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经济术语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432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经济术语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常用经济术语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常用经济术语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常用经济术语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常用经济术语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常用经济术语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常用经济术语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经济术语文档格式.docx

《常用经济术语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经济术语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经济术语文档格式.docx

国际收支不仅包括对外贸易状况,而且包括了对外投资状况,是贸易和投资以及其他国际经济往来的总和。

国际收支既包括了用外汇收付的经济交易,也包括了以实物、技术形式进行的经济交易。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方面。

以上四项目标的调控方向并不总是一致的。

一般的说,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而经济增长放慢或停滞时,物价水平也会随之走低,但就业问题则会比较突出。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增长是政府优先考虑的目标,同时兼顾其它。

政府的职责就是通过各种调控手段,包括施行不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这几项目标处于协调状态,都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工具,为达到一定的宏观调控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财政措施。

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

财政政策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资源有效配置目标,又称"

效率"

目标,即通过财政手段以配置资源;

(2)收入分配均等目标,又称"

公平"

目标;

(3)经济稳定增长目标,又称适度增长目标;

(4)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目标。

财政政策的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分配手段,包括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预算、折旧等。

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即有效需求不足时,应采用减税、扩大政府开支,发行国债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降低失业率,刺激经济增长。

反之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则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提高税率、减少财政支出等措施,以达到消除通货膨胀的目的。

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出现的通货紧缩的趋势,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公共领域投资、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扩大消费、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它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的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

其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中介目标是为实现最终目标而选择作为调节对象的目标,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当经济不景气时,应采取降低利率、再贴现率,回购国债等扩张性的手段,促使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增长;

反之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则应缩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

我国"

九五"

时期实行的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目前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一般认为,财政政策常用于结构调整且作用比较直接,货币政策为间接调控,常用于总量扩张与收缩。

在经济紧缩或经济偏冷时,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环节较多,而且结构调整的效果不如财政政策明显,体现政府的调控意愿和鼓励方向也不如财政政策那么直接,因此倾向于更多地使用财政政策手段,特别是通过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刺激经济的回升。

而货币政策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较之于财政政策而言,货币政策在运用时要灵活得多。

在经济繁荣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与提高利率,对抑制总需求会产生明显效果。

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先行、同步、滞后指标):

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是以经济周期波动理论为依据,根据经济波动的周期及规律性,建立的反映经济运行轨迹的监测预警系统。

宏观经济景气分析方法,是把一系列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划分为超前、同步和滞后三类指标,并以此建立各种指数或模型来描述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预测未来走势。

它通过类似于一组交通管制信号:

红(过热)、黄(趋热)、绿(正常)、浅蓝(趋冷)、蓝(冷)灯的标识,对这组指标和各综合指数当时的周期波动状况发出预警信号,通过观察信号的变动情况,来判断未来经济增长的趋势。

先行指标(又称领先指标或超前指标)是指在总体经济活动达到高峰或低谷之前,先行出现高峰或低谷的指标。

先行指标是经济景气分析的有力工具,利用它们的变动特征和它们与总体经济变动之间的超前关系,可以分析预测总体经济何时扩张,达到高峰;

何时收缩,落至低谷。

先行指标主要有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企业定货指数、房地产业土地购置面积、开发面积等。

同步指标(又称一致指标)是指其达到高峰或低谷的时间与总体经济出现高峰或低谷的时间大致相同的指标。

同步指标可描述总体经济的运行轨迹,确定总体经济运行的高峰或低谷位置。

它是分析现实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指标。

主要的经济同步指标有:

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

滞后指标(又称落后指标)是指其高峰或低谷出现的时间晚于总体经济出现高峰或低谷的时间的指标。

它有助于分析前一经济循环是否已结束,下一循环将会如何变化。

滞后指标一般有:

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宏观经济分析中的贡献率和拉动力: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常常用贡献率,即各产业增加值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来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

由于对外公布的GDP的增长速度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因此计算贡献率一般也用可比价格。

