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6354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项链 优质导学案精品.docx

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项链优质导学案精品

项  链

一、

新知学习目标

1.学习小说巧妙的艺术构思,把握情节结构,理解本文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批判。

  2.体会小说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了解作者莫泊桑的生平、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根据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要素全方位理解小说,训练自己的鉴赏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

导学组织建议

1.本文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要探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让学生理解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3.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推荐几篇莫泊桑的代表作品让其阅读。

  

三、

知识体系图解

 

一、

了解层级知识

【解文题】

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身处下层,却热衷于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她为了参加舞会借了好朋友一串钻石项链却不幸将它丢失了。

为了偿还这条项链,她耗费了十年光阴,由一个年轻貌美、娇气任性的太太变成了穷人,造成悲剧。

小说通过一个小公务员家庭的变故,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物深切的同情和对他们勇敢面对厄运的不屈服的平民品格的肯定。

  【识作者】

  1.师承名门。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巨匠。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

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

  2.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一生共写了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六部,诗集一部,游记三部。

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都有独到之处,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誉。

大致说来他的短篇有描写普法战争的;反映资产阶级世俗生活和揭露资产阶级道德堕落的;描写下层人民贫困痛苦和反映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等几个类型。

代表作短篇有《羊脂球》《两个朋友》《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有《漂亮朋友》(又译《俊友》)等。

  【知背景】

  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小资产阶级有很深的了解。

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

这种社会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

由于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

但是,只有少数人能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

然而,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经成为这一阶层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

莫泊桑写了不少作品讽刺揭露小资产阶级的庸俗、势利和虚荣。

《项链》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这篇小说写于1884年,此时的莫泊桑丢掉了海军部职员,又丢掉了福楼拜介绍的职位,以至沦为贫民,在这种状况之下,创作了本文。

  

二、

识记层级知识

(一)归纳整理

【正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暨(  )  

(2)娓娓(  )  (3)咕哝(  )

(4)寒伧(  )(5)褶层(  )(6)大氅(  )

  [答案]

(1)jì 

(2)wěi (3)nong (4)chen (5)zhě

(6)chǎng

  【辨字形】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答案]殉道/徇私/嶙峋/恂然;涎水/筵席/雷霆/蜿蜒;诧异/哪吒/侘傺/姹紫嫣红

  【积词语】

  3.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谨订:

 

  

(2)娓娓:

 

  (3)咕哝:

 

  (4)寒伧:

 

  (5)大氅:

 

  [答案]

(1)一种正式的礼仪用语,“谨订”就是预订或预定的意思。

 

(2)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3)小声说话(多指自言自语,并带不满情绪)。

 (4)同“寒碜”,穷困,不大方便。

 (5)外套;大衣。

  

(二)阅读思考

  1.阅读课文,列举你提出的问题。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从文章开头部分描写的看,罗瓦赛尔夫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为什么?

答:

 

 

 

  [答案]她心情很不好:

“她觉得很不幸”“不断地感到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

原因不是生活过不下去,也不是丈夫待她不好,而是她的现实跟她的“梦想”有尖锐矛盾。

  

(2)罗瓦赛尔夫人的“现实”与“梦想”有着怎样强烈的反差呢?

答:

 

 

 

  [答案]

现实

梦想

①她是美丽动人的姑娘,却没法让人了解她,认识她。

①“……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②住宅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

②“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而香气扑鼻的小客室”

③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一般的肉汤”。

③“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盛在名贵盘碗里的佳肴”

  (3)在晚会上丢失项链前后,小说在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时,先后出现“什么也不想”“也不想什么”两个细节,仔细分析这两个细节的内涵是什么?

