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75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docx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汇总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从生产角度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说,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说,它是最终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流动资产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

2.总产出

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3.中间投入

指一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3.增加值

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国内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4.国民生产总值(GNP)

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和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红利、利息、地租等财产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余额)之和。

5.世界上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行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6.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

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7.当年价格

指报告期的实际价格,如工厂的出厂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商业的零售价格等。

使用当年价格计算的数字,是为了使国民经济各项指标互相衔接,便于考察当年社会经济效益,便于对生产和流通、生产和分配、生产和消费进行经济核算和综合平衡。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因为包含有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因素,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

必须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后,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动态。

因此,在计算增长速度时都使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数字。

8.可比价格

指在不同时期的价格指标对比时,扣除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以确切反映物量的变化。

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直接按产品产量乘其不变价格计算;一种是用物价指数换算。

9.不变价格

用某一时期的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先后四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和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49年到1957年使用1952年工(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57年到1971年使用1957年不变价格,从1971年到1981年使用1970年不变价格,从1981年到1990年使用1980年不变价格,从1990年开始使用1990年不变价格。

10.社会劳动者

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者。

包括全民所有制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含自负盈亏的合作社)、其他各种所有制单位的全部职工,以及城镇个体私营劳动者、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扣除外出临时工、合同工的农村劳动者,这部分劳动者已统计在全民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人数中)和其他劳动者。

不包括待业人员、在学人员和家务劳动者。

11.人口数

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它通常是根据公安部门户籍登记的常住户口进行统计的。

12.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

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1000‰

年平均人数

或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3.发展速度

用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对比而得。

由于比较的标准时期不同,发展速度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两种。

14.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减1(或100%)就是增长速度。

即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或100%)

15.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我国计算平均增长速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习惯上经常使用的“水平法”,又称几何平均法,是以间隔最后一年的水平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平均每年增长(或下降)的速度;另一种是“累计法”又称代数平均法或方程法,是以间隔年内各年水平的总和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平均每年增长(或下降)的速度。

具体计算方法,可参照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的《平均增长速度查对表》。

农业总产值

16.我国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

(1)农业(种植业),包括粮、棉、油料、糖料、麻类、烟叶、蔬菜、瓜类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和茶园、果园等的经营。

(2)林业,包括林木的栽培(不包括茶园、果园等)、林产品的采集和村及村以下的集体和个人竹木采伐。

(3)牧业,包括除渔业养殖以外的一切动物饲养和放牧。

(4)副业,包括采集野生植物、捕猪野兽、野禽及农民家庭经营的手工业等。

(5)渔业,包括水生动物和海藻类植物的养殖和捕捞。

农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业的全部产品(包括副产品)的总量,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成果。

计算方法通常是以农林牧副渔产品及其副产品乘以该项产品的单位价格而得该项产品的产值。

各项产品产值之和即为农业总产值。

17.农业增加值

指在一定时期内农业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提供的社会劳动量的货币表现。

它反映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

它等于农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

18.农业商品产值

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可供商品交换的那一部分产品总量指标。

19.农村经济总收入

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一年之中经营生产性和服务性活动所得到的可以用于抵偿本年开支,并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全部收入。

包括农林牧渔业、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劳务等各项经营收入和利息、租金等收入。

但不包括那些不能用来分配,属于借贷性质或暂收性质的收入,如贷款收入、预购定金、国家投资、农民投资等。

20.总收入和农业总产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一,两者包括的范围不同。

总收入除了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的收入外,还包括其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事业活动所得到的可以直接支配的全部收入,而总产值则不包括后面这些。

第二,就农林牧副渔五业而言,总产值要计算当年的全部成果,而总收入只计算当年可用于开支和分配的部分。

例如总产值计算人造林木的生产量、大小家禽的繁殖、增长和增重的产值,总收入则不包括。

第三,计算的价格不同,计算总产值,全部产品都按统一的不变价格或当年价格计算,而计算收入一般只按当年价格计算,产品中的出售部分按实际出售价格计算,自用部分按当地收购的价格计算。

