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3853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3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5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文言文阅读

考点11文言文阅读

一、(2013·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

“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

”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

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

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

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

铭刻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此题应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登:

应试得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

 (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到筛选信息的区域,运用排除法,做出判断。

②是说他恪尽职守,敢于劝谏。

③属于马文升劝说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向皇帝请求下令。

排除②③,故选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原文是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了那里离开了。

此处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译文: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

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

(1)“班列”:

位次。

“耆硕”:

“耆”,泛指年老;“硕”,大,引申为年高望重。

“推心”:

用真心待人。

(2)“非事”:

无事。

“语”:

在这里作动词,谈、说。

“辄”:

总是。

“颦蹙”:

皱眉头。

答案:

(1)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

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附【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气力。

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

历任山西、湖广巡按,作风果断非常有名。

成化初年,被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满四,蒙古人,援兵数万在陕西固原反叛),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突出。

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的敌寇,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而还。

(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去十万石粮食、盐价银五万两救济。

孝宗即位,召他入朝任命他为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他上奏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都付诸实行。

孝宗仿古天子亲耕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

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教坊进献杂戏。

文升严肃地说:

“新任天子应当知道农事的艰难,这些杂戏是什么意思?

”就斥退了他们。

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明自土木之役后,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损失殆尽。

景泰中,于谦从三营中选精兵十万,分十营集中操练,称为团营。

嘉靖时罢团营,恢复旧制)。

当时天下持久太平,兵备荒废松弛,西北部落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

文升严格考核将校,贬退三十余个贪婪懦弱的军官。

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持弓等在他门旁,有的写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他多次上书分条陈奏。

只要是应当说明的国家大事,即使并非他的本职,也言无不尽。

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熟悉历史的人,教育扶持太子,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

山东久旱无雨,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

皇帝都完全接纳。

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由马文升代替倪岳任吏部尚书。

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拔起,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并不紧急的事务,停止额外织造,赈济饥民,捕捉盗贼。

事后,文升又奏陈吏部主管的十件事。

孝宗全都表示赞赏并接纳。

正德年间,朝政已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接连上疏要求离开,皇帝答应了。

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

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五年后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文升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擅长应变,朝廷中的大事往往要等他来做决定。

他在边疆建立功勋,外国都知道他的名声。

尤其看重气节,砥砺操守(厉,同“砺”。

廉隅,棱角,比喻端方的行为、品性),行事坚守正道。

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了那里离开了。

二、(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

乾元初,兼礼部侍郎。

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

其试进士文章,曰:

“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

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

揆上疏曰:

“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

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

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

”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同列吕

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

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

管内构求

过失。

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

揆既黜官,数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

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

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

“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载衔恨颇深。

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

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

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

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

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

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

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

任意

【解题指南】对多义实词,一方面依靠积累,另一方面需要置入语境、观照搭配,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其含义。

常用的方法有:

语法分析、语意代入、字形推测、联想迁移。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项,可以用代入法,整句话的意思是“李揆祖籍陇西成纪,后来定居于郑州,世代都是豪门大族”,所以“代”解释为“世世”或“世代”是正确的。

B项,可以用联想迁移法,学过的《张衡传》中就有“衡少善属文”的例子,不难判断“属”译为“撰写”是正确的。

C项,可以用语意代入法,“昧”的后面对应的是“求贤之意”,如把“昧”解释为“冒犯”讲不通,应理解为“违背”。

D项,可以用语意代入法,整句话的意思是“经书典籍都在这里,请他们任意搜寻查找”,“恣”解释为“任意”字通句顺,合情合理。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 (  )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可按照以下流程操作:

明确题干要求→通读各组信息→择优确定最佳→排除无关选项

【解析】选A。

③是李揆规劝皇帝不要用羽林军取代金吾卫军巡夜,并被皇帝采纳,这是说明李揆的远见卓识。

④是李揆遇赦酌情移至歙州做刺史。

⑤是因元载而降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

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

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

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

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

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

他嫉妒吕

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

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

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解题指南】分析判断的前提是理解领会,只有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判断。

本文传主为“李揆”,传记从两个层面切入,前半部分侧重“扬善”,对李揆的好学善文、为国选材、政治远见予以褒奖,后半部分侧重“贬恶”,对李揆的官场争斗、屡遭贬黜给予客观评述。

本题的做题步骤是: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相关内容在开头部分,文中“少聪敏好学”“美声上闻”“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等信息可做参考,此选项正确。

B项,内容指向李揆奏请废止羽林军一事,此选项也没有问题。

C项,涉及与吕

的争权夺利,原文说“同列吕

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意思是吕

地位名望比不上李揆,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超出李揆;“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

管内构求

过失”,李揆担心吕

官复原职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密令官员到吕

管辖区域内捏造其过失。

由此看来,选项所说“嫉妒吕

地位超过自己”于文无据。

D项,相关内容在文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译文: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译文:

【解题指南】文言翻译遵循先理解后翻译的原则。

在具体操作时应按照五字方针:

换(转换为现代汉语词汇)、增(补充省略成分)、调(调整倒装句式)、留(保留名词术语或古今一致的说法)、减(翻译不出的虚词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句注意“滞”“冗”“竟”“引”等实词。

(2)句注意“牧守”“稍”等实词,以及“其”“则”“故”“盖”“焉”等虚词的用法。

答案:

(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附【译文】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后来定居于郑州,世代都是豪门大族。

