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2349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每一次能源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随着人类使用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数量越来越多,能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2.有机物经济(organiceconomy)

 

3.《吉尔加美什史诗》(EpicofGilgamesh)

古代巴比伦史诗,起源于苏美尔时代,经长时间口耳相传,与古巴比伦时搜集、整理、编订而成,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史诗。

发现于亚述古都尼尼微的巴尼拔图书馆,用楔形文字分别刻在12块泥板上,共3000多行,是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流传在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精华的汇集。

史诗反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两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探求;

宇宙运行规律与人的生命规律的关系等内容。

因此,从能源社会学的额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的解读吉尔伽美什史诗:

它是最早将因森林严重破坏,而使下游地区淤塞以致沙漠化的过程落入文字的故事。

公元前612年古城尼尼微毁于战火,刻有史诗的泥板被埋入地下。

1872年,英国人乔治·

史密斯从尼尼微宫殿遗址出土的泥板残片中,发现了史诗的第11块泥板,以后相继发现,共计12块。

4.玛雅文明(Maya_civilization)

古代美洲印第安人三个文明中心之一,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繁荣于公元前1000年,现在他们留下的遗址,大都为公元300年之后所建,这时该文明达到了鼎盛,其居住地区遍及今天的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和洪都拉斯,建有100多个大小城市,估计人口可能达到500万。

该文明特点有:

玛雅人的城市相当宏大,城市中心一般是宏伟的广场和巍峨的金字塔庙坛,庙坛的两边是巨大的宫殿和庙宇。

玛雅是农业国家,十分重视观察天文,注重历法。

他们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一种精确的太阳历,每月20天,每年18个月,外加5天宗教禁忌日,一年刚好365天。

玛雅人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共有800多个象形符号,3万多个词汇,这些文字刻在石碑、庙宇墙壁如金字塔的石阶上,还有的雕在玉器和贝壳上或写在鹿皮或树皮上。

玛雅人的数学十分发达,最早使用“0”,比欧洲人早约10个世纪。

他们的农业相当发达,以玉米为主食,所以又称为“玉米文明”。

1980年6月2日,美国的宇航探测系统通过茂密的森林发现了古代玛雅人修建的排水沟体系。

这样一个伟大文明,却在公元9-10世纪突然消失了,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人们主要有以下几种猜测:

连年干旱(目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一种看法,由于当地连年发生旱灾,摧毁了古文明赖以生存的农业。

玛雅人又没有打井筑渠的水利知识,在河流湖泊干涸断流之后,农业的歉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巨大的城市文明最终分崩离析,解体成中美洲丛林中若干支印第安部落。

)、砍伐森林(玛雅人有复杂的宗教体系,城市都是以宏伟巨大的金字塔和神庙为核心,在兴建金字塔和神庙时,玛雅人习惯于用白石灰来粉刷外墙。

烧制石灰需要大量木柴,玛雅人便开始砍伐森林。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金字塔修建得日益增高,对木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最后,大片森林被砍伐殆尽,当地的环境也逐渐恶化,干旱自然不可避免。

)、太阳周期说活动增强、人口爆炸(玛雅人居住的地区本身就不大,它所营造的居住城却在如此狭小的面积上,人口无节制的繁殖,兴盛时期曾达到数百万人口。

这样大的一个群体在当时那个年代,应该看成是个重大的社会负担。

当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时,他们的头领必然会做出一定的决断,从而导致大规模、闪电般的浪潮。

玛雅的石造城市在一夜之间成了孤城。

)、粮食不足(选择居住地区,就忽视了农业的生产条件。

所处的土地不肥沃,不适宜种植作物。

而且所获取的数量肯定满足不了人口增加的需求,数以万计人长期解决不了人们的饮食问题,必然对社会形成一种危机。

从而导致了玛雅人的大动迁,由于人去楼空,从而造成了玛雅人居住地区的衰败。

)、能源匮乏等。

玛雅人却创造的高度文明,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5.克霍基亚(Cahokia)

