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552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docx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想北平(节选)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1)“摇篮”在文中具体指北平,作者为什么把北平比作“摇篮”?

试作分析。

(2)文段中,作者是怎么写出北平的特征的?

请分析主要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案】

(1)把“北平”比作“摇篮”,有两个相似点:

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使人快乐安适。

这样比喻,形象写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依恋。

(2)对比(比较)手法,将北平与巴黎对比,以巴黎太热闹、太旷、让人感到无家的寂苦,来衬托出北平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的特点,居住其中有快乐安适的感觉。

采用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亲近感。

【解析】【分析】

(1)从内容方面:

把“北平”比作“摇篮”是因为“北平”和“摇篮”有相似点:

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使人快乐安适。

从情感主旨方面:

这样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就像小儿喜爱和依恋摇篮一样,作者也喜爱和依恋着北平。

(2)依据原文“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和“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可知,文段中,作者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来写北平的特征,用巴黎太热闹、太旷、让人感到无家的寂苦来衬托出北平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令人安适的特点,从而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亲近感。

故答案为:

⑴把“北平”比作“摇篮”,有两个相似点:

一是有个边际,二是有所依靠,使人快乐安适。

这样比喻,形象写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依恋。

⑵对比(比较)手法,将北平与巴黎对比,以巴黎太热闹、太旷、让人感到无家的寂苦,来衬托出北平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的特点,居住其中有快乐安适的感觉。

采用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亲近感。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可从艺术手法、用词用语特点、句式特点、表情达意效果等角度分析。

“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运用比喻,表现出在北平自己内心的“安适”感,也体现出作者在外地对北平的思念之情。

(2)本题考查对文中艺术手法的赏析,根据题干要求,找到使用艺术手法的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用巴黎的太热闹来反衬北平的宁静安适;“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用巴黎的布局反衬北平的“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用美国的橘子反衬北平的玉李;“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用伦敦的工业化对比北平的接近自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

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

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

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

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

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

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

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

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

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

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

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

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

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

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

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

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

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

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

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旨归。

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

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

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

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

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

结局也只有两种:

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

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

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她让我明白,做永远比说重要。

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受到了浓烈饱满的母爱鼓舞。

C.文中写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凝聚着作者温暖而艰涩的记忆,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家庭的困窘,生活的艰难。

D.“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虚构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

“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从全文看,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请概括并分析。

(3)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任劳任怨(勤劳),母亲总是默默劳作,手脚从不肯停歇。

②温厚乐观,母亲瘫痪了也只不过为再无法干活而沮丧。

③深爱儿女,千针百纳给我们做鞋,为我们缝缀衣服。

   

(3)①内容上:

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是孔子教导他“生无所息”;②结构上:

承上启下,上承母亲对我的人生启示,下启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主题上:

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发人深思。

【解析】【分析】

(1)选项A,“没有给我们留下……精神财富”错,原文说的是: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选项B,“浓烈饱满的母爱”错,母爱内敛质朴,影响我的是她的勤劳温厚的品质。

选项C,“主要是为了突出家庭的困窘,生活的艰难”错,主要是表现“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我们在“默默劳作”的母亲影响下,都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

故答案选D。

(2)此题从文本内容中可以直接筛选:

母亲的“可敬”之处:

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

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

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考生可以根据以上文本中的情节,概括母亲的可敬之处即可。

(3)从内容上,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

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段描写从侧面塑造勤劳的形象。

从主题上,突出了小说生生不息和勤劳奋斗的主题思想。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作文考生作答这类试题的参考,总之考生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任劳任怨(勤劳),母亲总是默默劳作,手脚从不肯停歇。

②温厚乐观,母亲瘫痪了也只不过为再无法干活而沮丧。

③深爱儿女,千针百纳给我们做鞋,为我们缝缀衣服。

   

⑶①内容上:

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是孔子教导他“生无所息”;②结构上:

承上启下,上承母亲对我的人生启示,下启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主题上:

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发人深思。

【点评】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

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照应文章主旨,增强文化底蕴。

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回忆母亲,后半部分则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是对母亲的赞美,也引起后文作者思考人生在走向死亡终点的旅程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产生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让文章更富有意蕴。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比看。

(《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

后来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

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清照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由于友人帮忙,她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李清照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

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

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

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

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

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

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

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

“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

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

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

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

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

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

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文章第一段中的“凄冷”既包括词人愁苦的内心世界,也包括读者感受词人内心而获得的一种凄美之感,这将“凄冷”上升到“美”的高度。

C.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愁”。

D.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2)文章开篇说“她被当做了愁的化身”,请简要分析本文中“愁”有哪些具体内涵?

(3)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反衬,从文中找出两处,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

(1)C

(2)愁的含义:

①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的闲愁,是一种甜蜜的愁;②国破家亡,对国家民族的忧心。

③遭遇感情伤害,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熄灭带来的痛苦之愁。

④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认同的孤独之愁。

⑤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无人倾诉的孤独之愁。

(3)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②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③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④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

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解析】【分析】

(1)C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愁”错误。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意思是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主要是表达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意思是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这是李清照后期的诗词,除了表达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外,还表达对国家命运维艰、个人身世飘零的忧愁,多种愁绪交织在一起。

故选C。

(2)该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信息点):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但这在李清照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

”“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

”“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作答。

(3)纵观全文,作者从李清照早年的幸福生活写到了晚年的凄凉处境,用世道的艰难困苦来一步步突出李清照高大美丽的形象,重点描写了她遭受的爱情悲剧和生活磨难,以及当世人对她的不理解,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般的女词人形象:

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决不随波决不凑合。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

⑴C;

⑵愁的含义:

①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的闲愁,是一种甜蜜的愁;②国破家亡,对国家民族的忧心。

③遭遇感情伤害,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熄灭带来的痛苦之愁。

④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认同的孤独之愁。

⑤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无人倾诉的孤独之愁。

⑶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②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③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④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

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文章开篇说“她被当做了愁的化身”,请简要分析本文中“愁”有哪些具体内涵?

”,立足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然后快速提取文本相关信息,仔细读文本,再细致深入地进行分析。

信息筛选题的步骤一般为:

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域,筛选要点--整合信息--分点作答。

(3)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

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

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4.小说阅读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

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

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

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

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

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

我鼓励她:

对,明年接着考!

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

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

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

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科夫小说选。

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

她笑了:

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

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

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

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

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

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

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

我这才注意,她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

我惊讶地问道:

这么快,你都结婚了?

   她笑着说:

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

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

   那天告别时,地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

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技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

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

那座宾馆新建没几年,设计和装潢都很考究,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

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

您是肖老师吧?

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

她又问我:

您还认得出我来吗?

起初,我真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

她笑着说:

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

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

地铁宿合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个子高了些,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我对她说了这些感受,她咯咯笑了起来,说:

还年轻呢?

明年就整六十了。

   她还是那么直爽,言谈笑语的眉眼之间,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仿佛岁月倒流,昔日重现。

我知道了她的经历:

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

”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她说:

“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

您看看这四十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我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