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6305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docx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

...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转自QZZN论坛

各位读友大家好!

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

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

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

公务员考试经验(来自QZZN)四次公考四次过关两次上岸的一些经验,兼谈省直机关公务员感受及其他一直以来,总想写点东西,回报论坛,但是因为偷懒,总是拖着,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总觉得不写点什么,真的是对不起后来的努力备战的弟弟妹妹们。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毕业后曾在两家央企总部工作3年(500强),期间参加国考2次,京考1次,省考1次,国考一次面试被刷(国内某委,小国务院),京考录取自愿放弃(北京市某办公厅),省考录取(某省厅),两次国考125+,两次省考130+,现已在机关工作半年。

在我以往准备的过程中,论坛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个帖子也算是回报论坛,积攒人品吧,另一方面,去年曾经在一次公考过程中担任过考官,看着考场内的芸芸考生和考场外涌动的父母,总觉得应当把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写下来,让弟弟妹妹们少走一些弯路。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因为工作变动的原因,总是忙乱而无头绪,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整理一下心情。

一家之言,希望给予更多人些许帮助。

开这个帖子,我想写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为什么要考公务员,什么样的人适合公务员?

(2)两个月时间,你能搞定公考么?

(3)申论究竟应该怎么准备?

(4)如何面试成功上岸?

(5)我现在的工作状态和体会`(6)关于岗位选择的一些建议(7)我对央企及央企求职的了解翻看着一周以来我写下的文字和大家的回帖,一方面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和捧场,一方面感动于每个独立的个体为了自己生活更加精彩而做的诸多努力。

作为一个大你们几岁的小科员,我帮不了你们太多,只能把我的一些体会,领悟,包括走过的弯路告诉你们,让你们尽可能少,尽可能少地重复我的错误。

为什么要考公务员,什么样的人适合公务员?

其实,在考公之前,有个问题很多人恐怕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考公?

父母的要求,就业的压力,大众的选择,良好的前景,答案很多,但是简单来看,就是一句话,考公意味着改变。

改变有很多原因,但是无非是两类,对自己现有状态的不满,对公务员状态的向往,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pxh"B\"4*改变的结果也有很多,身份的改变,工作方式的改变,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时候不仅是改变,甚至是颠覆性的。

衡量一个选择的好坏,无非是把优缺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那么下面我就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简单地对公务员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

首先我先说下公务员的好:

(1)稳定。

一般来说,只要你不作奸犯科,基本没有失业的风险,虽然公务员法对于公务员的进入退出机制有着明确的规定(如考核不合格辞退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依然是进入的多,退出的稀少,这两天风闻要实行公务员聘任制,但是政策从提出到落地,依然还有个过程,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有可能是新老划断。

所以稳定,是很大的一个优势,这一点,在校学生或者国企的同学体会不深,可是民营企业或者外企的同学应该有一定感触(最近民企的倒闭潮和外企的裁员潮已经慢慢起来了)。

另一方面,企业的同学至少还听说过按绩取酬和收入上下浮动的说法,公务员基本上很少存在工资下降的情况,很多时候,无非是不涨罢了。

(2)社会地位。

这种社会地位的体现很多,首先在中国现在这种人情社会里,很多事情都不讲规矩,正常的事情往往要通过非正常手段解决,比如你半个户口,挂个车牌,办个产权证之类的,平头百姓很有可能十次八次的跑还不招人待见,但是很多时候某机关的人去了,就会比较顺利(个别现象,请勿上纲上线)。

还有,和其他职业相比,公务员的人脉和交际圈子终归要广一点。

(3)其他。

很多同学考公,看重的是两点,手中的权力和由此衍生出的实惠。

对于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不打算多说,但是我的观点就是,首先,公务员的权力是和地位官阶挂钩的,而向上之路是充满了艰难险阻的,如果不拼爹、不献身、不用谄媚和货币开路,那么普通人向上的机会会小很多,这一点和企业不同,企业也有潜规则,但是有业绩打底的话还是有向上的机会,但是在机关里,大家的日常工作都差不多,业绩也都马马虎虎,但是都眼睛向上盯着那窄窄的梯子,这个时候谁能够向上,更多的是靠官场的潜规则,所以,很累很辛苦,而且很可能一无所获。