在此基础之上,用各产业贡献率与GDP增长速度相乘,得到的乘积就是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点,各产业拉动点之和正好等于GDP的增幅。

用贡献率计算各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大小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有哪些。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是服务业,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阶段,贡献率最大的是制造业。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由一个波谷运行到下一个波谷的阶段,经过复苏、膨胀到顶峰,然后收缩、萧条到另一个低谷的过程。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周期性波动。

以经济增长率(以GDP增长率计)的"

谷-谷"

法来划分,我国经历了四个经济周期。

这四个经济周期的时间跨度分别是:

1978年~1981年、1982年~1986年、1987年~1990年、1991年~1999年。

这也是经济学界一种有代表性的划分。

(注:

就经济周期的含义来说,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应是从"

一个波谷到下一个波谷"

但分析文章往往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运行状况,故而1978年虽然不是一个"

波谷"

,我们仍然将其作为第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

)从200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第五个经济周期。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因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各经济实体在从事正常的经济活动时,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它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交换范围较小,产品更新的周期较长,故生产经营者易于把握预期的收益,经济风险不太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更新加快,社会需求变化剧烈,经济风险已成为每个生产者、经营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经济风险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

(1)自然风险:

指由于自然因素,如洪灾、火灾、地震、流行性传染病等引起的风险。

(2)社会风险:

指因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如偷盗、战争、政治动乱等引起的风险;

(3)经营风险:

指商品在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因经营管理不善或市场供求等因素引起的风险。

按经济过程的不同阶段,经济风险可分为:

(1)投资风险:

即投资者在进行某一项投资时承担的风险;

(2)生产风险:

即生产者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劳务时承担的风险;

(3)销售风险:

即销售者在从事商品的销售活动时承担的风险。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经济风险的一种,而且有其特殊性。

它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种类繁多,成因复杂,危害严重。

特别是非法设立金融机构,非法从事金融活动造成的资金损失更大,危害更严重。

这些金融风险往往会由个别机构的经营困难,引起连锁反映,很可能导致局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从而引起金融危机,危及社会的稳定。

对外贸易顺差与逆差:

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额大于进口商品额,叫做对外贸易顺差。

反之,叫做对外贸易逆差。

出现贸易顺差预示着增加外汇储备,出现贸易逆差则相应减少外汇储备。

如何看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顺差与逆差,应根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外汇储备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进行综合分析。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短缺,外汇储备不足,没有能力进口一些国家急需的国外技术产品和战略资源。

为了满足外汇需求,我国实施了较长时期的"

出口创汇"

战略,积极鼓励外贸出口,甚至不惜加大出口成本,努力实现贸易顺差,多赚外汇,以解国家经济建设的急需。

多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我国适时调整了外贸发展战略,力求贸易平衡,并争取通过进口尽可能多地获得外部资源,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适当提高人民币的购买能力。

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

从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该指标还可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向程度。

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和名称,依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别。

当只观察国际市场需求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可不考虑进口对本地区市场的影响,使用"

外贸出口依存度"

,其计算方法是:

用外贸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乘以百分之百求得。

其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也反映国际市场对该地区产品的认可程度提高,对该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

例如,我国2000年外贸出口依存度为23.1%,比198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

表明20年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外需求的拉动作用大大提高,但这里没有考虑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在国民经济核算综合分析中,为观察对外贸易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需考虑进口和出口的双向影响。

计算"

外贸依存度"

,方法是:

用净出口(对外贸易出口减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乘以百分之百求得。

另外,还有使用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计算"

外贸进出口依存度"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英文WorldTradeOrganization,英文缩写为WTO)。

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

其总部在瑞士日内瓦。

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目前已经拥有140多个成员,成员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95%以上。

WTO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与其前身相比,WTO在调解成员间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WTO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

三大支柱"

2002年11月10日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从此中国进入了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在经贸关系等更广泛的领域融入了国际社会。

