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6888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docx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

茶叶茶道基础知识

前言:

本文档为网载资料整理,适于茶叶茶道文盲级阅读,请随读随弃。

错误之处,敬请核实!

第一篇茶叶的分类

茶主要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分类:

1.按茶的颜色分类

2.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

3.按焙火程度来分类

4.按采茶的季节不同分类

5.按萎凋程度不同来分类

我们在茶叶商店总是见到五花百门的茶叶名称,令人眼花缭乱。

其实名称多样化是各产茶地及各产茶商刻意造成的。

有的根据茶叶形状的不同而命名,如珠茶、银针等等;有的结合产地的山川名胜而命名,如西湖龙井、普陀佛茶等等;有的根据传说和历史故事见命名,如大红袍、铁观音等等。

(一)按茶的颜色分类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

绿茶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

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

滇桂黑茶(普洱茶、六堡茶...)

红茶:

小种红茶(丘山小种、烟小种...)

工夫红茶(滇红、祁红、川红、闽红...)

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再加工茶类:

用这些基本茶类的茶叶进行再加工,如窨花后形成花茶、蒸压后形成紧压茶、浸提萃取后制成速溶茶、加入果汁形成果味茶、加入中草药形成保健茶、把茶叶加入饮料中制成含茶饮料。

因此再加工茶类也有六大类,即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

花茶(茉莉花茶、珠圭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

紧压茶(黑砖、茯砖、方茶、饼茶...)

萃取茶(速溶茶、浓缩茶...)

果味茶(荔枝红茶、柠檬红茶、狝猴桃茶...)

药用保健茶(减肥茶、杜仲茶、甜菊茶...)

含茶饮料

(二)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

茶青(俗称茶菜)从采摘下来到杀菁这段期间内,在日光萎凋(或热风萎凋),“室内萎凋与搅拌”等过程中,发酵就一直在进行,为了适合各地的习惯而可分成不发酵的绿茶类、半发酵酵的青茶类,与全发酵的红茶类、后发酵的黑茶。

茶叶中发酵程度的轻重不是绝对的,当有小幅度的误差,依其发酵程度大约红茶95%发酵,黄茶85%发酵,黑茶80%发酵,乌龙茶60~70%发酵,包种茶30~40%发酵,青茶15~20%发酵,白茶约5~10%发酵,绿茶完全不发酵。

而青茶之毛尖并不发酵,绿茶之黄汤反有部份发酵。

国际上较为通用之分类法,是按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来作简单分类。

不发酵茶

绿茶

0%

龙井、碧螺春等

半发酵茶

青茶(乌龙茶)

15%

清茶

20%

茉莉花茶

30%

冻顶茶

40%

铁观音

70%

白毫乌龙

全发酵茶

红茶

95%

红茶

后发酵茶

黑茶

80%

普洱茶

1.不发酵茶(学名:

绿茶类):

龙井、碧螺春、明前虾目(又名珠芽)、珠茶、眉茶、煎茶和一般绿茶。

2.半发酵茶(部份发酵茶)(学名:

青茶类):

a.轻发酵茶(又通称“包种茶类”):

白茶、文山包种茶(清茶)、宜兰包种、南港包种、香片、明德茶、冻顶茶、松柏长青茶、铁观音、武夷、水仙。

b.重发酵茶:

乌龙茶。

注意:

俗称半发酵茶为“乌龙茶”。

真正的“乌龙茶”则是东方美人茶,即白毫乌龙茶,或又称椪风茶,然而俗称之乌龙茶其实皆已混淆。

3.全发酵茶(学名:

红茶类):

按品种分:

小叶种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叶种)

按形状分:

条状红茶、碎形红茶和一般红茶。

4、后发酵茶:

(学名:

黑茶类)

普洱茶:

普洱茶它的前加工是属于不发酵茶类的做法,再经渥堆后发酵而制成,它是属于黑茶类。

(三)按焙火程度来分类

发酵程度的分类在说明茶叶的整体学称与各种茶的归属,而依茶菁焙火的「次数及时间」的长短来说明半发酵茶的俗称。

焙火程度──俗称

轻火──生茶

中火──半熟茶

重火──熟茶

所谓的青茶类系泛指半发酵茶,所以青茶可依发酵与焙火程度的不同,而制成俗称的生茶或熟茶;也就是说同样是冻顶茶,如果发酵、焙火重些就可类似熟茶,反之,是生茶或半生茶,只是各种茶皆有其习惯制成的特殊风味罢了。

