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68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docx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单多

第一章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导论

一、单选

1、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是一门(D)。

A、经济科学

B、管理科学

C、行为科学

D、社会科学

2、人口与人力资源问题是一种极其复杂的(C)。

A、政治问题

B、经济问题

C、社会问题

D、学科问题

3、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基础科学是(A)。

A、经济科学

B、劳动经济科学

C、人口科学

D、组织行为科学

4、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是(A)。

A、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

B、人口与人力资源的经济现象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领域

D、人口与人力资源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5、下列属于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特点的是(D)。

A、理论性

B、创造性

C、可用性

D、阶级性

6、特殊的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是一般的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在特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产生并发挥作用的(C)。

A、具体内容

B、具体方式

C、特殊形态

D、特殊属性

7、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产生的条件是(B)。

A、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B、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C、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D、一定的人口与人力资源状况

8、学习人口与人力资源理论的根本方法是(A)。

A、联系和发展的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科学的抽象的方法

D、继承与借鉴相统一的方法

第二章人口的基本概述

1、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B)。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主观能动性

D、生产力第一要素

2、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基础是(A)。

A、生物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然环境

D、人的群体生活

3、人口的本质是(B)。

A、一种生物现象

B、一种社会现象

C、一种自然现象

D、一种社会生产方式

4、动物的个体相互关系是(D)。

A、自然形成的群体关系

B、人类影响力的群体关系

C、交配关系

D、纯粹生物性的关系

5、古猿人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产生人类的标志(B)。

A、产生语言交流

B、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C、群体生活

D、建立生产关系

6、人类增殖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C)。

A、生物学上繁殖下一代的规律

B、人类型婚姻家庭制度

C、人类所生活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影响下的一切社会经济制度

D、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7、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A)。

A、基础

B、原因

C、条件

D、因素

8、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人是自然界的(C)。

A、第一资源

B、主体

C、支配者

D、被支配者

9、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D)。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劳动者

10、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C)。

A、一定的物质条件

B、一定的生产方式

C、一定数量的人口

D、一定的自然环境

1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分工的(D)。

A、基本要素

B、物质主体

C、基本动力

D、物质前提

12、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表现为(D)。

A、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

B、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

C、始终起着促进或延缓作用

D、有时起着促进或延缓作用

13、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最核心的内容是(D)。

A、“自然法则”

B、两个级数的论断

C、减少人口的“积极抑制”和“预防抑制“

D、人口波动规律理论

14、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B)。

A、主导性作用

B、决定性作用

C、间歇性作用

D、连续性作用

15、物质资料生产的特点是(D)。

A、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统一

B、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统一

C、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6、人类自身生产的特点是(D)。

A、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

B、生产活动与生产活动的统一

C、生产者与生育者的统一

D、生产者、消费者与生育者的统一

17、“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是(C)。

A、人类自身生产影响物质资料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必须与人类自身生产相适应

C、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

D、物质资料生产必然促进人类自身生产

18、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种生产“互相适应是通过(B)。

A、指令计划而实现

B、计划调整而实现

C、提倡晚婚晚育而实现

D、限制人口增长而实现

第三章人口发展与人口结构

1、人口范畴是一个(B)。

A、阶级性范畴

B、历史性范畴

C、社会性范畴

D、经济性范畴

2、据不完全估计,公元前全球人口不超过(A)。

A、2000万人

B、2500万人

C、3000万人

D、3500万人

3、联合国根据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确定世界“60亿人口日”的时间为(B)。

A、1998年10月12日

B、1999年10月12日

C、2000年10月12日

D、2001年10月12日

4、当前世界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是,发达国家(A)。

A、老年组人口比重较高

B、老年组人口比重较低

C、青壮年组人口比重较高

D、少年组人口比重较高

5、少年人口比重在40%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5%以下、老少比重在(C)。

A、5%以下者为年轻型人口

B、10%以下者为年轻型人口

C、15%以下者为年轻型人口

D、20%以下者为年轻型人口

6、少年人口比重在30%-40%,老年人口比重在5%-10%,老少比重在(D)。

A、5%-10%以下者为成年型人口

B、10%-15%以下者为成年型人口

C、15%-25%以下者为成年型人口

D、15%-30%以下者为成年型人口

7、少年人口比重在30%以下,老年人口比重在10%以上,老少比重在(D)。

A、10%以上者为老年型人口

B、20%以上者为老年型人口

C、25%以上者为老年型人口

D、30%以上者为老年型人口

8、世界人口的性别构成,一般而言,在低年组中通常是(C)。

A、男女相等

B、男女基本平衡

C、男多于女

D、女多于男

9、目前世界上约有(B)。

A、1000多个不同的民族

B、2000多个不同的民族

C、3000多个不同的民族

D、4000多个不同的民族

10、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全世界人口居住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近(C)。

