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48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7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docx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农业发展与成就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发展计划。

可以说,每一个发展计划的实施都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实力,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重大发展。

2001年是中国实施第10个五年发展计划(即"十五"计划)的第一年。

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5.08亿吨,比1978年增加两亿多吨,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

1978年以来;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1999年,肉类产量5953万吨,蛋类产量2080万吨,奶类产量79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产品产量4100万吨,是1978年的8倍多。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1978-1999年;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

1999年,乡镇企业有2000多万家,从业人员I.3亿人,增加值25000亿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实现利润5580亿元,上交税金1750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I/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1978-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74%;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

贫困发生率26%下降到不足3%;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

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

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

1999年的12%左右。

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

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4、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利用外资共达100多亿美元,还引

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

1999年,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217亿美元,是1980年的6.5倍。

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

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五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二是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

三是突破了统购统销制度,市场调节农产品供求、配置资源的作用显著增强。

四是突破了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是突破了农业生产上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

改变了政府调控农业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综合运用的农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

二、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分析

1、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一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三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五是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六是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七是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八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2、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如下机遇:

(1)中国国民经济的

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即将进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

(2)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给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3)加入WTO后,将有利于中国农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4)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同时,也应看到,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对采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

三、中国农业科技的成就与展望

1、中国农业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

其中,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研究与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了通过推广良种实现农业增产的潜力;光、热、水、士等资源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物病虫害基础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业生产损失;农业综合、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科技信息的研究,为中国的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信息服务。

"九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其中,十项重大科技进展最为突出,它们是强化生物技术和常规技合,培育出大量优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筛选出一批种质资源,整体育种水平得到提升;中国超级稻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在试验田亩产近800公斤;(3)单,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及应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构筑了中国面向21世纪的"五大作物"生产技术平台,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储备;(5)日光温室节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冬季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生产,完善了周年设施园艺生产技术体系;(6)棉铃虫、褐飞虱迁飞规律研究为提高主要稻棉害虫的预测预报和虫害控制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7)主要畜禽规

模化养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诊断与监测方法取得丰硕成果;(8)新型

饲料及添加剂的研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社会生态效益显著;(9)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10)农业持续发展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确定了农业用水的战略目标和节水的技术重点,肥料高效施用调节技术大面积应用。

2、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中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此;必须要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领域及技术政策进行战略调整:

--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供技术支撑;

--为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大幅度地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技术支撑;

--为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的增长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3、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

对农业科技重点领域进行重大调整,要按照先进性、关键性、基础性、实用性原则,筛选农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要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的原则,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或技术体系、处于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或技术体系以及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组织实施"十大科技行动":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节水农业科技行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动,遏止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实施农业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科技行动,推进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

--实施农业科技能力建设行动,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实力和后劲;

--实施人才培养科技行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四、以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藏和加工为突破口,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要以科技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品质和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积极发展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深加工。

要转变观念,推动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

要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

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制造业形态的转变,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要加强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产品的保鲜、储运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最终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加以解决。

应通过内引外联的形式,研究和开发出各种成熟适用的

保鲜新技术,并因地制宜地通过农业产业化扩散科技成果,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

要根据世界农产品保鲜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产品保鲜市场需求,站在行业的高度,确定保鲜产业的重点开发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

解决农产品产后加工诸多环节的问题,要进一步发挥国家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与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大力加强农产品检验和测定标准化、科学化等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科技队伍的建设,以便能够及时引进、采用、组装和配套各种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同时,还应强调市场对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良性循环,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

有了农业这个行业才有了农民这个职业,而农业的生产空间和农民的生活空间也就形成了农村。

因而可以说,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发端,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

一、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过去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口虽然增加了2.4倍多(从1949年的5.4亿增加到

2006年的13亿),但农业的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使得食物的可获得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产量由1949

年的1亿多t,增加到1998年的4.9亿t以上,增产粮食近4亿t,年均增产800多万t;1952年,粮食人均产量仅有288kg,1978年为319kg,1998年达到400kg以上。

同时,人均食物能量摄入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

7117kJ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10885kJ,营养不良人口总数从

1990--1992年的1.93亿下降到1997〜1999年的1.16亿,农村贫困人口也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0年的2148万,创造了用占世界1/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人口的奇迹。