另一方面,所谓的实惠,大多是不合规、不合法的,虽然吃着开心,但是拿着烫手,享受这种福利势必伴随着风险,大家都说现在贪污腐败的现象很多,可是我们这些年,抓的也挺多,被抑郁的也不少,我说权力部门的官员是个高危职业,大家应该没意见吧。

说完了好,再说不好。

(1)收入。

写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跳出来骂了,但是稍等,等我说完,公务员的收入很复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差别很大,举个例子,在东部地区,一个科长的年收入可以到8-10w,而西部地区,很有可能只有3w上下,同理,对于某些部门,比如地税、海关,他们的收入就会比档案、地方志之类的高很多,所以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

我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个同学,去年考上北京公务员,北京公务员目前实行阳光工资,每个月3k上下,他们单位还不解决住宿,和同学租房住,每个月交了房租,自己的花销都不够,更不要说买房结婚了,也许到了处长或者更高层会有一些其他收入,但是作为一个小科员,他是沾不上边的。

所以说,决定考公,就得做好准备,至少起步阶段,正是最需要钱的时候,同时也是最差钱的时候,要有接收清贫的心理准备和耐得住清贫的定力,前两天论坛上有个帖子,印象中去年商务部有近10个人辞职,商务部,按照一般人想象很牛了吧,同样有人觉得不爽不干了,其实这就像个围城,记得以前和国家某部位的人一起吃饭,说起个例子,他们处09年新来两个公务员,从两家垄断央企总部考来的,收入下降70%,同时,当年他们处的一个副处长,又参加了某家央企总部的公开招聘,去企业了,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选择,至于结果,那只有甘苦自知了。

(2)压力。

又有人说你搞笑了,公务员哪里来的压力,除了轻松还是轻松,是,轻松我不否认,我门处有位老同志,处调,人家每天想来就来,不想来可以不来,工资不少拿一分钱,上班时间可以看电影,上网,周末还出去当驴友,逍遥自在,但是问题是,对于你,一个刚进入体制内的小科员,你敢么?

你愿意么?

你能么?

谁不是怀着崇高的理想进入这个队伍,不说当上省长市长,但是谁不想混个处长县长当当?

于是问题就随之而来,在目前的体制下,你要想进步,就得搞定你的顶头上司,卑微地处处赔小心赔笑脸,还得当心同事的明枪暗箭,见了所有人都得装小弟,远的不说,至少3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这个心理准备,一定要有,对于心高气傲惯了的你,能适应么?

(3)个人发展。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最终可以落到几个点上,或者是权力,或者是收入,又或者是专业,对于公务员来说,步步都布满了荆棘。

先说收入,如前所述,如果你不贪污不受贿,不接受过多的灰色收入,那么在收入方面实在不值一提,前一阵有个访谈,是原中海油董事长,后任海南省委书记的卫留成说的,“有的人说,老卫到海南,经济上是受到了很大损失,确实如此。

我在中海油的收入与在海南省委的收入,两者差距是非常大的,当初我还以为是小数点打错了。

”再加上以前李毅中有个访谈,谈及自己的月收入也就是1w,那么一旦你步入这个序列,在收入方面,不要有太多的奢望。

再说权力,当领导固然威风,可是领导实在不是那么好当的,假设你今年运气好,成了某市政府办公室的副主任科员,那么你要想当市长,靠谱的路径如下所示(以政务序列为例):

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副秘书长-某县县长-某县书记-副市长-常委副市长-常委常务副市长-市长。

G'ei/Me6{好像看着也不是很多啊,但是问题是,这每一步都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在某一步上耽搁久了错过了日子,那很有可能就在这一层耽搁过去了。

试想,如果你40多岁,当着某个单位的副处调,每个月守着那点工资,其实是很悲催的事情。

最后说专业,有句话叫,一入侯门深四海,这句话放在这里,可以换一种说法来理解,那就是你身处别的行业,都有机会转行做公务员,但是你当了公务员,就很难有机会转行做别的工作。

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好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于目标职位和候选人的考察是越来越严谨,侧重于考量候选人的任职经历和岗位匹配度,这方面公务员是很吃亏的,如果我是hr,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公务员,一个是有相关经历的从业者,显而易见我会选择后者。

有个笑话,问运动员、医生、政客三个人各自的特长,政客回答,我什么都不会。

这话虽然有些偏激,但是做公之后,知识技能停滞不前却是不争的事实。

好了,正反两方面因素都分析了,下面的问题就是,你究竟要不要考公?