A、60%

B、70%

C、80%

D、90%

1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人类居住有文物可查的历史有(B)。

A、3000年之久

B、4000年之久

C、5000年之久

D、6000年之久

12、中国人口在历史上就已达到相当规模,据史书记载,在公元2年就有近6000万人口的规模,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C)。

A、1/4

B、1/5

C、1/6

D、1/7

13、从总的趋势来看,中国人口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总是(A)。

A、不断增加

B、低增长

C、时快时慢

D、时增时减

14、旧中国溺女婴风盛行的主要原因是(D)。

A、文化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

B、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

C、人口再生产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

D、“重男轻女“的旧伦理观念的影响

15、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陆人口为(C)。

A、11.34亿人

B、12.5亿人

C、12.6亿人

D、12.9亿人

16、以女性人口数为100去计算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称为人口的(D)。

A、百分比

B、性别结构

C、性比例

D、性别比

17、人口的社会结构是根据人口的(C)。

A、自然特征来划分的

B、地域特征来划分的

C、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的

D、社会经济制度特征来划分的

18、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关键是(B)。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D、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四章人口的自然变动

1、人口再生产的自然基础是(A)。

A、人口自然变动

B、人口的出生

C、人口的死亡

D、人口的规模

2、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就称为(B)。

A、人口生育率

B、人口出生率

C、人口增长率

D、总和生育率

3、国际上通用的育龄妇女的年龄界限为(B)。

A、16-49岁

B、15-49岁

C、16-50岁

D、15-50岁

4、如果总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死亡人口增长速度,即使死亡人口数量增加了,人口死亡率也有可能(C)。

A、上升

B、不升不降

C、下降

D、有升有降

5、能反映社会经济是否发达、医疗卫生和文化水平高低、生活质量好差的具有标志性的死亡率是(D)。

A、性别死后率

B、年龄死后率

C、职业死后率

D、婴儿死后率

6、造成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D)。

A、战争

B、自然灾害

C、各种意外事故

D、各种疾病

7、母亲文化水平与婴儿死亡率成(C)。

A、正相关关系

B、正比例关系

C、负相关关系

D、反比例关系

8、人口的自然增长是人口出生与死亡两个相反的运动过程的(B)。

A、综合模式

B、综合表现

C、增长类型

D、发展趋势

9、人口的低出生、低死亡,必然是(B)。

A、高自然增长

B、低自然增长

C、零自然增长

D、负自然增长

10、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直接要素是(D)。

A、政策因素

B、婚姻因素

C、文化教育因素

D、出生与死亡

11、新中国成立起至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属于(B)。

A、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型

B、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型

C、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型的后期

D、正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型转变

12、人口规律在本质上属于(D)。

A、普遍规律

B、特殊规律

C、自然规律

D、社会规律

13、资本主义社会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是(B)。

A、人口发展无政府状态规律

B、相对过剩人口规律

C、人口生产及其类型转变规律

D、人口三次产业结构转变规律

14、社会主义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的基础是(C)。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B、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C、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五章人口与经济发展及教育

1、下列观点不符合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辩证关系的是(B)。

A、人口与经济发展之中存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B、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C、人口对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D、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决定人口存在和增殖的基础是(C)。

A、自然规律

B、社会规律

C、社会经济条件

D、客观环境

3、下面观点不符合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方向与水平的作用的是(D)。

A、人口变动既能促进也能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

B、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C、人口是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

D、人口是生产者、消费者、生育者的对立

4、在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各种社会经济条件中,最为关键的条件是(A)

A、社会生力水平和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B、社会经济制度

C、人口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D、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5、从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同经济的发达程度的关系是(C)。

A、等比例关系

B、正比关系

C、反比关系

D、正方向关系

6、人口的生育率、死亡率与人口的经济地位、收入和生活水平呈现的关系是(D)

A、正比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正相关关系

D、负相关关系

7、社会经济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动起着决定性影响,下列不属于此观点的是(D)。