21乡镇企业

原来仅指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两级集体经济举办的社队企业。

在农村政社组织管理体制分设之后,除了包括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办企业外,还包括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

1984年3月确定将这类企业统称为“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单位一般应拥有固定的组织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和人员;有核算制度,承担经济责任和纳税义务;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实体。

22.工业总产值

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总量,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的总成果和总规模。

工业总产值目前采用“工厂法”计算,包括各工业企业生产的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入库产品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的差额价值。

在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方案中,国家对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原则和方法作了修改,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与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原规定)的区别在于:

一是计算价格不同,新规定是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原规定按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

二是全价与加工费的计算原则不同。

新规定凡自备原材料,不论其生产繁简程度如何,一律按全价计算总产值,凡来料加工,一律按加工费计算总产值;原规定对此则有一些特殊规定。

三是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的计算原则不同,新规定要求会计在产品成

本核算时计算了这部分价值,工业总产值则应包括,否则,可不包括;原规定则按生产周期计算。

23.工业增加值

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

工业统计制度中工业增加值的计算采用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

24.工业销售产值

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的工业产品总量。

包括已销售的成品、半成品价值,对外提供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和对本单位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及自制设备的价值。

25.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职工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

计算公式:

         工业增加值(现价)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26.轻工业

指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

按其使用的原料不同分为:

①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②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

27.重工业

指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工业。

按其生产和产品用途,可分为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和制造工业。

根据上述划分原则,修理作业中修理作业对象是重工业,否则划为轻工业。

轻重工业总产值的划分也按“工厂法”计算的,即一个工业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生产的主要产品的性质属于轻工业,则该企业的全部总产值作为轻工业总产值;一个工业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的性质属于重工业,则该企业的全部总产值作为重工业总产值。

28.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资本金通俗地讲就是办企业的本钱。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资本金是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

资本金按照投资主体一般分为四种:

①国家资本金是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不论企业的资本金是哪个政府部门或机构投入的,只要是以国家资金进行投资的,均作为国家资本金。

②法人资本金是指其他法人单位投入本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③个人资本金是指社会个人或者本企业内部职工以个人合法财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④外商资本金是指外国投资者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者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

资本金在一般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企业增加或减少注册资金数额,必须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

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建设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他经济和个人投资。

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投资可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商品房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集体经济和个人投资可分为城镇(个人部分含工矿区)农村两个方面。

30.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

是以货币表现的基本建设完成工作量指标,包括实际完成的建筑安装工程价值,设备、工具、器具的购置费,以及实际发生的其他费用,没用到工程实体的建筑材料,工程预付款和没有进行安装的需要安装的设备等,都不能计算投资完成额。

建筑安装工程按预算价格计算,实际招标的工程,按中标价格计算。

31.更新改造措施投资

是以货币表现的更新改造工作量。

32.房地产开发投资

是指房地产开发公司、商品房建设公司及其他房地产开发单位进行土地开发工程,商品房屋建设工程所完成的投资额。

33.新增固定资产(或称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

新增固定资产是指已经建成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的工程价值和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的投资,以及有关应摊入的费用。

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包括交付使用工程的全部价值,即包括交付使用工程在报告期内完成的投资和报告期以前完成的投资的全部价值在内。

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售给城乡居民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售给社会集团直接用于公用消费的商品金额,以及农民售给非农业居民消费品的金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售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的金额。

35.社会商业“国内纯购进”

指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企业(包括全民、集体、合营、个体商业)从商业部门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以各种价格购进作为转卖或加工后转卖的商品。

36.社会商业“国内纯销售”

指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企业以各种价格对商业部门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出售的商品。

37.社会商业期末库存

指期末各种经济类型商业企业已取得所有权的全部商品。

38.社会商品购买力(指零售商品购买力)

即在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和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在零售市场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

它包括居民消费品购买力、社会集团消费品购买力、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三部分。

社会商品购买力分为已实现的社会商品购买力和未实现的购买力(又称结余购买力)。

已实现的社会商品购买力是指一定时期居民和社会集团在零售市场实际购买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货币支出,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未实现的购买力表现为城乡居民期末储蓄存款和手存现金比期初的增加额。

