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694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对涉农人才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央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明确指出: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保证。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要求我们要从全局的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教育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这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化的目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涵着经济、社会在内的农村全面进步。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归根到底必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这便是农业职业教育在新时期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过一段时期的大力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总的来说,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满足不了农村受教育者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也脱离农村和农民实际。

农村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如何实现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要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改革。

本课题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为依据,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新型农民培养为主线,讨探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多方位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总结了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的发展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

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最明显的特征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本质是劳动者素质的高水平。

国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证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

从人口角度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

教育部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2年)的报告中提出: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开发人力资源是中国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

”把开发人力资源与走向教育强国作为中国政府的宏大战略目标,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2、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理论。

职业教育和培训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

职业教育既是与经济和市场直接联系的、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就业教育,又是面向不同层次学生和全体社会人员的全民教育。

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终身化和社会化是人一生发展的需要,是学习和劳动间循环往复的重要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发达与否,是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构建程度的标志。

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出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

换句话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职业教育将发挥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理论。

基础性是指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

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国情特殊、农村教育还比较薄弱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要更加强调基础性。

但是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是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的,是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联系最紧密的。

因此还必须看到它的职业性。

不讲基础性;职业教育就不能履行它作为教育的职能;忽视职业性,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特色。

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是基础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的统一。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背景和依据、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功能研究、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环境优化与机制创新研究、新型农民培养与农村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关于新型农民培养与基地建设问题研究、韩国新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的做法与经验、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研究等。

本课题研究过程大体分为自主研究和专题系统研究两个阶段。

立项前为课题自主研究阶段,课题主持人和相关研究人员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和爱好,已开始对本课题相关问题进行前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的形成、立项和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立项以后,开始了专题系统研究:

组建课题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开题,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及阶段性研究任务;大量分析、整理相关文献,剖析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清研究的不足;开展专题研究,逐步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和调研报告;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综合研究,形成系统的专题研究材料。

鉴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都比较强,涉及到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故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强调实际工作者的参与,坚持贴近农村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边研究、边实验、边推广,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问题作出了新的思考。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自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课题组认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认真办好农村职业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村职业教育只有立足于农业、农村、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高度关联,主动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才能使自身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失误,致使农村人才匮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既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究其原因,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基本传承了传统的教育思想,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既背离农村,也背离农民。

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不科学,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人才培养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

三是封闭式办学,专业设置滞后,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就业不畅,辐射能力不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发挥不够。

与计划经济时代特别是自然经济时代相比,目前农村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生产领域来看,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农村中的第二、第三产业有了极大的发展。

从科技领域来看,由于科学技术普及加快,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从文化领域来看,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大量现代生产、生活资料涌入农民家庭,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变化,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

从农村发展来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而培养造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从农民自身来看,面对社会就业竞争和创业竞争的压力,他们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自己外出务工时具有较强的技能,留在农村时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这也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从农民子女受教育的实际看,他们中的多数人不能进入高校深造,而需要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以求拥有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创业致富作准备,这同样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使农村职业教育产生了新任务,也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要紧随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瞄准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一方面要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互动共长,紧紧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办职业教育,围绕农村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办职业教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办职业教育,迅速转移到主要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主动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跳出狭隘的小农意识的束缚,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羁绊,主动适应城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这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依据。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课题组认为,研究和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要从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尊重农村社会发展、农村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和规律,参照国际上较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求真务实,科学分析和把握。

未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必定是开放、有序而充满活力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因此,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瞄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搏,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有序、辐射面广、示范性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机制灵活开放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在一定的基础教育上,能促使一个人初始职业化完成的各种教育和活动”,“主要是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

”职业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化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促使人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完成一个人的初始职业化或再度职业化。

因此,以职业为主导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自主创新。

农村职业教育除了让学生获得个人社会阶层上升的通道之外,更多的是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多方面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的出口,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使之同时拥有升学、就业、致富的多种机会。

