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888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5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 单元测试3.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单元测试3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之结构和语言单元测试

1.(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19分)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

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

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

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

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

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

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

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

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

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

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

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

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

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

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

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

“你不是这地方人吧?

”我点点头。

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

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

“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

”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⑼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地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⑽“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

”她回过头大声咕。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

看把你累得急得!

是亲戚?

朋友?

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下,亲戚?

朋友?

病人?

……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

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⑾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

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⑿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上,大娘一把将我拽往,“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

“不碍事,不碍事。

”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

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

⒀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

“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⒁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⒂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⒃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第(4)(5)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要牢记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常见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8.赏析第(8)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4分)

【答案】示例:

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解析】

试题分析:

先找到答题区间,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几个词语,“扯、抓、跨”等,再分析作用,主要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考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

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能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本题中这几个动词,干脆有力,表现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再结合前文她正在和面做饭,却能主动帮助“我”,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

(4分)

【答案】示例:

通过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体会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蹒跚”,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思想感情角度分析作答,注意结合表现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语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

“声音被托起”是比拟手法,“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是通感的手法,“蹒跚”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与“苍老”相照应,正是这一苍老而善良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10.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4分)

【答案】示例:

第一转变是由满怀烦恼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

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

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总结概括,注意结合心理描写的句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

第一次转变是在第10.11段,注意关键词的提示,“我心里咯噔了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第二次转变是在第15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根据这些语句可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因结合老妇人的言行对我的影响分析即可。

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

(限45字以内)。

(4分)

【答案】示例:

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浸湿的纸巾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和探究写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

本题要求给文章续写结尾,必须尊重原作,合理想象。

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善于捕捉文章的暗示性信息,认真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语言上要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

2.(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淤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

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冶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

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

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

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

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虞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

你来我往,此起彼伏。

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

它什么都来:

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

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

原来,端午又到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

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审出问题,审出答题的区域,审出筛选信息的依据,本题题干中说的是“三、四两节”,这就指明了区域;“写第一家的药味”指明生活风格的来源。

然后带着问题回归文本,就有了方向。

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能耐下心来,仔细阅读、筛选、概括,应该没有大问题。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4分)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理解词语的含义。

词语有本身的意思,而本题问的是“第五段中‘孱弱’的含意”,这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理解词语的意思一要注意词语的本意、表面意,这是理解词语语境意的基础。

然后要回归文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语境意。

考生要特别注意从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语境意。

比如本题,“孱弱”本是形容身体瘦弱,但在文中是形容第二家的油烟,学生就可以结合第五段对第二家油烟的描写来理解词义。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

(1)线索:

气味。

(2)作用:

以“气味冶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冶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的提问很明确,一是叙事线索,二是设置这一线索的作用。

捕捉线索常用的方法,一标题入手法,标题可以说是每篇文章的眼睛。

从标题中可以大致看出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因为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它直接或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

所以,我们在捕捉文章线索时,不妨从标题入手,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1.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经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2.以人物为线索。

有些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5.以地点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地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6.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一些散文(也属记叙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记叙的线索。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阅读题的最后一题,往往是难度最大的一题,本题也不例外。

首先是提问,本题看似仅仅是考查句子的含义,其实还考查了文末段的作用;其次,学生可能只是从表面回答句子的含义,而忘记结合文末这一提示。

高考在结尾这一点上的设题的角度,大致有主题表达、抒情方式、辩证效果、修辞效果、结构作用等方面。

对这些题目,我们要明确总体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主题、生动性、含蓄性、强调性等方面考虑。

结合具体的文章和问题,综合思考,一定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解。

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筐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

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她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烧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发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

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

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

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

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

草堂简朴却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

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

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

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藻,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

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

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

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

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

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太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9.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4分)

【答案】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

③引出浣花草堂。

型。

第19题是分析语段作用。

此类题答题思路一般为①内容作用(语段大意、人物景物环境特点、氛围、作者情感、文章主题)②结构作用(照应前文或题目、过渡、线索、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③文体特点上的作用(传记真实性、散文感染力、小说悬念吸引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引人深思)。

答案第一点是从内容角度概括,第二三点是结构作用。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2分)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2分)

【答案】

(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现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一般做题的思路是,将原文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代词、喻体、深刻的词语)转换成语境中的直白含义,然后将这些零散的含义根据原句顺序,组成通顺的话表达出来即可。

此题第

(1)题基本按这个思路解答,第

(2)题则分析比喻的修辞效果,本质是赏析句子的题。

山东卷往年的试题中2009年《记住回家的路》两个句子按基本思路答题,2012年《被时间决定的讲述》中的句子含意题则按赏析制定的答案。

所以在备考中为了周全起见,先解释基本含义,有手法的要分析手法及其效果。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

请加以概括。

(4分)

【答案】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

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

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答出其中的任意4点即可)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要全面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6分)

【答案】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

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

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

(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客观认识历史上的名人,具有现实意义,“杜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4.【高考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

雨,大概是古典的。

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

听雨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

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

第三是有雨。

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

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a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

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

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