A、社会经济决定人口社会结构的性质与内容

B、社会经济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变动与发展趋势

C、社会经济制度改革是人口社会结构变动最重要的原因

D、人口社会结构变动一般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变动

8、人均国民收入与人口数量成(A)。

A、负相关变动

B、正相关变动

C、等比例变动

D、反比例变动

9、下列各项指标不属于狭义人口质量衡量指标的是(B)。

A、人口与劳动力特征

B、人口生育率

C、就业与失业水平

D、人口生活质量

第六章人力资源概述

1、人口资源是指(B)。

A、总人口

B、劳动适龄人口

C、求业人口

D、就业人口

2、人力资本含量成为衡量人力资源质量层次的(A)。

A、内在决定因素

B、外决定因素

C、重要条件

D、标志

3、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区别主要是(B)。

A、数量上的差别

B、质量上的差别

C、结构上的差别

D、比例上的差别

4、人力资本指的是(D)。

A、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B、人口的劳动能力

C、人的质量层次

D、人的素质和技能

5、企业人力资源的突出特征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C)。

A、所有权

B、开发权

C、使用权

D、分配权

6、人的能力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C)。

A、目的性

B、主动性

C、创造性

D、再生性

7、知识能否转化为经济价值,取决于(A)。

A、知识生产力的转化率

B、劳动者掌握知识水平的高低

C、人的主观能动性

D、尊重知识的客观环境

8、从知识转化经济价值过程来看,人力资源成为知识实现经济价值的(C)。

A、主体

B、客体

C、载体

D、基础

9、在知识经济下,经济发展主要消耗的是(C)。

A、物质资源

B、资本资源

C、人力资源

D、信息资源

10、人力资源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B)。

A、主要内容

B、基本前提

C、物质条件

D、基本载体

第七章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1、劳动年龄的规定通常由一个国家的(C)。

A、人口规模来确定

B、劳动适龄人口规模来确定

C、劳动法规来规定

D、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

2、根据我国现行制度规定,我国男性劳动力的劳动年龄界限为(A)。

A、16-60岁

B、16-55岁

C、15-60岁

D、15-65岁

3、根据我国现行制度规定,我国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年龄界限为(B)。

A、16-60岁

B、16-55岁

C、15-60岁

D、15-65岁

4、按联合国通用人口分类标准,老年人口界定范围是(C)。

A、55周岁以上

B、60周岁以上

C、65周岁以上

D、70周岁以上

5、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的替代性(A)。

A、较强

B、同程度

C、较差

D、为零

6、人力资源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归根到底是(B)。

A、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

B、由社会生产方式状况及其发展决定的

C、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由社会智力投资水平决定的

7、下列属于人力资源质量自然属性的是(A)。

A、身体素质

B、思想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劳动技能素质

8、下列属于人的思想素质的是(D)。

A、知能

B、知识

C、技能

D、传统习惯

9、下列属于现实的人力资源的是(A)。

A、失业人口

B、在学人口

C、军队服役人口

D、自愿失业者

10、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基础工程是(D)。

A、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B、创造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C、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

D、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八章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构成

1、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共同手段是(A)。

A、教育

B、竞争

C、高薪

D、人才开发战略

2、以现代科技经济为主导的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B)。

A、以初中为起点

B、以高中为起点

C、以大专为起点

D、以本科为起点

3、人力资源自然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C)。

A、教育水平

B、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人口结构

4、根据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的人力资源构成是(D)。

A、地域构成

B、文化构成

C、自然构成

D、社会构成

5、根据人力资源的自然特征来划分的人力资源构成是(C)。

A、社会构成

B、文化构成

C、自然构成

D、地域构成

6、根据人力资源的地域特征来划分的人力资源构成是(B)。

A、社会构成

B、地域构成

C、自然构成

D、文化构成

7、人力资源的地域构成的变动,实质上取决于(D)。

A、地理环境

B、人文环境及其变动

C、传统习惯

D、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8、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一般理论基础是(C)。