(四)按采茶的季节不同分类

茶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也会有差异,如水份过多,茶质自然较淡;孕育时间较长,接受天地赐予自较豊腴,所以随着不同季节制造的茶,就有了春茶、夏茶、秋茶、冬茶等不同。

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特别是氨基酸及相应的全氮量和多种维生素,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蹭鼻,富保健作用。

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及全氮量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

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高,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

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摘采,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香气显得比较平和。

冬茶、秋茶采完气候逐渐转凉,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堆积,滋味醇厚,香气浓烈。

a.春茶:

俗称春仔茶或头水茶,依时日又可分早春、晚春、(清)明前、明后、(谷)雨前、雨后等茶(孕育与采摘期:

冬茶采摘结束后至5月中旬,所占总产量比例:

35%)

b.第一次夏茶:

头水夏仔或二水茶(5月下旬至6月下旬,17%)

月份

节气

名称

4~5

清明、谷雨、立夏

春茶

5~6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第一次夏茶(二水茶)

7~8

大暑、立秋、处暑

第二次夏茶(三水茶)

8~9

白露、秋分、寒露

秋茶

10~11

霜降、立冬

冬茶

11~12

小雪

冬片茶

12~4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惊蛰、春分

天寒茶叶不长芽,实际上这几个月之中还可能会有雨水茶出产(冬三水、不知春)

c.第二次夏茶:

俗称六月白、大小暑茶、二水夏仔(7月上旬至8月中旬,18%)

d.第一次秋茶:

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中旬,15%)

e.第二次秋茶:

白露笋(9月下旬至10月下旬,10%)

f.冬茶:

冬片茶(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5%)

一般人多喜春茶,价格也较高,但并非每种茶都以春茶最优,如乌龙茶就以夏茶为优,红茶亦然,因夏季气温较高,茶叶中的儿茶素等合量较多,茶芽也较肥大,白毫浓厚。

(五)按萎凋程度不同来分类:

萎凋,是茶叶在杀青之前消散水份的过程,分为日光萎凋与室内萎凋。

萎凋不一定会产生发酵,制茶过程中,静置而不去搅拌或促使叶缘细胞膜破裂产生化学变化则将不会引发发酵现象。

一般而言绿茶是不萎凋不发酵;黑茶则是不萎凋后发酵;而黄茶是不萎凋不发酵(黄茶是杀青后闷黄再补足发酵的);白茶为重萎凋不发酵;青茶、包种茶、乌龙茶为萎凋部份发酵茶。

不萎凋茶

绿茶、黑茶、黄茶

萎凋茶

白茶、青茶、包种茶、乌龙茶、红茶

各种茶类的特色

绿茶:

茶干色绿,清汤绿叶,具清香或熟栗香、甜花香,滋味鲜醇。

红茶:

红汤红叶,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具有甜花香或蜜糖香。

青茶:

乌龙茶:

外型条索粗壮,色泽青灰有光,茶汤金黄,香气馥郁芬芳,花香明显,叶底绿叶红镶边。

铁观音:

外型条索圆结,呈螺旋状,颗粒重实,色泽砂绿,茶汤金黄,花香明显,滋味入口微苦后转甘,耐冲泡。

白茶:

毫色银白,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

黄茶:

黄汤黄叶,多数芽叶细嫩,显毫。

黑茶:

色泽黑褐,汤色橙黄至暗褐色,有松烟香。

第二篇中国十大名茶的真伪辨别

众所周知中国的十大名茶分别是:

1.西湖龙井

2.洞庭碧螺春

3.黄山毛峰

4.庐山云雾

5.六安瓜片

6.君山银针

7.信阳毛尖

8.武夷岩茶

9.安溪铁观音

10.祁门红茶

(一)西湖龙井:

1.认准袋装西湖龙井防伪标志、产地、生产日期、QS标准号。

2.西湖产区的龙井基本都是手工炒制,而外地龙井多是机器炒制,颜色翠绿,比正宗的西湖龙井看起来更漂亮。

3.闻香味,西湖龙井嫩香中带清香,而浙江龙井滋味较醇厚,带点机器炒制的火工味。

4.看汤色,西湖龙井更清一点,颜色偏鹅黄色。

5.尝味道,西湖龙井入口回甘,而浙江龙井尝起来有点涩。

6.泡过的茶叶摸起来也不同,西湖龙井朵朵分明,很饱满,而浙江龙井的叶子发软,像被蒸熟了。

(二)、洞庭碧螺春

1.满身毛:

就是碧螺春成品茶由白毫遮掩,茸毛紧贴茶叶,按照遮掩程度即茸毛密布的程度区分碧螺春茶的优次。

2.铜丝条:

是指碧螺春茶条索细紧重实,冲泡时迅速下沉,不浮在水面。

3.蜜蜂腿:

是指碧螺春茶的形态像蜜蜂的腿,这是区分真假碧螺春和加工技术好坏的重要特征之一。

4.洞庭碧螺春茶的内质特征通常形容为“一嫩三鲜”。

“一嫩”是芽叶特别细嫩,每500克碧螺春茶含嫩芽5万—6万个以上,芽大叶小,芽叶尚未展开。

“三鲜”是指色鲜艳、香鲜浓、味鲜醇。

色鲜艳是指碧螺春茶不但外形色泽银绿隐翠、光彩夺目,而且茶汤碧绿清澈、鲜艳耀人,叶底嫩绿亮丽。

香鲜浓是指碧螺春茶的香气,在清清的茶香中透着浓郁的花香,使人迷恋和陶醉。

味鲜醇是指碧螺春茶的鲜爽茶味之中另有一种甜蜜的果味,使人百饮不厌,回味无穷。

(三)、黄山毛峰

1.从外形上:

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

假的黄山毛峰茶呈土黄。

2.从色泽上:

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

假的黄山毛峰味苦,叶底不成朵。

(四)、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5厘米,其特点芽壮叶肥,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幽香如兰,滋味深厚,鲜爽甘醇,耐冲泡,汤色明亮,饮后回味香绵。

(五)、六安瓜片

1.从外形上:

六安瓜片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叶呈绿色光润,微向上重叠,形似瓜子,水色碧绿。

假的则味道较苦,色比较黄。

(六)、君山银针

1.从外形上:

君山银针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君山银针经冲泡后,可看见茶芽渐次直立,上下沉浮,并且在芽尖上有晶莹的气泡。

(七)、信阳毛尖

1、干看评外形。

首先,用双手捧起一把茶叶,放于鼻端,用力深深吸一下茶叶的香气。

一是看是否具有熟板栗的香气;二是辨别香气的高低;三是嗅闻香气的纯正程度,凡香气高、气味正的必然是优质茶。

其次,抓一把茶叶平摊于白纸上,看一下干茶的色泽、嫩度、条索、粗细。

凡色泽匀整、嫩度高,条索紧实,粗细一致,碎末茶少的是上乘茶叶。

2、湿看识内质。

湿看,就是开汤审评。

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

一般先取茶叶3-5克,放入白色瓷杯中,然后冲上滚沸适度的开水200毫升左右。

开汤后,应先嗅香气,接着看汤色,先尝滋味,后评叶底。

(1)嗅香气。

茶叶经杯中冲泡后,立即倾出茶汤,将茶杯连叶底一起,送入鼻端进行嗅香,凡闻之茶香清高纯正,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者,就可算得上好茶。

(2)看汤色。

看汤色应及时进行。

一般在茶叶冲泡3-5分钟后,倾出杯中茶汤于另一碗内,在嗅香气前后立即进行。

凡属上乘的茶叶,汤色以浅绿或黄绿为宜,并要求清而不浊,明亮澄澈。

(3)尝滋味。

滋味是靠人的味觉器官来区别的。

一般认为,绿茶茶汤浓醇爽口,属上等绿茶;如果平淡涩口,多为粗老绿茶。

(4)评叶底。

评判茶叶经冲泡去汤后留下的叶底,看老嫩、整碎、色泽、匀杂、软硬等情况以确定质量的优次,同时还应注意有无其他掺杂。

(八)、武夷岩茶

1.从外形上:

武夷岩茶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

2.从汤色上:

汤色橙黄,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红点,中央叶肉为黄绿色,叶脉为浅黄色,耐泡。

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九)、安溪铁观音

1.观形:

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结实、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叶表带白霜。

看茶叶的色泽:

全黑色就肯定是低等铁观音;呈赤黑色为中底等铁观音;色泽为黑绿色为上等铁观音;色泽为油黑青绿色为极品铁观音,以上在配合以下品茶可定他好坏。

2.听声:

精品茶叶较一般茶叶紧结,叶自沉重,取少量茶叶放入茶壶,可闻“当当”之声,其声清脆者为上,声哑者次之。

3.察色:

汤色金黄,浓艳清澈。

茶叶冲泡燕尾服开后叶底肥厚明亮“铁观音”茶叶特征之一为叶背外曲,具有绸面光泽,此为上,汤色暗红者次之。

4.闻香:

精品“铁观音”茶汤香味四溢,启盖端杯轻闻,具独特香气即芬芳扑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旷神怡。

铁观音茶叶香个有不同分淡香,清香,浓香,原味可辨别茶叶好坏。

5.品韵:

古人有“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之妙说。

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回甘带密,韵味无穷。

至于独特的“观音韵”应作何解?

