《不要让“官”念误了孩子》《上海教育》

(45)2005.7《农村小学不妨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大复印资料)

(46)2005.9《用阅读打开思维的门》《江西教育》

(47)2005.10《阅读当悠然》《江西教育》

(48)2005.5《师爱究竟有多重》《教育策划》

(49)2005.6《对“绩效工资”制的冷思考》《教育策划》

(50)2005.6《侃“说课”》《青年教师》

(51)2005.5《巧解“狼来了”》《现代教育导报》

(四)2006年(43)

(1)2006.1.3《莫被投票选举晃了眼》《中国教育报》

(2)2006.1.18《“抄袭”等于慢性自杀》《中国教育报》

(3)2006.2.21《寻找校长的“真经”》《中国教育报》

(4)2006.2.23《板子不能只打在教辅身上》《中国教育报》

(5)2006.3.9《因人而宜选教辅我给学生开“处方”》《中国教育报》

(6)2006.3.28《专家:

请不要“口事生非”》《中国教育报》

(7)2006.4.13《有缺点的孩子也是“天使”》《中国教育报》

(8)2006.7.18《不要给教师“研热”泼冷水》《中国教育报》

(9)2006.8.14《重压之下教师成长有隐忧》《中国教育报》

(10)2006.10.30《你的“狡猾”逃不过我的眼睛》《中国教育报》

(11)2006.11.24《爱插嘴的孩子,你现在还好吗》《中国教育报》

(12)2006.12.19《让冰冷的数字绽放温柔的笑脸》《中国教育报》

(13)2006.1.4《莫被投票选举晃了眼》《成才导报》

(14)2006.1.25《戏说校长角色》《成才导报》

(15)2006.3.22《较量》《成才导报》

(16)2006.5.10《这样的“精彩”非常可怕》《成才导报》

(17)2006.9.27《当“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之后》《成才导报》

(18)2006.11.1《你必须说声谢谢》〈〈成才导报〉〉

(19)2006.2.22《绿化区管护:

从“摊派”到“认领”》《现代教育报》

(20)2006.3.20《招领启事》《现代教育报》

(21)2006.3.22《让教师按自己的节拍起舞》《现代教育报》

(22)2006.4.19《校长要学会经营细节》《现代教育报》

(23)2006.1-2《关注农村数学课改,奠定和谐教育基石》《小学数学教学》

(24)2006.2《恋爱教科研》《东台教育》

(25)2006.3《由“老教师垃圾桶中拣饼”说开去》《思想理论教育》

(26)2006.3《综合考核定等:

被动抄变为主动思》《福建教育》

(27)2006.4A《推进素质教育,校长要站在“风口浪尖”》《江苏教育》

(28)2006.5A《月亮的脸悄悄地在改变》《江苏教育》

(29)2006.8B《“黑色档案”与“成功记录”》《江苏教育》

(30)2006.9《语文不能承载之重》《江苏教育》

(31)2006.10B《当心怨恨循环》《江苏教育》

(32)2006.12A《教师专业化成长,急不得》《江苏教育》

(33)2006.4《阅读当悠然》《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34)2006.12《教育失乐园之痛》《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35)2006.5.24《用活水清洗教育思维》《教育时报》

(36)2006.5《月亮的脸悄悄地在改变》《教学随笔》

(37)2006.6《循着大师的足迹前行》《江西教育》

(38)2006.13《让读书的风来得更猛烈些》《江西教育》

(39)2006.12《原来班主任是如此美丽》《江西教育》

(40)2006.7-8《让教师“按自己的曲子跳舞”》《中小学校长》

(41)2006.12.13《小学综合实践之病状》《中国教师报》

(42)2006.12《我的教研我做主》《广东教育》

(43)2006.12《金字塔式管理PK扁平式管理》《教学与管理》

(五)2007年(21)

(1)2007.1.24《学校管理:

“他律”向“自律”的渐变》《成才导报》

(2)2007.4.25《母亲》《成才导报》

(3)2007.4《给校本教研变变脸》《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4)2007.2.28《给校本教研变变脸》《教育时报》