我的建议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如果你在现在的岗位上做的正好,上升势头明显,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去凑那个热闹,公务员,那只是备选项而不是必选项。

如果你目前各方面都不如意,需要作出改变,那尝试一下也未尝不可。

因此我非常不推荐那种辞职之后全职在家考公的同学,付出太大而收获不大,性价比成问题。

拿我做一个例子,原先我在企业的时候,每年需要申报个人所得税,而我到了现在的单位,每个月连个税起征点都不到,当然,我的例子有其特殊的原因,但是一般来讲,包括收入、工作成就、个人发展空间、能力提高等等在内的落差,还是需要每个考公者仔细考量的。

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人适合公务员?

既然入了此门,那么就存在一个适合不适合的问题,我们看到有些人到了这个圈子如鱼得水,有些人则寸步难行,客观的说,中国蔓延数千年的官场文化对于现行体制的影响是深远的,浸淫其中,知晓、熟悉、掌握潜规则是能否适应的关键,而这些潜规则,你懂的。

过于高调的人不适合。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年代,但是这句话用在体制内缺并不适合,这里需要的是循规蹈矩,需要的是森严的等级和论资排辈,你是新人,那么你再能干,也得学会给处里的老同志们打扫卫生、取报纸。

你可以无视这些,除非你是官二代或者你不打算向前进步。

否则,森严的等级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举个例子,我有个同学在企业的时候,因为某个ppt做的还不错,曾经有机会给大boss直接汇报,那种感觉其实挺拉风的,可是后来当公务员之后,有次拿着材料去找处长汇报,处长指示,以后有材料先给分管他的科长汇报,由他呈送给处长,听着这个悲催啊,你要知道,他们处出总共也才7个人,还有3个处级领导,这还分出了三层。

过于木讷的人不适合。

有句话叫老要张狂少要稳,这句话用在官场其实很贴切,但是稳并不代表着木讷,有人说现在的官场,就是拍、捧、送三字经,而拍和捧,除了过厚的脸皮,还需要主动去说,过于木讷,扔在人堆里找不出来,什么事情都不出声,那谁记得你?

其实也不是好事情。

过于清高的人不适合。

我们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或者说对于某些事物的逆反心理,比如大家都不喜欢给老师打小报告的人,或者大家都不喜欢在领导跟前溜须拍马的人,问题是,不喜欢你的表现是什么?

聪明的人同流合污,心里厌恶,但是自己也会那么去做,而清高的人则会身体力行,对这样的人嗤之以鼻。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恐怕都不太喜欢混学生会的那些人,觉得他们市侩,社会,虚伪,但是问题是,你仔细想想,读书若干年,这些人从学生会这个平台取得了多少实惠?

官场也差不多,这就是一个场,要么你适应它,去迎合它,要么为他所不容,不存在调和的可能。

至于说,什么样的人适合公务员,我以为在不贴上前述特质标签的前提下,应当具备以下技能。

首先,虽然现在公务员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可是一个老领导曾经教育过我(他给省级领导当过秘书),公务员的工作虽多,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两件事,办文和办会(我的工作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笔头硬,那是基本功,其实大多数机关的工作,归根结底就是文件,政策的制订,执行,措施的发布,情况的反映通报,汇报,上情下达和调研总结,归根结底都要靠文件,在大家都写文件前提下,谁的材料写得好,能够在有限的字数内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还兼具文采,谁就能得到领导的青睐。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公考过程中,能拿出100分来测试文笔水平,本身也说明了公务员对文字能力的要求。

其二是办会,会议也是机关工作的核心内容,会议的筹备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这个要写透,得重新再开个帖子,有机会我会详细讲讲怎样组织一个会议。

很多同学有在学生会组织活动的经历,这仅仅是机关办会的初级形式,试想一个100人参加的中型会议,涉及到经费、会议场地、会议议程、会议材料、人员食宿、领导接待、会议设备等等千头万绪的工作,因此办公室往往有办一次会议脱一层皮之说。

两个月时间,你能搞定公考么?

