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56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docx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前试题

一、选择题

1.阎照祥著《英国贵族史》一书中写道:

1880年以来诸多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院贵族之后,贵族院已开始成为“一瓶兑了水的威士忌”。

20世纪20年代中产阶级和“工党贵族”开始进入上院之后,贵族院成为“一瓶变味的啤酒”。

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英国社会(  )

A.贵族政治退出舞台B.自由平等思想流行

C.平民化的发展趋势D.政党制度受到制约

2.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

由此可知,这部宪法(  )

代表

土地投机者

高利贷者

工商航运者

持大量公债者

奴隶主

人数

14

24

12

40

15

A.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B.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

C.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D.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

3.美国宪法制定者认为:

联邦权力机构中,“由于司法部门最弱,故最易遭到立法和行政两部门的干预和影响,所以必须加以保障”。

下列各项能体现上述原则的是:

司法部门(  )

A.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B.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C.审查国家财政预决算D.组织法庭弹劾总统

4.据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政府“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他直接税。

对各州输出之货物,不得课税”。

上述规定(  )

A.维护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性B.实现了各州地位平等

C.消弭了南北方的贸易争端D.削弱了中央政府权威

5.1789年,美国设立国务卿之职。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

一、国务卿是政府排名第一的部长,即首席部长。

二、执掌国玺,总统辞职要向国务卿提交辞呈。

三、一些联邦事务公告文件由总统和国务卿联署。

这一职务体现的宪法原则是(  )

A.共和制B.联邦制C.三权分立D.权力制衡

6.17世纪英国议会斗争常用的方式是弹劾,但仅用此对付叛乱者、叛国者和滥用公款者。

18世纪早期,下议院采取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取代弹劾制,即对政府某项政策或措施进行谴责,或者对国王的某个大臣投不信任票。

这一变化表明英国(  )

A.责任制内阁逐渐成熟B.议会行政监督制度日益完善

C.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D.政府大臣无须再对国王负责

7.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曾总结道:

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

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产生出我们现代生活于其中的事务秩序。

该历史学家旨在说明英国政治(  )

A.在历史传统中创新B.国王的权力不断削弱C.保留了贵族和君主D.首创了近代议会制度

8.1742年,英国首相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

这反映了英国(  )

A.国家权力逐渐向内阁倾斜B.首相、国王和议会互相制约

C.议会成为政党角逐的中心D.责任制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

9.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

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  )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10.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

这原则(  )

A.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B.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

C.表明国王已经失去自由权利D.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

11.近代某一欧美政体,“彼固有行政府之国务大臣也,然唯对于大统领负僚属之责任,未尝对于议会而负责任,盖其系统各不相蒙也”。

在这一政体中(  )

A.议会的作用极其有限B.总统掌握国家行政权

C.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D.由议会选举国家元首

12.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道:

“其他任何国家从来没有创制出如此强大的司法权。

联邦的安定、繁荣与生存本身,全系于七位联邦大法官之手。

没有他们,宪法只是一纸空文。

行政权也依靠他们去抵制立法机构的侵犯,而立法权则依靠他们使自己不受行政权的进攻。

”托克维尔意在说明美国(  )

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B.民主制度受到了司法干预

C.立法和行政部门冲突不断D.司法权在体制中举足轻重

13.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

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

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

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  )

A.以宗教活动为纽带B.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

C.以文化认同为基础D.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

14.《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

“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

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

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

”这一规定表明(  )

A.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B.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

C.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D.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

15.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

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

这一变化表明(  )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16.(2019·泉州质检)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

清政府的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

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

这种情况表明,中国(  )

A.近代化努力收效巨大 B.清军训练有素

C.自信轻敌的乐观情绪D.民族意识觉醒

17.(2019·邢台质检)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

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

其目的是(  )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B.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D.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18.(2018·昆明二模)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

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

这一政策(  )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19.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20.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21.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  )

A.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B.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D.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2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23.鲁迅说过,抽在中国人身上的三鞭,除了甲午战争,就是这两次鸦片战争。

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是心灵上的痛……。

下列最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心灵上的痛”的一项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增开天津为商埠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24.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5.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设有礼部和理藩院。

负责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处理一切“夷务”。

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管各种“洋务”。

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这反映了(  )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B.天朝上国观念逐步瓦解

C.近代外交的理念渐趋成熟D.学习西方逐渐成为共识

26.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

这种转变说明(  )

A.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B.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D.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27.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

“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这反映出(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

28.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新闻来源地

报道的主要内容

北京《晨报》

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此罢课之第二理由也

天津《大公报》

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曹汝霖宅之焚烧

日本大阪《朝日新闻》

北京烧打起排日学生的暴动

A.火烧曹汝霖宅是事件的导火线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

29.(2018·滨州高三期末)(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第2条第1款规定,总统在就职前应作如下宣誓或郑重声明:

“我谨庄严宣誓,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按照传统,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当选总统需手按《圣经》宣读誓言。

此外,第6条规定:

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郑重声明拥护本宪法。

——摘编自邓静秋《各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比较》

材料二 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

(8分)

(3)综合以上材料,探讨就职宣誓制度的价值。

(8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

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

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 “三权分立”“议会制”“多党制”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但它们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不一样。