答:

 

 

 

  [答案]前者的“什么也不想”是写她在晚会上获得成功的狂欢程度,表现她幸福满足到了极点;后者的“也不想什么”是描写她丢失项链后的狼狈心理,表明她痛苦、惶恐到了极点。

这两种心态的描写正是女主人公从“幸福的云雾里”跌进倾家荡产深渊的冷酷现实的心理变化的具体写照。

一、

学习小组活动

1.通过对小说情节结构及人物心理描写的点拨研讨,领略《项链》精巧的艺术构思。

  2.把握作品主题,提高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4.通过对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认识作者所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虚荣浮华的特点。

  5.边读边点评人物形象,写在课文旁白处;并对其中一点写一段评论文字,要求叙、析、评三者结合。

  

二、

课堂组织建议

1.在教室内分组讨论学习,让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以学生的充分预习为基础,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读多思,深入领会作品要义。

  3.赏析文中的精彩片段,鼓励学生提问。

  4.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让学生培养自己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5.通过赏析小说主题思想、结构艺术、人物形象描写技巧,提高自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

理解层级知识

(一)析重点

  1.小说以《项链》为题,但一开始却用大量的篇幅,写主人的出身,她的婚姻和她的梦想、苦恼。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小说的主体情节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的,借、丢、赔,还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链,集中表现玛蒂尔德的思想性格。

前面的介绍,从情节角度看好像可有可无,并不妨害情节的完整性,但从刻画人物的角度看,却是不可缺少的。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既然是刻画人物不可少的,也应该就是情节组成的一部分。

它与后面的主体情节是点与面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我们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慕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二)破难点

  2.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点拨】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涵着必然因素,因为如果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项链之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

另外在晚会上她的“发狂”“兴奋”“陶醉”以及后来的“急着想要跑出大门”,都是很容易丢失东西的。

这些情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人物的行动方式是由人物的独特性格决定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边的情节都在为她丢失项链这个情节作铺垫。

丢失项链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必然性,也以玛蒂尔德的性格作基础,是她那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三)品艺术

  3.作者略写了“舞会上罗瓦赛尔夫人的狂热和陶醉”而详写了“舞会结束,罗瓦赛尔夫人回家后发现项链丢失”。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点拨】作者这样处理,一方面服从于情节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为了更好突出主题。

如果说参加舞会是悲剧的导火线,那丢失项链意味着悲剧的开始。

丢失项链是推动故事急剧发展的关键情节,也是主人公命运起重大变化最直接的原因,所以作者以此作为描写重点。

从思想内容看,这部分意在写“悲”,而不在“喜”,写“狂欢”之“喜”,只是为了衬托“悲”,增强讽刺效果,所以罗瓦赛尔夫人在舞会上的狂热情景不必要展开具体描写。

  

四、

探究层级知识

  (四)探疑点

  4.运用创新思维,说说玛蒂尔德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点拨】

(1)诚实守信。

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

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而买项链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

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2)勤劳坚强。

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

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

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

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3)纯洁高尚。

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

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

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

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

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4)热爱生活。

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

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同步评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且说有一个星期天,她上大街去散步,劳累了一星期,她要消遣一下。

正在此时,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带着孩子在散步。

这个妇人原来就是福雷斯蒂埃太太,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美丽,那么动人。

  罗瓦赛尔太太感到非常激动。

去跟她说话吗?

当然要去。

既然债务都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

为什么不可以呢?

  她于是走了过去。

  “您好,让娜。

  对方一点也认不出她来了,被这个民间女人这样亲密地一叫觉得很诧异,便吞吞吐吐地说:

  “可是……太太!

……我不知道……您大概认错人了吧。

  “没有。

我是玛蒂尔德·罗瓦赛尔。

  她的朋友喊了起来:

  “哎哟!

……是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吗?

你可变了样儿啦!

……”

  “是的,自从那一次跟你见面之后,我过的日子可艰难啦,不知遇到了多少危急穷困……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

……”

  “因为我……那是怎么回事啊?

  “你还记得你借给我赴部里晚会去的那串钻石项链吧。

  “是啊。

那又怎样呢?

  “那又怎样?

我把它丢了。

  “那怎么会呢!

你不是给我送回来了吗?

  “我给你送回的是跟原物一式无二的另外一串。

这笔钱我们整整还了十年。

你知道,对我们说来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我们是任什么也没有的……现在总算还完了,我太高兴了。

  福雷斯蒂埃太太站住不走了。

  “你刚才说,你曾买了一串钻石项链赔我那一串吗?

