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129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docx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赵江滨马振

摘要:

宁波与苏州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

然而近年来苏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渐与宁波拉开距离。

究其原因,城市文化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发现,苏州与宁波在历史上都曾人文荟萃,但在当代文化建设上,则传统现代,各有侧重;而在科技教育方面,差距明显。

经分析指出,两市文化的基本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的含金量上,即城市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引导、塑造和影响方面:

苏州城市文化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因素,传承完整,创新突出,卓有成效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内在向度;而宁波城市文化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间实用倾向,它们直接与务实致用的商业风气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相对于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迅猛步伐,本文认为,宁波的相对不足体现在城市文化内涵的缺失上,城市的影响力远逊于苏州,科技教育内涵明显弱于苏州,导致城市的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宁波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想保持在长三角城市圈的领先地位,应该借鉴苏州的城市文化发展经验,深入整合自身的文化禀赋,深化内涵,提炼特色,方能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抓住机会,迎头赶上。

关键词:

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文化比较

在长三角城市圈中,与宁波最具可比性的城市无疑是苏州。

宁波与苏州跨杭州湾遥遥相对,都属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地貌,直线距离不过200公里左右,无疑地缘相近。

两市的历史都很悠长,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双双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历史上尽管它们曾分属吴越,但吴越文化彼此渗透,相互兼容,“同俗并土、同气共俗”,已成同一地域文化圈,确属文缘相通。

地缘文缘促进了两市人员的往来交通,自然导致了人缘相亲。

两市地域面积、人口和行政级别相当,经济规模和增速可观。

宁波是一个在经济上享有副省级权限的计划单列市,位于浙江东部,长江三角洲南翼,坐拥东方深水良港。

2007年户籍人口564.5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8.19万,全市面积9816平方公里。

苏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位于江苏省南部的长三角地区的腹地,太湖之滨。

2007年户籍人口624.4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35.30万,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

2007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51元。

2007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75元。

因此,不论是从城市的行政级别,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还是城市的相对影响力,这两个城市都是长三角城市圈中地位相当的城市。

从近年中国城市的多种排行榜上观察,这两个城市基本位居十名左右。

单纯从中国城市的经济版图上看,这两个城市所爆发出的能量已经在许多方面毫不逊色于中国绝大多数省会城市。

但毕竟“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两个城市的差异也很明显,城市的文化风格判然有别。

俗语有道:

“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

吴侬软语和宁波“硬话”鲜明而直观地体现了两地地域文化风格的差别。

而从整体上看,苏州处于长三角腹地的平原水网地带,土地肥沃,历史上经济发达,生活富足,人文荟萃,传统和文化在这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未曾消歇,引人注目;宁波处于长三角南翼的山海交汇处,“梯山航海”,土地硗薄,生活方式简朴,历史上依托港口,商贸活动频繁,重商言利,低调务实。

改革开放以来,两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一直不相上下,但近年来苏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增速明显,与宁波的经济总量正逐步拉开差距。

2007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3亿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苏州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3.8亿美元。

表面上看,这似乎仅仅体现为两市经济总量和对外资引进规模的大小,但如果深究就会发现,外资和台资企业近年集结苏州的态势非常迅速,支撑了苏州经济的半壁江山,这毋庸置疑地揭示了两市对外影响力的高低,即城市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事实也证明,保持城市的特色和文化,正是苏州迅速崛起的秘密之一。

因此也可以说,目前宁波与苏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导源于两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的差异,比较、分析和研究两城市文化诸因素的差异,从深层次上揭示两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因和落差,就能够为宁波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寻求根本和持久的动力。

苏州城市文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明显助推作用对宁波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鲜明的借鉴意义。

一、宁波与苏州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一)文化底蕴:

人文荟萃,各领风骚

吴越之地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

史载,苏州自春秋“泰伯逊天下,季札辞通国,德之所化者远矣。

”历史上“因士类显名于历代,而人尚文”。

苏州文风鼎盛,读书人多,文人雅士多。

宁波的区域文化尽管由于发蒙祛昧较苏州为晚,但到了宋代也后来居上,被大学者王应麟赞为“诗书之乡,礼节恭谨,县之子弟,夙以衣冠鼎盛”。

俨然跻身文化之邦了。

宁波和苏州一向有崇文重教的乡土风尚,都是古代的“状元之乡”,当代的院士、教授之乡。

据统计,在宋代至清代全国的305位状元中,江苏有状元73名,浙江有状元62名,分别占全国的1/4和1/5。

在南宋和明代,状元产出最多的是浙江,清朝状元产出最多的是江苏。

具体到苏州和宁波,状元和进士的群体数量都曾在历史上达到了一个值得称耀的水平。

“苏州文盛出状元”,自宋至清末,苏州一地共有文状元45名,武状元6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55%和4.35%,而苏州在清代共出状元26名,占清代全国状元总数的22.81%,占江苏全省状元总数的53.06%,无论是平均数还是绝对数,均为全国第一。

宁波历史上曾出过12位状元,3000进士,状元数目虽然稍逊苏州,但也堪称人才辈出,对宁波文化风气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盈实人家”和“书香门第”往往成为宁波市民生活的追求。

数目可观的人才维系了两市在历史上的文化薪火。

在当代科技人才的地域贡献率上,苏州与宁波也持续了历史上的辉煌,值得自豪。

据《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显示,从出生地来说,在苏州出生的两院院士有70人,高居2008中国城市院士排行榜的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在宁波市出生的院士有48人,位居第五。

就文化名人来说,两市各有千秋。

在苏州这方水土上,孕育了无数流芳千古的文化名人,不仅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等人才辈出,而且名相重臣也蔚为大观。

其代表人物有“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陲、功名满天下”的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有写下千古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有“袒两肩、挥蕉扇”,挺身而出领导以丝织工人为主体的苏州市民反税监斗争的佣织葛成;还有因舍身为人、奋勇抗暴的壮行而深受苏州人民钦敬的五名义士,等等。

文人有西晋文艺理论家陆机,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有被誉为中国书法“草圣”的张旭,有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

明清时期的苏州,更是诗、文、书、画的重镇,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大家,其中有号称“吴中四杰”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有被誉为“吴中四才子”的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有明代通俗小说大家冯梦龙;有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有现实主义剧作家李玉等。

著名的吴门书派和画派皆于焉形成,沈周、仇英等书画艺术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现代则涌现了柳亚子、章太炎、顾颉刚、叶圣陶、沈寿、苏童等著名文化人士。

宁波的文化名人由于城市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直到唐宋尤其是明清才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的文化名流,如虞世南、张孝祥、方孝孺、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范钦、张苍水等,近现代文化名流有周信芳、鲁彦、应修人、徐訏、苏青、柔石、殷夫、余秋雨、唐弢、巴人、潘天寿、沙孟海、袁牧之、蒋梦麟等数十位文化名人。

两市文化虽然在历史上各显风流,各有千秋,但平心而论,无论是从文化人的群体数量还是从其文化产出、整体影响上衡量,宁波比苏州稍逊风骚。

(二)文化设施:

传统现代,各有侧重

改革开放以后,宁波与苏州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城市的文化消费。

据统计,2007年苏州居民人均教育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2118元,比上年增长9.9%,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15.2%,是仅次于食品支出的第二消费大项。

2007年宁波人均教育和文化娱乐及服务支出2299元,同比增长12.1%,文化娱乐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预示着两市民众进入了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

而大规模的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在完善城市文化功能的同时,也将宁波苏州带入文化大发展与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

近年来,两市在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都投入巨大,成效显著,但有所不同的是,宁波的文化设施属于全新建设的多,发掘和维护传统文化的较少;相对宁波来说,苏州市在大力建设城市文化设施的同时,更注意发掘和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遗存,传统文脉的传承更为有效。

宁波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相继建成了一批城市文化的标志性设施。

以“三江文化长廊”和“八大文化设施”建设为标志,宁波市的文化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宁波大剧院、高教园区图书馆、宁波音乐厅、宁波美术馆、时代文化广场、月湖一期工程等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宁波博物馆、宁波文化广场、天一阁书库扩建、宁波帮博物馆、宁波书城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同时,对逸夫剧院、宁波图书馆、宁波影都等文化设施进行了改造,庆安会馆维修、白云庄浙东学术博物馆等工程顺利完成,有效完善了城市的文化功能,提升了城市形象。