事实上,西方政治制度纷繁复杂、形态各异,没有哪个国家与另一国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样的。

在美国,选举是获得国家权力的唯一合法渠道,通过其他方式如政变即使控制了权力机关,也不会被公众承认。

这就基本排除了因争夺国家权力而引起政治动荡的可能。

……美国人的民主权利有许多实现途径,但选举是最重要的途径。

……两党之间、候选人之间就美国现行及将来实行的政策展开激烈的辩论,并展示给公众,而投票就是选民对各方政策的表态。

……美国的竞选费用不断上升。

美国总统选举是典型的金钱政治。

……民主党和共和党已垄断美国政坛近一个半世纪,两党的价值观和政治纲领在许多方面接近。

而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许多利益群体没有自己的政治代表,而现有的政治又很难使第三党崛起。

——《从美国大选分析西方的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民主制度有哪些共同特点和不同的政体。

(6分)

(3)依据材料,概括美国选举制度的优势和弊端有哪些。

(13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

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

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

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

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

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

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

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

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一捆妥协案”。

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

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

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

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

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

时期

文书概况

西周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

秦汉

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

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

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

“命为制,令为诏。

”“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

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

“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唐朝

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

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明清

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

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

——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动力时,采用了层次论和流动论这两种理论。

层次论把人类社会存在按地位或职业分成不同的层次,并考察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分析人类的结构状态。

流动论是分析人群在不同层次之间的易位过程及其原因和影响。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运用中外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例证该史学研究成果。

(要求:

可以就其中一种理论成果进行例证分析,也可以同时例证材料中的两种史学理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

以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

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1836年出版《国际法原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全本翻译成中文《万国公法》,总理衙门大臣奕非常重视,1865年刊成后分送京外各有关衙署。

《万国公法》在中国的出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

凡是邦国能自治其事,可谓自主之国;自主之国,自主其事,自任其责;自主之国无论其国势大小皆平行也,也就是主权国家平等原则,从此《万国公法》成为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依据之一。

——摘编自王瑛《李鸿章与晚清中外条约研究》

材料二 对西方国家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

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

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

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1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

(10分)

 

高二历史期末测试答案

(一)

1.C [材料中“贵族院成为‘一瓶变味的啤酒’”等信息,推知贵族势力削弱而已,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贵族院即上议院随着新势力的加入,贵族势力衰落,非自由平等思想流行,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故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政党制度,故D项错误。

]

2.C [材料制宪会议的参会者组成不属于社会阶层的划分,故A项错误;材料制宪会议的参会者中奴隶主的存在,不能体现人人平等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制宪会议的参会者组成属于不同利益集团的划分,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相互妥协,最终通过了1787年宪法,故C项正确;材料制宪会议的参会者中奴隶主的存在,不能体现天赋人权学说,故D项错误。

]

3.A [材料中“必须加以保障”最好的就是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是总统提名任命,与材料中“司法部门”不符,故B项错误;国会批准后即成为正式决算与材料中“司法部门”不符,故C项错误;弹劾总统与材料中“最易遭到立法”不符,故D项错误。

]

4.A [材料中“联邦政府”——中央政府只能按照宪法征税,这有利于维护了地方自主性,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非各州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贸易争端问题,故C项错误;1787年宪法的核心目的就是改邦联为联邦,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

5.D [结合所学知识,共和制体现的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联邦制更多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三权分立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的分立,题目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体现的是总统与国务卿权力的制衡,故D项正确。

]

6.B [责任制内阁制是指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制度,材料主要说的是议会加强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是通过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故C项错误;在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下,政府大臣在形式上是要对国王负责的,故D项错误。

]

7.A [材料中讲述了古老的英国就是属于有限君主制,国王权力受到限制,后面又说道古老的原则产生出现代生活的秩序,因此说明了英国政治在历史传统中创新,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讲了古老的英国体制是有限君主制,不能体现国王权力不断削弱,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了英国的政治是继承发展了古老英国的有限君主制类型,并未反映保留了贵族和君主,故C项错误;材料只讲述了有关君主的制度,不能体现议会制度,故D项错误。

]

8.D [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家权力已经转移到内阁,与小皮特首相做法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首相和议会的互相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不同政党角逐议会多数席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首相和议会的互相制约,反映出责任制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故D项正确。

]

9.B [根据材料“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得出近代文官制度让官员的选拔有据可循,考试形式公开公正,有利于选拔出真才实学之人,适应了工业革命后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故B项正确。

]

10.B [国王不掌实权体现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故A项错误;国家政策的是非错误不归咎于国王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故B项正确;国王失去政治实权不等同于失去自由权利,故C项错误;国家政策的是非错误不归咎于国王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而非为国王行为开脱,故D项错误。

]

11.B [“固有行政府之国务大臣也,然唯对于大统领负僚属之责任,未尝对于议会而负责任,盖其系统各不相蒙也”可以判断为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议会独立行使立法权,故A项错误;在美国政体中,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故B项正确;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之下,无内阁与首相,故C项错误;美国的体制中,国家元首由全民选举产生,故D项错误。

]

12.D [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民主制度受到司法干预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立法和行政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