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675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docx

高考语文全国卷一题目及答案解析经典详解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一)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D项“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能证明“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所载内容”,扩大了范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

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范围扩大:

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漏掉了修饰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扭曲文意。

原文“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关系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

‘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

[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考题完全出自教材。

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细节错误,“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是“派人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而不是“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5分)

译文: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5分)

译文:

【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计分点:

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计分点:

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落实实词与虚词:

(1)“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却”;“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

(2)“责”此处应是“责备”的意思;“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

“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

“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

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

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

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

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

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

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

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

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答: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回答第

(1)小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

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在诗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试题分析:

回答第

(2)小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注释说: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由此不难得出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答案】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试题分析: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数与字形,字数要不多不少,字形要笔画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第

(1)句的“埃”“黄”不能写错;第

(2)句的“弊”字要笔画清晰,共14画;第(3)句的“胥”“赢”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

“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

“是哩。

“咳呀。

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

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德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

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晬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

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她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D】【B】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答案】 DB(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

A项,“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说法欠妥。

文本不能体现出“孤僻”。

C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主题扩大。

E项人物分析前半句“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对,后半句“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错。

A项中“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以及他与村人的分歧”说法欠妥当。

C项中“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有误。

E项“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说法有误,表现了六安爷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分)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1分)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分)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1分)

【解析】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是挖掘标题的寓意,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