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534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oc

义乌市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构筑适应义乌国际化发展的人力资源①支撑体系,进一步推进义乌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和社会文明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义乌市委、市政府“三步走、翻三番、争十强,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总体战略发展思路,在对我市人力资源现状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编制本规划。

一、人力资源现状

截至2004年底,义乌总人口143.83万人,其中本地人口68.83万人②,暂住人口75万人③。

全市人力资源总量101.65万人,其中:

学历型人才④资源7.96万人、技能型(非学历型)人才⑤资源36.86万人,普通劳动力资源56.83万人。

产业分布情况:

第一产业17.62万人,第二产业48.73万人,第三产业35.3万人。

(详见表一)

(一)人才资源现状

1、学历型人才

总量与分类:

全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共计7.9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53%,每万人口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553人,其中:

党政人才0.28万人、经营管理人才2.9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34万人、技工型人才1.31万、乡土人才0.08万人。

产业分布:

第一产业0.25万人,占人才总量3.2%;第二产业3.68万人,占人才总量46.2%;第三产业4.03万人,占人才总量50.6%。

学历、职称结构:

硕士及以上学历658人、大学本科学历1.63万人,占人才总量21.2%;大学专科学历3.31万人,占41.6%;中专学历2.96万人,占37.2%。

全市具有职称人员6.01万人,其中:

高级职称1705人,中级职称1.53万人,初级职称4.31万人。

2、技能型(非学历型)人才

总量与分类:

义乌现有技能型(非学历型)人才共有36.8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5.62%,每万人口中技能型人才有2562人。

从业分布:

私营企业主1.07万人、个体户主6.43万人、私营(个体)企业技术(工)人员16.12万人、国有(集体)企事业技术人员9699人、国际小商品市场商贸经营人员10.6万余人(其中包括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常驻义乌经营的外商6000余人,来自国内40多个少数民族的常驻义乌商人2.6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人才1.67万人。

(详见表二)

 

义乌市人才资源现状一览表(表二)

(单位:

人)

项   目

总计

学历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

合计

研究生及以上

大学

本科

大学

专科

中专

高中及以下

党政人才

2865

2748

22

1250

1312

164

117

经营管理人才

146869

29513

358

5605

13578

9972

117356

专业技术人才

63144

33434

278

8800

14628

9728

29710

技工型人才

217813

13108

 

602

3266

9240

204705

农村乡土人才

17507

821

 

 

322

499

16686

总   量

448198

74624

658

16257

33106

29603

368574

(二)普通劳动力资源现状

义乌现有普通劳动力资源56.83万人,占总人数的40%,每万人口中有普通劳动力4000人,其中:

私营(个体)企业用工34.47万人、国有控股企业用工2万人、松散型社会服务业4.5万人、农林牧渔劳动力11.01万人、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4.85万人。

二、发展回顾和面临的新形势

(一)、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利用市场的先发优势和集聚功能,发展以小商品流通为主体的商贸业,“以商兴市、以贸促工”,实现了市场与产业、城市联动发展的良性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集聚和提升的全新模式。

一是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发展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商贸人才队伍。

义乌市场的规模效应和“洼地”效应,吸引并集聚了众多的国内外商贸人才,目前,已自我开发和培育了技能型商贸经营管理人才20余万人,65%以上的义乌市场经营户与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贸易往来,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商人在义乌设立了530个商务机构,常驻义乌的外商有7700多人,每天市场的国内外客商流量达16万人次(其中2004年前来义乌采购、参观境外客商就达18万人次)。

“义乌商人”和国内外客商所构成的庞大的商贸人才群是义乌经济发展的巨大财富,也是义乌独特经济发展模式所造就的非高等教育所能培养的极其宝贵的人才资源。

二是以城乡统筹就业试点为契机,以培训为抓手,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市先后出台《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加快人口集聚的实施意见》、《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若干规定》、《义乌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以教育为先导,以培训为抓手,以强化服务为手段,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增强劳动者就业的能力,积极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年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28万余人次,缩小了城乡差距,积极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大力实施现代化人才工程,海纳百川聚人才。

先后制定出台了《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若干规定的通知》、《关于实施现代化人才工程的决定》、《义乌特殊岗位(人才)实行年薪制暂行办法》、《留学回国人员和高级人才来义创业发展服务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政策措施,设立“百万人才开发专项基金”,开辟各地人才来义创业发展的“绿色通道”。

“十五”期间,共引进各类人才5万余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640余人,各类中高级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2万余人。