事实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已经变成农产品净出口国,到90年代中期,中国已成为粮食的净

出口国。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是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

1949年中国粮食亩产水平(1亩=1/15hm,下同)只有68.6kg,到1998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00kg。

这期间粮食作物亩产增加231kg,增长3.4倍,而这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只增长了3.5%。

据研究分析,2O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亩产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效用;在80年代中期之后,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39%。

此外.国

家的价格政策和市场改革对农业生产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至今,农业向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

自1953年起。

中国开始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据专家测算,在1950--1978年的29

年中,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5100亿元收入。

同期农业税

收789亿元,扣除财政支农支出1577亿元,政府通过征收制度提取农业剩余净额4500亿元,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获得的资金净额在155亿元

左右。

1979--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取得了大约15000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总额1755亿元,各项支农支出3769亿元,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农业剩余约12986亿元,平均

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资金高达8ll亿元。

中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逐步转移。

1952年,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达87.5%,直至1981年这一比重才降至80%以下(79.84%);2000年农村人口比重降至63.8%,2006年进一步降到了56.1%。

虽然仍比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略高,但差距大大减少了。

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

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3.6元,1994年首次突破千元大关(1221元)。

1996年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年增长率达到了9%。

到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是1978年的26.8倍,达到3254.9元。

二、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中国农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1.农业资源匮乏制约了未来农业的增长中国农业发展所依赖的农业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日益减少,前景堪忧。

如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5亿亩,但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2亩,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占有量不足2700m3,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

据估计,在北方缺水地区,地表水的利用率已达

43%〜68%,地下水资源开发率已达40%-84%,由于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农田大面积的漫灌,使得地面沉降,周遭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水资源日趋贫乏,农田得不到充足的灌溉。

另外,水资源的污染正在急剧扩大,致使能作为资源的水正在迅速缩减。

今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资源占用还会进一步扩大,资源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将会增强。

2.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徘徊,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从1997年到2002年的6年时间里,农民的收入增长没有一年超过5%,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只有1995—1997年3年间略低于5%。

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突破万元大关(10493元),次年更达到1ll59.5元,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人才不过3587元,城乡收入比达到创纪录的3.27:

1。

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有近40%的实物折算,并且还须扣除必需的生产性开支,而城镇居民的隐性福利和补贴的实际存在,专家估计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要达到6:

1。

即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数甚至还赶不上1995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4283元)。

城乡之间EI益力口深的鸿沟将是影响农业发展、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3.从收入结构来看,农民难以从农业中获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来看,1995—2006年间,家庭经营纯收人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从71.4%下降到了53.8%,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从22.4%增加到38.3%。

一方面,这体现了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

化了;另一方面,更反映了农业的危机,预示着农业发展的难度。

20世纪90年代末,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绝对数连续下降了3年。

历史证明,农民生活最好过的时候并非是普遍外出打工的年头,而正是农业方面收入增长迅猛的时期。

农业收入的踯躅不前,将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

4.国家政府的价值取向限制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追踪历史,不难发现,不管是国内粮食贸易管制、国家粮食收购和储备,还是最低限度的政府粮食定购等方面,体现的都是政府向工业、向城市倾斜的意志。

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无偿地从农民手里拿走的农业剩余过多,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2005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支出达到2450.31亿元,是1978年的16倍。

但是,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7.22%,比1978年的比重(13.43%)还低。

5.生存压力之下,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农耕文明面临消亡的局面

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但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导向和生存压力所迫,从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农民通过追加农家肥、草木灰等来保持土地可持续的肥力,到现在通过大量施用无机化肥的办法来维持农业生产的高产量,这仅仅意味着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而其实农民并不关心土地的生产力,农民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

土地从农民的命根子,成为了仅仅是挣钱的一种工具,对资源的掠夺和破坏越来越加剧,在这样的状况下,传统的农耕文明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对传统农耕文明的颠覆实质上是对农民生活方式的一种否认。

而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宝贵的乡土知识完全得不到重视,科学家和政府联手打造的技术神话让农民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完全背离了“实现人的发展”的真谛。