农村社会变迁,如农业集约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决定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决定着农村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和布局,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农村社会的转型将决定教育结构性质的变革,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拓展,形成学习化社会。

未来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应该是真正的动态结构,处于经常的调节之中,以全面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措施

课题组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解决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新问题,不仅要继续深化已有改革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及时调整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反思和重新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从职业性原则出发,从升学向就业转变,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了根本转变。

近几年来,国家提出了“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区别于农村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农村职业教育面向21世纪农村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要求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现代农业、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办学条件分析,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农村职业教育理应成为当前和未来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主阵地。

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原有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从原来主要培养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新农民”转为既要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者”,也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这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2、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帮助农民创业致富。

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生长点和有效途径。

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把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方针,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方针,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学分制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联系起来。

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所有职业学校都可以面向农村,不再把农村职业教育囿于县及县以下职业高中和农林类学校的狭隘范畴,使所有职业学校都可以服务于农村和农民,使农村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农村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在农村的萎缩,其根源就在于职业教育没有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创业致富需求,盲目地依照城市职业教育模式,举办长学制、正规化的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

这种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学生为培养对象,实施系统的专业教育,忽视了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

3、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我国的农村职业学校大多由普通中学改制而成。

受传统普通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一直重视学历教育,忽视专业技能培训。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首先满足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技能,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的需求。

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生文化基础一般相对较差,为了能使他们既打好文化基础,又能保持职业教育的特色,对于全日制学生,可采取“两次分流,三条通道”的培养方式,即第一年打牢文化课基础,第二年初,根据学生志愿及学习能力,分流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重点学习专业技术,面向就业,发给职业高中毕业证书;第三学年初再分流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专业技术,面向就业,发给职业中专毕业证书;最后保留下来的三分之一在第三年以文化课、专业课为主,同时学少量的专业技能,使这部分学生既可以参加普通高考,也可以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没有考入高校的学生由学校进行技能强化培训,联系用人单位,进行就业安置。

对于非全日制的学生,可采取“校企合作”、“校县合作”、“校乡合作”、“校村合作”等多种订单培养方式,既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养人才,也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许多典型经验证明,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断调整其专业结构,农村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因此,在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中,应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废弃那些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成效每况愈下、已经招不上多少学生的传统农业类专业,同时瞄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及路径,努力开发具有显著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努力开发适应就业市场需要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专业,使传统的以农科专业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逐步过渡为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结合、以非农专业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一方面,要立足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农村产业和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把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增长点和突破口,根据当地剩余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和劳动力稀缺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切实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

由于劳动力市场是变化多端的,教育资源也是相对稳定的,哪一个农村职业学校都不可能经常调整专业,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需要广泛的职业技能适应性,所以正确的策略选择应该是在设置少量“长线”特定岗位专业的基础上,尽量拓宽其他专业的覆盖面,使学校的多数专业成为能满足同类任务方向职业岗位共同需要的同向综合专业,也就是说,设法通过较宽的专业面向,真正让学生实现“一专多能”,从而在毕业后既适应某些特定职业岗位的就业条件,又能触类旁通地满足一定职业群的上岗基本要求。

5、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毫无疑问,实践性课程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和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不仅理论课要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专业课也要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至于诸多的技能训练课则更需要学生的练习和实践。

为此,农村职业学校不仅要在课时安排上使实践性课程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必须为实践性课程的正常进行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课题组认为,,经过精心提炼和设计的、符合农村和农民实际的实践性课程教学,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

否则,如果再继续沿袭旧的教育模式,老师光说,学生不练,农村职业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选修课的设置既可以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灵活多样,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个体的特长和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一定的选修课,但门数太少,比重过低,而且学生也没有太多的选择自由度。

今后农村职业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设一些与本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逐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在课程选修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

6、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要求职业学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社会就业需要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

要做到一点,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调整。

学生就业谋生需要的东西很多,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什么都给。

这就需要在对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精心挑选、精心设计。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