  “是的。

你没有发觉这一点吧,是不是?

两串原是完全一样的。

  说完她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她感到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

  福雷斯蒂埃太太非常激动,抓住了她的两只手。

  “哎哟!

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

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

……”

1.作者将点明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安排在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里展开,有何效果?

答:

 

 

 

  [答案]以喜衬悲,具有讽刺意味,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上文中玛蒂尔德说:

“现在总算还完了,我太高兴了。

”这句话表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与性格?

答:

 

 

  [答案]她为自己毅然借债赔偿项链最终还清欠债感到欣慰。

表现了人物诚实、天真的性格。

3.小说的结尾,在福雷斯蒂埃太太点明真相后便戛然而止。

这样处理有何妙处?

答:

 

 

 

  [答案]这样处理含蓄、隽永,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从而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骑马(节选)

莫泊桑

  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是个住在外省的贵族的子孙,在他父亲的庄园里长大,教育他的是个老年的教士。

他们并不是有钱的,不过维持着种种外表苟且偷生而已。

  在4年之间,他们得了两个孩子。

又经过4年,这个被困苦所束缚的家庭,除了星期日在香榭丽舍大街一带散步,以及利用同事们送的免费票子每年冬天可以到戏院里看一两回戏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散心事情。

  但是在今年春初,有了一件例外的工作由科长交给了这个职员,末后他就领到一笔三百金法郎的特别奖金。

  他带了这笔奖金回来向他妻子说道:

  “亲爱的杭丽艾德,我们现在应当享受点儿,譬如同着孩子们好好儿地玩一回。

  经过一番长久的讨论以后,才决定大家同到近郊去吃午餐。

  “说句实在话,”海克多尔高声喊起来。

“反正就这么一次,我们去租一辆英国式的小马车,给你和孩子们以及女用人坐,我呢,我到马房里租一匹马来骑。

这于我是一定有益处的。

”以后在整个星期中间,他们谈话的资料完全是这个定了计划的近郊游览。

  到了预定的那一天,车子和马同时都到了他的门外。

他立刻下楼去检查他的坐骑了。

他早已教人在自己的裤脚管儿口上,绽了一副可以绊在鞋底上的皮条,这时候,他又扬起昨天买的那根鞭子。

  他把这牲口的四条腿一条一条地托起来,一条一条地摸了一遍,又按过了它的脖子,肋骨和膝弯,再用指头验过了它的腰,扳开了它的嘴,数过了它的牙齿,说出了它的年龄,末了,全家已经都下了楼,他趁此把马类的通性和这匹马的特性,举行了一次理论实际双方兼顾的小演讲,根据他的认识这匹马是最好的。

  等到大家都好好地坐上了车子,他才又去检查马身上的鞍辔;随后,他踏到了一只马镫上立起来,就跨到了牲口身上坐下了,这时候,那牲口开始驮着他乱跳了,几乎掀翻了它的骑士。

  慌张的海克多尔极力稳定它,说道:

  “什么话,慢点儿,朋友,慢点儿。

  随后,坐骑恢复了它的常态,骑士也挺起了他的腰杆儿,他问道:

  “大家都妥当了?

  全体齐声回答道:

  “妥当了。

  于是他下了命令:

  “上路!

  这些坐车和骑马的人都出发了。

  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他用英国人的骑马姿态教牲口“大走”起来同时又过分地把自己的身子一起一落。

他刚好落在鞍子上,立刻如同要升到天空似的又向空中冲起。

他时常俯着身子像是预备去扑马鬃,并且双眼向前直视,脸上发白,牙关咬紧。

  …………

  一个身系围腰的老妇人,用一种安安稳稳的步儿在街面上横穿过去,她刚好挡住了这个乘风而来的海克多尔的路线。

他没有力量勒住他的牲口,只得拼命地开始叫唤:

  “喂!

喂!

那边!