四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配置作用。

投资6500万元新建了现代化大型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并建立了以人才与劳动力市场为龙头,廿三里、苏溪等职业介绍所为延伸,浙江省人才市场、武汉人才市场等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机构为互动,广西、甘肃、宁夏、四川等劳务输出基地相协作,网上人力资源市场(Http:

//)相配合,社会职业中介服务为补充的立体化、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供求服务体系,为用人单位招聘、各类人员求职提供了“零距离”的便捷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每年通过市场配置各类人力资源达15万人次,极大地满足了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义乌国际化商贸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人力资源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更应清楚的看到,义乌人力资源现状与义乌的国际化发展要求还存在着诸多的不相适应,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及人力资源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资源总量不足

一是经营管理型、外向型等高层次专业人才非常匮乏,特别是国际贸易经营人才(即国际化经营人才)、涉外服务行业人才(即外语翻译、国际法律等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人才)、以及市场营销、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提升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预计2005年我市对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将突破5万大关(详见图三)。

二是我市中专以上人才总量只占人口总数的5.53%,略高于金华地区5.3%的平均水平,但与全省6.5%的平均水平相距颇远。

硕士以上学历人才仅为658人,大学本科学历为1.63万人,仅占总人口数的1.18%。

高级职称(含副高)1705人,仅占总人口数的0.12%;中级职称15337人,占总人口数的1.07%。

三是私营(个体)企业经营者学历普遍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4万名私营企业主,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到1000人。

2、普通劳动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

文化程度

人数

所占比例%

小学及以下

37590

5.03

初中

689041

91.38

高中

21787

2.89

大专

3225

0.43

本科

1339

0.18

研究生及以上

643

0.09

合计

753625

100

根据外来办的统计数据显示,75

万外来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足6000人;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72万人,占外来人口总量的96%。

(详见表四)                             

3、人才资源分布不合理

外来人口文化程度(表四)

主导我市经济发展的非公企业(含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为80余万人,学历型人才总量仅为5.5万人,占从业人数的6.87%;而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1.64万人当中,学历型人才就有1.58万人;在6.01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教育和卫生事业9200人,占15.3%。

人才的结构层次和产业分布极不平衡,企业等生产经营一线人才占有量偏小,尤其是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严重。

4、引才、聚才环境不够理想

从人才开发主体来看,对人才忧患意识不强,缺乏深谋远虑,在人才资源开发上急功近利,重眼前、轻长远,重收益、轻投入,重引进、轻培养;许多企业规模较小,技术研发能力弱,缺乏蓄养高层次、高科技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政府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机制不够完善;人才载体方面,特别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新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高科技人才的集聚等。

5、普通劳动力需求缺口庞大

企业用工荒普遍存在,目前,用工需求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有24家,用工在300人以的企业近200家。

梦娜袜业现有员工4300余人,今后二年内员工要超过1万人。

新光公司现有员工3700余人,到明年要达到5700人,浪莎集团三年内用工要达1.5万人。

苏溪镇博尼服饰公司今年新增员工1000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市企业用工需求人数要达59.7万,北苑、江东、廿三里、后宅、稠江等镇街企业年用工净增2万人以上,仅北苑街道企业三年内要新增普通劳动力10万余人。

(三)、面临的新形势

“十一五”时期,义乌将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顺应全球商贸流通业发展趋势,大力完善义乌国际商贸城市发展环境,加快商贸流通的国际化进程,建设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和国际购物天堂。

与此同时,义乌将进入产业结构高级化加速推进期,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全市发展的新兴动力,制造业将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转化,顺利推进增长方式、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三大转型,积极参与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和浙中城市群共建,全面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功能、现代服务功能和适宜人居功能,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义乌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对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期望,所以以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为导向,充分利用全球的人力资源和市场,创新我市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建立适应义乌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是义乌实现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义乌赢得新一轮经济竞争的根本保证。

(四)、“十一五”期间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预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的目标,参照国际通用的经济腾飞所需要的7%的人才密度标准,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市人力资源总量年均增长11%,达到154.31万人,其中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8.04万人(其中:

学历型人才总量12.08万人、技能型人才总量55.96万人);普通劳动力资源总量达到86.27万人。

三、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义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围绕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着力扩大人力资源规模,提升人力资源素质,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人力资源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的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量足质优、结构合理、整体效能优良的国际化人力资源队伍,为把义乌建设成为国际性小商品的流通中心、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与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全面提升整体人力资源素质,集聚国内国际各类优秀人才,整合国内国际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构建与国际性商贸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造就一支具有义乌特色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把义乌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广聚的“开放港”、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自由港”和人才成就事业的“创业港”。

