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17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docx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

第二章物流服务供应链问题分析

2.1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相关概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客户对物流服务的多样化、一体化需

求的增加,单个物流企业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这就要求多个不同功能

的物流企业组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利用整条供应链有形的

物流设施设备以及无形的物流管理运作技术,统一地向物流客户提供个性化、定

制化和高附加值的全方位集成化物流服务。

同时物流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

强劲的需求刺激和发达的信息技术也极大地促进了物流服务供应链这样一种社会化物流专业组织的快速发展。

物流服务供应链是服务供应链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服务供应链研究中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下面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总结,来界定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并指出其区别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的特点。

2.1.1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

田宇首先对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的基本结构是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零售企业模式,其中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指传统的功能型物流企业。

如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因其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标准且业务开展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而被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在构建全国甚至全球服务网络时吸纳为供应商。

申成霖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为核心企业的新型供应链它的作用是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最明显的特征是通过业务转包的形式选择合适的功能型物流企业来为物流需求方服务。

闫秀霞等认为,物流服务集成商如第三方物流公司将一些为制造商、分销商等提供物流服务的供应商集成起来,并且基于供应链的模式进行运作,就是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

模式是指围绕物流服务核心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来实现用户价值与服务增值的过程。

这种管理模式是将链上的物流服务业如物流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到物流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链上的加盟物流服务企业协同作战,竞争取胜的过程中。

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决策、互相受益、共同发展。

阳明明提出了港口服务型供应链的概念,他认为港口供应链是指以港口为核心企业,将各类功能型服务供应商包括装卸、加工、运输、仓储、报关、配送,甚至金融、商业服务托各企业和客户包括付货人和船公司等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实现系统成本最低。

刘伟华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在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过程中,从最早的功能型物流服务供应商到物流服务集成商到最后的客户所形成的链状企业供需合作结构,根据上下游合作特点,链上的企业可以分为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和物流服务集成商两类。

总结以往学者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描述,本文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指以物流服务集成商为核心企业,整合链上各个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物流资源,通过对服务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将服务能力管理、服务流程管理、服务绩效管理和顾客价值管理集成,为物流服务需要方提供增值物流服务的完整功能网链结构。

本质上是一条能力增值链,通过物流集成商和功能商的能力合作,整合物流服务运作能力和物流服务要素能力,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高附加值的全方位集成化物流服务。

2.1.2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特点

物流服务具有的品,物流符合服务产品具有的六个特征是:

顾客影响(CustomerInfluence)、不可触摸(Intangibility)、不可分割性(Inseparability)、异质性(Heterogeneity)、易逝性(Perishability)、劳动密集性(LaborIntensity)等。

无形性是指服务是一种绩效或行动,而不是实物,所以不能象感觉有形产品那样看到、感觉或触摸到服务。

由于物流服务的无形性,导致了物流服务不容易进行展示和沟通,服务不能申请专利,服务难以定价等。

不可分割性是指与多数有形商品先生产后销售和消费不同,通常服务产品都是先销售,然后同时进行生产和消费。

以运输服务为例,服务提供者与客户签订了将一批货物从北京发往上海的运输合同。

此后,当车辆从北京出发开始,运输作业才开始;当货物运到运输地点时,运输作业停止,服务的消费过程结束。

物流服务的这种不可分割的特征使得:

客户能够参与并影响服务的交易、顾客之间相互影响、员工努力水平影响服务的结果、进行大规模生产的难度较大。

异质性指的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员工和顾客之间)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所有变化因素所导致的服务质量的差异。

由物流服务的异质性可能产生的结果是,服务的提供与顾客的满意度取决于员工的行动,服务的质量取决于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并且无法确知提供的服务与所宣传和计划是否相符。

易逝性是指服务不能被储存、转售或退回的情况。

如一座仓库,过去一段时间内若没有被使用,是不能重新找回那段时间内它的使用价值的。

而仓储、运输这样的服务一旦出售后,是绝对无法退货的。

物流服务的易逝性使得服务的供应和需求常常难以同步进行,服务交易一旦发生,就无法退货。

这六个特性决定了的渠道较短,并且完全由客户需求驱动。

本次课程设计根据上文对的定义给出其结构模型,见图所示:

图2-1物流服务供应链结构模型

从图所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结构模型可以看出,集成商是的核心企业,他一方面依靠自身强大的客户开发能力和物理运作管理水平,承接大量的物流服务订单。

另一方面又可以以外包的方式整合功能型服务提供商的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物流服务。

由于链上成员企业核心能力的不同,他们在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集成商物流企业通过自身高效的物流信息集成处理技术,从整合、分包、控制的角度来实现客户的整体物流运作,主要负责设计物流运作框架和运作模式,并对运作流程予以监督和管理,进而对物流运作质量、运作水平和运作成本进行控制,他们往往不亲自参与物流的具体运作,而是将大部分或所有的物流运作业务通过分包的形式划分给不同的功能型物流服务企业去完成。

