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的由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596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产党的由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共产党的由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共产党的由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共产党的由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共产党的由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共产党的由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共产党的由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共产党的由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共产党的由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共产党的由来.docx

《共产党的由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产党的由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共产党的由来.docx

共产党的由来

一、共产党的由来。

既然大家都要加入共产党,就得知道共产党的由来,这也叫饮水思源。

说到共产党,就不得不说一下卡尔马克思和共产国际。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他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未来所有阶级社会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后,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将进入高级阶段。

共产国际起初的组织是共产主义同盟。

共产主义同盟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第一次呼出了口号: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致力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

184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进行了准备。

1847年6月在伦敦由正义者同盟改组成立的以德国工人为主体,吸收英、法、比利时等国工人参加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

1848年当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阶级斗争特别尖锐的法国,无产阶级充当推翻金融贵族专政的七月王朝的主力军,武装反抗资产阶级,谋求自身的解放。

1848年巴黎工人6月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抗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盟员积极参加了欧洲1848年革命。

由于当时普鲁士反动政府迫害,共产主义者同盟于1852年11月解散。

19世纪6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重新高涨。

无产阶级的第一个国际联合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于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

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和它的实际领袖。

各国无产阶级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联合,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从西欧扩展到东欧、美洲的十几个国家。

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

1865年第一国际总部迁往美国纽约。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最终被资产阶级政府绞杀。

失败后,政府军对巴黎人民实行血腥大屠杀,据统计共有29804人遭残杀,72941人在作战中牺牲,60971人被投入监狱或流放。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以后,国际工人运动面临着各国反动势力的迫害,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第一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

1876年7月在美国费城代表会议期间宣告解散。

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无产阶级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是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积聚和训练本阶级的力量,准备迎接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

1889年7月14日,在恩格斯倡导下,有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参加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创立无产阶级新的国际组织第二国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陷于分裂。

1918年11月,由布尔什维克发起在彼得格勒召开欧美各国左派社会党人代表会议,作出筹建第三国际的决议。

1917年俄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政府。

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初成立时各国支部差不多都是从第二国际原有支部中革命派发展为第三国际。

1919年3月2日-3月6日,在莫斯科召开国际共产主义者代表会议,即第三国际第1次代表大会,当时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

中国、朝鲜以及其他东方国家无产阶级的代表作为观察员列席大会。

第三国际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作为它的支部,直接受它领导。

它是高度集中的领导中心,统一领导各国革命运动,各国党必须执行它的决定。

也就是在1919年,在中国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可以说,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

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

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

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等,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

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

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

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

纲领规定:

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

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第三国际成了中共的实际领导者,中共也从第三国际获取援助。

1925年与1926年中国国民党两次申请加入共产国际,但都被拒绝。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为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并考虑各国斗争情况的复杂,需要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面临的问题,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

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个决定。

同年6月10日,鉴于共产国际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反对协约国而创,而美国此时成为苏联拉拢以反对法西斯德国的非常重要对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领导和组织中国人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

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6年的艰苦和辉煌的岁月,从当初建党是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8800多万,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一大党。

目前,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有中国、越南、古巴、朝鲜、尼泊尔、老挝。

据《2013—2014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称,目前,全世界共有130多个共产党,总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有共产党员约8500万人,朝鲜约400万人,越南约300万人,古巴约100万人,老挝10多万人,总计约9300万人;资本主义国家有120多个共产党,总人数约800万人。

全球人口约60亿,也就是说,全球每平均6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党员。

(这是只是2014年的数据)

国外执政共产党概况

1.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共产党。

越南共产党、朝鲜劳动党、古巴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等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考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一直较为稳固。

近20年来,各党党员人数普遍有所增加。

越南共产党党员从苏东剧变前的200万增加到现在的240多万,朝鲜劳动党党员从300万增加到400万,古巴共产党党员由70多万增加到80多万,老挝人民革命党党员由8万增加到12万多。

2.非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共产党。

(1)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于2001年、2005年在议会选举中两次取胜,连续成为执政党。

该党原为苏联共产党的地方组织。

苏联解体后,党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一度处于地下状态。

1994年,开始进行公开活动并于当年召开代表大会,重新建党。

该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强调自己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一切劳动者的政党。

其最终目标是在摩尔多瓦发展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近期目标是建立“革新形态的社会主义”。

(2)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于2003年作为参政党,与民主党和社会民主运动党一起组建了联合政府。