——具体目标

到2010年,全市人力资源总量154.31万人,其中人才资源68.04万人(学历型人才资源12.08万人,技能型人才资源55.96万人),普通劳动力资源86.27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量4.63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量69.44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80.24万人(常驻义乌的欧、亚、美、非等各国国际商贸经营人才3万人)。

1、学历型人才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学历型人才总量达到12.0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7%(预计2010年总人口量约180万人),即每万人口中人才数达到670人。

党政人才 新进公务员必须达到大专学历以上。

到2010年,大专学历以上占公务员队伍总数的95%以上,全市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国家公务员的比例达到省内中等以上城市的平均水平。

经营管理人才 到2010年,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4.48万。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受教育程度和技术创新、科学管理能力有较大改善。

培养一大批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较好、职业技能较强、以中青年为主体、年龄梯次结构合理、与义乌产业结构特征相适应、能够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激烈竞争要求的企业家群体。

专业技术人才 到201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07万人。

专业技术人才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合理配置,优化资源结构,合理调配布局,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流向生产经营第一线。

技工型人才 到2010年,技工型人才达到1.99万人。

围绕我市纺织、饰品、五金、拉链、玩具等支柱产业的需要,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利用力度。

农村乡土人才 通过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充分运用义乌市人力资源培训服务中心、国际商贸职业学校、农函大、农业广播学校“绿色证书”培训等形式,大力培养(培训)农村学历型乡土人才。

学历、职称结构 到2010年,硕士及以上学历1000人、大学本科学历2.47万人,占学历型人才总量的21.3%;大学专科学历5.02万人,占学历型人才总量的41.5%;中专学历4.49万人,占学历型人才总量的37.2%。

全市具有职称人员9.12万人,其中:

高级职称2589人,中级职称2.32万人,初级职称6.54万人。

2、技能型(非学历型)人才发展目标

到2010年,技能型(非学历型)人才总量到55.9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31.09%,即每万人口中技能型人才3109人。

3、普通劳动力资源发展目标

到2010年,普通劳动力资源达到86.27万人。

通过城乡统筹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余人;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配置劳动力50万人;通过广西、甘肃、宁夏、四川等劳务输出基地输送劳动力31万人。

四、人力资源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人才资源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实施国际化人才发展战略,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

——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 制订《关于实施国际化人才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紧紧围绕新时期义乌打造“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发展目标和“一体两翼”的战略构想,就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政治措施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政策意见,以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创业环境、学习环境、生活文化环境、社会保障环境等。

在配偶安置、子女就学就业、编制、职称、薪酬待遇、住房、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和更加优惠的政策。

——实施全球化人才集聚战略 通过建立和完善海外义乌籍留学人才信息网,加强联系,扩大宣传,制定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来我市创业的政策,争取组团赴国外招聘留学人才,吸引和鼓励留学人员来我市创业或与我市企、事业单位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

实行高才高薪政策,启动“特殊岗位(人才)年薪制”,以优厚的待遇吸纳高层次特殊型人才。

对象主体为具有全球眼光和实战经验的国际型商贸人才,统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管理型人才、独具科技创新研发能力的科技型人才、引导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学科带头型人才,推进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到2010年,特殊岗位人才达到200人。

广泛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服务工作。

与国家外国专家局所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合作,本着“融全球智力、求共同发展”的宗旨,多层次、多元化开展国际间人才交流、人才培养(训)、项目洽谈等活动,推动义乌国际化发展进程。

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在已初步形成的人才超市、人才集市和网上人才市场立体化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服务功能体系,继续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人才市场或人才公司进场开设人才超市,开设人才测评、人才派遣和远程人才服务,增强义乌人才市场的辐射和集聚功能。

加快“义乌数字人才工程”的建设,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市场信息和公共政策的共享机制,设立覆盖全市动态的人才信息跟踪体系,建立国际化向各用人单位主体开放的人才信息库,包括海内外中高级人才库,海内外专家(留学人员)与项目库等。

加大对引进国外智力的资助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智力专项资助费的同时,财政实行1:

1经费配套,并对企业通过非专家组织引进的国外智力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2、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加快发展中、高等教育,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积极发展中高等教育,建立以义乌工商学院为龙头的人才培养(训)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信息网络等手段,规划建设好国际商贸“大学城”、“高教园区”、“虚拟大学”及各种职业训练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学、民间办学,为培养大量优秀人才提供教育基地。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

在学科设置上,要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和适应国际化的人才需要,适时调整高等院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扩大经贸外向型、技术与管理复合型等人才培养。

——逐步建立终身教育制度,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重视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每年选送有关的市管党政在职领导干部到上级党校、国内外高等院校等参加培训。

5年内组织选送200名左右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及拔尖人才出国(境)培训。

同时,积极组织各类高级人员研修班,不断提高科技人才业务素质。

强化继续教育。

进一步完善《义乌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落实各项措施,做好各方面的服务;重点抓好专业技术队伍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培训;全面推行继续教育证登记制度,把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逐步将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考评挂钩,调动各类人才的学习积极性。

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少于72学时。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

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强化对企业高级财会、营销、经贸等紧缺专业人才的培训教育。

要培养大批能够勇闯国际国内市场;适应国内外竞争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

要逐步推行企业经营管理任职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

重视农村实用型人才开发。

着重提高被征地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加大实用技术(能)的免费培训力度,积极通过职业学校、农函大义乌分校对乡土人才进行现代农业科技、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实用型的知识培训,以充分发挥本土农村人才的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努力构建学习型城市。

建立完善终身学习培养机制,提供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鼓励干部职工和市民参加各种专业技术(能)的培养(训),大力倡导学习型干部、学习型职工和学习型市民,创新培养(训)机制,有效提升干部、职工和市民的综合素质。

——强化社会化人才培养措施,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鼓励企事业单位每年派一定数量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到国外高校、企业任职学习,到国内香港、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的机关、事业、企业深造或挂职锻炼,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大城市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经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信息、技术动态。

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家出国进行学术休假,推荐一批高层次青年学术专家出国进行学术访问,让更多的高级人才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培养国际通用化素质,提高国际化管理能力。

启动“135培养(训)计划”,即:

选送10名优秀国家公务员、30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50名企业经营管理者到世界著名大学培训学习,并在相应的部门和单位实习。

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具有经营意识的人才进入企业实地培训一至二年,把一部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才资源转向企业,充分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

培训期间,双方不建立劳动关系,培训者享受原单位待遇不变,并由政府和事业单位给予一定补贴,如双方认可即可建立劳动关系,实现“人才转移”培训。

大胆把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放在重要学术、技术岗位上,让他们担任科研机构、重大课题组的负责人;承担重点工程或关键技术岗位的领导工作;参加各类学术团体学术交流活动,使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增长才干。

经过实践证明特别优秀的各类中青年人才;可不受资历、任职时间限制,大胆破格提拔,使其尽快、尽早成长起来,发挥更大作用。

——加大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根据人才国际化的要求,突破传统的人才“成本概念”,实现从“人才成本论”到“人才资本论”的观念变革,逐步提高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

推行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教育投资模式,并充分利用外资,形成一个多元教育投资的新格局。

3、完善人才使用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活人才的良好用人环境

——建立人才公平竞争的机制 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员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坚持领导干部任期制和聘任制,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按岗选人、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奖优罚劣,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素质的提升和人才评价,加快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进程。

——创新分配激励机制,建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元化分配体制 对行政机关特殊岗位特殊人才实行年薪制的分配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把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大胆探索和实践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配形式,使知识资本化,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发明创造能力。

鼓励企业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根据企业不同情况,试行年薪制、持股、期权等多种形式,对企业发展所需的企业家、技术创新者等核心人才,根据经营者价值贡献,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使核心人才的个人利益目标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趋于一致。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建立人才资源开发评估制度和人才评价机构,研究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推广人才测评技术,积极引进和开发先进实用的人才测评软件。

同时,加强对人才评价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资质管理,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评价专业队伍,率先在市人才市场建立和推行人才资格评价,提高人才培植的准确率和成功率,提高人才使用效能。

改革并重组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方式,由政府人事部门宏观调控。

建立个人自主申报、社会量化评审、单位自主聘任、政府人事部门宏观指导的职称评审办法;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突出创新意识,坚持重业绩、量能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紧密联系我市经济发展特点和社会实际,以创新的思路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重点向非公有制企业及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向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中青年人才倾斜。

——实施各项奖励政策 建立并完善对各类人才的奖励政策,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

4、建立人才创业支持体系,提高人才成功机率

——搭建人才创业服务新载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