大约在公元1100年,北美曾存在的一个在以今天的圣路易斯为中心的印第安人部落,是一座有城墙的城市。

城市有房屋、仓库、作坊、广场和花园,四周是精耕细作的农田,种有玉米、南瓜及其他庄稼。

据美国历史学家说,克霍基亚在鼎盛时期曾通知着几百平方英里的疆土,人口达到约10万。

这是当时墨西哥以北新世界最大的帝国。

但克霍基亚至少有一个弱点:

燃料。

最早的时候,他们可能开发了一种获取燃料的系统;

从周边的森林获得木材,然后通过河流和沼泽网络运到城市,用于生火做饭、取暖和制作陶器,并且提供建筑材料。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随着克霍基亚的发展,人口的过度增长,他们的燃料需求也在发展。

伐木的小组不得不走到更远的地方伐木,直到最后伐木的地方远得去不了了。

再加上没有煤、石油等新型原料的支撑,到公元1250年,克霍基亚这个帝国已经逐渐堙没。

他们成了北美能源危机的第一个牺牲品。

6.亚伯拉罕·

达比第一(AbrahamDarbyI)

1709年,英国从事炼铁业的达比家族,被称为亚伯拉罕·

达比一世(AbrabamDarby,达比家族的祖父)的人,在希罗普郡的科尔布鲁克戴尔,成功地用煤焦炭炼出了合格的生铁。

7.纽科门(ThomasNewcomen)

纽科门(Newcomen,Thomas)是英国工程师,蒸汽机发明人之一。

他发明的常压蒸汽机是瓦特蒸汽机的前身。

纽科门幼年仅受过初等教育,少年时代做过锻工。

17世纪80年代同卡利合伙经营铁器,后来共同研制蒸汽机,并于1705年取得“冷凝进入活塞下部的蒸汽和把活塞与连杆联接以产生运动”的专利权。

此后,纽科门继续改进蒸汽机,于1712年首次制成可供实用的大气式蒸汽机,被称为纽科门蒸汽机。

这台蒸汽机的汽缸活塞直径为30.48厘米,每分钟往复12次,功率为5.5马力。

但热效率低,燃料消耗量大,仅适用于煤矿等燃料充足的地方。

纽科门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了60多年,在瓦特完善蒸汽机的发明后很长时间还在使用。

纽科门蒸汽机是第一个实用的蒸汽机。

他为后来蒸汽机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8.埃德温•德雷克(EdwinDrake)

德雷克世界石油工业的先驱者,也被奉为“石油工业之父”,被认为开启了石油时代的大门。

德雷克(1819~1880年)诞生在纽约格林维尔。

1859年德雷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附近挖掘了第一口油井,井深21m,同年8月27日获得油气流,他从井口铺设9km长、直径为2英寸的管道输往泰特斯维尔,这口井被美国称为“世界第一口现代油井”。

因此,美国把1859年定为美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年份。

1859年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开始生产,并首次使用铁制管道。

此后德雷克的生产井发展到24口。

1860年生产出原油9×

104t,1862年生产原油达279×

104t。

当时在内燃机发明之前,石油主要用于生产煤油和灯油。

石油为许多国家和个人创造了丰厚的财富,但是德雷克晚年却穷困潦倒,1876年他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州的养老金,一直领取到逝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伯利恒。

二、以近代英国为例,说明其能源变革的背景、大致过程和意义。

(第二讲)

1、革命背景

18世纪上半叶,英国经济开始发展,最终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工业革命造成人类历史的重大变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巨大增长,而且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动。

在能源方面,早在16世纪,英国的木材已大量短缺,煤正式成为第一燃料,伦敦也因此因为煤烟与雾的裹挟而大大闻名,以木材为主要能源的农业时代即将过去,煤作为主要燃料引领着英国工业时代的到来。

英国工业革命的两个重要标志蒸汽机和铁路都是为了迎合煤工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而且这二者都离不开煤。