(5)2007.4《给校本教研变变脸》《教学与管理》

(6)2007.2.12《让学生走进图书室》《中国教育报》

(7)2007.4.17《校园文化不是“张贴”出来的》《中国教育报》

(8)2007.7.3《“公开课”,校长就该上》《中国教育报》

(9)2007.10.9《靠什么留住住宿生》《中国教育报》

(10)2007.10.16《“磨课”是厚积薄发的教学历练》《中国教育报》

(11)2007.3《当我们站在孩子的高度……》《江苏教育》

(12)2007.5《“一俊遮百丑”》《江苏教育》

(13)2007.5《警惕“一俊遮百丑”现象》《江苏教育》

(14)2007.6《我很重要需从“心”开始》《江苏教育》

(15)2007.12《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不妨换种方式“资助”》《江苏教育》

(16)2007.10.24《奖牌可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成才导报》

(17)2007.10.31《备课也要有效益意识》《成才导报》

(18)2007.11.28《还做教师的N条理由》《成才导报》

(19)2007.12.12《走在路上最重要》《成才导报》

(20)2007.6《做一个文化管理型校长》《学校管理》

(21)2007.11《“变味”的教研课》《广东教育》

(六)2008年(7)

(1)2008.1.15《“自下而上”的教研才叫过瘾》《中国教育报》

(2)2008.1《管理理念是关键》《江苏教育》

(3)2008.5《把准“亮剑”的火候》《江苏教育》

(4)2008.5《“是上帝叫我来爱你的!

”》《江苏教育》

(5)2008.6《做一个文化管理型校长》《河北教育》

(6)2008.1.16《因校而宜定政策》《成才导报》

(7)2008.4《金字塔管理PK扁平式管理》《中小学校长》

三、理念精髓

语文不能承载之重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想谈谈个人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现状一:

“万金油”式的语文职能,让语文步履蹒跚。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重要的地位。

那么现实世界要求语文课程承担什么功能呢?

首先是给学生一张外交家式的“嘴”。

要通过学习语文课程,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言语交际工具。

社会希望通过语文课程把学生培养成能随机应变、能说会道的社会人。

如果在表达时前言不达后语、词不达意、胡言乱语,那是语文课程的“失职”。

其次是给学生一颗圣人的“脑”。

凡是人类应该具有的美德,都能从语文课程中找到相应的篇目:

《黄继光》要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小青石》要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丰碑》要培养学生忠诚于革命事业、不怕牺牲、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的精神……把人类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都移植到学生头脑中去的任务,统统落到了语文课程身上。

第三是给学生植一株人类文化的“根”,特别是民族文化。

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一个都不能少。

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承的任务越来越重。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压得语文直不起腰,步履蹒跚,踟蹰而行。

思考:

“墙头草式”的语文课程态度是造成“万金油式”语文职能的根源。

从建国以来,我们就没有停止过“弹唱”人文精神与语文知识的“老调”,也没有真正搞清楚语文究竟该“姓”什么,该走什么样的语文路,语文教学就像“墙头草”一样哪边风大就倒向哪边,实在不行,就折中处理。

就拿《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来说,其折中的态度就十分明显。

比如其第一部分(前言),就是很明显的工具性前言: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从用词的前后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前言部分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主次地位界定得很清楚,可以看出语文的工具性是被放在非常突出非常重要的位置,人文性只不过是语文课程的附着物,语文课程姓什么,该干什么,这里说得非常明显。

可是到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又变成人文性的课程目标。

总目标的1~4条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定位语文课程的,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这样的总目标以外,在阶段目标中,也主要是以人文性要求打头。

如: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等等。

把《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前言和课程目标两部分连起来学习,谁能准确地说出语文课程究竟姓什么,该做什么吗?

模棱两可的定位,是实践模糊的祸根,是争执不下的根源,一线的语文老师又怎么能摸得着头脑呢?

整个课程标准最能体现折中精神的一句话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究竟是在工具性的基础上统一人文性,还是在人文性的基础上统一工具性?

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这句话与讨论一个一只脚站在门内一只脚站在门外的人究竟是要进门还是出门一样,谁都不能说服谁。

可最终“忽悠”的是语文教学、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我想,当我们从正面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反面去探寻事物的本源,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想:

如果从现在起,我们不再开设语文课程,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出现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语文课程实际应该承担的职责,也就是语文的“姓”,也就是语文该做的事。

考证一下咱们的祖先,他们在没有走进学堂专门学习语文的时候,也不见得就分不清真善美假丑恶,也不见得就不遵守做人的准则,也不见得就不服从集体的规定。

倒是在交流方面存在不足。

由此看来,学语文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交际,其次才是“教化”和“传承”,也就是说应该在工具性的基础上统一人文性。

现状二:

“两张皮式”的教学与考查,让语文变得深不可测。

也许是儒家“教化”思想的影响,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在思想情感挖掘、体验、拓展上用的力气要比落实语文知识多得多,窦桂梅的《圆明园的毁灭》——深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探究灭亡原因;《晏子使楚》——体会晏子的辩才神蕴、审时度势的指挥,体会外交官的能言善辩与国力、尊严之间的关系;周益民的《逆风的蝶》——追寻诗意的友情、生命;闫学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感受氤氲在文字中的丰富、唯美的情感内蕴,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包括早先时候支玉恒的《落花生》——究竟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课例。

这种的课型特征是:

品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词句的目的是为了体会人物身上蕴涵的真善美、假丑恶,人文性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些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线课堂的常态。

可现在的语文考查却没有沿着人文性的课堂教学的惯性走。

以去年江苏的高考语文试卷为例,没有一题让学生去分析蕴含在语句、段落中的思想性、情感性,考查的都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如果实在要顾及人文性的脸面的话,要么就是最后一项,“人与路”为话题的作文多少有点人文性的影子。

思考:

教学与考查“两张皮”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白天,学生在语文老师的牵引下,接受思想情感洗礼;晚上,抄写词语,完成试卷,进行语文知识训练。

“两张皮”是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一节节语文课,并没有全部用于去做真正的语文的事。

就拿闫学老师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来说吧,用王晓春教授的话说:

这堂课闫老师做的主要是两件事:

一是跟学生一起搞清作者写了一些什么;一是问学生通过这些你联想到了什么。

(2006年第10期《人民教育》第34页《这堂语文课该教什么?

》)这堂40分钟的语文课,学生确实没有接触多少实质性的语文知识,“闫老师只是带着学生捋了一遍课文,联想多,分析少。

”用这样的课堂教学去面对今年江苏的高考语文试卷,学生怎么会不“低效”呢?

闫老师设计的课型,包括窦桂梅的《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周益民的《逆风的蝶》,应该属于文学鉴赏课、思想品德课,偏离了基础教育学段语文教学的轨道。

这种常态的语文课堂,只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还不好。

另外,借语文进行人文熏陶,也是一种不成功的思想道德教育,人的美德不是学出来的,不是说教就能使然的。

一个法国人在法国餐厅吃饭,是不可能“滋溜、滋溜”地喝汤的,可前不久,我在苏州和一个法国人邻桌吃饭,他端着大碗喝汤的声音,比我们都响。

为什么?

在法国,大家都不这样,在苏州,周围人都用汤匙在汤碗里舀来舀去,然后“滋溜”一声喝下去,这就是个公众压束问题,美好品德的养成是在公众压束力下,由个体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并非我们想当然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说教有作用,但别指望起多大作用。

当然,应对考查并非语文教学的归宿,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还是以去年的江苏的高考试卷为例,考查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兼而有之,各有侧重。

语文教学还是应该以语文知识教学为本,以语文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兼顾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变“硬人文”为“潜人文”。

还语文课以语文面目,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道。

现状三:

“激情燃烧”的演出,误导了语文之舟。

语文教学为什么一直走不出“人文性”为主的阴霾,除了受传统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还与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竞赛课中“激情燃烧”的演出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在这些场合中经常看到台上台下“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特别是一些特级教师,总是能把学生“煽”得时而激情飞扬,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泪眼挲挲,时而开怀大笑。

较少有人如王晓春教授所言:

“上成以林海音的文章为例子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辅导课”,“语文课上学语文知识,就像数学课上学习计算一样。

”因为那样的课知识味太浓,过于严谨,训练显得枯燥,动不动就冷场,无波无澜,不容易吸引眼球。

思考:

优秀的特级教师在推广新课程、新理念方面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一些个性化极强的课例过于吹捧,是对语文教学的不负责任,是对教育事业的不负责任,每则课例只是个人的个性化解读和呈现,不代表语文教学的应然之貌,作为教育报刊杂志要拿捏准尺度,及时予以正本清源,在这一点上,《人民教育》《小学教学设计》开了个好头。

正如《人民教育》在一篇文章的编者按所言:

严肃的争论是好事。

因为这样的争论,不仅让教师做出更理性的选择,也将激发有抱负的教师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希望语文教师们能摒弃浮躁、功利、哗众取宠,多一份务实、求真,多一份责任心。

希望教育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引领广大语文教师走向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之路,让语文的生命不再沉重,让语文的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