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59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docx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名词解释

新青年

1915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新青年》迁到北京后,进一步扩大了影响,集结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等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民主与科学的宣传及对儒教的批判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要从专制和愚昧下求得解放,摆脱落后,赶上资本主义强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斗争中,对于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1916年康有为等人要求北京政府定孔教为“国教”并列入宪法,这引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尖锐批评

陈独秀认为儒家学说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是阻碍中国人民觉醒的最大敌人,三纲之说维护的是彻头彻尾的奴隶道德观,这种封建主义的宗法纲常体系和民主共和制度是根本不相容的

鲁迅主要用他的文学作品对儒家学说,对旧的伦理道德展开批判,他的小说和杂文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使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斗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应当指出,新文化战士当时对儒家学说的批判,主要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并没有对儒家思想作全面的评价

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革命,既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提出了许多意见,主张“以白话文为中国文学之正宗”

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把反对文言文和封建文学同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他主张彻底改革文体和文学内容,使文学写人生、写社会,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

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白话文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文学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稍后的其他作品特别是著名的《阿q正传》为中国的新文学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随着文学革命的展开,一些报刊也陆续改用白话文出版,《新青年》从1918年起开始改用白话文,稍后其它报刊杂志也开始改用白话文出版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社团

1917年10月,恽代英在武昌发起组织了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注重个人品格的修养,提倡服务社会

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长沙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它是五四时期影响较大的进步社团之一,学会成立后,为了向外寻求新思想新文化,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8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在北京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它是五四时期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社团,其成分很复杂,会员有着极不相同的思想倾向

1918年10月,以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黄日葵等为骨干的国民社成立,于次年1月出版了《国民》杂志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发起成立了新潮社,次年1月创办了《新潮》杂志,它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旧礼教,并提出了“伦理革命”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4年6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胡适、赵元任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杂志,1918年,中国科学社迁回上海,开展了许多科学活动,对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所创办的《科学》月刊在宣传普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方面起了很突出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延续,它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先进的人们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思想道路

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运动的参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没有同广大劳动人民相结合,采用形式主义的态度分析问题,是他们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两种错误倾向,这对当时的运动和后来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与山东问题

1919

1919年,美、英、法、意、日等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一战中协约国一方,应邀以战胜国的资格参加会议,中国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废弃势力范围、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七项“希望条款”,以及取消21条的要求,但两项提案一提出,就被和会最高会议所拒绝,理由是不在和会权限以内

接着中国代表团提出关于处置山东问题的意见,要求将德国在胶州湾的租借地,铁路以及在山东的其他权益直接归还中国,日本以武装占领的既成事实和中国方面曾有“欣然同意”的换文为借口,蛮横坚持德国在山东强占的权益应无条件让与日本

英、法、美三国会议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并将有关条款列入对德《凡尔赛和约》

五四运动

当《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传出后,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5月4日,北京各高校学生来到天安门前集合,学生们手持“还我青岛”“取消21条”“拒绝签字”等口号的旗帜,一致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三个卖国贼

从5月4日至6月3日是五四运动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运动以北京为中心,以青年学生为主力,广大爱国学生的英勇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和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显示了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先锋作用

6月3日上午,更多学生涌上街头,北洋政府出动大批军警,两天内逮捕了千余名学生,“六三大逮捕”引起了全国各界的极大震动

以6月5日的上海人民实现“三罢斗争”为标志,五四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入上海,主力由学生变成工人,主要形式由学生罢课,发展为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

结果:

在全国各界人民强大的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于6月5日释放了被捕学生,又下令罢免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的职务

6月28日是合约签字日,中国代表没有出席签字会议,拒绝了在对德合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第一、五四运动为实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精神

第二、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对运动起了思想上、政治上的指导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歌颂十月革命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

他于1918年,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并阐明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前途

五四运动之后,首先是一些有影响的刊物开始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被陆续翻译出版

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该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主义的原理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1920年,在李大钊指导下建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仅以多种方式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且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实际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要通过翻译日文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

五四前后各种社会思潮

文化保守主义

国粹派

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复古主义派别

1905年,创办《国粹学报》,主要撰稿人有刘师培、章炳麟等人,他们反对清王朝的统治,批判保皇派,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主要倾向在于论证“只有国粹才能挽救中国”,带有浓厚的封建复古主义色彩,他们对民族文化不去分精华与糟粕,盲目的继承和崇拜自己民族过去的一切,拒绝接受一切新事物,思想与新事物,排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种思潮在五四前后曾活跃一时

学衡派

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派别,因其在东南大学创办的《学衡》月刊而得名,其主要成员是东南大学的教师,他们都曾有赴欧美留学的经历,实际上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的封建复古派,其散布的谬论遭到了进步文学阵营的有力抨击,20世纪30年代,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改派最终解体