39.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

指在农村集市和城市集市上买卖双方(包括农民、非农业居民、机关、团体、工商企业、个体商贩)成交的全部商品金额。

目前农民在集市外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也统计在内。

不包括城市工业品市场的成交额。

40.物资消费量

指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各种原料、材料和燃料的实物量,包括用于产品生产、经营维修、更新改造、科学实验和基本建设等消费。

41.物资销售总值

是指物资供销企业在报告期内出售本企业经营的物资总金额。

其计算价格按销售单价计算。

42.能源消费总量

是指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包括生产用、固定资产投资用和生活用。

43.一次能源生产量

目前仅指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及其他动力能发电量。

不包括薪柴、沼气、秸杆(苗)等能源。

44.终端消费量

是指本地区报告期内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数量,不包括用于加工转换的投入量、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

45.能源生产增长系数

是研究能源生产量的增长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

通常计算能源生产增长系数和电力生产增长系数。

计算公式为:

能源(或电力)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

能源(或电力)生产增长系数=────────────────

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4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是研究能源消费量增长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指标。

通常计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计算公式为:

能源(或电力)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

能源(或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47.货(客)运量

指运输业实际运送的货物(旅客)数量。

货运按吨计算,客运按人计算。

货物不论运输距离长短,货物类型,均按实际重量统计;旅客不论行程远近或票价多少,均按一人一次作为客运量统计。

半价票,小孩票也按一人统计。

货(客)运量反映运输业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数量,也是制定和检查运输生产计划,研究运输发展规模和速度的重要指标。

48.货物(旅客)周转量

指运输业运送的货物(旅客)与其相应运输距离的乘积之和,通常以吨公里和人公里为计算单位。

计算货物周转量通常按发出站与到达站之间的最短距离,也就是计费距离计算。

它是反映运输业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编制和检查运输生产计划,计算运输效率,劳动生产率以及核算运输单位成本的主要基本资料。

49.货物吞吐量

是指经由水运进、出港区范围,并经过装卸的货物数量。

货物吞吐量分别按国内进口(装卸)、出口(装船),外贸进口、出口统计。

货物吞吐量按货物实际重量吨统计,以货物交接清单或货单上记载的重量吨为准。

如无实际重量吨,可根据船舶装载情况来推算。

在本港区内的水运转口分别按进口和出口各计算一次吞吐量。

货物吞吐量是衡量港口生产规模的一个主要数量指标。

50.邮电业务总量

指以货币表现的邮电部门为用户传递信息和提供其他邮电服务的总量。

它用各种邮电分类业务量,如函件件数、电报份数、长话张数、市内电话和农村电话的年均户数、订销报刊、累计份数等,分别乘以相应的平均单价(不变价),加总后再加上出租电路和设备收入,代用户维护电话交换机和线路等设备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求得。

邮电业务总量综合反映了一定时期邮电工业的总成果,是研究邮电业务量构成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

51.实际收入

指调查户家庭全部实际的现金收入。

但不包括借贷收入,如提取银行存款、向亲友借入款、收回借出款以及其他各种暂收款。

52.居民生活费收入

指调查户家庭实际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

即用实际收入减掉“赡养支出”和“赠送支出”减掉调查户“记帐补贴”、非家庭人口“搭伙费”以及“家庭副业支出”。

具体包括工资收入、各种奖金、津贴,职工从单位得到的其他收入、个体经营者的净收益、个体被雇者收入、离退休再就业人员收入、其他就业收入、其他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家庭副业收入。