至今茶人尚未能够说清,只得留待后人品断,这也正是安溪“铁观音”的魅力所在。

茶水是甘苦涩纯,而定铁观音茶叶的好坏,如果茶水苦涩肯定不是好茶;如果茶水甘甜可以说他是好茶;如果茶水甘纯清绿可谓是上好茶,喝茶后回忆他带给你的感觉,能辨别他的好坏。

(十)、祁门红茶

外形条索紧细秀长,金黄芽毫显露,锋苗秀丽,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明亮,叶底鲜红明亮;香气芬芳,馥郁持久,似苹果与兰花香味。

假的祁门红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丶淡薄,条叶形状不齐。

第三篇茶艺基本知识

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都能泡茶、喝茶,但要真正泡好茶,喝好茶却并非易事。

泡好一壶和享受一杯茶也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如识茶、选茶、泡茶、品茶、茶叶经营、茶文化、茶艺美学等。

因此泡茶、喝茶是一项技艺、一门艺术。

泡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

泡茶时涉及茶、水、茶具、时间、环境等因素,把握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泡好茶的关键。

第一节泡茶要素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

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

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

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一、茶水比例

1.茶的品质: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

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

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

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

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2.茶水比例:

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

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冲泡50~60毫升水。

如果是200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3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

若饮用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5~8克。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1/3至1/2。

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1/2至2/3。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

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

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

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冲泡水温

据测定,用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100℃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45%~65%。

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

“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泡茶的茶水一般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

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份,而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使茶味会变苦涩;水温过低则茶叶浮而不沉,内含的有效成分浸泡不出来,茶汤滋味寡淡,不香、不醇、淡而无味。

泡茶水温的高低,还与茶的老嫩、松紧、大小有关。

大致说来,茶叶原料粗老、紧实、整叶的,要比茶叶原料细嫩、松散、碎叶的,茶汁浸出要慢得多,所以,冲泡水温要高。

水温的高低,还与冲泡的品种花色有关。

具体说来,高级细嫩名茶,特别是高档的名绿茶,开香时水温为95℃,冲泡时水温为80℃~85℃。

只有这样泡出来的茶汤色清澈不浑,香气纯正而不钝,滋味鲜爽而不熟,叶底明亮而不暗,使人饮之可口,视之动情。

如果水温过高,汤色就会变黄;茶芽因“泡熟”而不能直立,失去欣赏性;维生素遭到大量破坏,降低营养价值;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又使茶汤产生苦涩味,这就是茶人常说的把茶“烫熟”了。

反之,如果水温过低,则渗透性较低,往往使茶叶浮在表面,茶中的有效成分难以学浸出,结果,茶味淡薄,同样会降低饮茶的功效。

大宗红、绿茶和花茶,由于茶叶原料老嫩适中,故可用90℃左右的开水冲泡。

冲泡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等特种茶,由于原料并不细嫩,加之用茶量较大,所以,须用刚沸腾的100℃开水冲泡。

特别是乌龙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要在冲泡前用滚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用滚开水淋壶加温,目的是增加温度,使茶香充分发挥出来。

至于边疆兄弟民族喝的紧压茶,要先将茶捣碎成小块,再放入壶或锅内煎煮后,才供人们饮用。

判断水的温度可先用温度计和计时器不测量,等掌握之后就可凭经验来断定了。

当然所有的泡茶用水都得煮开,以自然降温的方式来达到控温的效果。

三、冲泡时间

茶叶冲泡时间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

如用茶杯泡饮普通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150~200毫升,冲泡时宜加杯盖,避免茶香散失,时间以3~5分钟为宜。

时间太短,茶汤色浅淡;茶泡久了,增加茶汤涩味,香味还易丧失。

不过,新采制的绿茶可冲水不加杯盖,这样汤色更艳。

另用茶量多的,冲泡时间宜短,反之则宜长。

质量好的茶,冲泡时间宜短,反之宜长些。

茶的滋味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浓的。

据测定,用沸水泡茶,首先浸提出来的是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等,大约到3分钟时,含量较高。