苏州的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紧紧围绕着古城的文化遗存而展开。

环古城风貌保护带、山塘历史街区等记载着苏州“老故事”的“文化符号”被一一修复,阊门民国一条街、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工程顺利进行。

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项目获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誉为“城市复兴的范例”。

苏州在保护古城的同时又着手新建一批文化设施。

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已经成为苏州城市新的文化地标。

工艺美术博物馆、国宝钱币博物馆、园林博物馆、碑刻博物馆、丝绸博物馆等也相继落成,形成了一个文化内涵充实、地域特点鲜明的博物馆群。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内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戏曲类博物馆,成为苏州的戏曲一条街。

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和名人馆工程、苏州市演出中心、中国刺绣艺术馆等总投资达五十六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八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也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这将为苏州文化古城进一步增光添彩。

苏州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承意识非常强烈而自觉,就像著名作家陆文夫所说:

“苏州文化的优势是在于它的综合实力强大,文化门类比较齐全,从古到今一脉相承,只有发展,没有中断,使得每一个文化的门类都有一定的成就。

(三)科技教育:

增势强劲,差距明显

科技教育是一个城市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是城市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预示着城市发展的潜力。

在科技教育的发展上,宁波与苏州都表现出强劲的势头,但宁波与苏州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苏州城市的科技创新力明显高于宁波。

2007年宁波市专利申请量达12787件,授权量884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39件,授权293件。

苏州2007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3752件和915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666件。

在技术引进和投资上,2007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2.73亿元,实现新产品产值1076.32亿元。

2007年苏州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96.91亿元,苏州在引进大量跨国公司资本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实现了产业升级、经济腾飞,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其次,苏州的人才总量高于宁波。

两市都重视科研机构的建立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从2001—2007年,苏州平均每年引进的人才数量超过7万人,截至2007年底,苏州人才总量已逾90万人。

宁波近年来平均每年引进的各类人才约3.5万人左右,截至2008年上半年,宁波全市人才总量64.2万人,在甬工作的硕士首次超过10000人,达10244人,博士超过1000人。

第三,苏州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层次大大高于宁波,为城市发展提供的支撑力远大于宁波。

2007年在甬高校数达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2.61万人,较上年增长4.9%,其中本科生6.09万人,增长11%;本专科比例为48.3∶51.7,本科生比例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在甬高校只有宁波大学有56个硕士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7年在苏普通高校共18所,其中本科院校4所,专科院校14所(8所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在苏高校共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8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8个)、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14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8个)以及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在苏高校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近18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约14.5万人。

(四)文化产业:

资源丰富,齐头并进

宁波与苏州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优越。

近年来两市都已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在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上都举动频频,效果明显,在从业人数和经营单位上都达到了一定规模。

按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界定的口径范围,2006年宁波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为18525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3.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

2006年文化产业年末从业人员为22.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3%。

文化产业总资产达6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完成总产值445.3亿元。

而截至2008年上半年,苏州全市文化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约1.37万家,从业人数约26.86万人,营业收入约40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约22.35亿元。

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上,苏州与宁波你争我赶,堪称齐头并进。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苏州的文化产业渐成规模,产业化运作日趋成熟,宁波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近几年,苏州文化产业发展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在国家、省等文化部门的支持、扶持下,逐步形成了国家级“苏绣文化产业群”、“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胥口书画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四个文化产业基地。

苏州还通过举办国际性和国家艺术节,通过政府倡导、市场运作、企业支持的形式举办,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产业化运作模式走向成熟。

在文化品牌上,苏州昆曲、苏绣艺术也在海内外打响,2007年苏州表演团体共演出10177场次,观众达到167.3万人次,营业额超过了5000万元。

另外动漫产业和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宁波市文化产业正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依附型向自主创新型加快转变提升,目前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全市首个LOFT创意园区——新芝8号创意园已经正式开业,市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将开始前期建设,首个民营企业开发的创意园区三厂时尚创意街区已经确定规划并开始招商。