而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是指专门提供某一种功能的企业,如运输企业、配送、包装、仓储以及专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商、物流咨询公司、物流管理顾问公司等。

现代物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整合。

整合要产生的是一种要素组织的效应。

随着现代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物流企业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不断增加,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不断转移,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现代物流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延伸到采购,分销等诸多环节,物流功能的增加必然要求对物流环节和过程进行整合集成,通过最优集成,优化物流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客户价值。

物流企业,特别是综合性物流企业,通过一个更大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将更有利于资源优化,降低物流成本。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物流产业逐步形成,专业化也是物流服务的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之一。

物流的专业化是指物流服务提供方职能的专业化,物流专业化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在企业中,物流管理作为企业一个专业部门独立存在着,并承担专门的职能。

随着企业发展和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的增加,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可能从企业中分离出去成为社会化的、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专业化物流企业,提供着各种不同的物流服务,并进一步演变为服务专业化的物流企业。

物流服务专业化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服务功能的专业化,另一个是服务对象或者行业的专业化。

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物流服务的个性化也开始受到关注。

物流服务的个性化包括需求个性化和服务个性化。

它是指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物流的个性化服务。

一般来说,物流服务的个性化是在标准化、规模化定制的基础上才出现的,有些时候,物流服务个性化具有专用性投资的特点。

2.1.3物流分工的演进分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是分工的结果”。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心是分工和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财富增长的原因,分工的好处在于能够获得分工经济与专业化经济,从而使得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协调和促进分工的有效手段。

自马歇尔之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了资源配置问题,以边际分析研究供给和需求成为经济学的主流。

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超边际分析复活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高深思想,使分工和专业化问题重新成为经济学的研究重心。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核心命题是:

分工是交换的产物,分工和专业化能够加速知识的积累,带来收益递增;但协调分工又需要成本(即交易费用),分工的深化引起交易费用的增加,交易费用取决于交易机制的效率;分工的好处和交易费用增加之间形成两难冲突,构成分工演进的基本约束;在这两难冲突中,分工的深化取决于交易费用与分工收益的相对比较,呈现出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

根据杨小凯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分工的产生是专业化水平和交易成本比较的结果。

如果某种流程中的各业务具有专业化的技能优势,流程中业务之间的交易就会从原有的经济结构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这一个过程需要两个具备条件:

(1)专业化技能优势;

(2)该行业的交易效率足够高。

从物流业来看,专业化技能优势一方面来自于业务的专门化而采用专门管理方法、技术和设备;一方面来自于承接大量的业务而带来的规模经济。

交易效率则来自于市场环境、制度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包括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易规则的规范化、人们观念的成熟度、社会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的配合等等。

在物流发展的初级阶段,物流活动以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采购等分割的形式分散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企业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方式,独立完成企业自身的各项物流活动。

随着生产力发展,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加上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需要改变内部分工结构以提高效率。

企业逐步发现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采购功能是紧密相关的,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分工,实现专业化带来的收益递增。

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企业内部开始出现物流管理一体化,通过对这些活动的集成管理,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和风险,提高了顾客服务水平。

由于企业内部市场规模的限制,企业内部分工达到一定水平后,当分工带来的专业化报酬的边际效用等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时,企业内部分工结构趋于稳定,专业化经济产生的效率也趋于减速增长。

要进一步提高分工水平和专业化报酬,就需要通过组织创新,将企业内部的分工向外部市场化,以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深化分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

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企业对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视,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改变了传统管理方式和交易方式,一种新的市场化分工组织——物流企业发展起来。

企业将一些原本由企业自己实施的物流活动,交给外部的专业化物流企业来承担,通过加快信息技术与物流企业实现高效合作,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加速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物流企业也可以通过在内部进行物流设计和物流运作等功能的进一步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和更高效率的物流运作。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方面,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和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开始重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即供应链管理。

通过深化企业所在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之间的分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物流资源,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提升整个供应链效率,从而增强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的竞争能力,这就需要物流方案设计和组织协调水平更高的物流服务。

另一方面,随着物流企业的发展,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企业也需要将内部的物流设计和物流运作之间分工向外部市场化,以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作为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出现了第四方物流企业。

第四方物流企业主要是利用管理和设计优势,策划设计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组织并协调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具体实施,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物流分工进一步扩大,物流企业之间的物流服务外包变得更加频繁,并促使外包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现代物流分工和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物流产业,而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物流市场不断成熟使得物流企业之间分工日益细化,物流服务供应链开始初见端倪。