这时饮起来,茶汤有鲜爽醇和之感,但缺少饮茶者需要的刺激味。

以后,随着时间的延续,茶多酚浸出物含量逐渐增加。

因此,为了获取一杯鲜爽甘醇的茶汤,对大宗红、绿茶而言,头泡茶以冲泡后3分钟左右饮用为好,若想再饮,到杯中剩有三分之一茶汤时,再续开水,以此类推。

对于注重香气的乌龙茶、花茶,泡茶时,为了不使茶香散失,不但需要加盖,而且冲泡时间不宜长,通常2~3分钟即可。

由于泡乌龙茶时用茶量较大,因此,第一泡1分钟就可将茶汤倾入杯中,自第二泡开始,每次应比前一泡增加15秒左右,这样要使茶汤浓度不致相差太大。

白茶冲泡时,要求沸水的温度在70℃左右,一般在4~5分钟后,浮在水面的茶叶才开始徐徐下沉,这时,品茶者应以欣赏为主,观茶形,察沉浮,从不同的茶姿、颜色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一般到10分钟,方可品饮茶汤。

否则,不但失去了品茶艺术的享受,而且饮起来淡而无味,这是因为白茶加工未经揉捻,细胞未曾破碎,所以茶汁很难浸出,以至浸泡时间须相对延长,同时只能重泡一次。

另外,冲泡时间还与茶叶老嫩和茶的形态有关。

一般说来,凡原料较细嫩,茶叶松散的,冲泡时间可相对缩短;相反,原料较粗老,茶叶紧实的,冲泡时间可相对延长。

总之,冲泡时间的长短,最终还是以适合饮茶者的口味来确定为好。

四、冲泡次数

据测定,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是不一样的,最容易浸出的是氨基酸和维生素C;其次是咖啡碱、茶多酚、可溶性糖等。

一般茶冲泡第一次时,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冲泡第二次时,能浸出30%左右;冲泡第三次时,能浸出约10%;冲泡第四次时,只能浸出2~3%,几乎是白开水了。

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和绿碎茶,由于这类茶的内含成分很容易被沸水浸出,一般都是冲泡一次就将茶渣滤去,不再重泡。

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工夫红茶则可冲泡2~3次。

而条形绿茶如眉茶、花茶通常只能冲泡2~3次。

白茶和黄茶,一般也只能冲泡1次,最多2次。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时(约半壶)的情况下,可连续冲泡4~6次,甚至更多。

第二节泡茶用水的选择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龙井茶,虎跑水”被称为杭州“双绝”。

可见用什么水泡茶,对茶的冲泡及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是茶叶滋味和内含有益成分的载体,茶的色、香、味和各种营养保健物质,都要溶于水后,才能供人享用。

而且水能直接影响茶质,清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

“茶情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因此好茶必须配以好水。

一、古代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

最早提出水标准的是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

“水以清、轻、甘、冽为美。

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后人在他提出的“清、轻、甘、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个“活”字。

古人大多选用天然的活水,最好是泉水、山溪水;无污染的雨水、雪水其次;接着是清洁的江、河、湖、深井中的活水及净化的自来水,切不可使用池塘死水。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

”是说用不同的水,冲泡茶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有佳茗配美泉,才能体现出茶的真味。

二、现代茶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

认为“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俱全的水,才称得上宜茶美水。

其一,水质要清。

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显出茶的本色。

其二,水体要轻,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比重最轻,故被御封为“天下第一泉”。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理论是正确的。

水的比重越大,说明溶解的矿物质越多功能。

有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中的低价铁超过0.1ppm时,茶汤发暗,滋味变淡;铝含量超过0.2ppm时,茶汤便有明显的苦涩味;钙离子达到2ppm时,茶汤带涩,而达到4ppm时,茶汤变苦;铅离子达到1ppm时,茶汤味涩而苦,且有毒性,所以水以轻为美。

其三,水味要甘。

“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

”所谓水甘,即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

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自然会增茶之美味。

其四,水温要冽。

冽即冷寒之意,明代茶人认为:

“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

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

其五,水源要活。

“流水不腐”现代科学证明了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易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特别鲜爽可口。

三、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

1.感官指标

色度不超过15度,浑浊度不超过5度,不得有异味、臭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2.化学指标

pH值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铁不超过0.3毫克/升,锰不超过0.1毫克/升,铜不超过1.0毫克/升,锌不超过1.0毫克/升,挥发酚类不超过0.002毫克/升,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超过0.3毫克/升。

3.毒理指标

氟化物不超过1.0毫克/升,适宜浓度0.5~1.0毫克/升,氰化物不超过0.05毫克/升,砷不超过0.05毫克/升,镉不超过0.01毫克/升,铬(六价)不超过0.05毫克/升,铅不超过0.05毫克/升。

4.细菌指标

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毫升,大肠菌群不超过3个/升。

以上四个指标,主要是从饮用水最基本的安全和卫生方面考虑,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