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打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434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次打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三次打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三次打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三次打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三次打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三次打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三次打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次打击.docx

《第三次打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次打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次打击.docx

第三次打击

“第三次打击!

  克里米亚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型半岛,建有黑海舰队母港塞瓦斯托波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942年7月4日,在经过几个月的血腥苦战之后,包括要塞化的塞瓦斯托波尔在内,整个克里米亚半岛沦入德军之手。

然而,到1944年初,东线的战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克里米亚半岛的“保卫战”又一次打响,但此时攻守双方的角色却较之1942年时彻底易了位。

  进攻序曲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虽然东线战局屡有反复,但战略主动权却还是逐步掌握到了苏军而不是德军手中。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克里米亚半岛的收复,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苏军最高统帅部就已经通过对梅利托波尔一线的攻占进行了“布局”。

德国A集团军群直到1943年9月,战区还局限于库班桥头堡和克里米亚半岛,但自曼施坦因退向第聂伯河后,其右翼第6集团军也被转了过来。

这样,由A集团军群司令埃瓦尔德?

冯?

克莱斯特元帅指挥的就有2个集团军,即放弃库班桥头堡后退入克里米亚半岛的第17集团军和放弃顿巴斯地区后退入莫洛奇纳亚河和梅利托波尔的第6集团军。

位于大陆战线最南段的第6集团军,对克莱斯特的整体安全尤为重要,该集团军防守的战线,掩护着北塔夫里亚和克里米亚半岛的陆路出口。

这一段防线也属于“东方壁垒”,但比“壁垒”其他地段来的名副其实一些,构筑有2~3道防御地带,总纵深10~12千米,临近大海的梅利托波尔市是防线的中核部分。

  德第6集团军退入防线的过程比较顺利,9月21~22日就建起了新防御。

集团军兵力在9月下旬只剩下12个师。

克莱斯特又从第17集团军为其抽调了大量兵力,包括10月份调来的第44军。

至10月4日,集团军兵力达到16个师,包括2个装甲师。

指挥官是卡尔?

霍利德,他麾下的兵力约10余万人,坦克约200辆。

为了鼓舞第6集团军的士气,德国人专门制造了“保卫梅利托波尔阵地”奖章,防守梅利托波尔的德国士兵还可以获得3倍军饷。

  苏联方面,托尔布欣大将指挥的南方面军(10月20日起改称乌克兰第4方面军)尾随着霍利德一直追击到他新防线的前沿。

托尔布欣的目标很明确:

把霍利德从莫洛奇纳亚河地区赶出去,夺取北塔夫里亚,一直冲到第聂伯河下游,同时把克里米亚的德军封锁在半岛内,可能情况下甚至冲入半岛。

  托尔布欣的主攻,定在梅利托波尔以北。

以突击第5集团军、第44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攻击米哈伊洛夫卡、韦肖洛耶总方向。

另由第28集团军从梅利托波尔以南地域实施迂回。

为此集结的红军兵力达555300人,超过霍利德一倍多!

斯大林还把第一批KV-85重型坦克交给了托尔布欣。

虽然托尔布欣的兵力拥有压倒优势,但他和友邻西南方面军却面临着相同的窘境:

士兵们长途跋涉,苦战奔波了将近2个个月,体力几乎耗尽;弹药物资也严重不足。

尽管如此,从苏联的总体战略出发,托尔布欣还是要驱使他的士兵们继续前进。

1943年9月26日,只停歇了4天的托尔布欣发起了新攻势,进攻的威力并不强大,其炮火准备只进行了1个小时,不足以压制拥有完善防御的敌军。

而德国人的抵抗却相当激烈,还不断发起反击。

红军以巨大伤亡为代价的进攻持续至9月30日,取得的战果只是楔入防御2~10千米,无可奈何的托尔布欣只得暂停进攻。

匆匆补充过弹药后,他于10月9日卷土重来。

这次进攻的成果颇为出乎意料。

原本担负辅助攻击的第28集团军获得较大进展,战斗至10月10日,该集团军在第11坦克军配合下,已经推进至梅利托波尔市南郊。

德第29军迅速将预备队第73步兵师于10月10日夜间投入战斗。

德国人期望用这个曾顺利逃出库班的步兵师堵住缺口。

但第73步兵帅的好运已经用完,如今是在劫难逃,一下子就被决堤的红军狂潮淹没,所属一个340人的步兵营损失280人,营长也被活捉。

  托尔布欣闻讯,赶紧见风转舵,于10月12日将第51集团军以及第19坦克军调入第28集团军地带。

梅利托波尔南部一下子变成了主攻方向。

梅利托波尔争夺战在秋雨中展开,城内发生了残酷巷战,凄风苦雨中的德军为了保住该城,几乎流尽了鲜血,第111步兵师10月20日一天就伤亡了80%兵员,10月23日。

苏军完全占领了梅利托波尔,随后红军又以第19坦克军和第4近卫骑兵军组成快速集群,3天内向西猛冲了60千米!