该党是塞浦路斯最大和最早成立的政党。

在2008年的大选中,党的领导人赫里斯托菲亚斯当选为总统。

该党党章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先锋队组织。

在现阶段,它支持建立一个独立、非军事化和不结盟的塞浦路斯。

它将为建立一个发达的民主社会而斗争。

(3)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在2008年4月的议会选举中一鸣惊人,成为议会最大党并成立了由尼共(毛主义)中央主席普拉昌达领导的新政府。

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两大流派,一是在合法斗争中发展壮大的尼共(联合马列),二是一直坚持武装斗争的尼共(毛主义)。

苏东剧变后,尼共(联合马列)依据尼泊尔国情适时调整自身的政策纲领和斗争策略,抓住苏东剧变后尼泊尔进入民主化时期的机遇,多次参与联合政府或者自己单独执政。

尼共(联合马列)随后加入了联合政府。

原苏东地区共产党概况

在原苏联地区,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实力最强,影响最大。

1991年,这个党曾被取缔,后经艰苦斗争重新争得合法权利。

此后,俄共不但积极参加了历届国家杜马选举,而且推举领导人参加了三次总统大选。

近年来,俄罗斯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俄共复兴的势头受阻;其内部思想分歧也日益加剧,多次发生分裂,力量受到很大削弱。

党员人数由2003年初期的50万人下降到目前不足20万人,基层组织由2003年初的17500多个减少到14700多个,目前有地方分部约2400个。

乌克兰、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共产党也是较有影响的共产党。

苏东剧变后,乌克兰共产党与俄共的经历极为相似,也经过了被禁、重建、发展、分裂的历程。

目前,曾经作为国内最大政党的乌共力量大为减弱,其党员人数从高峰时期的25万回落到11万。

虽然在2007年的议会选举中,乌共实力有所回升,但要重返政治舞台主角地位,仍然任重道远。

在白俄罗斯,原苏共党员在重新建党的过程中发生分裂,结果导致出现了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和白俄罗斯共产党同时并存的局面。

1993年春,共产党加入共产党人党。

但由于在对政府的态度上存有分歧,仅3年半之后,两个党很快分道扬镳。

其中,白俄罗斯共产党有条件地支持现政权,而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则成了不妥协的反对派。

中亚地区的塔吉克斯坦共产党是该国登记在册的8个政党中人数居第二位的政党,现有党员7万余名,在议会下院有13个议席,能够对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一定影响。

在2007年的议会选举中,吉尔吉斯共产党人党获得总共90个议席中的8个,是议会第三大党。

而在原苏联地区的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非常有限:

有的共产党状况不佳,有的根本不允许重建共产党,有的共产党始终没有获得合法地位。

在前东欧地区,苏东剧变的政治地震使得共产党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在波兰、罗马尼亚以及南斯拉夫解体后独立出来的巴尔干诸国,几乎看不到共产党人的踪迹;但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共产党人重建了自己的组织,只是名称不同,力量不等,影响各异。

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捷克共和国的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共产党。

该党由原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演化而来,是后共产主义的东欧地区唯一没有在其名称中放弃使用共产党称号的前执政党。

步入新世纪以来,该党的选举成绩一直相对稳定。

在2006年的议会选举中,获得了12.8%的选票和26个议席,是议会第三大党。

目前该党拥有党员人数约11万。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概况

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存在着共产党组织。

在西欧地区,经过苏东剧变冲击后坚持下来的共产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组织和力量基本稳定下来。

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法国共产党(13万多党员)、葡萄牙共产党(13万多党员)、意大利重建共(9.6万党员)、意大利共产党人党(3.5万党员)、西班牙共产党(4万多党员)和希腊共产党(3万多党员)。

另外,其他一些共产党也在低潮中坚持斗争。

在北海和波罗地海沿岸,还有一些共产党组织继续存在,并在近些年有所发展。

芬兰共产党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大的共产党,在国内有一定影响,虽然在议会中没有代表,但在包括赫尔辛基在内的一些城市拥有地方议员,该党宣称拥有党员3000人。

芬兰共产主义工人党约有200人。

瑞典共产党在1995年召开重建大会,在2006年议会选举中获得438张选票。

丹麦的共产党组织共有约1000名党员。

挪威共产党约有500人。

德国主要有3个共产主义派别:

原西德地区的德国共产党(2008年拥有党员4000人)、1982年成立的德国马列主义党、成立于1990年的德国的共产党。

英国的老英国共产党在苏东剧变时演变为“民主左翼党”。

目前英国主要的共产主义政党,一个是英国共产党(也称“晨星报派”)为英国最大的共产党组织,在2008年的党代会上宣称拥有党员941人;另一个是1970年代从老英国共产党分裂出来的新英国共产党。

美国共产党是美国左翼政党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政党。

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一样,美共也因苏东剧变而受到巨大冲击。

经过多年的重建努力,美共力量有所恢复,目前几乎每个州都有美共的分支。

登记在册的共产党员约有5000名,每月大约都有160名民众通过其网站入党。

其党员成分主要是产业工人,也包括一些科技人员、教育和医疗工作者等。

日本共产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非执政共产党之一。

由于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共就同苏共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多年来日共与苏共一直呈对抗状态,因此在苏东剧变的冲击下,日共并没有像其他共产党那样遭遇内部危机。

近十几年来,日共一方面抓组织建设,一方面进行纲领路线的调整和变革,其自身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目前,日共的党员人数从1994年的不到36万增加到约40万,党支部发展到25000个,党的基层组织网覆盖全国。

但在国会选举中,日共的劣势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在2007年的日本参众议院中,日共总共只有16个议席。

针对这种状况,日共及时进行了反思和调整,提出了一些直面日本社会要害问题的务实且大胆的新政策。

比如,呼吁解决社会差距问题,减免学费、让年轻人受到平等教育,推进老年人医疗制度,保障女性和年轻人就业权利等。

日共的廉洁形象也深得民众认可。

这使得日共人气飙升。

仅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间,就新增了约8000名党员,日共还打算在2008年内新增2万名党员。

据日本共同社2008年4月的一项调查,日共目前的民众支持率为4.1%,在年轻人中的支持率也有增加,在30多岁男性中的支持率为11%,在20多岁女性中的支持率为9.4%,都是历史最好水平。

日本共产党至今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大的共产党组织。

[10]

国外发展中国家共产党概况

苏东剧变对发展中国家共产党同样造成了深刻而广泛的冲击。

但从实践看,绝大多数共产党并未因此瓦解。

相反,亚非拉地区许多共产党的实力和影响甚至有所扩大。

在亚洲地区,印度的共产党力量比较强大。

印共成立于1920年,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争论中,该党分化为印度共产党、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3个党。

其中印共(马)的力量最强。

截至2004年,该党宣称拥有党员约86万,群众组织的成员约4915万,是全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人数最多的共产党。

目前,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执政已逾30年,与其他民主政党在另外两个邦联合执政也有多年历史。

另一共产党派别印度共产党也表现不俗,现有党员60万人左右,下属群众组织的总人数约600万。

2004年,这两个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了较大成功,虽然还不足以组织政府,但却对组成政府的大党联盟具有决定性影响。

印共(马列)在印度喀拉拉邦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自1957年以来,以印共(马列)为首的左翼民主阵线和国大党为首的联合民主阵线在该邦轮流执政。

此外,亚洲地区较有影响的共产党还包括叙利亚共产党(费萨尔派)、叙利亚共产党(巴格达什派)、斯里兰卡共产党、黎巴嫩共产党(约有党员5000人)等。

其中,前3个共产党在本国议会中拥有一定的议席数,通过执政联盟参与执政。

在非洲地区,南非共产党是最有影响的共产党组织。

苏东剧变后,南非共产党成为国内的合法政党。

此后,其组织规模迅速扩大,党员人数由1990年的2000人上升到现在的8万人。

1994年以来,南非共作为三方执政联盟的重要一方,连续参与执政。

目前,南非政府中有多位部长、副部长均来自南非共。

其他国家的一些共产党组织,如塞内加尔独立和劳动党、留尼汪共产党、莱索托共产党等,也在本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在拉美地区,至今约有20个共产党组织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巴西共产党是其典型代表。

苏东剧变发生后,巴共在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捍卫无产阶级政党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内外政策,通过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加强与左派的团结等方式不断扩大党的力量和影响。

巴共的党员人数由1992年的1.2万发展到今天的约25万,是仅次于古巴共产党的拉美第二大共产党组织。

另外,智利共产党、阿根廷共产党、秘鲁共产党、玻利维亚共产党、哥伦比亚共产党、委内瑞拉共产党等也相对活跃。

目前,乌拉圭共产党通过执政联盟参与执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