  那个老妇人也许是一个聋子,因为她仍然太太平平继续她的路程,直到撞着了那匹像火车头一般飞奔过来的牲口胸前,她才滚到十步之外,裙子迎风飞舞,一连翻了三个筋斗。

许多声音一齐嚷道:

  “抓住他!

  张皇失措的海克多尔抱着马鬃一面高声喊道:

  “救命!

  一股怕人的震动力量,使得他像一粒子弹似的从那匹奔马的耳朵上面滑下来,并且倒在一个刚刚扑到他跟前的警士的怀里。

  顷刻间,一大群怒气冲天的人,指手画脚,乱叫乱嚷,团团地围住了他。

尤其是一个老先生,一个身佩圆形大勋章的大白胡子,像是怒不可遏似的。

他不住地说:

  “真可恨,一个人既然这样笨手笨脚就应该待在家里不动。

骑不来马就不必跑到街上来闹人命。

  但是四个汉子抬着那个老妇人过来了。

她像是死了一样,脸上没有血色,帽子歪着顶在头上,而且全身都是灰尘。

“请各位把这妇人送到一家药房里,”那个老先生这样吩咐,“我们到本区的公安局里去。

  海克多尔由两个警士陪着走了。

另外一个警士牵着他的马。

一群人跟在后面,末了,那辆英国式的马车忽然出现了。

他的妻子连忙奔过来,女佣人不明白如何是好,两个孩子齐声叫唤。

  到了区公安局,没费什么事就把事情说清楚了,他报了他的姓名,海克多尔·德·格力白林,海军部职员,随后,大家专心等受伤者的消息。

一个派去探听消息的巡警回来了。

说她已经醒过来,但是她说内脏异常疼痛。

那是一个做粗工的女佣人,年纪65岁,名叫西蒙大妈。

  听到了她没有死,海克多尔恢复了希望,并且答应负担她的治疗费用。

随后他连忙跑到那药房里去了。

  乱哄哄的一大堆人停在药房门口,那个老太婆躺在一把围椅上面不住地哼着,手是不动的,脸是发呆的。

两个医生还在那里替她检查。

四肢没有损坏一点,但是有人怀疑内脏有一种暗伤。

  …………

  第二天,他从办公室里下班出来,就去探听西蒙大妈的消息。

他看见她正用一种满意的神气吃一份肉汤。

  “怎样了?

”他问。

  她回答道:

  “唉,可怜的先生。

这还是老样子。

我觉得自己差不多快要完了。

并没有什么好点儿的样子。

  那位医生说应该等候,怕的是陡然起一种并发症。

他等了三天,随后又去看。

那老妇人面色光鲜,目光明亮,望见他的影子就哼起来。

  “我不能够动一下,可怜的先生,我再也受不住了。

这样要到我死的那天为止。

  海克多尔的脊梁上面起了一阵寒噤。

他请教医生。

那医生伸起两只胳膊向他说道:

  “您有什么办法,先生,我不晓得。

我们试着抱她起来,她就直嚷。

就是要教她换一换椅子的地位,也没有法子能够禁止她伤心地乱嚷。

我应该相信她向我说的话,先生,我总不能钻到她肚子里面去看一看呀。

所以非到我看见她走得动的时候,我没有权力假定她在那里说谎。

  那老妇人呆呆地静听,两只眼睛露出狡猾的光。

  8天过去了;随后又是半个月,一个月。

西蒙大妈始终没有离开她的围椅。

她从早吃到晚,发了胖,快乐地和其余的病人谈天,仿佛已经是惯于不动作了,如同这就是从她50年来的上楼,下楼,铺床,从地下向高楼上运煤、扫地和刷衣等等工作,好好儿挣得来的休息。

  海克多尔摸不着头脑了,每天来看她,他觉得她每天都是安稳的和恬静的,并且向他高声说道:

  “我再也不能够动了,可怜的先生,我再也不能动了。

  每天傍晚,那位忧心如焚的格力白林夫人总向他问道:

  “西蒙大妈呢?

  每次,他总垂头丧气地回答:

  “一点也没变化,绝对一点也没有!