从日常燃料,用煤来取暖和做饭,到以煤为能量驱动火车的出现,而火车的发明也是为了运煤。

有了煤,民生工业也得到了发展,蒸汽机和火车的发明,锻造金属和金属加工业也广泛地使用了煤,炼铁业的长足进步,工业革命才成为可能。

2、大致过程:

(1)动力方面的变革过程

从人们最初使用自然力,如水力、风力等,到后来煤作为能源得到广泛使用后发明蒸汽机,人类动力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蒸汽发动机就好比工业革命跳动的心脏,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项发明,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从而也带动了纺织业和交通领域的变革。

(2)交通领域的变革过程

由于煤的使用和蒸汽机的改良,最早使用燃煤蒸汽动力的燃煤蒸汽机车出现,成为了交通领域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也成为世界得以广泛沟通的重要因素。

3、意义:

(1)英国的工业规模过大了,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

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工业革命的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2)工业革命对19世纪的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

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

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3)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4)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

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

(5)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国家人口的增长。

(6)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和人口分布状态。

(7)加快了英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三、论述石油与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变迁(从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交通运输、服饰革命、家居革命、旅行时代到来诸方面论述)。

里格力

最初灯油时代

(1)石油工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变革

①汽车的大量生产和使用

1893年亨利•福特发明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汽车开始大量生产,人们进入汽车时代。

流水作业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

福特采用大量生产方式,改善T型汽车,同时降低价格,也因此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1916美国汽车销量首度突破100万辆,1920年再度建立超越200万辆的新里程碑。

1926年,美国生产了430.1万辆汽车。

192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达到了535.8万辆,二战后1953年达到570万辆。

1945年,美国登记的私人小汽车为2550万辆,到1960年美国五分之四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工业大国。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908年成立)不仅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跨国集团(通用1993财政年度销售额为1336亿美元,约等于同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

它消耗了美国10%以上的钢铁、25%以上的橡胶),直到今天仍没有第二家汽车公司可以取代它的霸主位置。

汽车时代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汽车在1920年代末创造了35万个工作机会,而且汽车汽车行业工人工资上涨相当快。

此外还在销售、修理、加油方面创造就业机会。

汽车工业又带动了钢铁、玻璃、橡胶和其他行业的发展,而且造成硬质路面的大发展。

1910年前不常见和不体面的分期付款,1920年代首先在汽车销售中普遍采用,此后扩大到其他消费品部门。

②航空时代的来临

1903年,莱特兄弟驾驶使用汽油动力的飞机上天;

1909年,实现了跨越了多佛尔海峡的飞行;

1910年,德国第一次用飞行器载客;

一战促进了飞机的设计和制造。

1918年5月,美国在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之间开辟了邮政航线,同年8月,英法在伦敦—巴黎之间开辟了定期航空运输航线。

二战中又出现了喷气式飞机和直升飞机。

交通变革影响:

①大城市人口向郊区流动的趋势(郊区化)

1920年,美国基本实现城市化,交通革命促使城市化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向西推进。

城市内部空间向多中心结构发展,市区中心根据功能划分为金融、零售、法律以及其它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居住区向外发展。

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郊区化开始出现。

1870年代后欧美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长,城市内部的人口也剧烈增长。

到1946年,各国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的百分比,英国和荷兰为70%,法国为33%。

美国经历了比欧洲更迅猛的城市化过程,从1800年到189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11倍,而城市人口增加了81倍。

更突出的是大都市的兴起,到1900年,美国有6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其中3个更是达到100万以上,其中纽约达350万。

城市化的动力(特别是初期)是工业化,制造业附着于城市。

但大都市的产品越来越集中于贸易、运输、行政管理、法律诉讼、教育、娱乐与保健等。

城市化经历一段时期后,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接踵而来。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时期(1920年至今)。

以二战为界,这一时期可分为两阶段,即郊区化开始(1920年—1945年)和郊区化加速阶段(1945年至今)。

在20年代以前,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

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5.5%和26.7%,分别高于郊区的27.6%和22.4%,这说明美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

