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700字.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15169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7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7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7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7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7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7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7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700字.docx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7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700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700字.docx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700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长律长征》时,我眼前都会浮现出红军战士那英勇无畏的身影、竖毅执着的脚步、顽强拼搏的精神。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军感人事迹故事,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1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砖瓦分疲惫。

这一陈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脸皮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

  “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

  “上去,骑一段路再说!

”小红军倔强地说:

  “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不。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

  “你把它吃了。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的拍了拍,说:

  “你看,鼓鼓的嘛。

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

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

”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

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

  “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2奇迹!

真是从古至今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是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这本书之后,从内心发出的赞叹。

它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让我终生难忘!

  奇迹!

数千人马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江河汹涌阻去路,群山险要助敌兵。

他们却履险如夷,横扫千军,这难道不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吗?

面对着饥寒交迫,刀山火海,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

  这支被誉为天下无敌的队伍,就是红军!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

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

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尽后来颜。

红军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赞扬和学习。

要跟红军一样不怕艰难险阻!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3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

  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

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

  “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

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

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4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磨难。

不仅要面对冰雪覆盖的高山、波涛汹涌的江河,还要与凶恶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激烈的斗争。

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没有屈服,勇敢面对困难,用自己顽强毅力,完成历史使命,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场伟大壮举。

  红军长征途中,硝烟弥漫,危机重重。

我们的战士巧施计策,凭着机智、勇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草帽计》中就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贺龙师长为保护战士,灵活运用军事战术。

他命令战士们扔下草帽,继续行军。

骄阳似火,敌人忍受不住煎熬,纷纷抢着戴上了红军战士“赠送”的草帽。

果然不出所料,一会儿空中弹如雨下,敌人被自己的军队打得抱头鼠窜,落花流水。

从这件事中看出,我们的红军战士团结一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敌人。

  《丰碑》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为了让一位战士温暖些,军需处长竟把身上厚厚的棉衣让给了那位战士,结果自己冻死在寒冷的雪山上。

难道那位军需处长没有权利穿那棉衣吗?

不,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战士们受苦。

  这就是红军的优秀品质,令人称颂。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友谊、团结、顽强……这些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

作为小学生,我们时刻要以长征精神为动力,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它们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国家,甚至想法设法搞分裂。

面对这些丑陋的行为,我们应该以长征的精神要求自己,时刻来维护国家利益,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

  新学期,我上了五年级,作业比以前多了双倍,我感到害怕,居然选择了退缩。

今天,我读了《红军长征故事》,清醒地认识到与红军战士相比,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想起来真不应该啊!

  两万五千里长征令世人瞩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精神巨著!

它时刻提醒我们青少年: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红军感人事迹的故事5老乡的门板架起长征第一渡的浮桥。

  于都县城内有许多老房子是只有门框不见门板的,从长满青苔的门枢可以看出,这些门板早就没有了。

我小时候,外公带着我走街串巷时,我问他:

  “外公,为什么这里没有门?

”外公告诉我,当年乡亲们把门板拆下来给红军架浮桥了。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之一,穿县城而过的于都河是红军长征的第一条渡河,河面宽600多米,最深处水深3米,河面没有架桥。

1934年10月中旬,

  8.6万名红军将士集结在于都河畔,准备战略转移。

为了使红军顺利渡河,中央军委要求在近百里的于都河上架设多座浮桥。

于都人民得知红军要渡河,沿河所有民船全部停运,他们划来自家的小船,很快在各个渡口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各家各户还纷纷拆下家中的门板、床板送到架桥工地。

一位种南瓜的老表掐断了瓜秧,拆了瓜棚,捐出木板,把没成熟的南瓜熬了汤给战士喝。

在长征前夕的于都,这样的故事几乎家家都在上演。

  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重现了当年的场景:

河水的呜咽声中夹杂着锯木头的声音,月亮的清辉下闪现着军民挥汗如雨的身影。

一位满头白发的大爷把手里的木板交给红军战士,神情焦急,似叮咛,似嘱托。

  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一场景刻画的正是当年已年过七旬的曾大爷的故事。

他在捐献了家中所有能用的材料后,又将自己的寿材拆开,把一块块木板送到了架桥工地。

这是老人的寿材啊,红军战士说无论如何都不能收,曾大爷急了,说:

  “你们在前方打仗,连命都拿出来了,我献出几块棺材板又算得了什么?

”周恩来曾为此动情地说:

  “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正是亲如一家的军民深情,于都河上迅速架起稳固的桥梁,10月17日起,

  8.6万名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震惊的长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