详细的物流分工的演进如图2-2所示。

前文现代物流服务的特征分析表明,由于物流服务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使得单一的物流企业不可能穷尽所有类型的物流服务,也很难提供所有区域的物流服务。

但是,面对客户千变万化的需求,物流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分工,并相互开展能力合作,从而形成了物流服务供应链。

物流服务供应链是指在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中以物流服务集成商为核心,通过对信息、流程、能力、服务绩效和资金的有效管理,从最早的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到物流服务集成商直至最后的客户连成的一个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结构是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集成商→制造、零售企业模式,其中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是指传统的功能型物流企业,如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它们因其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标准,且业务开展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而被物流服务集成商在构建全国甚至全球服务网络时吸纳为供应商。

图2-2物流分工的演进

2.1.4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作比较

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相比,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作为一个完整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兼具了复杂性、动态性和交叉性的特点。

是由多个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基于能力合作的目的组建的,并根据供应链的整体战略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动态更新,形成复杂的跨度与层次。

同时,在复杂的网络结构中,某个独立的物流企业可以是多个供应链的成员,并与其它核心成员企业组成横向或纵向的联盟,并最终构成交叉的供应链功能网链结构,增加了的协调管理难度。

2.即是一条能力供给链,又是一条增值服务链。

集成商通过对物流能力的集成与协调来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物流服务产品的无形性、易逝性、不可存储性决定了不能像传统的产品供应链那样通过库存来调节和优化供应链而只能通过协调物流服务能力与物流计划来实现,物流服务能力的获取、整合及协调成为优化的关键。

以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整合链上的优势资源,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多样化的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对物流服务整合和优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服务增值的过程。

2.2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能力协调研究

2.2.1定性研究

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能力合作为载体的供应链,目前,国内外对物流服务供应链认识还不深入,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能力合作问题更是缺乏探讨。

产品供应链的物流能力问题已经开始得到研究,但由于物流服务供应链存在其自身的特性,涉及到链上的全体成员的能力合作,这方面协调问题尚未得到深入探讨。

与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协调研究相关的主要侧重在物流资源整合和能力联盟方面。

Razzaque(1998)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上发表了物流功能外包的文献研究评论,通过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100多篇文章的回顾,对物流外包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论文对物流服务提供商进行了分类。

依据Goldsmith(1989),公共仓储是最传统的物流外包方式,后来,Richardson(1992)添加了营销、包装、运输、配送等功能,第三方物流的功能进一步得到拓展,它可以给客户决定货物在哪个地方存储,选择最好的运输方式(Hill,1994)。

Muller(1993a)第一次提出了在物流服务中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分类,认为存在两种类型,分别是基于运作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和基于信息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随后Muller(1993b)重新修正了自己的结论,认为有四种类型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分别是资产型提供商(自身拥有资产)、管理型提供商(系统数据库和咨询服务)、集成型提供商和行政型提供商(提供诸如运费支付类型的行政管理服务)。

Razzaque(1998)对这四种物流服务提供商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并认为随着物流服务集成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集成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而集成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将根据业务需要将整合更多的资产型和管理型的物流提供商。

TheodoreandPatricia(1997)认为物流能力的大小、合作的专注性、资产的专用性、合作交易的大小等对物流合作关系起到正相关的作用,该文的研究是基于制造商和物流提供商的合作关系,通过样本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

该文研究对物流企业间的能力合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Susanne(2003)对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了分类。

他认为以往的研究(Hertz.S,1993)中,依据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客户适应能力可以把物流提供商分成标准的运输公司、传统的仓储公司、一般的集成商和第三方物流提供商,Susanne(2003)提出依据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客户的适应性将第三方物流公司再分为四种,分别是标准的物流服务提供商、服务开发商、客户适应商、客户开发商。

他认为,这些不同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互相整合相互合作,依据不同的能力适应不同的业务要求,形成了完整的物流服务业务体系。

陈思云(2005)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资源整合进行了分析,并以国内的宝供物流集团为模式进行了分析。

宝供的资源整合模型包括宝供自有资源评估;制订资源整合原则及管理规章制度(集中或分散资源的整合权责界定);供应商开发、培养;供应商评估(包括资格、产品、质量、价格);资源整合(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选择、建立合作联盟、合同签定、订单通知、价格表签订);供应商管理(考核、培训、调整供应商资源队伍、进入新的资源运营周期)共6项内容。

何明珂(2000)在其《物流系统论》一书中指出物流要素集成化原理实质上就是物流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对物流系统功能、资源、信息、网络及流动要素等进行一系列规划、管理和评价,达到物流整体优化的目的的过程;

王佐(2002)在《论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中认为物流整合包括客户资源、能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

舒辉(2004)认为物流企业能力资源整合的途径主要有3种:

(1)物流企业间的升购或参股。

(2)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

(3)物流服务创新。

吴保峰(2005)认为在实现汽车整车运输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同步解决以下3个问题:

(1)构建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网络;

(2)制定完善的整车物流行业标准;(3)建立整车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这3个要素,是实现资源有效整合的前提、基础与保障。

晏卫平(2003)通过分析现代物流与现代物流企业的功能,从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在物流功能方面的交互作用方面把现代物流划分为4种基本模式,即以制造企业为中心的M1,M2模式和以物流企业为中心的L1,L2模式,并且结合4种基本模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现代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模式进行分类比较。

他的论述是从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关系上进行分类的,尚未从服务供应链的角度进行探讨。

汪波(2005)认为,物流企业应通过企业之间的联盟、合作、并购等方式,以资本为纽带,延伸物流服务链的长度和宽度,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能够提供门到门一体化服务的物流运营商。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联盟、合作、参股、控股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物流运作网络,建立强势的战略合作联盟,将企业在做强的基础上做大,实现规模经营,在未来和国外物流企业竞争时处于有利地位,同时,将提高企业开拓市场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改善企业的业务结构、利润水平。

陈钦洋(2003)认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重新进行资源整合,才能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抗衡国外物流企业。

并指出了资源整合模式及应注意的问题。

孙静静(2003)指出,物流联盟有纵向、横向、混合和动态等几种联盟形式。

郭晓林(2004)采用非合作博弈的思路,对物流联盟中供需双方面临不同的

成本信息和消耗系数情况下的利益分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物流联盟利益的分配结果与供需双方的成本信息状况&双方消耗系数及双方首次出价等因素有关。

李骏阳(2003)物流联盟一般是指由若干具备专业特色与互补特征的物流组织,通过契约关系结成的物流作业联合体。

在联合体内部,企业间形成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

企业不完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物流业务领域通过契约关系进行物流作业资源上的优势互补、物流要素双向或多向流通。

物流联盟隶属于第三方物流范畴。

综合所述,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研究尚未得到系统的探讨,相关的研究主要在物流资源整合和物流联盟上。

尚未涉及到从最早的功能型服务提供商到最后的集成商的能力合作链的研究。

鉴于物流能力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深入研究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能力合作是很有意义的。

2.2.2定量研究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能力协调的定量研究主要是研究服务链上的各个主体之间的能力合作协调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两级物流能力协调中。

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如何整合、调度社会资源是第三方物流领域的前沿研究问题,在我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我国物流业目前存在明显的分布散、规模小的问题,田宇(2005)从探讨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分包商如何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出发,基于BerglundM(2000)的研究成果,开发了一个三阶段物流服务数量折扣与回购分包合同模型:

回购模型、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模型及数量折扣与回购模型,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是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

汪传旭(2005)对运输服务供应链的托运人和承运人之间的货载问题进行了优化。

他运用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该决策模型综合考虑了承运人根据运输收益给予不同折扣价格环境下运输价格、运输质量和交货绩效等因素,有助于托运人有效而合理地选择承运人和分配货载,因此具有综合性;通过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模型进行数例分析表明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闫秀霞(2005)分析了我国物流服务市场上以中小型物流企业为主,经营规模小,业务单一无核心竞争力等现状后,提出了实施物流服务联盟的必要性,以博弈论分析的基本方法,建立了信息对称情况下物流服务供应商分散控制和集中控制策略模型,并从物流服务联盟的总体产出效果和物流服务联盟对盟员利润的影响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建立物流服务联盟有利于增加联盟产出,抑制竞争对手的产出;如果物流服务企业之间有增加合作利润的需要,则都有建立联盟的积极性。

2.3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

2.3.1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内涵

物流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不可储藏性使物流服务供应链不可能像产品供应链那样通过库存来协调与优化供应链,而只能通过物流能力的配置、协同来实现。

基于能力理论的观点,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企业的边界由企业能力决定,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

物流能力是在物流基本工作、物流功能领域和工作周期结构基础上进行层层整合而形成的综合努力。

物流服务供应链产生的背景是物流服务企业在自身不能独立完成服务运作的情况下,需要从其他企业那里采购相应的服务以完成运作,其物流能力由各个物流组织的多种能力构成,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或能力集,该能力集中的各种功能不同的物流能力“归核化”后能够实现互补与匹配,进而获得核心竞争力。

因此,由物流服务多层级外包形成的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本质上是以能力合作为基础的服务供应链,能力成为联系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各独立企业的主要纽带。

根据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物流功能定位及其对整体绩效作用的不同,可将物流能力分为两种:

一种是供应链物流要素能力,指物流服务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物流作业能力,主要表现为由一系列物流要素资源形成的运输能力、仓储能力、配送能力和点线匹配能力等静态能力。

要素能力具有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