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568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docx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docx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言: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西南联大培育了那么多优秀人才,有很多甚至享誉世界,诸如杨振宁、李政道、吴大猷、吴健雄等等,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全世界教育史上创造了奇迹。

郑天挺先生在《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一文中说:

“三校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荟萃的地方。

……经过长沙临大五个月共赴国难得考验和三千五百里步行入滇的艰苦卓越锻炼,树立了联大的新气象,人人怀有牺牲个人、坚持合作的思想。

联大每一个人,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关怀,谁也不干涉谁,谁也不打谁的主意。

学术上、思想上、政治上、校风上,莫不如此。

”赵瑞蕻先生认为这句话是西南联大取得光辉成就的一个很好说明,也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原则,这就是“坚持学术独立,思想民主,对不同思想兼容并包。

校方不干预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支持学生在课外从事核组织各种社团活动”。

这也就是上面提及的西南联大精神,其实,西南联大精神也就是五四精神,即民主、科学、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的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大学的灵魂,我以为,其实就是陈寅恪先生的那句至理名言: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说: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

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居当今之日,回望斯人昔日之语,我感慨万千,一个问题就是:

为什么前人那些精辟的见解和具有深刻内涵的阐释,至今仍然得不到实效的发展?

为什么辉煌只属于过去,现在拥有的只是遗产,而不是创造?

为什么众所周知的常识却无法推行下去?

是体制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和理性,还是我们自身没有一个身份危机的意识?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宋金波

在这个时候,我们该再向逝去的西南联大年代,向那些学者教授反复回望,镜鉴再三,以图重拾“那些人”的精神资源。

在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危机之时,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建立起来的西南联大,书写了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传奇。

一群肩负使命的人与民族命运的合流与共涌,使“西南联大精神”兀立于那个年代的坐标点上。

什么成就了“联大精神”?

学者谢泳曾在《逝去的年代》中,勾画了一群知识分子的群像。

那些以个体则显得峭岸生姿,以群像则显得崔嵬强健的教授、学者们,以及真正担得起受过高等教育之名的学生,显然是“联大精神”产生和存在不可或缺的要素。

我们怎么能想象没有金岳霖、吴宓、钱端升、闻一多这些特立独行的“人”的西南联大,怎么能想象没有“不衫不履”的汪曾祺等学生的西南联大呢?

如果我们向深处追溯,那么,不仅仅是要看到“八年之久,合作无间”,也要看到联大精神源出的三个学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

关于西南联大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什么,邹承鲁院士曾总结为两个字:

自由。

他说,“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着自己的兴趣……学生的素质当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学术的气氛。

我以为,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

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这“自由之研究精神”可以说是学术繁荣的命脉。

梁启超论清代学术“极绚烂”的原因,其中有一条即是“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

当然,回忆逝去的年代,如果我们站在垫高了的论文发表数字上,仍难以在同样的精神海拔与联大精神平视。

但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们同样站在大时代的门槛。

或许,在这个时候,我们该再向逝去的年代,向那些学者教授反复回望,镜鉴再三,以图重拾“那些人”的精神资源。

 

西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一笔财富、一个品牌、一段辉煌;这是一段历史的弦歌,更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西南联大的精神使人最为震撼!

联大校训中“刚毅坚卓”的精神,联大学术上兼容并包的精神,在国家危难之时高举文化与科学火炬的联大精英们身上体现出的中国儒家文化的道德精神,联大在坚苦卓绝之环境下视天地为课堂的乐观、豁达的质朴精神,

新建的西南联大纪念馆位于现在昆明城北的现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东北角,用地内拆除了一幢较为破旧的学生宿舍,并留下一大批青砖。

用地由南至北呈袋状,南部有西南联大唯一留存的一幢土坯墙马口铁皮屋顶的老教室,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碑文;中部有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二。

一运动纪念馆和火炬柱:

北部有l946年联大梅贻琦校长决定建造的由李公朴、闻一多衣冠冢、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棺组成的墓园区;墓园内还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铭文等重要碑刻,四烈士纪念碑。

显然,这是一处有着浓厚氛围的历史环境。

因此,这里有一个保持和再现真实历史场景的问题。

显然,追求适度、质朴、品质、意境是设计中十分重要的。

这里,我们试图把握这样几个方面:

“联大氛围,还读我书”——联大精神应渗透和影射到当代大学之中,使处于大学背景下的这一特殊纪念区真正地属于大学的一部分,属于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西南联大是一所以天地为课堂,以社会为课堂的、带有山野气息的校园;因此,应突出建筑与环境“质朴自然”的整体风格。

“场景叠合,时空转换”——寻求历史场景的隐喻与再现,用带有戏剧化的设计语言表达和追求历史与现实两种时空的转换,从而使人们在时空的真实与虚幻中体会西南联大历史的辉煌和永恒。

2空间环境塑造

从校园总体环境入手,在纪念馆周边形成环状绿色空间体系和开放的空间格局,使纪念馆既能在绿色掩映之下保持历史氛围与风貌,同时,也为师生增加了温馨而静谧的读书学习的绿色环境与“天地课堂”。

尊重和基本保持纪念馆的原有格局与空间结构。

将拟建的西南联大纪念馆布置在用地东北角上:

使得联大纪念馆以一种谦逊、从容的姿态退到绿色环境的深处.并置身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清”的绿色和历史环境中。

将用地中的原人流通道强化成一条纪念性与景观视觉性的中轴线,而另将用地东南部作为入口区,引导参观人流进入纪念馆内。

有机组织参观人流,使人们感受到历史场景的不断叠合,从而完成对时空转换的心理体验。

规划设计所构成的“袋形“空间体验流线顺序是:

入口——民主墙——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茅草屋”——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展室——校史陈列室——西南联大纪念馆——四烈士墓及闻一多先生衣冠冢——李公朴先生衣冠冢——一二.一运动纪念碑等——一二·一运动馆展室——庭院——原西南联大老教室——土水井等——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