6.外来品种对本地品种的影响很大,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

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民越来越依赖外来的技术和品种,田间地头不再看到具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本土品种。

事实上本土品种虽然产量要较低一些,却有着政府推广品种所没有的环境效益和选择价值。

如早稻,它无需专门灌溉就能成活,而杂交水稻每亩需抽数十立方米水进行灌溉;许多本地玉米几乎从不生虫不用打农药,政府推广的杂交玉米必须多打药、多施化肥才能保证产量。

在历史上,生物多样性发挥功效的例子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1970年,美国南部地区的玉米由于叶子感染真菌损失超过50%,在一种来自墨西哥的野生基因帮助下,才使这场破坏得以中止。

然而,现在转基因农作物的大面积推广,有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基因污染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

7.盲目追求产量的发展方式引发危机,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从80年代起,中国农村就普遍采用了依靠化肥、农药大量投入的无

机耕作技术,这虽然对提高粮食产量,缓解粮食与人口的矛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技术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

而且使农业成本越来越高,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冷落,因而目前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比较低下。

例如集约化养畜养禽,它曾经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力水平,但它的弊病也不容小觑。

首先,极度拥挤的圈笼式饲养方法为动物保护主义者相当诟病;其次,畜禽粪便严重污染空气和水源,由此带来的损失难以估计;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过分依赖抗生素以遏制流行病,以至于在肉、蛋、奶中残留超标,长期食用导致儿童早熟、肥胖的案例并不鲜见。

近期禽流感、疯牛病、猪蓝耳病等疫病大面积暴发,这对盲目追求高产的规模化养殖方式无疑敲响了警钟。

现在的农业,从种子、肥料、杀虫剂、除草剂、机械、能源、包装、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等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要依赖于外部供给,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独立性彻底丧失,它的自我稳定功能大大降低,变成了一个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依附性、弱质化、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丧失了可持续能力、需要靠化学品支撑和财政巨额补贴的产业。

三、展望未来的中国农业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来认识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充分估计在城市化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农业发展面临的危机,并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保护和支持,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城市化过程中的代价。

1.农业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从实现食品的自供给安全,转变为改善农户的生计状况

许多经济学者的研究证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甚微,因此,在粮食总产品连续3年保持增产(总产超过4.9亿t,2007年粮食总产量预计突破5亿t)的今天,如何在政府层面上保证农产品供给数量上的安全,同时实现农民实际收入的显著提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难点。

现在,中国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正视国际农产品市场应有的作用,应当是使农产品供给安全得以有效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

2.应当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并发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与农户生计目标相脱离,忽略了农民的自主意识,应当集中力量发掘传统农业的精华和乡土智慧,发挥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就像舒尔茨说过的一样:

“在自己土地上的普通农民,具有超过来自富国的仅仅懂得经济学的专家的优势。

他熟悉他的小块土地和当地气候,而且他能预期他的辛勤劳动将取得怎样的成功,而所谓的专家却一无所知。

”事实上,农业产出增长的源泉,往往产生于最好的现有技术的扩散,而不是某一实验室新技术的发明,英国的农业革命、美国的土壤保持运动亦如是。

3.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和扩散应能促进农民的充分就业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业已不堪重负,而长期以来中国推广的农业技术却是以资本、土地密集型为导向的,不仅没有利用好最广大的劳动力资源,反而使得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为求得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必须把生态学原则结合到以农村充分就业为中心的战略之中,开发“生态技术”使农民能够就地“自我雇佣”,旨在促进农村的充

分就业,并开创一系列的增值增收活动

农药对生物、生态的影响•直接杀伤生物群体。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必然杀伤大量非靶标生物,致使害虫天敌及其它有益动物死亡。

环境中大量的农药还可使生物产生急性中毒,造成生物群体迅速死亡。

•影响生态系统。

生物长期生活在含有农药的环境中,农药在生物体内积累,形成农药的生物富集对生物的间接危害,生物免疫力、生殖力、抗逆力等降低,并经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破坏生态平衡。

农药的大量使用必然杀死大量害虫天敌,并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迫使农民不断加大用药,逐步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污染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