甲寅派

20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宣传封建复古思潮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是章士钊,因创办《甲寅》杂志而得名

1925年,他重办《甲寅周刊》,并在该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继续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政治改良主义

好人政府

1922年,胡适与蔡元培、王宠惠等人,在《努力周报》上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他们提出了,政治改良的三条基本原则:

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一个“公开的政府”,一种“有计划的政治”

1922年9月,在吴佩孚支持下,曾在《我们的政治主张》上签字的数人入阁,王宠惠为国务总理,他们都属于英美派,当时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有“好人政府”之称,这个政府为曹锟所不容,结果仅存在三个多月就垮台了

联省自治

1920年7月,湖南督军借口避免卷入南北战争,通电主张湖南自治,11月,章太炎发表《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赞成,赞同联省自治,进步党人梁启超、熊希龄等主张仿照美国联邦制,成立联省自治政府

广东军阀陈炯明、云南军阀唐继尧等通电响应,地方军阀希望用联省自治对抗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政策”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联省自治的主张无人再提

制宪救国

这是20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即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在两三年中掀起了制宪高潮,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先后公布了省宪法,国民会议公布了一个宪法草案,但各省军阀并不想实行这些,这些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

废督裁兵

辛亥革命后,各派系军阀拥兵自重,长期割据混战,因而“废督裁兵”之说兴起

1921年梁启超提出“裁兵或废兵”的主张,但又认为“万不可有法律外的行动”,次年7月,上海中华全国工商协会等20多个团体联名发表《废督裁兵宣言》,吁请军阀“顺从民意,放下屠刀”,并组织裁兵促进会以为推动,孙中山也曾是“裁兵”的积极提倡者,但这一主张,始终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指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代表人物,主张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途径的思想

在当时广大人民反帝爱国救亡的形势下,一些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实业救国论,主张大力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这一思想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并有广泛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张謇,实业救国论是他从事经济活动的指导思想,他所说的实业,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由于棉、铁是基本工业,他认为只有优先发展棉、铁才可以掌握经济命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以利于国家的经济独立,特别是由于中国经济落后贫困,尤其需要棉、铁企业作为发展实业的重点

国家主义派与中国社会党

国家主义派是20世纪20年代年代出现的一个右翼派别,五四运动后从少年中国学会分化出去的右翼分子,于1923年前后分别在报刊上发表宣传国家主义的文章,该派宣传超阶级的国家观和国家至上说,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发展,自称国家主义派,该派的主张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深刻批判

该派于1923年12月在法国创立了中国青年党,青年党主要成员,从巴黎回国后创立了《醒狮》周报,发动所谓的醒狮运动,从事反苏反共宣传,该派后又称醒狮派

中国社会党是清末民初的无政府主义党政,领袖江亢虎,其先组织社会主义研究会,又称社会主义同志会,1911年改组为中国社会民主党,同年11月定名为中国社会党,宗旨是赞成共和、改良法律、尊重个人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代表12人,代表全国50余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列席了会议,30日受到租界巡捕的搜查后,大会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举行

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

革命军队必须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所有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直至实现消除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纲还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党的纪律以及领导制度,组织机构吸收党员的条件与手续等内容

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关于民主联合阵线的决议,宣言重申了党的最高纲领,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最低纲领规定了党在当前的奋斗目标和最近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为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同时联合国内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共同对敌

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中共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党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的政党,它的诞生表明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终于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中国国民党改组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国民党改组

1919

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政纲

1922年起,孙中山开始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他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的会议,研究改组国民党的计划,并成立了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国民党改组方案起草委员会

1923年元旦,孙中山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宣布今后革命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重申国民党的政纲——三民主义,并首次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问题

1923年1月,苏俄代表越飞抵上海,与孙中山会谈,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宣言表明了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建立平等的中苏关系,这个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正式确立

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包括共产党人张太雷等人参加的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政、军组织情况

10月,应孙中山邀请,苏联政府派鲍罗廷到广州,被孙中山聘为正式顾问

10月25日,改组国民党的特别会议在广州举行,组成了新的【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鲍罗廷为顾问,负责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决定来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1月12日,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确定的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中共三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对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土地问题和建立革命军队问题,都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与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4年1月底,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总章》《改组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

大会宣言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制定了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规定“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而非少数者所得而私”,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受自由权利

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平均地权”是将私人所有的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由国家分配土地耕种;“节制资本”,则规定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办的企业有独占性质者,或因规模过大私人无力承担者,均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经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同中共二大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新三民主义就成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也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章》,是把国民党改组成为新的革命政党的组织法规,也是规范国民党进行组织活动的根本章程,大会通过对国民党章程的讨论,正式确认了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同时保留共产党党籍

