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53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docx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修改版

第一篇: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现在我国各地都存在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请你简述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当前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长期的积累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

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

(2)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政府投入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医疗保险发展缓慢。

2005年,医疗保险中城镇职工数占1.3亿,再加上500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约两亿的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障。

农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口不多,保障能力非常有限。

(4)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全国有4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8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还有12万家药品零售企业。

这些企业的成本都需要通过市场经营来维持,药品价格不可能不节节攀高。

(5)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

一方面是政府每年的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以上都是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的;另一方面,政府对医院的收支又不管,任凭医院自由收费和分配。

(6)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缺失。

第二篇: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看病难、看病贵”的表现

(1)看病难在哪里

“看病难”比较确切的意思是,病人看病就医要走很远的路、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很大的心血,才能来到比较满意的医院或看上比较认可的好医生。

用卫生经济学的概念表示,“看病难”就是看病就医的地理可及性较差。

从其成因及其表现形式看,“看病难”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绝对性”看病难。

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造成的“看病难”,是因“缺医少药”而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在这种“看病难”往往发生在中西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

第二种是“相对性”看病难。

是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

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不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而是纷纷涌到大医院。

大医院车水马龙、人满为患,专家号一“号”难求。

门诊看病“三长两短”:

排队挂号、交费和拿药的时间长,但医生问诊和检查时间较短。

病人入院、检查、手术排长队,抱怨连连;医生连续工作、经常加班,苦不堪言。

结果是患者不满意,医生不满意。

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

很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全国人民上协和”。

(2)看病贵在哪里

第一种是“个人主观感受的看病贵”。

患者主观认为看病就医所花的钱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水平,或者认为所花的医疗费与看病的效果相比不太理想,钱花得不是“物有所值”。

这种认识和感受来源于生活经验。

比如,30年前,在县医院做一台阑尾炎手术只需要几十元钱,但是,现在则要花几千元,医疗费涨了几十倍,病人当然抱怨“看病贵”了。

第二种是“家庭无力支付的看病贵”。

是看病就医的总花费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而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甚至因此花掉存款,卖掉家产,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

这类“看病贵”的实质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过重而缺乏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有很好的医疗保障,看病不用自己掏腰包,病人就不会抱怨“看病贵”了。

比如,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通过骨髓移植治愈,但其总花费高达四五十万元,普通城市工薪家庭和广大农村家庭一般无力承担。

其实,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很低,一般在每10万个儿童中,可能仅有3—5个孩子患病。

如果采用医疗保险的机制,由每个家庭都拿点钱形成一个互助共济的基金,补助那些有患儿的家庭,就可以帮助这些家庭渡过难关。

第三种是“社会无法承受的看病贵”。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全社会医疗费用的总水平有一种不断增长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趋势,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当它超过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有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城乡和区域之间差距不断加大。

同时,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服务能力较低,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2)医药流通领域混乱

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少规模经营效益。

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主要是从传统的三级批发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批发企业数量庞大,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规模化不够,集约化不够,网络化不够,经营范围能够覆盖全国的批发公司数量极少。

(3)公立医院趋利化

目前,我国71%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承担的服务量占全国医院服务量的80%以上。

由于政府长期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形成了“以药补医”的模式,导致医院和医务人员忽视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倾向于开大处方,争相使用大型设备,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致使医疗费用大幅攀升,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

我国剖腹产比例远高于正常水平,抗生素滥用情况十分严重,就是这种机制带来的后果。

加之一些医院就医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存在“冷、硬、顶、拖、推”等现象,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不能共享,恶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强化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

(4)医疗保险事业落后

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已经覆盖了12亿多人口,但仍有1亿多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基本医保。

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占总费用的一半左右。

加上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起

步较晚,覆盖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

因此,很多群众仍然需要自费就医,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压力。

(5)物价指数长期走高

人们感觉医疗费用上升过快。

医疗费用也受物价指数的影响,如果除去物价指数的因素,人们对医疗费用增长的感觉也就没有那么明显。

(6)医学技术进步带来医疗费用增加

新的诊疗设备要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还要由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提供,由此带来医疗服务成本的快速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合理增长。

(7)治病模式转变引发医疗费用增加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居民面临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双重负担,慢性病就意味着长期治疗、终身服药、费用高昂。

3、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政府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群众个人负担得到减轻。

从全国范围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例则从2001年的60%多降到了2009年的38.2%,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2)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使药价平均下降30%左右。

一些地方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抓手,配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出现了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上升的可喜现象。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改善民生的有利时机,增加政府投入,进一步加强县医院标准化建设,切实发挥县医院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龙头作用。

完善政府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基层卫生人员经费。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收支管理与绩效考核。

逐步扩大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推进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4)加强公共卫生保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5)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推广

鼓励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人事分配、绩效考核、补偿、价格等体制机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力争取得突破,形成成熟经验,逐步推广。

