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36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升降散治验集萃.docx

升降散治验集萃

升降散治验集萃

过敏性紫癜

赵某某,男,26岁,工人,2003年4月6日诊。

全身发斑,其色鲜红、瘙痒难忍,尤以胸腹,背部明显,伴有肌肤灼热,面色潮红,咽干口渴。

发病2月余,市中心医院诊断为:

“过敏性紫搬”,治疗多日无效。

观其中医治疗,有以湿热发斑论治者,有辨血热生风挟湿者,有认为肺经风热壅盛者,病情均未见好转。

就诊于余,察其舌质红,舌苔厚黄,少津,诊其脉弦数。

此系阳明伏热,内迫营血,郁蒸肌表,非升降散、清泄郁火、凉血荡涤不可。

急投升降散加水牛角、紫草、生地。

处方:

蝉衣15g,僵蚕10g,姜黄5g,大黄5g,水牛角30g,生地15g,紫草l0g,服上方10剂,大便稀薄,红斑消散,瘙痒已退。

诸症大减。

惟见口干较盛、皮肤胱屑。

此为病后津液枯槁,皮肤失其滋润所致。

改用升降散原方为未,蜂蜜水送服。

服用2周,病退痊愈。

 

  按:

胃属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

章虚谷云:

“斑为阳明热毒……”本按由于阳明邪热较盛,内迫营血,血不循经,郁于肌表,欲出不出,发为斑块。

叶天士云:

“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黑者胃烂”,所以采用升降散、辛凉宣泄、解毒化斑,伍用生地、紫草、水牛角荡涤血热,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得以治愈。

肺心病

郝某某,男,69岁,退体。

2004年4月19日就诊。

自述咳喘反复发作近20年。

近3年来,逐渐加重,伴心悸、气短,运动时加剧。

10天前不慎受凉致发热喘促,便干、少尿、腹胀,前来就诊。

查T37℃,P100次/分,R25次/分,BP20/12kpa,口唇、颜面轻度紫绀,消瘦,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糙。

可间及干湿、罗音。

心率100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间及收缩期杂音,下肢轻度浮肿。

诊断为;“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心衰。

”经抗菌消炎,解痉平喘治疗5天,未见好转,邀余诊治。

刻诊:

咳喘频作、便秘、发热、腹胀、水肿不消、舌紫暗、苔黄腻、脉浮数。

辨证为:

痰瘀热毒阻滞,凌心射肺。

予升降散加味:

蝉衣10g,僵蚕10g,姜黄10g,大黄5g,西洋参10g,桑皮30g,葶苈子20g,丹参30g,车前子30g。

前后增损服药20余剂,诸症消失。

  按:

经云:

“人体贵在气血流通,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人体津血水液的运行输布,有赖肺脾肾气机的调畅。

长期咳喘,导致肺脾肾三脏俱虚,气机升降出入紊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变生痰浊、热毒,壅塞脏腑,复因外受风热之邪,宿疾再发。

致升降失调,水血郁滞,凌心射肺而致咳喘、心悸、水肿。

据瘀水互结理论,治水治血,当先治气,以促进气机的升降功能。

故运用升降散,升清阳,降浊阴,散风热,斡旋气机,配合西洋参、丹参、桑皮、葶苈子、丹参、车前子,益气宜肺,化瘀利水,皮治脉,改善微循环。

气血流通,呼吸通畅,咳喘自平,水肿亦消。

面神经麻痹

  黄某某,男,46岁,工人。

2005年6月5日诊。

半月前,右侧头部突然晕痛,左面部舌尖麻木,眼睑拘急,牵引,闭合失灵,口角右斜,致流涎,语言蹇涩,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厚,脉弦细。

此系阳明脉络空虚,风热之邪乘虚侵袭而成。

治以宜泄风热,化痰通络,拟升降散加减。

处方:

蝉衣10g,僵蚕10g,姜黄5g,大黄5g,防风6g,钩藤10g,白蒺藜10g,服用8剂,眼睑挛急,牵引减轻,稍能闭合,口角流涎减少,惟出汗不止,便干未行。

此为余邪未尽。

治宜益气养血,以充脉络,疏风散热,益气固表,以祛余邪。

拟升降散合玉屏风散治疗10天,病告痊愈。

按:

本例单见口眼歪斜,言蹇流涎,面舌麻木等症,乃由阳明脉络空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而入,引动痰浊,阻滞脉络,发生牵引挛急所致。

证属风热之邪“中络”之证。

《金匮要略》云“中络则口眼歪斜”即此病。

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上面颊至目下,风热内袭,痰浊内蕴为本病之机理。

故用升降散宣泄阳明风热,配伍钩藤、白蒺藜、防风,以祛经络之风痰。

后续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标本兼固,攻邪而不伤正,获痊愈。

复发性口鼻生疮

于某,男,38岁,2004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反复发作口鼻生疮,咽痛5年,多方治疗,仍反复难愈。

现症:

口腔2处浅表溃疡,鼻腔及口周可见多个米粒大红色疖肿,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大,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散。

辨证属上焦郁火,热毒内蕴。

治宜宣郁散火,清热解毒,方选升降散加味:

大黄15g、僵蚕10g、蝉蜕10g、姜黄10g、黄芩10g、连翘15g、白芷10g、防风10g、生石膏20g、甘草6g,水煎服。

每日1剂,分2次服。

服药4剂后病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刘某,女,33岁,2005年2月5日初诊。

患者近1年来反复发作双手关节红肿热痛,且每于感冒咽痛后诱发或加重,在他院诊为“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应用解热镇痛药及青霉素等,症缓于一时,近10余天症状复发,应用青霉素、菌必治等疗效不显。

现患者咽痛,双腕关节及掌指关节红肿热痛,舌质红,苔腻略黄,脉数。

辨证属外感风邪,内蕴湿热。

治宜祛风化湿,清热通络,方选升降散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姜黄10g、僵蚕10g、大黄10g、蝉蜕10g、桂枝10g、白芍15g、知母15g、忍冬藤20g、桑枝15g、连翘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服药6剂症状缓解。

1个月后患者感冒咽痛,但未发作关节肿痛,用升降散合玉屏风散加减调治1个月,病情稳定,至今无复发。

慢性鼻窦炎

高某,女,18岁,2005年1月29日初诊。

鼻塞、流黄涕伴头痛5年,加重1周来诊,大便干燥,数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曾反复应用消炎药物及藿胆丸等药,疗效不显。

辨证属外感风邪,肺卫郁热,治宜疏风清热,宣郁散火。

方选升降散加味:

大黄10g、蝉蜕10g、姜黄10g、僵蚕10g、辛夷花10g、苍耳子10g、薄荷10g、白芷10g、柴胡10g,黄芩10g、鱼腥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服药12剂,症状缓解,续以玉屏风散加味调治1个月,病情未再复发。

颈部淋巴结炎

董某,女,68岁,2005年2月28日初诊。

右颈部肿块疼痛2个月,加重2天。

颈部彩超示:

颈部淋巴结炎。

曾口服及静脉应用多种抗菌药物,疗效不显而来诊,舌质红,苔腻略黄,脉滑,辨证属热毒内结,治宜宣散郁火,解毒散结,方选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减:

大黄10g、僵蚕10g、姜黄10g、蝉蜕10g、连翘15g、浙贝10g、玄参15g、牡蛎20g、夏枯草15g、牛蒡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服药6剂疼痛消失,颈部肿块缩小,上方加减治疗共24剂,颈部肿块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

高热

  张某某,男,9岁,1997年8月5日初诊。

  高热6天,体温波动于39~40℃,无汗,面红,目赤,手足凉而手足心及胸腹灼热,口干喜饮,大便2日未行,小便黄,舌红、苔黄少津,脉沉弦数。

  证属卫气郁遏,火郁于里。

处方:

蝉衣8g,僵蚕10g,菊花10g,连翘12g,大黄3g(后下),片姜黄1g,竹叶10g,银花15g,石膏15g。

每日1剂,水煎服。

患儿服1剂后遍体微汗出,体温由39.7℃降至37.1℃。

2剂尽即热退身凉。

  按:

本例患儿虽有高热、面红、目赤、口干、喜饮、便干、尿赤等一派热在气分之象,但同时伴无汗,手足凉,胸腹灼热等火郁于里的症状,故治疗上不宜单用寒凉之品,而宜用轻宣之品,导邪外出。

方中蝉衣、僵蚕、连翘、菊花轻清宣透,导邪外出;片姜黄行气散郁,通达全身,以助邪气外出,但本例热象较重,故片姜黄仅用1g,以防其性燥,反助火势;大黄通腑,竹叶清心利尿,二药均导热自下而出;石膏清内热。

诸药合用,宣畅气机,给邪以出路,使郁火外达而热退身凉。

头痛

  肖某某,女,47岁,1997年9月8日初诊。

  半月前因心情不畅出现全头胀痛,午后加重,伴头晕目憋,心烦不寐,口干苦喜饮,大便3日未行,舌红、苔白厚,脉沉细。

证属肝郁化火,上扰清窍。

处方:

僵蚕10g,蝉衣10g,片姜黄3g,大黄3g(后下),柴胡10g,郁金10g,菊花10g,薄荷6g(后下),丹皮10g,栀子10g,川芎15g,白芍20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2剂后,诸症大减,后继服3剂,头痛已失。

  按:

本例由情志不畅引起,气滞日久,郁而化火,上扰清窍,故头痛、头晕、目憋;扰乱心神则心烦不寐;热灼津伤则口干、喜饮、便干、尿赤。

舌红、口苦为肝火盛之表现。

脉沉为气机郁滞之象。

综观其证,皆由气郁而起,故以升降散调畅三焦气机。

方中片姜黄、蝉衣、僵蚕、菊花、薄荷调畅气机,宣泄郁火;柴胡、郁金、川芎、白芍舒肝解郁,条达气机;丹皮、栀子以增清肝之力;大黄通腑,使火自下泄。

诸药合用,使气血畅达,通则不痛。

五心烦热

  赵某某,女,60岁,1997年7月22日初诊。

  五心烦热1月余。

现症:

手足心及左胸自觉灼热,心烦懊浓少寐,胸以上烘热汗出,口苦,胸胁胀满,喜叹息,大便3~5日一行,小便黄热,舌红、苔黄厚少津,脉沉弦数。

证属木郁化火。

处方:

僵蚕10g,蝉衣10g,大黄3g(后下),片姜黄4g,柴胡10g,黄芩10g,郁金10g,栀子10g,生地15g。

每日1剂,水煎服。

2剂尽诸症减轻,继服3剂而愈。

  按:

患者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则胸胁胀满叹息;郁久化火,火热内郁则五心烦热、口苦,郁火扰心则心烦不寐;两脉沉弦,主气机阻滞;数乃郁火内逼之象。

故方以蝉衣、僵蚕、片姜黄宣畅气机,疏解郁火;生地清热养阴;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大黄清泄郁热,黄芩、栀子以泄火。

诸药合用,气机得畅,郁火外达,故愈。

外感咽痛

男,52岁,2000年10月24日初诊。

患者诉5天前不慎受凉,而出现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全身酸痛;自服感冒冲剂后,症状好转,后出现发热、口干、咽痛、咳嗽、咯白黄痰,故来求治。

就诊时患者恶寒发热,测T38.9℃,汗出,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全身酸痛,咳嗽,咯白黄痰,纳呆,小便黄,大便3日未解,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查血常规:

白细胞7.4×109/L;咽部充血,双侧扁桃腺Ⅰ°大。

西医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

感冒,辨证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

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降火,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衣10g,僵蚕10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荆芥10g,防风10g,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杏仁12g,桔梗12g,板蓝根3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口干咽痛、咳嗽、全身酸痛明显减轻,大便已通。

二诊,原方去生石膏、知母,加陈皮12g、炒麦芽15g,改生大黄(后下)3g,续服3剂后咳嗽、咽痛、全身酸痛症状均消失,纳食、大便、舌脉均恢复如常。

按:

本例患者为外感风寒,治不彻底,风寒入里化热,热毒袭咽致口干咽痛;热郁于肺,出现咳嗽、咯黄痰;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出现大便干结。

治疗时用升降散加味疏风清肺、泻热通腑,宣上与清下并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咳喘

女,30岁,2000年11月17日初诊。

患者因咳喘反复发作5年,加重1周来就诊,就诊时患者咳嗽频作伴喘憋,咯黄痰,口干舌燥,咽痒,气短乏力,纳呆,大便干燥,排出不畅,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滑数;查血常规正常;胸部X线片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

中医诊断:

喘证,辨证为痰热蕴肺,兼 气阴不足。

治以清肺化痰为主兼益气养阴,方用升降散合生脉散加味。

方药:

僵蚕10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蝉衣6g,黄芩12g,桑白皮12g,鱼腥草15g,炙麻黄5g,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生甘草5g。

服7剂后咳喘明显改善。

二诊:

原方续服7剂,患者喘憋咳嗽消失,饮食、大便、舌脉恢复正常。

按:

升降散治疗咳喘,既能止咳平喘,祛风解痉,又能调畅肺气,行气活血,对于咳喘属于痰热内郁,气血失调,气机不畅者疗效颇佳;尤其是伴有咽痒、胸闷、憋气等气道高反应状态或过敏性咳嗽,更是效如桴鼓。

眩晕

女,63岁,2002年6月5日初诊。

主诉:

间断性眩晕、耳鸣2年余,复发1月。

诊见:

头晕、胀痛,眼胀视物模糊,耳鸣,口干苦,失眠多梦,腰酸腿软,纳食欠佳,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测血压165/113mmHg(1mmHg≈0.133kPa),眼科测双侧眼压正常。

西医诊断:

高血压病;中医诊断:

眩晕,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治以平肝潜阳、清肝火为主,辅以滋补肝肾,方用升降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处方:

蝉衣6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僵蚕10g,天麻10g,钩藤(后下)15g,菊花10g,生地30g,寄生15g,牛膝15g,石决明(先煎)30g,川芎15g,甘草5g。

服药7剂后,头晕头胀痛、口干苦、耳鸣明显好转,大便已通,测血压135/90mmHg,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

二诊以原方去生大黄加夜交藤30g,连服14剂,除时有耳鸣、视物模糊、腰酸外其余症状消失。

后改用杞菊地黄丸进行调理。

按:

本病例眩晕,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火上炎。

用升降散散郁热,升清阳,降浊邪,升降气机,行气活血,合天麻钩藤饮加减,以清肝火,平肝阳,滋肝肾,标本兼顾、补虚泻实而收效。

淋证

男,62岁,2002年4月19日就诊。

主诉:

排尿不畅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1周。

诊见:

排尿不尽,点滴而下,尿量少,少腹痛,会阴部不适,夜尿4~5次,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西医诊断:

前列腺增生;中医诊断:

癃,辨证为气滞血瘀;治以活血行气,通瘀利水,方用:

升降散合沉香散加减。

处方:

酒大黄6g,蝉衣12g,僵蚕10g,姜黄10g,沉香面(冲服)3g,王不留行12g,当归12g,茯苓皮15g,土茯苓12g,冬葵子12g,猪苓12g,香附12g,泽兰15g,炙甘草5g。

服7剂后,小便通,夜尿次数为2次,其余症状改善。

二诊:

原方加牛膝15g,续服14剂,小腹及会阴部不适症状消失,余症悉除。

按:

本病例证属气滞血瘀,水道不利。

方中蝉衣、僵蚕辛散肺气,宣肺利水,以通调水道起到提壶揭盖作用;姜黄、酒大黄破血活血,散结止痛;配以茯苓皮、冬葵子、沉香、泽兰等活血利水,行气止痛,以达气机升降有序,气血得行,水道得通。

咽喉炎

 