目前国内的公务员考试,基本分为两类,国考和省考,国考是每年11月举行,省考日期不一定,但是大都集中在次年上半年,比如多个省市参加的425联考。

最近从网上的消息来看,多个省市的省考陆续开始了。

有人说,省考马上开始了,你现在写这些,是不是晚了点,说老实话,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懒,从备考的角度来说,这个帖子是晚了点,但是从时效性的角度考虑,我觉得恰逢其会,因为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参加公考的人中,目前在职和学生的比例大约是一半一半,而随着对基层工作经历要求的逐渐强化,那么以后参加公考的在职人员比例只会越来越高,而在职人员的备考,一般都是在招考公考发布之后开始准备的,时间上也就是1-2个月,因此抓住这一两个月的时间,是决定能否成功的关键。

那又有人问了,现在公考这么激烈,一两个月的准备期,能够成功么?

我的回答是,可以。

原因如下:

第一,如前所述,在职人员参加公考是大势所趋,那就意味着除非少数有心人外,大部分人都不会提前很久准备考试,大家的起跑线基本一致。

第二,从根本上讲,公务员笔试是一项考试,既然是考试,那就有规律可循,可以被研究,虽然短时间的突击不能让自己的能力有质的提升,但是完全可以通过必要的准备和考试技巧修炼,快速提升自己的成绩。

这,也是我的根本观点。

言归正传,如何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公考成绩,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大家应该都清楚,公考两个科目,行测和申论。

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行测是核心,申论是重点。

有人说,这两句话说了和没说一样,其实不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研究过历年的公考分数线,每年的分数线除了总成绩有最低要求外,还需要对行测单独划线,这样做我理解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申论再严谨也是主观试题,既然是主观题,那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

但是,另一方面,对考生来讲,行测单独划线也是一种提示和要求,那就是行测必须过关,否则即使总成绩过线也没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测是基础,必须要拿下。

纵观历年的国考、省考和各类公招考试,行测80+比较少,行测20-也比较少,大部分集中在50-70的区间,因此对于行测,指望它拿高分拉高总成绩,显然不现实,我们的策略是确保60,力争70,冲刺80。

关于行测,我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1)时间和题量的矛盾。

行测的考试时间是2小时,而题量一般是140道,这两年调整为135道,做过真题的同学应该都清楚,这样大的题量,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试题,除了超人,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所取舍,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完成尽量多的试题并确保拿分(这点很重要)。

这句话引申出来的意义就是,在复习阶段,我们同样必须有所取舍,对于某些部分,必须完全掌握,确保准确率和成功率,对于某些部分,要有选择的放弃,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考试时瞻前顾后,贪心和能力不匹配,成绩就不会好。

那么,哪些分数是必须拿的呢?

这个因人而异,我的经验就是以下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完全掌握,考试时把失分率降到最低:

(排名分先后)资料分析:

这部分以前是4小题,最近两年改成了3小题,这部分很多人放在最后做,因为时间关系,最后都是盲图了事,殊不知这部分应当是整张试卷中稳拿分的部分。

有人说,资料分析中,有的计算很变态,计算量大而且得不偿失,怎么办?