此外,江东的228创意园区、镇海的创e慧谷、鄞州的128创新园、慈城的天工之城和江北的1842外滩创业基地、134创意谷等一批创意园区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据了解,未来几年内,宁波市将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力争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使得宁波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2007年,宁波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33亿元,正在成为宁波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的基本差异

自商末周初起,吴和越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的江、浙地区逐渐形成,并于春秋时期相继称霸,达到了它们历史发展上的第一个高峰。

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六朝至隋唐的晋室南渡,士族文化的阴柔特质及其对温婉、清秀、恬静的追求,丰富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内涵。

南宋直至明清时期,吴越文化愈发向着精致的方向生长。

到清康乾盛世,以苏杭为中心的吴越地区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其间不论是经济、科技、教育,还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都成为这一文化走向高峰并在全国领先的标示,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但苏州在历史上毕竟一直处于吴文化的核心地带,而宁波一直处于越文化的边缘地区,二者文化生成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有根本的不同,况且苏州在春秋时期即已开始了它的文化之旅,而当时宁波的文化尚处于蒙昧状态。

苏州的文化在南北朝时期迎来了它的繁荣阶段,而宁波文化的大发展还有待南宋以后的努力。

所以苏州的文化样式精致,内涵深厚,宁波的文化样式相对粗鄙,内涵浅俗。

这从两地昆曲、评弹和甬剧、走书等民间艺术的比较中不难找到根据。

(一)雅文化的精粹,俗文化的典型

从文化类型的角度审视,两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差异明显。

苏州的城市文化洋溢着一种被传统文化精粹熏陶和范塑后的高雅气质,“雅”是苏州文化的外显风格。

苏州文化的魅力在于精致典雅。

苏州评弹,甜糯柔婉、回环多姿,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苏州的建筑与园林,风格柔和,具有“小桥流水”的典型韵味;苏州昆曲影响了400年来我国各类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被誉为“百戏之祖”;苏州美食更是与苏州丝绸、园林、工艺并列为苏州四大文化支柱,在做工和色泽上精密细致。

几乎没有争议,苏州被认为是中国最精致的一个城市文化样本,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城市漫长的2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中断,传统文化的样态和神韵保存完好。

“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苏州古城“双棋盘”格局保存如昔,168座桥梁保持了“遥望家家临水影”的江南水乡风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范围内,没有一幢高层建筑。

整个城市布满小桥流水和中国最著名的园林,使得整个城市充满了谐适人意的古典神韵。

苏州是一个珍惜文化、珍视传统的城市,因此也成就了它无上的品位。

苏州是中国少数没有经过大规模改造的城市之一,苏州的老城虽不具大城市的富丽堂皇,但温润的空气加上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使它散发着诱人的城市格调。

而宁波的城市文化则氤氲一种发自民间的流俗气质,不讲精细,质朴务实。

城市的文化特点民间气息浓厚,更多地体现着大众文化的低俗实用倾向。

譬如宁波甬剧原本是田头山歌发展而来,充满民间的趣味和活泼,但却一直未登大雅之堂;宁波的饮食被人概括为四个特点:

醉、臭、霉、鲜,其中让人掩鼻的“臭冬瓜”最具宁波菜肴的标本特色:

简单、乡土、鄙俗而实用;宁波方言虽然带着鲜明的特色,但也带着一种俗气和豪气,虽然同是吴语,苏州话“糯”,宁波话“硬”。

宁波民性重商,不避功利,由于历史上缺少高端文化人群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引领和提炼,宁波的传统文化缺少休闲情调,人们在事功生活的繁忙中孜孜矻矻。

(二)休闲文化浓郁,商业文化兴盛

苏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史资源丰富,自古就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而苏州在整体的文化氛围上也给人一种“小家碧玉”的温存,并有“立体的画,凝固的诗”之称,典雅的气质造就了休闲文化的浓郁。

苏州园林闻名于世,其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9个古典园林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园林为什么能吸引无数中外游人到访?