国际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服务的国际交换。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对服务贸易的界定,服务贸易包括四方面内容:

(1)跨境交付(Cross-borderSupply):

指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

如电讯、邮政和金融。

(2)境外消费(ConsumptionAbroad):

指在一国境内向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如旅游、留学。

(3)商业存在(Commercialpresence):

指一个国家通过在另一个国家境内建立某种形式的商业机构提供服务。

如外资服务业企业。

(4)自然人流动(Movementofpersonnel):

指一个国家的个人在另一国家境内以自然人存在的形式提供服务。

如外籍教师、律师等以自然人的身份在我国境内提供服务。

这四项内容包含了跨境和非跨境两类交易活动。

其中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属跨境交易。

商业存在为非跨境交易。

完整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应包含跨境交易和非跨境交易的全部内容。

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

卖方市场就是价格及其他交易条件主要决定于卖方的市场。

由于市场供不应求,买方之间展开竞争,卖方处于有利的市场地位,即使抬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去,从而出现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由卖方起支配作用的现象。

这种状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某种商品的供给远小于需求,也可能是因为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导致某种产品的短缺。

这种提价可以一直进行到供求关系在某种价格水平上重新达到平衡为止。

买方市场就是价格及其他交易条件主要决定于买方的市场。

由于市场供过于求,卖者之间展开竞争,为了减少自己的过剩存货,他们不得不接受较低的价格。

这样就出现了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由买方起支配作用的现象。

买方市场的存在决定了生产和价格长期运动的方向,预示着生产或价格的下降或两者同时下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供求关系在某种价格水平上重新相对平衡为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都把形成有限的买方市场作为市场发育和运行的目标。

这是因为有限的买方市场是与生产过剩危机不同的,它比卖方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多的积极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个世纪末我国已基本上由商品相对短缺的卖方市场进入了商品比较丰富的买方市场。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讯业、商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

虚拟资本一般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如债券、股票)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虚拟资本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资本的虚拟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如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等。

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为基本目的。

虚拟经济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它应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对实体经济做出一定形式的反映。

它的发展总体上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发展过度也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

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

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弹性系数:

弹性系数是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它是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

例如投资弹性系数和消费弹性系数就是经济增长率与投资需求增长速度和消费需求增长速度之比,分别反映投资增长、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作用,表明投资、消费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从计算方法上,弹性系数又有名义弹性和实际弹性之分。

名义弹性系数是用相关指标现行价格数值计算得到的速度之比;

实际弹性系数考虑了物价因素,是用不变价格或扣除了物价因素以后计算的速度求得的比率。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常表现为价格的广泛、大幅、持续的上涨。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明显感受就是东西贵了。

通货膨胀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是指因商品的供应过剩或通货供应量的减少而导致物价疲软乃至下跌的态势。

伴随着供应过剩、物价下跌,其连锁反映是企业收益减少,生产水平降低,失业率上升,最终导致经济萧条。

因此,是否构成通货紧缩通常有两个基本标志:

一是物价指数持续下跌,二是经济增长率下降。

购买力平价方法:

货币购买力是指一定单位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购买力平价就是两种(或多种)货币对于一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之比,亦即两种货币在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商品时的价格之比。

例如,购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一揽子商品,在中国用了8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20美元,对这些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4:

1。

也就是说,在这些商品上4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等于1美元的购买力。

基尼系数:

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是当前人们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收入分配差异的合理与否,一方面可以反映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情况;

另一方面是保障居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衡量收入差异状况最重要、最常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即吉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

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

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

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

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恩格尔系数:

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

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越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率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相关关系。

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

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赤贫,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低于40%为富裕。

货币供应量:

指某一时点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

货币供应量可分为三个层次:

MO:

流通中的现钞。

M1:

MO+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机关部队团体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

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并用它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

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至6000美元时,前一阶段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从而进入生产率和收入增长停滞的阶段。

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这种进步速度放慢的经济发展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