我的经验是两个,一个是估算,先看下答案,如果答案差别较大,就要使用估算,不断地四舍五入,比如本来乘以123,那就乘120甚至100,最后的结果大致能对上一般不错。

第二,是采取一些解题技巧,这个辅导资料上很多,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上归纳出了N种解题技巧,大家可以多琢磨,其实大多数都用不到,无非就是估算和代入法,比如四个答案,A6000B92138C3200D723,那么不要犹豫,大胆的估算。

第三,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要练习,关于高考,我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但是我的老师有句话我至今印象很深,他说考前2个月,你还要每天做题,这时候做题对于提高已经没什么帮助了,但是每天做题能够帮助你保持“题感”,因此我强烈建议大家每天做4-6套资料分析,届时解题的时候必然手到擒来。

图形推理:

这其实是很容易拿分的部分,我不太清楚别人怎么样,我的唯一经验就是多做题,见得多了很多图形看一眼就知道答案,其实出题者出题的思想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这么多年的考题,翻来覆去就是那几类,看多了就会抓住问题的精髓。

如果没有积累,那在考场上高度紧张的气氛下是很难想出结果的。

言语理解和表达、定义推理和定义判断:

这两部分没什么好说的,都是考验日常的积累,一般1分钟1-2道题,做题按照自己的经验做下去就好了。

而以下两部分,就是看情况了:

常识判断:

这个差点忘了说。

其实这里有个小窍门,行测的试卷一般是提前发的,所以,当老师发下卷子后,你就应当打开到常识判断哪里,快速浏览,这些东西,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没什么好说的,也不需要思考,争取在开始答题前搞定常识判断,当然,也有个别老师会提醒你不要拆开试卷,这时候,你就要灵活,老师点人,那也是一个个点,他不是没点到我嘛,即使点到我,我就继续做,退一万步讲,即使点到我,那我不看了总可以吧。

利用这个时间差,基本开考前常识都能搞定(对了,这个窍门是我从四六级考试中学习的,利用这个窍门提前熟悉听力,基本上听力都不在话下)。

数量关系:

和资料分析相比,这部分难度就大了很多,经常会遇到所谓的难题、偏题。

对于这部分,我的建议就是大家一定要掌握代入法,就是根据直观感觉代入答案进行演算,对于没有思路的题不做纠缠,毕竟这部分的试题能够拿一半的分就ok,切忌在这部分浪费时间,切忌。

此外还有数字推理,不知道明年的考试中还有没有,我的建议就是,直接放弃,太变态了。

说一千道一万,行测其实是个体力活,它对智力、能力什么的都没有过高的要求,唯一要求的就是熟练度,对于普通人,熟练度就是解题的唯一诀窍,做的题多了,题感自然就来,考场上也就更从容些。

我的建议就是,每天都应当严格按照时间做一套行测的历年真题,最好从2k年以后的开始做,之前的价值不大,每年的做两遍,20天已经出去了,再加上市场上销售的各类模拟题一直做到考前,只要能做到80套试卷,行测60还是很有保证的,另一方面,不要迷恋市场上那已经细分到极限的各类辅导书,花钱且费时间,买两套真题(银子少篇二:

行测各块复习心得+快速选答案法-转自QZZN论坛行测各块复习心得+快速选答案法转自QZZN论坛作者:

最佳答案发表于2010-12-15首先,感谢持续关注此贴的坛友,而且我也很高兴其它坛友能从得到帮助,谈不上打通任督二脉,但至少也修得一招半式。

看了大家的回复,都觉得应该上岸了。

实不相瞒,楼主这次进面了,但是在面试中放弃了,一方面暂时舍不得放弃在公司锻炼的机会(楼主是个重感情的人,实在不忍心对老总说要走,因为楼主今年6月份,刚从事业单位辞职出来,怎么说也是老总接纳了我,解决了楼主的温饱问题和泡妞、孝敬父母的物质问题,所以你懂得。

)另一方面,楼主虽然喜欢悠闲的工作,但是太清闲的岗位,楼主也受不了。

所以你懂得。

最后一点楼主认为这次楼主能过了笔试,进面,那么下次也可以,只要楼主不要中断公务员的思考,虽然未来公考的竞争力会很激烈。

接下来我仍然也会和大家一起在去公考,去挑战自己呵呵,在交流中学会思考,得到提升。

希望有志考公的人,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就否定了自己。

请记住:

考公是个过程,我们应该注重过程的修炼,而结果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

公考的过程会让你重新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等等,你这次没有考上,下次也没考上。

