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742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docx

《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西南大学社会心理学.docx

第三次作业一、单选题

1、爱人者,人恒爱之说的是人际交往的:

A:

交互原则

A:

交互原则B:

功利原则C: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D:

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2、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稳定的内部因素的是:

D:

能力A:

努力B:

命运C:

心境D:

能力

3、三度归因理论认为归因遵循的总原则是:

D:

协变性原则A:

区别性原则B:

一致性原则C:

一贯性原则D:

协变性原则

4、在印象形成中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被称为:

A:

中心品质A:

中心品质B:

重要品质C:

关键品质D:

极端品质

5、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是:

A:

亚社会A:

亚社会B:

文化C:

**人D:

社会角色

6、最早以社会心理命名的书籍是:

A:

塔尔德的《社会心理研究》

A:

塔尔德的《社会心理研究》B:

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C:

罗斯的《社会心理学》D:

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

二、论述题

1.印象形成的方式有哪些?

答:

(1)加法模式。

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

(2)平均模式。

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

在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时,不只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多少,以及特征自身的明显程度,而且还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

(4)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

2.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

1、知觉者的情绪状况;2、投射作用;3、内隐人格理论;4、知觉者对被知觉者的熟悉与个人情感卷入。

3.沟通对于人类有什么意义?

答:

1)沟通提供了人身心发展所必需的信息资源。

(2)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维持相互联系。

(3)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

一、填空题

1.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的信息源所产生的态度改变量逐渐减少、而由低可信的信息源造成的态度改变量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这种现象叫做差异。

2.社会化最重要的目标是语言社会化。

3.行为意向模型认为预测人们是否将采取某种行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其态度。

4.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5.社会心理学经验描绘期最有意义的事件是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的出版和罗斯社会心理学的出版。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社会交互作用和社会交往。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遵循的原则包括客观原则、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交往原则和人道原则。

8.人际行为三维理论认为人的三种基本需要为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社会心理:

3.社会化: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4.反向社会化:

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并扼要说明理由。

1.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最有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是,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导论》。

1908年,在北美与欧洲大陆,几乎同时出现了两本专门的社会心理学系统著作。

一本是该年6月出版的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另一本是10月出版的英国本能主义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并专门讨论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与范围。

麦独孤则明确提出:

“社会心理学必须说明个人的心理天赋如何形成社会上的一切复杂精神生活,及这种生活如何反过来影响天赋。

2.当代社会心理学只存在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3.社会化就是社会教化和塑造人的过程。

三、论述题

1.试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重要包括

(1)**社会化。

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在的社会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信念和规范,形成特点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它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

(2)道德社会化。

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

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过程。

(3)性别角色社会化。

由于人们的性别差异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持有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2.举例说明学校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与作为学生状况的实际教育后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机制。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积极,期望较高,那么他们对学生的系统积极对待会直接造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社会处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各种有意无意的支持和鼓励下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并据此形或较高的自我期望,使学习的动机水平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并最终导致积极的教育后果——学习成绩优良、智力发展加快、个性的各个方面平衡健康地朝社会期望的方面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良性的教育后果会使教师对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态度、期望和与之相适应的积极对待,并最终促成新的积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出现一种良性的循环。

相反的一种情况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每况愈下,甚至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试论社会化的社会学习机制及其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认知2.晕轮效应3.社会刻板印象

4.归因5.态度

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并扼要说明理由。

1.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认知,只要看其面部表情就能清楚地知道了

2.首因效应是指熟悉的人之间最近的次见面留下的印象,会更长久的留在人的记忆中

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是从可控与不可控的角度分析成败原因的。

4.态度构成成分的ABC模式是罗森伯格提出的。

5.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在封建社会中,有情人难成眷属。

三、简述题

1.社会认知与一般物认知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

(1)认知对象不同。

一般物的认知是对自然的、静态的物的知觉,而社会认知是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认知。

(2)对象特性的不同。

物更多的是自然属性,其特征是易于掌握且相对稳定的,而人具有社会属性和意识支配属性,其特征是不易掌握和易于变化的。

2.凯利的三度(维)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3.态度的作用

4.菲斯廷格认识失调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侵犯行为2.亲社会行为3.人际吸引

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并扼要说明理由。

1.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只是场合不一样,其他没有什么区别

2.人际关系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根据其相互作用的水平,可描述出由零接触逐渐发展到深度卷入的五种状态。

3.深度卷入的人际关系表明交往的双方达到了完全一致,双方完全融为一体。

4.人的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的本能的反应

三、简述题

1.人际吸引有赖于哪些个人特征

2.简述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

3.去个性化与侵犯的关系

去个性化是指在一个不能辨认个体真实身份和姓名的场合,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责任意识和被处罚的顾虑消失,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一种存在状态。

也被称为匿名化状态。

在去个性化的情境(状态)中,个人通常的恐惧、内疚、羞愧和责任意识等压抑不良动机外露的阈限大大降低,通常不会做的违**规范的行为也会轻易发生,犯罪行为增加。

社会现实中的球迷**、网络犯罪,黑幕之下的官员**等,都是去个性化状态下诱发侵犯行为的有力的证明。

4.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

四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群体规范2、群体极化

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并扼要说明理由。

1.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行为目标的一致。

3.冒险转移指个人决策较之群体决策,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冒险性的方案

3.服从与依从的心理机制是相同的,两者没有差异三、简述题

1.群体的类型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3.社会助长及形成的心理机制四.论述题

1.试述脑力激励方法的操作步骤

2.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试述班级中社会惰化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减少惰化的方法

第一章绪论 第五节归因偏差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节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第三节社会化的影响源第四节社会化的结果第五节成人社会化

第三章态度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二节态度的形成

第三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第四节态度的测量

第五节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第六节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第七节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第八节态度防卫与保护

第四章社会知觉

第六章沟通

第一节沟通的概念第二节沟通的结构第三节沟通的种类

第四节非语词符号的沟通第五节沟通的改善方法

第七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原则

第四节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八章助人

第一节助人行为及其根源第二节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第三节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第四节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五节助人行为的培养

第九章侵犯行为

第一节侵犯行为的概念

第一节社会知觉的概念第二节印象的形成

第三节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节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第五节内隐社会认知

第五章刻板效应

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第二节社会阶层与社会偏见第三节性别与性别角色

第四节归因与归因理论

第二节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第三节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第四节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第五节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第十章群体

第一节群体及其形成

第二节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第三节群体相互作用

第四节合作与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