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重点推动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因病施治,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同时,总结推广流程再造、方便结算、错峰诊疗等公立医院便民惠民措施,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第三篇: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研讨会

“三好一满意”研讨会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我院紧紧围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就医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措施,扎实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各项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医院的健康发展。

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既要充分肯定多年来医院取得的成绩,又要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为减少患者看病等待时间,医院组织门诊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严格落实《广东省医疗服务规范》(包括导诊、挂号、住院收费处、门急诊和门诊药房、影像、功能、检验和输液室、餐厅、保洁、保安),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加强急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畅通急诊急救绿色通道。

加强综合急救能力培训及急救医疗服务的协调配合,确保急救医疗服务良好衔接,提升救治、转运病人的质量合理调度。

安排急诊力量,配齐相应的抢救设施,实行全天候待命,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在住院服务方面,医院通过增加门诊留观病床、缩短平均住院天数等方法,解决住院用房紧缺问题。

合理配置护士人力,夯实基础护理质量和服务,全面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技能好、会沟通”为重点,尽快提升年轻护士的技术操作能力和人性化服务水平。

通过加强病房规范化建设,严格探视和陪护管理,为住院患者创造整洁、舒适、安静、温馨的住院环境,我院以创三甲医院为契机,对大部分病房进行重新装修,住房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以病人为中心。

刘院长指出,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是构建和谐医院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科学管理的根本保障,其最终目的是使医院的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有新的提高,医疗秩序和职工面貌有新的变化,医院文明和医患和谐有新的提升,能有效的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

第四篇:

看病难看病贵

>>热点分析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治本之策。

目前,“看病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到大医院就诊难,那里经常是人满为患,病人像是天天在医院赶“集市”;二是找专家看病难,病人往往要排几个小时的队,有的甚至要等上几天十几天;三是农民看病难,基层尤其是乡村,像样的医院不多。

“看病贵”,贵就贵在城市大中型医院药价贵、检查费用高,脏器移植、介入治疗等新技术和高精尖设备的应用价格昂贵,部分低收入人群和没有医疗保障的人群难以承受。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因复杂,既有政府的责任,也有卫生部门的问题,还有社会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卫生资源总体不足,结构不合理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卫生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

在总量不足的同时,卫生资源结构明显不合理。

一是预防资源与医疗资源失衡。

长期以来,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重治轻防,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服务能力有限,预防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防病效益,一些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没有得到有效预防。

二是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缺医少药、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三是城市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卫生资源大多数分布在医疗领域,过度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基层社区缺少卫生资源。

城市医疗机构区域分布不合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条件差,没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城市居民得不到就近、便利、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

第二,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些环节偏离了公平原则和群众可承受的能力

我国2000年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

但在改革的实践中,由于配套政策措施没有跟上,改革举步艰难,很多方面没有到位,有的甚至出现了偏差。

一些地方把产权改革作为城市医疗改革的核心内容,把医疗改革理解成政府甩包袱,将政府办的医院推向市场,断奶断粮,甚至一卖了之。

由于财政补偿不到位,医院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偏离正确的办院方向,公益性淡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医药费用增长过快,群众就医负担加重,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保障。

第三,对医院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不严格

公立医院分别隶属于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条块分割,卫生全行业管理无法真正实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属地管理难以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不严格。

在这种状况下,一些医院盲目发展,扩大规模,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许多医院贷款建房、购买大型设备,将沉重的债务变相转嫁给患者。

有的医院内部管理松懈,医疗服务环节多、效率低,基础服务质量比较差,尤其是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的现象比较严重。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依法管理不严。

第四,药品和医用器材流通生产秩序比较混乱

生产企业数量多,流通环节多,监管不力,无序竞争。

一些企业违规操作,搞虚高定价,一些药品和医用器材定价高于成本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销售利润大多通过回扣、提成流向批发商、代理商、医药代表等中间环节,医务人员拿回扣、提成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加之我国多年实行医疗服务低收费政策,允许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加成15%—20%作为补偿,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品、医生开大处方。

同时,由于国家采取鼓励开发新药的政策,一些企业将常见药品改头换面申报新药,替代降价药品,获得较高价格,成为滋生腐败的源头。

第五,广大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不高

目前,全国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同时,医疗保障的筹资水平比较低,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低,保障水平不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对策链接

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履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义务,卫生部门更是义不容辞。

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作用。

实行医疗机构属地管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强化卫生全行业监管。

严格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调整城市大中型综合医院布局,严格控制发展规模,适当减少公立大医院的数量。

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

二是建立财政补偿政策机制。

要保持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由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的财政投入政策。

政府应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精神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

基本医疗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健康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政府要控制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公立医院的经济收入要与职工的福利脱钩,取消“以药养医”的补偿政策,不要再提“以医养医”,对公立医院实行差额补偿和服务价格补偿政策。

