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682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docx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

语文必修一学案答案

【篇一: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参考答案】

见手抄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课前检测

1、文学知识填空

①编年;左丘明②春秋三传③公、侯、伯、子、男

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3、字形

二、课文预习

1、梳理结构

2、内容探究

3、语段赏析

三、文言知识归类

1、通假字:

①古义:

动词,从属二主

②古义:

把?

?

作为;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③古义:

使者,出使的人;④古义:

那个人;

3、词类活用:

⑥乏困,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使动用法,使?

?

为疆界)

4、一词多义

;④用在主谓之间

而、①连词,表顺承;②表修饰,连词;③表顺承,连词;④表转折,连词

焉、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疑问代词,哪里

●《荆轲刺秦王》

一、课前检测

1、文学知识填空

国别、刘向

2、字音

?

、给加点的字注音

3、字形(填空)

二、课文内容预习

1、结构梳理

①行刺缘起。

②行刺预备。

③廷刺秦王。

④荆轲被斩。

2、内容探究

3、语段赏析

?

文章一最先,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无敌,燕国奄奄一息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

①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突出重点。

在很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戮力同心的气魄。

④井井有条。

人物运动按时刻次序描写。

⑤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文言知识归类

1、几个重要字词

⑩比喻事情发展到一定时候,终于露出了真相

2、通假字

①“说”,通“悦”。

②“以”,通“已”。

④“决”,通“诀”。

⑤“奉”,同“捧”。

⑥“振”,通“震”。

⑧“还”,通“环”。

⑨“卒”,通“猝”。

⑩“淬”。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

名词用作状语

?

名词用作动词

①亲,亲近,接近。

②废,倒下。

?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

①迟,以?

?

为迟,即认为迟。

②怪:

以?

?

为怪。

5、一词多义

奉、①奉,动词,献。

②奉,动词,通“捧”,双手捧着。

兵、①兵,名词,兵器。

②兵,名词,士兵。

③兵,名词,军队。

顾、①顾,动词,回头看。

②顾,副词,但,只是,不过。

③顾,动词,回头。

④顾,副词,反而。

⑤顾,动词,探询探望,拜访。

请、①请,动词,请求。

②请,动词,请许可我、请让我。

愿、①愿,动词,乐意,情愿。

②愿,动词,盼望。

③愿,名词,心愿,愿望。

为、①为,介词,被。

②为,介词,对。

③为,动词,收拾整理。

④为,动词,发出。

⑤为,动词,作。

⑥为,介词,替。

⑦为,动词,做。

见、①见,动词,召见,接见。

②见,动词,看见,见到。

③见,动词,会见。

④见,介词,被。

表被动。

⑤见,动词,接见。

引、①引,动词,拉开弓。

②引,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③引,动词,举起。

6、文言句式

●《鸿门宴》

一、课前检测

1、文学知识填空

纪传、12、30、70、10、8、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3、字形(填空)

1、结构梳理(填空)

2、内容探究

三、文言知识梳理(填空)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①山东

④河南

3、一词多义

之、①动词,到。

②代词,这。

③助词,取独。

④助词,的。

去、①动词,距离。

②动词,离去,脱离。

因、①动词,趁机。

②副词,于是、就。

③动词,趁机。

为、①动词,任,做。

②介词,替,给。

③介词,被。

④动词,作为。

⑤动词,是。

⑥句末语气词。

4、词类活用

?

名词用如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

[军,动词,驻军];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动词,为王、称王]

③吾得兄事之。

[事,动词,伺候];④籍吏民。

[籍,动词,登记]

⑤范增数目项王。

[目,动词,使眼色];⑥刑人如恐不胜。

[刑,动词,施加刑罚]

⑦道芷阳间行。

[道,动词,取道]

?

形容词用如动词

①素善留侯张良。

[善,动词,交好]

?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②项伯杀人,臣活(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之。

③沛公旦日从(使?

?

随从追随,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休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

?

斜侧着)其盾以撞

?

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翅一样)蔽沛公。

③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④头发上(向上)指。

⑤道芷阳间行、间(抄小路)至军中。

5、文言句式

●高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01—04题。

01、b

02、c

03、a

0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所贪求的土地呢?

②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二、(200805—09题

05、c

【解析】c06、b

07、c

08、a

09

【答案】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②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答案】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

让他到哪里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答案】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来继承他呢?