李揆年少时聪敏好学,擅长写文章。

开元末年,考取进士,献文章给朝廷,皇帝下诏令派中书品评其文章,提升为右拾遗。

乾元初,兼任礼部侍郎。

李揆曾经认为主管选拔士人,大多不考察实际能力,只是严格考试风纪,索要士人的书策,实际上完全违背求取贤才的意图。

他在应试文章中写道:

“作为大国选士的目的,只求得到真正的人才,考试时经书典籍都在这里,请他们任意搜寻查找。

”因此几个月之后,对他好的评价传到皇上耳中。

从此很受皇上的恩遇,于是被重用。

当时京城盗贼横行,有的在当街杀了人把尸体扔到水沟中,此时李辅国专权,他上奏皇上请求选调五百名羽林骑士以备巡视。

李揆上疏说:

“过去西汉时用南军、北军统辖管理京城,所以周勃才有机会从南军进入北军,诛灭吕氏,才安定了刘氏天下。

皇朝设置南衙北衙,把文官和武官加以区分,用来互相侦察监督。

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卫军巡夜,假如突然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将用什么控制局面呢?

”于是皇上没有采纳用羽林军巡夜的请求。

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

还有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同列的宰相吕

的地位名望虽然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吕

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声望非常好。

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

所属的地方捏造吕

的过失。

密奏皇上陈述了自己的实情,皇上就贬李揆到莱州做长史同正员,李揆罢官后,过了几日,他的哥哥改任为司门员外郎。

后来过了几年,李揆遇赦酌情移至歙州做刺史。

当初,李揆当政时,侍中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担任要职。

但李揆自恃是名门望族,认为元载出身贫寒,心中很是轻视,不任用他,且对苗晋卿说:

“风采出众的贤士不被任用,而贫贱穷酸的小人却来求取官职。

”元载怀恨很深。

等到元载登上相位,乘李揆应当调职时,就上奏朝廷让李揆做秘书监,到江淮养病。

李揆既没有禄俸,家境又贫乏,老少百余口人,靠乞讨维持生活。

他像浮萍一样漂泊于多个州郡,共十五六年,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元载因罪被杀后,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被宰相卢杞所嫉恨。

德宗皇帝驾幸山南时,命令李揆担任入蕃会盟使,加封左仆射。

他们一行完成使命回到凤州时,李揆因病而死,死时是兴元元年四月,享年七十四岁。

三、(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

“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

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

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其后遂以著令   著:

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释:

消除

C.多格不行格:

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

暗中

【解题指南】

(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几种方法:

①从字形结构入手。

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如:

“夫子将焉适?

”“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可推断为“到”的意思。

②从读音入手。

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

例如:

“或至涂而反。

”“涂”与“途”读音相同,“途”是“涂”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③从成语入手。

学生对成语的意思比较熟悉,借助成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推断实词的含义。

例如:

“犹矢之中的。

”其中的“的”可以根据“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推断为“箭靶的中心”。

④从结构位置入手。

在古代汉语中,大多数词组和句子结构整齐(相似),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

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断实词的含义。

例如:

“选置师傅,铨简秀士。

”这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

⑤从语法入手。

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借助语法,可以迅速地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例如:

“诸人咸以君方乐广”中的“方”字后面跟了宾语,显然不能再作名词,应该理解为名词作动词,“比拟”。

【解析】选A。

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具体分析

结 论

A

本项中的“著”为动词,意思是“表述、写成”,不是“显著”的意思。

“著令”的意思是“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

解释不正确

B

本项中的“释”为动词,同“涣然冰释”的“释”,意思是“消除”

解释正确

C

本项中的“格”为动词,同“格明诏,当弃市”的“格”,意思是“搁置”

解释正确

D

本项中的“阴”为副词,同“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的“阴”,意思是“暗中,暗地里”

解释正确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 (  )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题指南】

(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

(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正直”的意思是“公正坦率”。

【解析】选B。

①是说王尧臣要求朝廷彻查阎文应嫌疑,体现其不畏权势,公正无私,符合题意。

②③是说王尧臣认为朝廷对犯小错误的韩丞相、范仲淹的处置较重,体现了王尧臣的实事求是,不逢迎投合当权者的品行,符合题意。

④是侧面强调王尧臣的才干,无关正直与否,不符合题意。

⑤是说明王尧臣不为利益所动,公事公办,符合题意。

⑥是体现了王尧臣在诋毁面前镇定自若的神态,无关正直与否,不符合题意。

据此,①②③⑤符合题意,由此判断B项正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

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

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解题指南】

(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比对选项,排除错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常常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放在同一个题目中考查。

做这类题目要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人、物、时、地、事、理六要素回归原文。

【解析】选B。

因为根据原文“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可知,任福战死是因为其“违节度”,不是韩丞相指挥失当,所以B项中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的表述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译文: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文:

【解题指南】第一步:

将古今汉语义基本一致的字词标示出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对译或无须翻译的地方排除,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第二步:

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文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们的意思。

第三步:

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通顺流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1)句在翻译时,要注意下面几个点:

“荒政”是指救济饥荒的法令;“恤”是体恤的意思;“论”是论处的意思。

(2)句在翻译时,要注意下面几个点:

“遇”是对待的意思;“矫饰”是虚假掩饰的意思;“称”是称誉的意思。

答案:

(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

”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附【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等官职。

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任光州知州。

这一年光州出现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打开富民的粮仓(掠夺粮食),有的官吏认为按照法律应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

“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

”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

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

郭皇后被废,宦官阎文应与此有很大干系,等皇后生病了,阎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

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