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23.3%,而郊区为34.2%,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

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人口以及产业郊区化趋势并不很明显。

这一时期郊区化的特征表现为以下方面:

城市人口密度下降明显。

平均人口密度由1950年的6536人/平方英里,减少,到1990年的3783人/平方英里。

从人口和就业岗位的比例变化看,1950年到1990年,城区人口比例以及就业岗位比例一直下降,而郊区人口以及就业比例却持续上升,这反映了人口郊区化以及产业郊区化的趋势。

从都市区的数量以及人口分布变化看,1940年,美国有138个都市区,占美国人口的51%。

但在1990年,美国都市区的数量上升到335个,其人口份额升至77.5%。

可见,郊区化加速导致都市区数量以及规模不断扩大,郊区化过程与都市区化过程是一致的。

这一阶段美国郊区化加速的原因:

一是汽车的普及,促进了人口的郊区化。

据统计,早在1930年,美国就已拥有汽车2700万辆,达到每千人拥有211辆汽车;

二战后,汽车量逐年上升,由1960年的6200万辆上升到1990年的15700万辆,每千人拥有的汽车量增加至631辆。

自汽车普及后,城市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展至郊区,郊区逐渐成为就业和商业发展的次级中心。

二是交通运输技术改善,促进工业区位向郊区转移。

二战后,由于公路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州际公路网的全面发展,使得卡车的运输成本相对于马车以及火车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公路运输使得工业区位选择范围大为扩展。

三是联邦政府实施了有利于郊区化的政策。

比较显著的是州际高速公路计划和住房贷款政策。

在此政策作用下,环城公路周边的廉价农地成为建设郊区住宅、商场、工业园和停车场的理想地段,促使城市中心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

②美国州际公路网的建成

在二战以前,美国尚未形成使国家更紧密相连的大规模公路网。

二战结束后,国家经济蓬勃。

从1945年到1955年,美国公路上的汽车和卡车数量翻了一番。

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达拉斯、迈阿密和休斯敦等城市地区,交通堵塞。

1950年,据美国商会报告,新英格兰地区40%的旅程时间浪费在堵车中。

此时国家公路承受的压力是二战前的八倍。

德怀特·

艾森豪威尔(DwightD.Eisenhower)总统于1954年8月任命原陆军上将卢修斯·

克莱(LuciusD.Clay)领导一个委员会,就如何为州际高速公路系统集资提出建议。

1956年初,参众两院协调委员会正式命名国家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NationalSystemofInterstateandDefenseHighways)。

1956年,国会和总统正式责成美国公路局以及州政府公路部门的工程师建造4万1千英里新公路系统。

到1980年末,密集的高速公路网承载起全国20%以上的车流量,49%的卡车和大型货运机车使用州际高速公路。

建造州际高速公路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水泥纽带加速了千百万美国人从市中心向郊区的迁移。

到1970年代,美国已经变成一个“郊区化国家”。

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高速公路系统(连同战后电视普及、公立学校和原有公路网)也极大促进了2亿9千万人在经济和社会观上的互动沟通。

口音、饮食习惯和风俗传统具有的区域分界日渐淡化,全国同化趋势上升。

另一个具有几乎同等影响力的结果是,州际高速公路使卡车运输在竞争中战胜了全国铁路货运,将食品、家具、冰箱等各种物资及时送到目的地。

③“汽车文明”、“汽车时代”的某些特征

一个美国社会学家说:

“没有汽车的出现,就不会有现代的美国。

”没有汽车之前,西部牛仔骑着骏马奔驰在中西部草原的英雄气概征服了世界;

有了汽车之后,一个人和一辆车,成就了“轮子上的国家”。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高速公路体系,总里程超过12万公里,纵横东西南北,宽敞畅通。