  他们辞退了家里的女佣人,因为她的工钱成了极重的负担。

他们还格外节省用费,那笔特别奖金完全耗掉了。

  于是海克多尔约好了四位名医生团团地齐集在老妇人跟前。

她听凭他们诊察,摸索,把脉,一面用一副狡狯的眼光瞧着他们。

  “应该教她走几步。

”有一个医生说。

  她大嚷起来:

  “我再也不能够了,我的好先生们,我再也不能够了!

  于是他们握着她,托起她,牵着她走了几步,但是她从他们的手里滑出来,倒在地板上面乱嚷,声音非常可怕,他们只好用异常小心的态度,把她仍然抬到原来的座位上。

他们发表了一个谨慎的意见,然而断定是无法工作的。

  末了,海克多尔把这种消息报告他妻子的时候,她不由自主地倒在一把椅子上面,一面结结巴巴地说道:

  “不如把她养在这里还要好一点,这样我们可以少花点儿钱。

  他跳起来了:

  “养在这儿,养在我们家里,你居然这样想?

  但是这时候,她对什么都是忍让的,含着两眶眼泪回答道:

“你有什么办法,朋友,这不是我的错处!

……”

4.主人公海克多尔在骑马的前、中、后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答案]骑马前:

死要面子、虚荣心作祟、得意炫耀。

骑马时:

装模作样、胆怯懦弱、狼狈不堪、死要面子。

骑马后:

可怜可悲,为了满足虚荣心付出惨痛的代价。

5.举例说明小说是如何使用对比手法的?

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1)举例:

①骑马前兴奋憧憬的心情与骑马后沮丧烦躁的心情对比。

②骑马前理论上的侃侃而谈与骑马时生硬紧张的动作对比。

  

(2)作用:

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

批判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贵族可怜可悲的虚荣心。

6.概括《骑马》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

答:

 

 

 

 

  [答案]《骑马》写一个小职员获得一笔额外收入,于是骑马出游,像阔人一样享受一番。

结果把一个老妇人撞伤,老妇人赖在医院里不肯出来,使小职员不胜负担。

海克多尔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既自卑又高傲,向往过去的贵族生活。

偶然得到一笔意外收入,便想炫耀一番。

骑马郊游时,不慎撞人,结果使贫困的家庭走向破产边缘,可悲之极。

  《骑马》刻画了因满足一时的虚荣而付出沉重代价的社会现象,令人悲哀。

所谓“体面”,无非是享受排场风光的一种自我感觉。

莫泊桑讽刺了没落贵族的贪图虚荣,但将对主人公的讽刺隐藏在幽默的语言中。

夯实基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筵席(yàn)     两颊(jiá)

手镯(zhuó)青睐(lài)

  B.谀言(yú)殉道(xùn)

积攒(zǎn)拯救(zhěn)

  C.玫瑰(guī)誊写(téng)

抹布(mā)莅临(lì)

  D.佳肴(yáo)瘦削(xiāo)

镶嵌(xiāng)哆嗦(suo)

  [答案]C(A“筵”应读“yán”。

B“拯”应读“zhěng”。

D“削”应读“xuē”)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椅凳  笼照  风韵  吞吞吐吐

  B.精致  炖肉  帐目  犹豫不抉

  C.手饰  懊悔  欣羡  垂涎欲滴

  D.谈妥  鲈鱼  妩媚  惊慌失措

  [答案]D(A“照”应为“罩”。

B“帐”应为“账”;“抉”应为“决”。

C“手”应为“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一脚踏进店门,看着满橱柜的精美食物,饥饿了一天的他垂涎欲滴。

  B.在中国的河流中,楠溪江和富春江是最让我向往的。

只因为她们很江南,很女性,很容易让人想入非非。

  C.3天前的中午,靖远农民马海峰就是从值班人员的眼皮底下携带装有汽油的包进入校门,然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

  D.不少“非书店”也乐于在店内摆上与主营品牌产品并驾齐驱的书,为店内增添“书香气”之余,也使商家、出版商和消费者共同受益。

  [答案]D(D“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

应改为“相得益彰”。

A“垂涎欲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