职业教育更注重于知识的运用,更注重于职业角色的养成,更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讲课应理论联系实际,不照本宣科。

一上课,就有浓浓的实践氛围,讲课的内容或与过去的知识及学生的经验相联系,或与社会实际相关联,或在现场、实物前讲原理、讲构造、讲程序、讲关系,或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操作、去实践,然后去理解,去总结,去归纳,实现知识的自然延伸、过渡和积累。

一般地说,职业教育所涉及的理论,都是应用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体会深刻。

有了这种体会,才能在今后用它去指导实践。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农村职业教育最具有影响力、最具辐射作用的是它的示范功能。

为此,农村职业学校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新进展,建立自己的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使之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一个吸取、传播、推广新技术的重要基地。

要建立和完善“挂乡镇、联厂村、扶农户”制度,委派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技术推广服务队,与科技示范村、示范企业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对科技示范户定期进行技术指导,或实行技术承 包。

这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丰富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

(四)新型农民培养的目标

所谓新型农民,是指觉悟高、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民。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民培养应该具有更高的培养目标:

1)专精的劳动技能。

新型农民不需要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传统农民,他必须专精一行,在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中,他只要做好某一个工种就可以了。

2)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只有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新型农民,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才能轻松驾驭国际市场,有效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

3)新型农业的经营能力。

新型农民所面对的新型农业,其劳动资源是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状态,在劳动工具上和劳动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同时伴随着市场的需求进行着大量的创新,新型农业也将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

4)产品的市场运作能力。

新型农民的劳动取向是满足顾客的需求,市场化农业不应该停留在产品阶段,他们所追求的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经济效益最大化。

5)专业化的服务能力。

新型农民由于其专业化的要求,他不仅需要为更多的人服务,也需要更多的人来为他服务,所以他与外部的交换、交流、学习等等都需要更多地与外部世界进行,因为他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制。

6)高效率的管理能力。

新型农民则是在现代企业环境下所进行的管理,是一种效率非常高的管理,是一种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管理,表现出来的是非常强的时间观念、质量观念,这表明新型农民是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下的不自由的农民。

7)产业化的发展能力。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即由双层经营模式向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快速转变。

所以,新型农民的培养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能够驾驭自如、大显身手,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

新型农民培养所有这些方面,都有带有一个根本指向性的培养目标,即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传统农民培养造就为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五)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的成功经验

许多学者专家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模式、方法有不同的看法,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他们认为,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形式可以百花齐放、不拘一格。

综合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新型农民培养的具体实践,有以下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1、政府高度重视,保证财政投入,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

农民培训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资金和缺乏组织。

在这一问题上,政府的缺位或者重视不够是主要原因。

农民培养是一项短期难见效应的事情,仅靠市场供求关系难以推动其发展,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必须负起应有的责任,出面组织培训服务和提供资金支持。

北京、天津等地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成功,他们首先把农民的培训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使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基本建设得到稳定的资金支持,农民培训设施和网络不断完善和加强,同时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其他部门,以“阳光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为龙头,把农民工培训工作定期化,日常化。

这些措施保证了培训机构的良好运转,使农民培训能够持续稳定地坚持下去,而不至于昙花一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出台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对培训往往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很多地方农民培训开展不力的原因之一。

北京市为此出台了很多鼓励农民参加培训的政策,如在土地政策方面,深化土地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加快土地流转,形成一批规模农户,增强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经济动因。

在税收方面,对于参加农民培训的企业规定给予税收减免,调动了企业参加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同时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还优先提供贷款和政府贴息,并积极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规定对培训表现出色的农民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作为核心农户培养,成为重点扶持的对象。

3、基础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新型农民的素质涵义很广泛,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

目前有的地方对农民的培养内容仅局限于其某些方面技能的提高,结果农民在经济上是比过去富裕了,但思想观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格格不入,打牌赌博之风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

江苏省在构建农民培养机制时,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教育经费,改革教育内容,加强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