A、资本分配理论

B、市场价格调节理论

C、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D、知识资本理论

9、下列属于人力资源个人价值的计量方法的是(C)。

A、非购买商誉法

B、经济价值法

C、随机报酬法

D、绩效评价法

10、下列属于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是(D)。

A、非购买商誉法

B、随机报酬法

C、经济价值法

D、工作态度测定法

第九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C)。

A、提高素质

B、增强人力资本

C、被社会利用

D、提高竞争力

2、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主要不是利用(B)。

A、劳动者的智力

B、劳动者的体力

C、劳动者的专业知识

D、劳动者的专业技能

3、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级层次开发是(A)。

A、政府开发

B、用人单位开发

C、人力自身开发

D、劳动开发

4、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二级层次开发是(B)。

A、政府开发

B、用人单位开发

C、人力自身开发

D、劳动开发

5、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三级层次开发是(C)。

A、政府开发

B、用人单位开发

C、人力自身开发

D、劳动开发

6、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学习、系统、效绩和经济学这四种理论的关系中,学习是人力资源开发的(D)。

A、目的

B、机制

C、途径

D、手段

7、“生存动力论”是生存动力开发的理论之一,它是由(B)提出来的。

A、傅立叶

B、哈伯德

C、恩格斯

D、圣西门

8、“情欲引力论”是生存动力开发的理论之一,这是由(A)提出来的。

A、傅立叶

B、哈伯德

C、恩格斯

D、圣西门

9、“动力的动力论”是生存动力开发的理论之一,这是由(C)提出来的。

A、傅立叶

B、哈伯德

C、恩格斯

D、圣西门

第十章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1、人力资本具有的特点是(B)。

A、收入递减

B、收入递增

C、收入无限性

D、收入有限性

2、人类迈入21世纪,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D)。

A、增值性资源

B、再生性资源

C、创新性资源

D、战略性资源

3、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现在全球的财富是由人力资源组成的占(B)。

A、54%

B、64%

C、74%

D、84%

4、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企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D)。

A、迎接挑战和把握机遇上

B、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上

C、采取新技术和产品创新上

D、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上

5、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的前提是(B)。

A、加强管理和合理配置

B、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质量提高

C、有效的激励机制

D、良好的人文环境

6、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A)。

A、倍数效应

B、主导效应

C、主体效应

D、缓解效应

7、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关键是(B)。

A、通过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B、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C、通过有效激励,提高积极性

D、通过合理配置,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8、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的研究表明,员工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可发挥其能力的(D)。

A、30%-40%

B、50%-60%

C、60%-70%

D、80%-90%

多选

第一章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导论

1、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是(ACD)。

A、以经济科学作为基础的社会科学。

B、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

C、以具有极其复杂内容的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为研究对象

D、揭示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E、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2、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特点有(AD)。

A、阶级性

B、规律性

C、社会性

D、实践性

E、操作性

3、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主要取决于如下方面(BD)。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对规律的认知程度

C、社会经济条件

D、阶级背景

E、规律与人们利益的一致性

4、人口与人力资源的一般规律有(ABCDE)。

A、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规律

B、人口再生产及其类型转变的规律

C、人口素质与构成趋向进步和优化的规律

D、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基本规律

E、劳动人口职业构成变动的规律

5、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ABCD)

A、联系和发展的方法

B、科学的抽象的方法

C、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

D、继承与借鉴相统一的方法

E、唯物辩证法

第二章人口的基本概述

1、人口是(ABCDE)。

A、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B、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

C、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

D、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

E、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下列属于人口的社会属性的是(BCD)。

A、性别属性

B、社会组织

C、社会文化

D、与他人建立关系

E、与自然发生关系

3、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共同点是(ACD)。

A、都是由自然界提供食物、住所等生存条件

B、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

C、都是群体生活,都存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D、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都受环境的影响

E、都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

4、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根本区别在于(ABCD)。

A、通过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积极地、主动地改造自然

B、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制度

C、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D、决定因素主要是人类所生活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影响下的一切社会经济制度

E、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

5、人口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ABCE)。

A、全部人类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

B、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C、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消费者

D、决定着物质资料的生产

E、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DE)。

A、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始终推动社会的发展

C、最终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D、有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E、有时延缓社会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是(ABCDE)。

A、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揭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本质

C、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D、马克思主义人口与人力资源理论的基本观点

E、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8、“两种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ABDE)。

A、相互依存

B、相互渗透

C、相互对立

D、相互制约

E、相互影响

9、“两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有(BCDE)。

A、人口增长的数量与物质资料生产增长的数量之间的比例

B、社会劳动者人数增长与社会生产资料数量增长之间的比例

C、社会总人口的增长与社会消费资料增长之间的比例

D、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

E、人口质量的提高速度与人口投资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

第三章人口发展与人口结构

1、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条件是(ABCD)。

A、共同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