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198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峨山一中届高三五月份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

云南省峨山一中2018届高三五月份月考

文科综合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B.从世官制到察举制

C.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D.从分封制到郡国制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学习西方制度,变法一时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③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④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3.“这一构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为香港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

”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这一构想(  )

①适用于处理中英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②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奠定基础

③为和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供了范例④尊重了香港地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它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重要外交实践,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它”是指(  )

A.亚太经合组织B.上海合作组织

C.华沙条约组织D.东南亚国家联盟

5.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6.1861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其创刊号上发布启事:

“开店铺者,每以货物不销,费用多金刷印招贴,一经风雨吹残,或被闲人扯坏,即属无用……似不如叙明大略,印人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

”这说明外资报刊促进了中国(  )

A.商品市场扩大B.经济结构转型

C.商业广告创制D.推销技术革新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

《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

”这主要表明(  )

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B.环境问题影响苏联经济可持续发展

C.环境问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8.格瑞德在描述未来世界时说:

“我们正生话在重新安排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之中。

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

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

”下列符合格瑞德观点的是(  )

A.全球化即现代化

B.全球化侵蚀甚至会淡化“国家”概念

C.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D.全球化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10.某中学研究性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礼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华独领风骚

11.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

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12.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分卷II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5题,共135分)

13.社会流动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

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史学家萧功秦指出:

“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传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个显著的特点是,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

材料二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裂。

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

”“在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

材料三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允许农奴以高额赎金赎免劳役和其他封建义务。

这时期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

到了19世纪的最后20年,美洲和印度的廉价粮食充斥整个欧洲市场,全欧洲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竞争下失败了。

——摘引自张新光《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历史终结及其启示》

(1)材料一提到的唐宋之变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请简述唐宋时期社会流动的原因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德国农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间流动的认识。

 

14.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交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是新中国代表团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发言片段。

片段一“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

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片段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片段三“请允许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名义,感谢主席先生和许多国家的代表对我们表示的欢迎。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那时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被长期剥夺……现在,这种不合理的局面终于改变过来了。

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以上三个片段所反映的重大外交事件及历史意义。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

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

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

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

“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

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

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

……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

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

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

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

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有效信息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完成于汉武”,商鞅废分封设县制,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项秦始皇设职授官是贵族政治的开始,故A项错误;B项世官制度商鞅之前就有,故B项错误;D项郡国制当中的封国制在秦朝时没有采用,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①项发生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②项指1898年兴起的维新变法运动;③项指1919年五四运动;④项指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

3.【答案】D

【解析】从“这一构想…为香港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可知,这一构想是指“一国两制”,该构想有利于解决香港回归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故①正确,这一构想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中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故②正确,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问题上成功实践,为和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供了先例,故③正确,一国两制对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尊重了香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属于经济组织,与材料“中俄两国始创”“安全先行”不符,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以中俄两国为核心,旨在推进地区安全、经济发展水平,故B项正确;华沙条约组织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与材料“中俄两国始创”不符,故C项错误;东盟是东南亚区域组织,与俄国无关,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是:

北宋官员上奏太宗,主张撤销乡村集市转而到城邑交易的建议未被采纳。

这表明宋代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

A项与材料信息“间日集……”不相符,排除。

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宋朝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坊市制崩溃,排除。

故选C。

6.【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推销手段的变化,与商品市场扩大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有商业广告,“创制”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推销手段以前是张贴告示的方式,而外资报刊提供了报纸宣传的新方式,故D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的生态问题,与政府控制经济无关,故A项错误;从题干“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可以看出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体制弊端积重难返,环境问题并非根源,故C项错误;从题干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并非强调其建设成就,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和“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全球化会淡化“国家”概念,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信息,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教化百姓的关键在于“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即只有富足百姓,才可以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仅仅强调教化百姓,弘扬道德,故B、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培养人才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不是“戏曲之祖”,排除B项。

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除C、D两项。

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11.【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并没有出现启蒙思想家构建的理想社会,使人们对现实失望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因此A、D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兴起了以夸张、变形与抽象为表现方法的现代主义绘画,因此B项错误;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兴起了反映生活真实性、具有强烈批判性的现实主义文学,因此C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

13.【答案】

(1)原因:

实行科举制;商品经济发展。

表现:

科举制推动平民参政;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扩大。

(2)表现:

封建贵族日趋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崛起;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人,自耕农消失。

原因:

新航路开辟;圈地运动开展;工业革命发展;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或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

(3)因素:

政府颁布法令废除农奴制;工业革命的扩展;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认识:

社会流动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公正合理的社会流动,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关键词“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的特点是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

”并结合所学从唐宋时期科举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回答社会流动的原因;第二小问从科举制的作用、商品经济的影响等角度回答社会流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关键词“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裂。

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

”“在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

”从封建贵族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崛起、农民转变为工人、自耕农消失等方面归纳16--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

结合所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简析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关键词“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允许农奴以高额赎金赎免劳役和其他封建义务。

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

到了19世纪的最后20年,美洲和印度的廉价粮食充斥整个欧洲市场…”并结合所学从政府废除农奴制、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农业的机械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角度回答影响德国农业变化的因素。

第二小问结合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从影响社会流动的原因、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谈社会阶层间流动的认识。

14.【答案】片段一: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片段二:

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主张,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片段三: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通过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联合国”等关键词推断新中国外交重大事件。

15.【答案】

(1)英国、法国。

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

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

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第

(1)题,联系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双方,回答这场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反映的实质即可。

(2)题注意审题“延缓了革命”“不能消除革命”,回答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意义和在政治、经济上的历史局限性。

16.【答案】

(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越南战争:

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海湾战争:

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解析】本题选取和教材相关的历史论述,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比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联系越南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提炼材料有效信息,通过对海湾战争和越南战争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第

(2)问结合材料一中“形成一种新的共识:

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分析出“推动关系相对缓和”的结论;并结合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具体实施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7.【答案】

(1)变化:

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或主张贫富有别)。

原因:

①前因:

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以“平等”激励革命;②后因:

反对平等派,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

(2)理解:

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样的公民权;平等是革命的目标(或用法典确保公民平等权)。

影响:

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3)政治倾向:

满足社会上层(如富人、高级军官)的利益。

价值:

冲击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客观上传播革命思想。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克伦威尔与拿破仑,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竭力加以反对”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相应的时代背景来作答。

(2)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用……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第(3)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和材料三中的信息“土地……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