  陈某,男,42岁,1997年7月22日初诊。

因咽痛经五官科诊为咽喉炎,曾服利君沙、华素片和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治疗1周,仍咽喉疼痛,自觉咽中有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咽干而不欲多饮,胸闷不适,大便已3日未行,小便色黄而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此乃痰热郁阻咽喉,气机失于升降,治以清热化瘀,升清降浊,以升降散加味。

处方:

僵蚕、蝉蜕各6g,姜黄、桔梗、川贝母、甘草各10g,玄参15g,生大黄(开水浸泡)5g。

3剂后疼痛减轻,效不更方,守方加减10余剂而愈。

  按: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气机升降之通道,素患咽喉炎之疾,肺胃邪热久郁,外邪袭表,结于咽喉,郁火灼津,咽喉失养则痛;灼津成痰,痰气交阻,阻碍升降,故咽中有物。

方用升降散宣散上焦郁热,泄火祛痰通下,以复其升降之功;加川贝母以助僵蚕化痰;加玄参滋肺胃阴津以濡养咽喉;桔梗、甘草宣肺化痰,开结利咽。

诸药合用,清升浊降,热去痰除,气机通畅,咽喉得养,诸症自愈。

皮肤瘙痒症

  樊某,女,68岁,1997年5月27日初诊。

左下肢暗红色瘀块伴瘙痒已半年。

诊见下肢粟米大小暗红色丘疹,阵发性瘙痒,受热更甚,心烦,夜寐不安,大便虽如羊屎,然颇通畅。

舌暗红、无苔,脉细涩。

脉症合参,乃瘀热为患,治以活血祛瘀泄热,拟升降散加味,处方:

僵蚕、蝉蜕各6g,大黄、牡丹皮、赤芍、姜黄各10g。

2剂后瘙痒大减,大便已成条状,丘疹及瘀块消退过半。

效不更方,又服3剂后瘀块已退,但受热后仍皮肤灼热瘙痒。

守方加生地黄30g,5剂药后,痒疹全消,至今未发。

  按:

本例皮肤瘙痒症,服抗过敏药无效。

参合脉症,乃血热瘀滞使然。

瘀热由里达表,郁于肌表血络而成疹;血瘀肌肤,则外现瘀块;心主血,主神明,瘀热内扰心神,故心烦,夜寐不安;虽热耗津液,然血性濡润,故大便虽硬而反易。

升降散中僵蚕、蝉蜕透达郁热于外,大黄、姜黄泄火化瘀于下;因血热瘀滞日久,故加牡丹皮、赤芍凉血化瘀。

三诊时重用生地黄凉血,热透瘀去,则痒消疹退。

外感郁热

  孙某,男,53岁,1997年12月23日诊。

患者1周前感冒,经治疗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虽除,仍觉胸闷心烦,咽干,面部阵发性烘热,偶见咳嗽,大便稍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脉症合参,为余热未清,郁伏于里,不得透达。

治当清透郁热,拟升降散加味,处方:

僵蚕8g,蝉蜕、淡豆豉各6g,栀子10g,姜黄、生大黄(后下)各5g。

27日患者电告,服3剂药后神清气爽,诸症已除。

 

  按:

外感后表证已除,唯见郁火证,大剂苦寒清热似为不妥,单用栀、豉又嫌力不足,唯升降散颇为合拍。

方中僵蚕、蝉蜕使郁热随气机宣畅得以外透,大黄、姜黄泄火化瘀使郁热从大便而泄,故其治疗火郁,既有升之、散之、扬之之意,又有表里分消之妙。

因胸闷心烦,故合栀豉汤,以增强本方宣透胸膈郁热之功。

UID9帖子343精华0积分2052阅读权限100在线时间70小时注册时间2008-5-5最后登录2008-6-26查看详细资料

汗证

蔡某,男,28岁,2006年7月初诊。

自汗1月余。

患者1月前因受凉,而发热、咳嗽、咽痛,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用药不详)后,症状缓解,后动辄汗出,日更内衣数件,伴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二便调。

查体:

形体瘦高,皮肤潮湿,舌质淡红,苔白厚欠润,脉滑,重按无力。

诊断:

汗证(自汗),证型湿浊内蕴,营卫失和。

治法升清降浊,调和营卫。

方选升降散合桂枝汤化裁:

姜黄12g,僵蚕12g,制大黄6g,蝉蜕10g,桂枝10g,白芍15g,太子参15g,五味子12g,大枣5枚,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复诊:

自汗基本消失,精神明显好转,纳食正常,二便调。

色淡红,苔白,脉缓。

示湿浊已去,上方加黄芪15g,益气固表,3剂。

药后诸症消失,病愈。

   按:

本病例属汗证之虚实夹杂证,患者感受湿热之邪,虽经治疗,热易除而湿缠留,湿浊内蕴肌表而不除,日久“湿盛则阳微”,卫阳不固,营阴外泄而成汗证。

本证抓住湿浊内蕴肌表而不除的病机关键,拟升清降浊、调和营卫之法,用升降散合桂枝汤化裁,湿浊得解,汗出自止。

慢性隐疹

曾某,男,28岁,2005年10月初诊。

反复皮肤荨麻疹4月余。

患者4月前因前列腺炎治疗,出现荨麻疹,经抗过敏治疗缓解,遇风遇冷即发,皮肤瘙痒,伴有胸闷、心悸,肢软乏力,纳食一般,二便正常。

查体:

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细。

诊断:

慢性隐疹,证型风湿热毒犯表。

治法:

开宣机表,祛风化浊。

方处升降散合桂枝汤化裁:

姜黄15g,僵蚕15g,蝉蜕10g,制大黄6g,白豆蔻8g,土茯苓20g,藿香10g,佩兰10g,车前草15g(包),龙胆草6g,炒栀子10g,防风10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瓜蒌皮20g,桔梗8g,3剂,水煎服,每日l剂,2次分服。

  

 

 复诊:

皮肤瘙痒好转,纳食增加,仍有胸闷,舌质红苔白,脉弦细。

舌苔厚腻渐退,示湿浊已去,去龙胆草、藿香、佩兰,加当归、天麻、柴胡、郁金各10g。

药后未再出荨麻疹,随访3月无复发。

   按:

前列腺炎常伴下焦湿热,因长期用抗生素治疗,又造成气机失调,引发“隐疹”。

以营虚为本,风邪不去、瘀热不散为标。

用升降散祛风除湿,清热解郁治其标;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祛风养血治其本。

复诊去龙胆草等过于苦寒药,以防伤阴,加当归、天麻、柴胡等

药,养血解郁,药证契合,故获佳效。

1.3呃逆:

夏某,男,74岁,2006年5月初诊。

突发呃逆3天。

患者3天前来度假,因气候不适应,当天声音嘶哑,翌日微咳,痰少色白。

午后突发呃逆,自行按压合谷,暂停,不久复作,昼夜不断。

无恶心,食欲一般,不发热,口不渴,二便调。

有慢性肺气肿病史20年,1976年曾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查体:

神清,精神一般,呃逆声高亢,呼吸平稳,未闻及干湿性哕音,腹软,肠鸣音不亢,舌质红,苔白厚腻,中心苔色黑,脉弦。

诊断:

呃逆。

证型:

外邪袭肺,湿浊内阻,气机不畅,升降失司。

治则:

宣肺化浊,降逆止呃。

方选升降散合丁香柿蒂散化裁:

姜黄15g,僵蚕15g,蝉蜕lOg,丁香lOg,柿蒂lOg,法半夏lOg,黄芩15g,旋复花15g(包),代赭石15g,党参15g,炙甘草10g,桔梗10g,杏仁10g,干姜3g,陈皮10g,连翘15g,炒谷芽、炒麦芽各15g,枳壳20g,3剂,水煎服,每日l剂,2次分服。

   复诊:

述服药1剂,呃逆当晚停止,次日凌晨又起,喷嚏大作,间断呃逆,其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精神较好,饮食正常,二便调,舌质淡红,苔白较厚中心淡黄,脉弦。