霍利德战线的南段动摇并垮塌,北段也逐渐支撑不住。

恰逢托尔布欣北翼的西南方面军攻占了扎波罗热,并将左翼列柳申科的近卫第3集团军转给了托尔布欣,大大增强了他右翼的突击力量,得以一举冲破德军防御,切断了扎波罗热至梅利托波尔铁路。

10月26日,霍利德被迫全面退却,他现在可用的坦克强击火炮只剩25辆,其第73步兵师仅余170名步兵,第111步兵师稍强,也只有200名。

残兵败将只得退往尼科波尔和第聂伯河下游右岸。

为了掩护撤退,尼科波尔方向的德第4军还在10月28日发动反击,企图迟滞红军推进。

  乌克兰第4方面军立刻转入追击,首要目标就是克里米亚的陆上出口。

A集团军群第17集团军――7个罗马尼亚师,2个德国师,约21万兵力面临被封锁的威胁。

A集团军群司令和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内斯库都劝告希特勒放弃克里米亚。

10月27日下午4时30分,希特勒召集蔡茨勒、戈林、邓尼茨、约德尔等人开会商讨。

希特勒本人固然是不愿意放弃的,因为这将使红军能够威胁罗马尼亚油田。

有意思的是,陆海空三军负责人也都支持他。

代表陆军的蔡茨勒乐观地认为,可以调集8个师来缓解危机,而且克里米亚德军本身兵力强大,弹药充足,完全可以独立支撑;代表海军的邓尼茨则表示,虽然要花费很长时间并受到俄国空军干扰,德国海军依然有能力保障第17集团军从海上撤退。

换句话说,德军并不需要急着从陆上逃跑。

经过一番讨论,德陆海空三军共同决定,继续死守克里米亚。

邓尼茨还保证海军将提供物资。

10月28日下午,蔡茨勒向第17集团军发布命令,中止从克里米亚撤退的所谓“米夏埃尔”行动。

两天后,1943年10月30日,苏军夺取格尼切斯克并进抵锡瓦什湖沿岸。

第19坦克军和骑兵于10月31日夜间进抵“土耳其壁垒”并将其占领,第二天苏军突入彼列科普地峡,大批士兵涉越过3千米长冰冷刺骨的咸水湖湾。

德第49山地军调来预备队实施反击,一度困住了苏军先头坦克部队,苏第19坦克军军长瓦西里耶夫中将也身负重伤。

11月3日清晨,第51集团军主力抵达,红军得以恢复进攻,11月5日又夺取了锡瓦什湖南岸的登陆场,德第17集团军从此被封锁在了克里米亚半岛内。

  将德第17集团军锁在克里米亚半岛内,只是苏军最高统帅部为收复克里米亚半岛的前期准备之一。

在攻占“土耳其壁垒”、突入彼列科普地峡并夺取了锡瓦什湖南岸的登陆场后,苏军最高统帅部企图以第56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在刻赤东北及其以东地域(主要方向),以第18集团军的一个步兵师在埃利季根地域(辅助方向)分别登陆。

夺取登陆场后,应实施向心突击,攻占刻赤半岛东部及刻赤、卡梅什布伦两港,在刻赤半岛建立出发基地,以便尔后会同乌克兰第4方面军展开解放克里米亚的战斗行动。

为此,除了第56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外,苏军最高统帅部还为攻占刻赤半岛的行动补充了16个快艇队和辅助船队、2个炮火支援队和2个掩护队,共有各种快艇119艘、辅助船只和其他运输工具159艘;炮兵和航空兵支援兵力包括76毫米门径以上火炮667门、火箭炮90门、空军第4集团军和舰队航空兵的飞机1000余架。

登陆的最初投入兵力为3个海军陆战营。

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彼得罗夫上将和他的海军副手、舰队司令弗拉基米尔斯基海军中将对战役实行总领导。

  10月31日傍晚,苏军登陆部队开始上船。

由于刮起狂风,第56集团军的登陆兵未能按时上陆。

此后,亚速海区舰队于11月2日夜间运送第56集团军登陆兵在刻赤东北顺利上陆。

该集团军登陆兵在11月12日前肃清了刻赤半岛东北突出部之敌,进抵布尔加纳克及刻赤东北郊,在此转入了防御,一直坚守登陆场至克里米亚战役开始。

然而,与苏军第56集团军在刻赤东北的进展相比,在埃利季根地域登陆的苏军第18集团军却从一开始便陷入了苦战。

这一任务由第18集团军步兵318师及其加强兵力2个海军陆战营担任。

为了登陆,建立了7个艇队和辅助船队(共116艘)、1个掩护队(13艘鱼雷艇)。

登陆编队由新罗西斯克海军基地司令霍洛斯佳科夫海军少将指挥,方面军的火炮和黑海舰队的海岸炮共140门用于保障登陆,舰队航空兵和空军第4集团军的1个强击航空兵师担任航空火力支援。