说明你沉淀的就越多,对公务员的思考和认识就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学习到很多,比如你的民生观、你的政治敏感度,你的内涵修养等,那么到时你的起点也会更高,发展的前景也更广,等你到岗位上你就是厚积薄发的同志。

而这些别忘了一点:

执着,成功需要执着,而想成功的人千千万万,但能拥有执着的人很少,所以,你能做到,代表你未来做任何事情因为有了考公的历练,会更认真、更完美。

话毕。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先说本人情况,07年毕业于某某211大学,学的是工科,纯工科思维。

“荒淫无度”不知社会为何物的玩了大学四年,快毕业的时候因为种种因素的叠加被迫选择了一个让人很清闲的事业单位。

过着不痒却很痛的日子(主要是money太少)。

在纯粹的虚度了2年的时间后,开始思索人生规划。

于是乎,随即决定参加本省省考,一直以为省考都是7-8月举行,谁今年情况有变,提前到了4月,也就是13省的联考。

还好我从一月份就慢慢准备。

都是在电脑上看PDF格式,也没看过什么视频之类的。

(没买过任何培训机构的教材,电子版倒是下了很多,主要是华图砖块。

书籍在自己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凭着感觉买了几本本省某些机构出的。

随着技能和知识的提升,后来想想又花了冤枉钱。

那些东东就是粪草。

)虽然自己每天都看电子版的教材,但很少动笔,行测没有系统总结,申论更是不知如何下笔,就知道申论都是神马。

可想而知,省考彻底败北。

败的很实在,但有收获。

没有灰心,继续总结失败的原因。

之后,定决心一定要考公,脱离现在的这个单位,依然花了200多大洋买了书面教材,并制定了计划,从8月份开始看书。

这里顺带提一下,这套砖块很有帮助。

大概6月份买的书,吸灰了大概一个月半。

8月份开始全面系统复习。

接下来我就把自己对行测各块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交流下,一个可以让自己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记忆,一个就是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少走弯路。

从八月到现在,差不多四个月半的时间,也算是有了很大提高,不论从正确率和速度,但离最终状态还有一定距离,我也的抓紧。

本心得对有有些实战经验但有困惑或是迷惑的人,非常实用。

困惑,什么题型用什么方法等。

先来说说资料分析吧。

资料分析,大家头痛,我也头痛。

自信心满满的去做,步骤方法都对,可答案还是错了。

信心备受打击。

最后形成,越是错的离谱,自己越是想去做,试图证明自己能行,可最终证明自己如此的行为只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僵局。

所以心态很重要,如何正确看待错误。

总结资料错误率高,普遍错在那些题后。

我得出,要快速而又准确的选对答案,基础是关键。

那那些是关键?

我认为:

直除、差分法、短除法、估算法、十字相乘增长率、复合增长率等这些概念及其的快速算法都是重点,同时,要非常熟悉1/n=0.0xxx(N小于等于20),能快速的进行小数和分数的比例混算。

接下来我会一一介绍。

首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做资料分析的关键一点:

先提取题干关键词,并且快速观察选项。

知道问什么,知道选项有什么区别。

这样能让我们快速定位选对方法。

因为始终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已经知道哪些方法了,要么能算对可时间太长,要么用时很短却错了,总之就是不能非常精确找准答案。

很不幸,你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也面对的这样问题。

那我是如何克服,如何提高的了。

很简单,多练习,多总结,多思考。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脑子里每天都在思考对于资料的计算我还有什么方法能提高速度。

直除、差分法、短除法、估算法、十字相乘增长率、复合增长率这些概念不做介绍。

我会结合部分例子进行解析。

这里先给出一些东东1=11/2=0.51/3=0.3331/4=0.251/5=0.21/6=0.1671/7=0.1428571/8=0.1251/9=0.11111/10=0.11/11=0.09091/12=0.083331/13=0.07691/14=0.0711/15=0.06671/16=0.06251/17=0.05881/18=0.055551/19=0.0521/20=0.05我可以很负责的说,资料分析中的90%以上的比例都可以化成或近似化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