三是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要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基本医疗服务目录和基本医疗服务药品目录,其价格由国家制定。

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技术劳务费,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适度放宽特殊医疗服务价格。

要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服务价

格档次。

要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特点,并适当提高中医、民族医的技术服务价格。

改变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方式,逐步实行单病种收费。

四是改革药品和医用器材的生产流通体制。

加强对药品和医用器材的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

严格生产和销售企业准入,规范新药的研制、开发和生产,严防出现“换名不换药、改剂型、改包装的药品”生产;改变药品和医用器材销售方式,鼓励直销,推行政府采购、配送,减少流通环节,对基本医疗服务药品由国家专营专管,医院不加价;加强药品和医用器材价格管理,严格成本核算,控制价格虚高。

五是加快建立城乡医疗保障体系。

要从国情出发,分步实施。

目前,要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广覆盖。

对于城镇下岗职工、低收入居民、学生、老弱病残等群体,要由政府投入。

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重点解决大多数农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问题。

建立城乡特困居民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今后,要逐步向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

六是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

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依法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

严格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等服务要素准入。

加强卫生监督,推行综合执法,严禁各种非法行医,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医疗广告监管。

特别要加强医院内部管理。

严格规范医院诊疗行为,改进服务流程,简化就医环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严格财务管理,加强医院物价和收费管理,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经济负担。

严格限制大型医院规模和大型设备购置,防止卫生资源浪费。

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教育,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延伸阅读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还存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配置失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服务水平差距加大,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其原因,一是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10.1亿增加到28.4亿;住院人数由1907万增加到9827万。

城市大医院和专科医院人满为患,找高水平医生看病难,引发群众不满。

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严重滞后。

社区和农村卫生机构力量弱、条件差、水平低,缺乏优秀的医务人才,群众的信任度满意度不高。

三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全国有近3亿城乡居民没有基本医疗保障,群众看病负担重。

四是医院公益性淡化。

政府投入平均只占医院经常性开支的7%,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基本建设和运行经费等都要靠医疗服务收费解决。

这种“创收”机制导致医疗服务不规范、追求经济收益,引发医患关系紧张。

五是“以药补医”机制导致药价虚高。

长期以来,实行“以药补医”政策,靠药品加成弥补医院收入不足,导致医生开大处方、卖贵重药等问题,抬高药品价格,加重群众负担。

卫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健康服务,必须把维护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坚持公益性质。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变不符合公益性要求的“创收”机制,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严格政府卫生监管,强化宗旨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到增加和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上来。

必须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解决卫生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尽快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

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科学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基本药物招标生产和直接配送,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规范基本药物使用,将其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群众负担。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由政府承担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业务经费,确保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收入,对乡村医生给予合理补助,落实卫生公益性质,降低服务费用。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努力做到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享有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落实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政策,实行政府预算全额管理。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改革医院创收机制,维护公众利益。

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弥补政策性亏损,对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专项补助。

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取消以药补医和药品加成政策。

改革医院内部收入分配制度,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与医疗收入挂钩,控制医院工资总额。

改革医院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和绩效考核,并允许医生多点执业。

第五篇:

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与决策

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卫生事业,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2008年以来,新医改开始试点,进入实践阶段。

尽管在新医改下,“看病难、看病贵”仍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医疗卫生经费支出不断增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人均卫生费用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在增长过程中存在不平衡,主要表现是:

(1)卫生总费用逐年增加,占GDP的比例上升,由1995的3.69%提高到2004年的5.55%,但是平均收入弹性为2%以上。

(2)政府预算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总趋势下降,分别由1978年的32.16%和47.41%下降到2004年的17.0%和29.3%,个人卫生支出增加,从20.43%上升到53.6%2。

(3)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

在过去的5年,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增长8.9%、农村增长了2.5%,而城市、农村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了13.5%和11.8%3。

(4)医疗费用结构发生变化,门诊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比重大,2001-2005年间均占到了医疗费用的50%左右;检查治疗费用比重上升站到了30%左右

获得健康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获得健康的途径之一就是在患病时能够及时获得恰当的医疗服务。

医疗费用的高昂和健康公平性是世界性难题,而这一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

社会普遍认为医药费用增长速度过快,卫生费用的支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日益强烈,约有20%~80%的人表示,在个人支付医疗费用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对低收入阶层来说更为严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影响了全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一)委托代理关系没有理顺

患者去医院看病不像去一般商品市场上消费,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往往知道很少,更不要谈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患者到医院看病是把自己的选择权全部委托给了医生,寄希望于医生完全代理自己的利益采取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问题是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在我国现实的医疗环境中很不畅通,医生出于自身保护或自身利益,还有外部压力,往往是这种本应百分百对病人忠诚的委托代理关系异化。

过度检查、开大处方、乱用药、多用药等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