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04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14部.docx

新疆喀什二中1112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14部

新疆喀什二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1-4部)

第Ⅰ卷为阅读题,共71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79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

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

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自古洎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

“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

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

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

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

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觉、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思来体现。

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

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然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

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

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

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

“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

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2.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

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

3.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尝学于曾子,事鲁君。

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鲁卒以为将。

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

“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

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

“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遂事曾子。

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文侯问李克曰:

“吴起何如人哉?

”李克曰: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

“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母曰:

“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人或恶吴起恶:

诽谤。

B.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薄:

轻视,看不起.

C.鲁君疑之,谢吴起谢:

劝戒.

D.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卒:

士兵.

5、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①杀妻以求将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③其母死,起终不归④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

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④⑤D.①②③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C.有认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7、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任选18个空填写)(1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

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

(2)垆边人似月,________________。

       __,还乡须断肠。

(3)心非木石岂无感?

(4)戍卒叫,           ,楚人一炬,           。

(5)长风破浪会有时,           。

(6)回眸一笑百媚生,           。

(7)秦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8)映阶碧草自春色,                。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10)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         。

戎马关山北,         。

(11)__________________,此恨绵绵无绝期。

(12)小楼一夜听春雨,           。

(13)           ,惟有幽人自来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山乡的五月

金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

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

妈从灶房出来时说:

“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回来吃饭。

”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

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

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

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

”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

”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

”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

根西说:

“我来拿吧。

父亲说:

“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

”说完扛起麦捆就走。

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

“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为啥?

”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

“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700斤麦子,6毛钱一斤才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父亲没有说话。

根西又说:

“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500多块,行不?

父亲这才说:

“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你妈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

临走时,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1000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

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便痛下了改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

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

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

父子俩静静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

“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

根西掐灭了手中的烟,无奈地点了点头。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

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

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

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

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

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

上午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

“娃,回去吃饭。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

父亲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

”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

根西抢过说:

“我来拿。

”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选自《语文世界》2009年第6期)

11.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5分)

-------------------------------------------------------------------

12.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

(6分)

---------------------------------------------------------------------

13.文章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请简要概述。

(3分)

-----------------------------------------------------------------------

14.文章写根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无奈地点了点头”,“摇头”和“点头”的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请简析。

(5分)

 

第Ⅱ卷(79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2011年夏天,意大利足球超级杯最终落户鸟巢,能够在现场欣赏到如此高水平的比赛,尤其是能够亲眼目睹自己的偶像,无数球迷拍手称快。

B.古代学者虽然有人论及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但都是零散、片断的只言片语,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C.她茫然走在夜晚的街头,深秋的冷雨打透了单薄的衣服,她浑身发抖,噤若寒蝉,真想回到温暖的家里。

D.这篇文章分析了历次国学热背后潜藏的怯懦与推诿的群体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惰性与责任缺失,力透纸背,引人深思。

1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B.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C.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D.听说博士村官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17.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B.善哉!

技盖至此乎

  

C.官知止而神欲行D.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人生有“四气”,奋发向上、百折不回的志气,铁面无私、令人敬畏的正气,披荆斩棘、舍生取义的勇气,求新、求好、能做善做的才气。

 人生有顺境,有逆境。

顺境时,不要忘了居安思危;逆境时,不要忘了自强不息。

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实际,以“人生的关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4.C

5.D

6.D

7.翻译

(1)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2)吴起贪恋名利而爱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

8.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构成了清新明丽的意境。

(1分,只答某一具体景物的特点,如水势浩大、杨柳婀娜等,不得分。

)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分,答对一点即可得分。

9.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清淡平和的心理感受(1分)。

后两句,东风“忽起”,使得杨柳瞬间由静而动,给人以强列的动感,荷心声作,寂而有声,形声兼备(1分)。

全诗写景,以静显动,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分)

11.第一次写的是父亲割麦,儿子不屑;第二次写的是儿子主动割麦;前后对比中突出根西对土地由疏离到热爱的情感变化。

(5分)

12.根西父亲:

老一代农民形象,他勤劳朴实,对土地有着深挚的感情。

根西:

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他有文化,有理想,对土地由漠视到热爱。

(6分)

13.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人物身份,为刻画人物形象作铺垫。

(3分)

14.“摇头”表明根西对父亲的倔强,劝说无效的无奈,“点头”则表明根西对自己无可选择的无奈。

在文字上看似矛盾,其实都是表现他不热爱(不屑)种田的心理。

(5分)

15.D(A.拍手称快:

拍着手大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感情色彩不当。

B.只言片语:

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

与“片断”重复,不合语境。

C.“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而非形容冷得不得了。

D.力透纸背:

形容书法遒劲有力。

也可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3分)

16.A(B“具有”和“享受”搭配不当;C“万一”和“若”意思重复;D“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应为“挤满了很多来听课的村民”(3分)

17.C(3分)

18、D项。

D项“夜”是名词作状语。

(3分)

19.C(3分)

20.

(1)兢兢业业的人

(2)痴心妄想的人(3)随声附和的人(4)代人受过的人(4分)

翻译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

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

“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

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

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

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

‘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

’于是就拜曾子为师。

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

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

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

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

文侯问李克说:

“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

”李克回答说:

“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

”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