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大会确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

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5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在苏联的帮助和共产党人的参与下,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在黄埔,通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自兼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式的革命军事学校,是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成果,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和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南北政局的演变

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和中央统治权继续争斗不已,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

江浙战争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前奏,在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和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之间进行,9月中旬,孙传芳部进入浙江,卢永祥腹背受敌,孙军占领杭州后,卢永祥宣布“下野”,江浙战争结束

江浙战争爆发后,孙中山、张作霖因同卢永祥订有反直同盟,都站在卢永祥方面,张作霖以反对攻浙为由起兵讨直,率六路大军向山海关和热河方面出动,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正当两军在前方相持,北京城空虚的时候,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倒戈回师,发动了北京政变,冯军趁直奉两军在前线厮杀,秘密回师北京,一夜之间控制了北京城,监禁了总统曹锟,政变后,冯玉祥等宣布脱离直系军阀系统,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

北京政变使战局发生急剧变化,直军很快被奉军打败,吴佩孚率军南逃,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

广东革命军政府的建立

1924年10月,广东革命政府依靠黄埔学生军、一部分革命军和工农力量,平定了反革命武装广东商团的叛乱,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初步巩固

1925年2-3月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和粵军许崇智部为主力举行第一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打垮了陈部主力3万多人,占领了潮州、梅县等地

6月,革命军回师广州,镇压了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

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由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实行委员制,以汪精卫、廖仲恺、胡汉民等16人为委员,汪精卫任主席

国共合作中的政治冲突

廖仲恺被刺案

1925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杀,这是国民党右派策划的打击左派、破坏国共合作的阴谋事件

国民党中央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下,开展了打击右派的斗争,重要案犯有的逃跑、有的被抓捕,在打击右派的过程中,蒋介石趁机控制了广东的军政实权,被任命为广州卫戍司令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原代理大元帅,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广东省省长的胡汉民和国民政府军事部部长的许崇智,都因涉嫌廖案而离开广州

西山会议

1925年11月23日,国民党内的老右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非法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是为“西山会议”,参加会议的右派及其支持者,被称为“西山会议派”,会议公开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西山会议派组成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次年3月在上海召开伪·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伪·中央与广州的国民党中央对抗

西山会议派的一系列反共分裂活动,遭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坚决批判和抵制,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对西山会议派做了组织处理

中山舰事件

1926.3.20

1926年,蒋介石利用右派军官和孙文主义学会分子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其经过是:

3月18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通知海军局,奉蒋介石命令,需调派军舰到黄埔候用,海军局派出中山舰前往

但19日舰到黄埔后,却得知并无调舰命令,经请示蒋后中山舰又开回广州

20日凌晨,蒋介石不经国民党中央同意,擅自宣布广州戒严,调动大批军警断绝内外交通,逮捕海军局负责人李之龙(当时为共产党员),占领中山舰和海军局,扣押黄埔军校及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包围苏联顾问的住宅区,拘捕了黄埔军校及第一军中的全体共产党员,篡夺了第一军的军权,这就是中山舰事件,亦称“320事件”

对于蒋介石制造的阴谋活动,广州国民政府及国民革命军将领、共产党和苏联顾问总的倾向是表示不满和反对,但陈独秀主张妥协,苏联顾问也主张迁就蒋介石,致使蒋介石的阴谋得逞

3月23日,汪精卫由于受到蒋介石的排挤,离开广州出国,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特别是篡夺军权的第一步

整理党务案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广州举行,蒋介石在会上以“消除疑虑,杜绝纠纷”为由,提出了旨在限制共产党、夺取国民党大权的所谓整理党务的四个提案,提案规定

一、共产党在国民党高级党部的人数受到限制

二、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

三、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册需交由国民党主席保存

四、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示和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须先通过国共两党联席会议审议

中共和中央领导人以及苏联顾问继续对蒋介石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这个提案被全会通过

会后原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职位的共产党员全部离职,蒋介石和他的亲信心腹们掌握了中央重要职位

国民革命军北伐与工农运动的开展

北伐战争

1926-1927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为打倒军阀、进行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北伐的方针,6月,蒋介石被任命为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9日,北伐誓师大会在广州召开,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北伐的敌人有三个,一是控制河南、湖北、湖南和直隶南部的吴佩孚,二是盘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的孙传芳,三是占有东北和山东、直隶、热河、察哈尔等地,并控制北京政权的张作霖

北伐战争顺利进行,出师不到十个月,就消灭了吴孙两大军阀的主力部队,使革命区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在北伐胜利进军的形势下,西南各省军阀也转向拥护国民政府

工农运动的发展

工农群众运动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而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汉口与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