据有关统计,美国有23%的家庭拥有3辆汽车,其余大部分家庭为两辆汽车,基本上是成年人每人1辆车。

可以说,美国人的生活时刻也离不开汽车,因此就形成了美国社会独特的汽车文化。

从遍布美国的无数家汽车旅馆、汽车影戏院、汽车银行、汽车饭馆、汽车教堂等等来看,美国的汽车文化名至实归是独树一帜的。

自驾车旅游。

自驾车旅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的美国,被视为一种充满个性的旅游方式。

如今,它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最重要的旅游方式之一。

每年的12月底到1月中旬,是美国人一年里最重要的外出旅游度假时间,全美汽车协会估计至少有5000万美国人选择自驾车外出旅游,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更占到出游人数的一半以上。

成年生活从驾车开始。

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公民年满16岁就可以考驾照。

因此,当子女年满16岁,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他们去考取驾照,从此父母获得“解放”,孩子也开始了伴随终生的生活方式———驾车。

生活方式与汽车紧密联系正因为私人拥有汽车多,所以除个别大城市外,美国的公共交通系统并不发达,出行大多要靠自己。

驾车去购物和消费。

美国的商业设施和服务场所一般会集中远离市中心的几条交通要道交汇处,形成规模不等的园区,集中了购物中心、超市、各种餐厅以及其他服务设施,居民会从四面八方开车到这里来消费。

对于工作繁忙的群体,他们一般会在周末开车到这些商业区,一次备齐一周需要的物品。

加油站。

美国加油站行业没有垄断,且因市场需求巨大,加油站随处可见,连锁经营品牌也很多。

每家加油站油价都会有所差异,并根据国际市场的油价变化每天浮动。

汽车修理和汽车商品。

作为诞生在美国加州的一种酒店形式,汽车旅馆——motel,由“汽车(motor)”和“旅馆(hotel)”两词拼合而成。

其诞生地是洛杉矶北面的圣路易斯-奥比斯波(SanLuisObispo)。

沿着101国道,人们可以看到一幢残破不堪的西班牙式大砖房,那就是全球首家汽车旅馆。

旅馆由一些毗邻停车位的客房组成。

汽车旅馆在镇和镇之间都会见到,多数都是自助的,一般都是两层,停车都很方便

(2)石油工业的发展与服饰革命

美国杜邦公司1938年10月27日正式宣布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聚酰胺66诞生了,并将这种合成纤维命名为尼龙(Nylon)。

尼龙后来在英语中成了“从煤、空气、水或其他物质合成的,具有耐磨性、类似蛋白质化学结构的所有聚酰胺的总称”。

目前世界上尼龙纤维的年产量已达数百万吨,尼龙以其高强度、耐磨等独特优越的性能,在民用和工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40年,英国人T.R.Whinfield发明涤纶纤维(的确凉)。

1944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腈纶纤维(人造羊毛)。

1955年,意大利人纳塔氏发明丙纶纤维。

服饰面料的进步和意义:

60年代石油化工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合成纤维工业的发展,合成纤维产量于1962年超过羊毛产量,1967年又超过人造纤维产量,在化学纤维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仅次于棉的主要纺织原料。

石油化工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服饰生理需求,也满足了人们对服饰舒适、靓丽的追求;

石油化工的发展,还是促成服装生产工业化和时装大众化的重要因素。

服饰面料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际时装界出现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和新的节俭意识;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服饰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3)石油工业的发展与家居革命

进入20世纪,在现代科技和石油化工产业的推动下,家庭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传统的家居生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以电气化、自动化、舒适化为特征的现代家庭生活。

家居的美化与舒适化

现代家具的设计正趋向技术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合理、款式美观、使用安全等方向发展。

电视柜、电脑桌、立柜、穿衣镜等。

家具具有可适应性,其设计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家居生活不仅限于家具的使用和厨房的利用,随着日用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家居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

而所有的变化,证实了人们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化。

厨房革命

中国人烧菜的习惯,以爆、炒、煎、炸为主,烹调时大火大烟,食用油和食物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

加上居住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