示肺气已宣,胃气欠降,胃气虚损化热。

去桔梗、杏仁、连翘、炒谷芽、炒麦芽、干姜,加竹茹12g,白术15g,海螵蛸30g,瓜蒌皮、炙枇杷叶、薏苡仁各20g,将柿蒂、代赭石加量至20g,3剂,服药l剂,呃逆即止,未有复发。

   按:

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临证指南医案·呃》指出:

“肺气郁痹及阳虚浊阴上逆,亦能为呃。

每以开上焦之痹,及理阳驱阴,从中调治为法。

”用升降散宣气机,配丁香柿蒂散化湿邪,理胃气,降逆浊。

复诊时肺气已宣,胃气虚损化热,故行气降逆,清热和胃,药到病除。

1.4咳嗽:

陈某,男,72岁,2005年11月初诊。

咳嗽、痰多、胸闷1周。

患者1周前因受凉,咳嗽咳痰,早晚为甚,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时夹少许黄痰,胸痛隐隐,咳时明显,口微渴,动则汗出,无发热,微恶风,大便不爽。

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病史。

查体:

精神疲惫,呼吸平稳,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哕音,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滑。

诊断:

咳嗽,证属脾肺气虚,痰湿内阻。

治则:

健脾益气,化痰燥湿。

方选升降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化裁:

党参15g,黄芪20g,茯苓15g,白术10g,炙甘草10g,陈皮10g,法半夏10g,木香10g,砂仁6g,姜黄15g,僵蚕15g,黄芩15g,制大黄10g,决明子15g,鱼腥草2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复诊:

咳嗽减少,胸闷好转,痰易咯出,色白,纳食好转,大便畅,小便利。

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滑。

继守上方7剂。

三诊时,晨起偶咳,无痰,胸闷消失,食欲好,大便调。

示外邪已去,遂培土生金,以达顾本,减少再发。

予上方去鱼腥草,加大益气健脾药的用量,黄芪30g,白术15g,薏苡仁20g,继用28剂,疗效巩固。

   按:

患者素体脾胃虚弱,脾为之卫,脾胃虚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水谷不化,气血不足,外邪入侵。

肺司呼吸,脾上输水谷精微,与肺吸入清气结合成宗气,脾助肺益气,脾运化水湿,又需肺气的肃降,如果脾气虚弱,运化失常,肺气不足,土不生金,采取培土生金法,调畅脾胃气机,合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利湿,药证相符,故能病愈。

1.5痞满:

凌某,男,26岁,2006年3月初诊。

满腹胀满,口苦咽干半年余。

患者半年来,因工作劳累,出现满腹胀满,肝区尤重,口苦咽干,无矢气,大便干结,曾在外院接受中药治疗,上述症状不但不减,反而加重。

乙肝病史5年,曾予抗病毒治疗。

查体:

一般可,巩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叩之如鼓音,肝脾未触及,腹水征阴性。

舌质红,苔淡黄而腻,脉沉弦。

肝功能检查正常。

诊断:

痞满,证型湿热中阻,气滞气郁。

治法清热化湿,行气除满。

方选升降散化裁:

姜黄15g,僵蚕15g,制大黄6g,蝉蜕10g,黄芩15g,黄连6g,吴茱萸3g,茵陈15g,车前草15g(包),大腹皮15g,厚朴10g,决明子15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

满腹胀满减轻,肝区闷胀消失,大便通畅,小便利,仍有口苦咽干,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白稍腻,脉沉弦。

示热邪渐退,湿浊仍盛,予化湿清热,加苦参15g,虎杖15g,知母15g,葛根20g,14剂。

药后病症缓解。

 

   按:

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太大,居住环境潮湿,气机郁滞,郁遏于肝,肝失疏泄,湿邪内侵,病及于脾,“脾胃升降失司,湿热中阻”,形成痞满。

对气机郁滞,湿热中阻,出现舌质红,苔白厚腻,先通畅气机,再清热化湿,诸证化解,每每获效。

2讨论

 

   升降散起初用于“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