  上船和登陆运输队的航渡是在复杂的水文气象条件,同时还有水雷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11月1日4时50分,经过20分钟猛烈的炮火准备后,登陆兵第一梯队开始在埃利季根地域上陆。

开始时未遇到敌方的抵抗,但从5时20分起,敌人用探照灯照明了登陆地段,火炮和迫击炮猛烈开火。

加之风暴增大,登陆工具被风浪打散,许多登陆工具进水或被抛到岸上,有的船只按照指挥部的命令返航。

到11月1日,经过顽强战斗,在埃利季根及其以北地域夺取了一个宽约5千米、纵深约2千米的登陆场。

到11月3日,已顺利遣送了9418人上岸,卸下了39门火炮、28门迫击炮、257.2吨弹药和其它物资。

向登陆场增派兵力和提供补给的工作则遇到了更为复杂的情况。

敌人调来了生力军,并于12月初开始了进攻。

埃利季根的登陆部队在被围困的情况下英勇奋战了36个昼夜后,根据指挥部的命令,穿过沼泽,隐蔽地突破了封锁,12月6日夜间,他们挺进到刻赤南郊,于12月8日夺取了米特里达特高地。

有一小群部队成功地穿越了敌人的战斗队形,与夺取刻赤东北方向登陆场的第56集团军的军队会合。

12月7日和9日,为支援埃利季根登陆兵、海军陆战第83旅在刻赤南郊登陆,登陆部队连续几天不断击退敌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但由于对埃利季根的登陆部队无法增援,苏联统帅部于12月10~11日派亚速海区舰队的舰艇将其撤回。

虽然在埃利季根地域没能站稳脚跟,但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的结果还是将很大一部分德军兵力钳制在了刻赤半岛,为日后解放克里米亚半岛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战役态势。

  1944年初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态势

  1944年年初,苏军在南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略基点是:

库罗奇金的第2白俄罗斯方面军沿着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边缘朝西向科韦耳和布勒斯特的方向挺进,与此同时朱可夫的第1乌克兰方面军向南打到德涅斯特河插入曼施坦因的后方地域。

科涅夫的第2乌克兰方面军和马利诺夫斯基的第3乌克兰方面军向西南的雅西和奥德萨这两个平行方向挺进,与此同时托尔布欣的第4乌克兰方面军准备收复克里米亚半岛。

  即将来临的这次进攻并未出乎南方集团军群的意料,希特勒想趁道路泥泞、苏军疲惫的机会赢得一些喘息时间,但是作战部队深知苏军的机动力远远超过他们。

苏联坦克部队与摩托化部队的机械化程度比德军高。

德军摩托化部队离不开公路,而苏联部队使用了大量的美国卡车,能够在所有大部分气象条件下越野作战。

所有的德国部队,无论是摩托化部队还是步兵部队都因摩托化程度不高、铁路线与牵引车不足吃了苦头。

德军在乌克兰的撤退使坦克和机动运输车辆遭到很大损失,这些坦克和机动运输车辆往往是由于缺乏燃料或等待修理无法开动而被遗弃的。

例如笫24装甲师在此期间损失了1958辆各种类型的车辆,占其编制数的50%以上,就像许多其他装甲师一样,该师不得不将其后勤补给与辎重运输队改成农用轻便马车运输队。

  南方集团军群的第8集团军仍驻守在兹韦尼哥罗德卡和乌曼这一广大地区,第1装甲集团军驻守在文尼察附近,第4装甲集团军驻守在杜布诺和帖尔诺波尔地区的左翼侧。

曼施坦因必须作出判断,苏军下一次打击是正面进攻,在文尼察和沃兹涅先斯克两地夺取布格河上的渡口,还是包围其暴露的左翼。

他担心苏军从北部他与布施之间的间隙地实施包围,因此再三请求蔡茨勒派遣部队占领该间隙地。

在此期间,他把所有部队的战斗分界线都向左移动了,因为他认为,苏军包围左翼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布赖特的第3装甲军和巴尔克的第48装甲军被撤到左翼的帖尔诺波尔和普罗斯库罗大地区。

曼施坦因将他自己的司令部转移到利沃夫。

第4装甲集团军接管了罗夫诺地区,然而劳斯仅指挥两个军:

一个是第13军,由2个步兵师组成;另一个是第48装甲军,由2个装甲师组成。

紧靠他的南边,在舍彼托夫卡和文尼察之间,胡贝的第1装甲集团军指挥着第59军以及第3、第24和第46装甲军,共计16个师,其中有6个装甲师。

但是,最终苏军发动的进攻既不是指向左翼,也不是指向中央,而是在整个乌克兰进行的,朱可夫对曼施坦因左翼所实施的猛烈突击落到了力量单薄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头上。

  朱可夫的第1乌克兰方面军拥有6个步兵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以及1个留作预备队的坦克集团军。

3月4日,朱可夫用格列奇科的第1近卫集团军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第60集团军对曼施坦因的左翼发起了进攻。

苏军首战告捷,使德军的笫4装甲集团军以及部署在含波托夫卡附近,隶属第1装甲集团军的第59军几乎全军覆没。

当天,苏军有2个留作预备队的坦克集团军,即雷巴尔科的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和巴丹诺夫的第4坦克集团军加入了战斗。

一周以后,苏联进攻部队插到德军后方的切尔尼奥斯特罗夫地区,在此地遭到布赖特第3装甲军和巴尔克的第48装甲军的反突击,进攻暂时受阻。

3月5日,科涅夫的第2乌克兰方面军从韦勒第8集团军左翼、第1装甲集团军以南的兹韦尼哥罗德卡攻打到乌曼。

它的主攻部队为斯米尔诺夫的第4近卫集团军、特罗费缅科的第27集团军与科罗捷耶夫的第52集团军,以及波格丹诺夫的第2坦克集团军、罗特米斯特罗夫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与克拉夫钦科的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

然而,这些坦克集团军充其量总共只有650辆坦克与自行火炮。

在科涅夫进攻方向上的5个德军第7军所属步兵师很快被击溃。

3月10日,苏军在攻打布格河与德涅斯特河的途中拿下了乌曼。

东边的马利诺夫斯基第3乌克兰方面军所属部队已开始在洪水奔流的印古耳河对岸建立了桥头堡,对克莱斯特施加了强大的压力。

  此时,强大的胡贝第1装甲集团车已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面临着被包围的威胁。

科涅夫方面军在它右翼侧掠过向西南直指罗马尼亚,朱可夫方面军负责包围它的左翼。

3月21日,第1乌克兰方面军卡图科夫的第1坦克集团军在切尔尼奥斯特罗夫附近又开始进攻,3天后抵达德涅斯特河畔的扎列斯基,随后渡河逼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附近普鲁特河上的科罗姆纳。

它的友邻部队即列柳申科的第4坦克集团军攻克了胡贝后方的卡缅涅次波多尔斯基,但该集团军拥有的坦克据说当时减到了60辆。

在这期间,科涅夫第2乌克兰方面军所属的日马琴科第40集团军从南面包围胡贝的右翼。

到3月28日,胡贝的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被合围,东南部的科涅夫方面军在宽大正面上进攻,未遇到任何抵抗就到达布格河。

该方面军强渡布格河,然后继续猛进,于两天后渡过德涅斯特河。

3月26日,第2乌克兰方面军到达普鲁特河,控制了正面。

一周之后,利涅夫长驱直入罗马尼亚,远抵帕希卡尼。

南乌克兰的韦勒第8集团军和克莱斯特A集团军群由于苏军插到它们的后方进行大纵深的包围,面临被歼灭的威胁。

  此时,克莱斯特已危在旦夕,在黑海沿岸的A集团军群由下述部队组成:

克里米亚半岛上的第17集团军、主力在外德涅斯特地区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以及霍第6集团军。

第3乌克兰方面军于2月5日夺取了尼科波尔以西的阿波斯托洛沃。

两天后,尼科波尔以及德军在第聂伯河左岸的其他阵地均落到了第4乌克兰方面军的手中。

2月22日,马利诺夫斯基占领了克里沃罗格,迫使德军第6集团军退到印古耳河一线。

3月初,第3乌克兰方面军在克里沃罗格以南渡过那条洪水暴涨的河流,在对岸占领了桥头堡,准备从正面牵制第6集团军,并利用装甲部队通过A集团军群后方的新布格实施主攻,迂回到尼古拉耶夫以东的黑海沿岸。

实施这次迂回的部队是崔可夫的第8近卫集团军、格拉戈列夫的第46集团军和一个骑兵机械化集群。

加根的第57集团军、沙罗欣的第37集团军、什列明的第6集团军、卢钦斯基的第28集团军以及茨维塔耶夫的第5突击集团军负责从正面将克莱斯特的部队牵制在印古耳河一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