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古人建造苏州私家园林,本是作为一种休闲之地,现今苏州在园林的休闲旅游上也日益突出了休闲文化和社会效益的结合。

同时,苏州美食精美诱人,苏州曲艺典雅动听,小桥流水,闲情悠悠。

苏州的传统文化休闲情调浓厚,文化在休闲中成为被享受的对象。

相较于苏州而言,宁波在商业文化氛围上比较浓厚。

宁波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贸易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宁波的商帮文化在这种得天独厚的商业环境中获得了充分的孕育生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浙东民间就有经商理财之风,范蠡也曾在此逗留并被奉为商人之祖。

唐宋年间,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宁波对外贸易频繁。

元明时期,宁波商帮群体形成。

近代鸦片战争后,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是最早从事进出口贸易的港口城市。

宁波兴盛的商贸活动孕育了厚重务实守信,兼容开明,灵活变通的商业文化。

三、苏州城市文化发展对宁波的借鉴意义

1996年,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受英国贸工部委托,对苏州的投资环境进行考察,评估结论是:

绝佳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基础设施,广泛的国际联系网络;通向庞大国内市场的能力;完备的工业体系、开明的经济政策以及欣欣向荣的经济;悠久而深厚的文化遗产和素质良好的人才资源基础;各级政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推动力。

尽管宁波和苏州都走在了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前列,但对照普华永道公司对苏州的整体评价,宁波相对的不足主要在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上,城市的品牌效应远远逊色于苏州,城市的科技教育内涵大大弱于苏州,因而城市的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宁波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想保持在长三角城市圈的领先地位,应该深入挖掘城市的资源和文化禀赋,提炼特色,打造品牌,方能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抓住机会,迎头赶上。

(一)整合城市文化要素,增强城市凝聚力

从城市发展经验和历史进程表明,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和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厚的城市,也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最成功的城市之一。

苏州之所以能以“人间天堂”的美誉闻名遐迩,经典的历史文化积累是重要的竞争资本。

不论从哪个角度衡量,苏州的传统文化都包含了一种人类精神生活赖以栖息的美好向度,换句话说,苏州的城市文化具有融入现代生活要求的核心要素,所以它能够渗透苏州人的生活方式中,并进而融入现代生活。

事实上,苏州的传统文化因素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但没有排斥现代经济发展,而且因为坚守精巧雅致的特色,博采众长,成为“亲商”的有利条件。

目前这里云集了众多的跨国企业和台资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新的IT产业生产基地,发展速度惊人,一个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依靠区位和文化的优势迅速崛起,赢得了经济发展的辉煌。

与苏州城市文化内涵的精致相比,宁波的传统文化商业特点鲜明,缺乏精神依赖的精致充实向度,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和宜居程度受到影响,这阻碍了城市对人才和资金的有效吸纳。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区位优势也很明显。

河姆渡文化、浙东学术文化、商贸文化、藏书文化、海防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等蔚为大观,在文化遗产上可谓包罗万象,但宁波的传统文化本质上的务实致用性质,使其专注于物质生存的倾向明显,超越休闲的精神向度匮乏。

加之宁波文化在历史上始终处于民间自发延续的状态,很少受到精英文化阶层的观照、梳理与提炼,相对来说地域文化的内涵单薄,地域文化输出的势能较低。

至今宁波的城市整体文化都没有能形成一个鲜明统一而富有内涵的城市文化特点,而城市相对单一的商业功能已无法支撑城市的对内和对外的发展需求。

因此,宁波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最需要做的是,站在当代文化潮流的制高点上,重新审视其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发掘地域文化的精髓,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生活的基质,重建宁波新的城市文化。

(二)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城市创新力

城市文化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宁波要想在城市文化上有质的飞跃,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宁波近几年在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力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和提高,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上逐年提高,但是在总量上和发明专利上与苏州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由于缺乏创新型拔尖领军人才,大部分企业没有研发团队,企业的技术中心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实力不强;同时,企业的研发投入也相对不足。

2006年宁波全市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总额56.73亿元,仅居全省各市第10位。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6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仍不足1%,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依然偏低。

而苏州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近年一直保持江苏省内第一。

宁波是一个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就经济规模而言,宁波在现有的5个计划单列市中仅次于深圳,与青岛不相上下,高于大连和厦门,但就经济发展的增速与潜力来说,宁波的情况不容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