53.居民生活费支出

指调查户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

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八大类支出,均按用途划分归类。

54.零售物价总指数

是商业零售牌、议价、集市贸易价格的综合平均水平与基期水平对比的相对数。

它综合反映价格总水平升降变化情况,说明货币购买力的强弱,以及物价变动对城乡人民生活支出的总影响。

城市零售物价指数包括食品、衣着、日用品、文化娱乐用品、书报杂志、医药、建材和燃料8大类,36个小类。

计算零售物价指数,根据全社会综合平均价格加权计算,其权数根据城市住户调查资料中居民消费零售额确定。

55.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

是全面反映市场零售物价总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通过它,可以观察国营商业零售牌价、议价和集市贸易价格的总升降水平,说明货币购买力的强弱,以及物价变动对城乡人民生活支出的总影响。

56.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是反映城镇职工及其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及其程度的相对数。

它和零售物价指数的区别,其一是零售物价指数的观察对象是城乡居民购买的全部商品价格,而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观察对象只限城市职工及其家庭所购买的消费品价格。

其二是零售物价指数只包括商品部分,而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则包括商品支出和服务支出两个部分。

57.国营商业零售物价指数

是反映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它可以观察分析国营商业和代销合作社商业商品零售牌价、议价的总变动及其对城乡居民生活支出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

58.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是反映国家企业、个体商业及有关部门,以各种不同价格形式收购农副产品的价格综合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用其可以观察和研究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农民货币收入和国家、企业、个体商业及有关部门支出的影响,以作为制订和检查农副产品价格政策的依据。

59.集市贸易价格指数

是反映城乡集市贸易商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通过它,可以观察集市贸易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研究集市贸易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研究集市价格和国营商业价格的比例关系,以及集市价格变动对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

60.出口总额

包括一般贸易出口,三来一补出口,三资企业出口。

61.一般贸易出口

指由外贸进出口公司、工农贸易进出口公司和地方性的进出口公司由国家统一安排的出口、代理出口和自营、联营出口,其中包括进料加工出口,以及各进出口公司在国内以外汇结算方式售给外轮供应公司、友谊商店、华侨商店、广州贸易中心、出国人员服务公司和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资企业等的出口商品。

62.三来一补出口

指来料加工装配出口按工缴费计算,中小型补偿贸易按金额计算。

63.三资企业出口

指三资企业自己出口的本企业产品。

不包括委托外贸进出口公司出口的商品。

64.地方进口到货总额

指由地方掌握使用的外汇,包括中央分配给地方的外汇,出口商品留成外汇、非贸易留成外汇、黄金留成外汇、地方货款外汇等的进口总额。

进口到货以货物运达我国口岸或国境进行统计。

65.地方外汇进口

指地方各项留成外汇和地方货款外汇的进口,不包括中央分配给地方的外汇进口。

66.三资企业进口

指三资企业自己进口的部分,包括:

①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和物资;②本企业生产经营用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其他物资。

委托外贸进出口公司进口的不包括在内。

67.利用外资

指我国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客商直接投资以及向境外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筹借的境外资金。

外资的形式可以是现汇、实物、工业产值或专有技术等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

我国自有外汇和中国银行自有外汇资金发放的外汇贷款购置国外设备和材料,华侨、港澳同胞的捐赠,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的无偿赠送资金、无偿援建的项目均不属于外资范围。

利用外资的方式有:

对外借款,外国(或港澳地区)企业和经济组织和个人在我国境内开办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组织共同开办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项目或合作开发资源,以及裣贸易、国际租赁等。

68.补偿贸易

是以商品或劳务偿还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

即由客商提供设备、原材料、生产技术,以这些设备、原材料、生产技术生产的产品或是用双方协商的其他产品价值去支付(偿还)进口设备、原材料价款。

69.对外借款

指我国政府、部门企业和中国银行等单位向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企业等借用的长期、短期资本,到期需还本付息。

借款按不同渠道划分为:

①外国政府贷款;②国际金融组织贷

款;③外国银行贷款;④出口信贷;⑤发行债券、股票。

70.外商直接投资

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同胞以及我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以及外商从企业得到收益的再投资。

71.国际租赁

指出租者用自有资金,或向银行借款购买资本设备租给承租者在约定的期限内使用,承租者约按期付给出租者一定租金,在租赁期内设备的使用属于承租者,设备的所有权属于出租者,租期满后,出租者对设备具有支配权:

收回、作价出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