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小巷深处》教学反思范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29670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文《小巷深处》教学反思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课文《小巷深处》教学反思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文《小巷深处》教学反思范文.docx

《课文《小巷深处》教学反思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文《小巷深处》教学反思范文.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文《小巷深处》教学反思范文.docx

课文《小巷深处》教学反思范文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能较好的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的角色定位把握得较好。

一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个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在教学设计上。

这一点在创意说明已体现。

再一点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积极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不可预知问题。

如:

在文章主旨的把握上,关于“亲情”这一点的导出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我”爱不爱母亲?

全班异口同声说“爱”这一回答是那样响亮,那样肯定,让人感觉是毫无疑义。

可比较准确的答案应该是“爱——不爱——爱”这后一个“爱”是更深一层的爱。

这是我预先没估计到的。

我的预案里只有同学七嘴八舌的回答“爱”、“不爱”或“爱——不爱——爱”。

  可班里就是没有第二个声音、第三个声音,只有异口同声的一个“爱”。

这下子该怎么导?

虽说已上过好几堂像这样的公开课,但心里还是“咯噔”一下。

不过很快就稳住自己。

我微笑的接过同学的回答,进一步问一个问题:

  “那‘我’对母亲的爱表现在哪里?

”马上有一位同学回答:

  “第7自然段第3行,‘有很多次,我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助她,……’。

另一位同学回答:

”29段,‘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一听到读这一句,我马上把她接过来说“我回来了”说明我曾经离开过母亲,为什么离开?

一位学生马上回答“我厌恶这个家”我接着问“那她这时还爱不爱母亲?

”学生齐声回答“不爱”

  “那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回答“爱——不爱——爱”

  “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有个变化过程的。

”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得出:

文章表现的除了母爱,还有母女间的情感——亲情。

过后,还真庆幸自己的这一教学机智——能比较从容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文。

  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现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查找不懂的字词,找出文章的关键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感知母爱亲情,品味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最让感动的是:

给课文配插图,同学能抓住主要情节、细节来画如文章结尾的“母女相聚”图、中间的“太阳底下卖冰棍”图、还有文章开头的“瞎妈抱孩”图、“小巷深处”的场景图。

都非常有创意。

  还有有关母爱亲情的名言警句的搜集,我特地到新华书店、“网上”查阅都找不到合适的。

我们的学生却一下子找了二三十条。

真让我感动不已还摘抄了很多有关母爱的诗句。

这一次的教学,让我体会到:

以前自己讲的许多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自己解决。

过去语文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不足的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