10、d抄录

11、d

12、b

13、c

14、断句:

(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

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译文】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墨滴淋漓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译文】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鸡肉美黍(美味饭菜),准备好供给狐狸吃喝。

●第一课时预习《记念刘和珍君》

一、课前小测验

1长歌当哭、出离愤怒、广有羽冀、殒身不恤

2c(直截了当、名列前茅、好高骛远)

3?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二、课文内容预习

1、文章自然分为七个部分

填空:

3、4、5部分;交代写作缘起;揭示这一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深切悼念;极度愤怒;痛心和批判

2、品味语言

3、语段阅读

?

d;?

de;?

bdc;?

a;?

b

四、课后作业

1c、2d、3事实、为、明证;4bef、5c、6abd

●第二课时预习《小狗包弟》

一、课前小测验

1、雾、雨、电;家、春、秋

2、饮冰室主人

二、课文内容预习。

16个问题

2,通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3、语段阅读

三、课后作业

2a、(b堕入地狱;d作揖)

3b、

4c、(ab求全责备:

意为苛责别人。

d下里巴人:

泛指通俗、普及的文学艺术,不能用来指人。

5c、(a语意重复。

可改为“?

?

相应地出现了一些骑马俱乐部。

”或删掉“相应的”。

b“被”之后缺失句子成分“英雄人物”,造成歧义。

d“在人格?

?

”前缺少关联词“还是”。

6a

新闻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主体自然环境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堂预习:

生杀予夺:

生:

让人活;杀:

处死;予:

给予;夺:

剥夺。

形容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

翌年:

指下一年、明年的意思。

翌:

下一个

【篇二:

高一语文必修一学案全集(含答案)】

诗歌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

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1、请一位同学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注音,然后带全班同学读两遍

百舸争流___;怅寥廓___;浪遏飞舟___;矫健___;激昂慷慨___;劳役___.......

挥斥方遒___;秋风劲___;碣石_____;分外___....

2、请一位同学解释句中加黑词语的意义并要求全班同学识记之

漫江______;百舸______;峥嵘岁月________;岁月稠_________.....

激扬______;寥廓______;风华正茂________;挥斥方遒________............

浪遏飞舟______;五岭逶迤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____________.....

3、请同学们填写出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a.鹰击长空,雨翔浅底,______________。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

c.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

e.萧瑟秋风今又是,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延伸,知识积累(全班齐读,抄写并背诵!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

毛泽东(也有人说是明人的作品)。

1910年,毛泽东的年龄正与我们现在相仿,性格决定命运。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

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三、再诵诗歌,品味鉴赏(疑难点拨)

1、写壮景,抒豪情(提问:

写的什么景?

抒的什么情?

①独立寒秋图:

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

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

(提问:

湘江秋景色,好一幅立体构图!

是怎么写的?

远眺: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

鹰击长空(动)

俯瞰:

鱼翔浅底(动)

总写:

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

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

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

抓住“忆”字。

(提问:

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

试回

④中流击水图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

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

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提问:

运用了哪些对比?

①色彩: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②动作: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③明比: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④暗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3、语言品味: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问题:

请抓住一两个字分析)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

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4、景、情、志:

注意意象(这里是难点所在!

提醒大家注意答题格式。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

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雪天更善畅想,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神思飞扬起来,

常于马背上构思,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战地黄花,屈指数算,

如血残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

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红楼梦》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

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

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

孤平、三平调、三仄脚、合掌、用字忌重等等。

【教学目标】

1、字词典故结累,丰富语言;背诵默写过关,无漏无误。

2、收获情感,启迪思维;从情感与意象角度解答疑难。

【重点难点】

1、重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2、难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1、下面含有“载”字的词语共有10个,按不同读音分类

⑥三年五载⑦怨声载道⑧千载难逢⑨载誉归来⑩刊载

2、在横线上填写含有“柔”“非”构字部件的字

柔:

①句式杂___②教___升木③把纸___碎④___躏人权⑤___合⑥___以为轮

非:

①___然成章;②缠绵___恻;③___声文坛;④烟___云敛

⑤两颊___红;⑥___夷所思;⑦敬备___酌;⑧___谤中伤

3、在横线上填写含有“可”“长”“周”“宛”构字部件的字

可:

①___捐杂税;横___上蔽;沉___难愈;百___争流

长:

②___然若失;___弘化碧;为虎作___;秋后算___

周:

③___人广坐;未雨___缪;___怅失意;风流___傥

宛:

④凄___迷茫;___肉补疮;令人叹___;___言相劝

二、课文内容复习[疑难探究,切脉情感与意象]

1、本单元四首诗歌,可以用一个“情”字来概括。

请同学们回答问题

②《雨巷》,写的是______________。

③《再别康桥》,写的是____________。

④《大堰河,我的保姆》,写的是________。

2、怎样理解《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第4节和第8节,对具体写法进行分析,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

人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典故知识复习[解释诗句中加点典故的意蕴]

1、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浣溪纱》)..

青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屈原《离骚》)..

望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庄子《庄子》)..

挥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流击水,是典故“中流击楫”的转化。

此典原意是____________。

毛泽东化用此典,

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练习和作业

1、默写背诵检测

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

②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

③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

④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________,/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

⑤在雨的哀曲里,/____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

________,/________。

⑥软泥上的青荇,/___________;/在康河的柔波里,/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⑧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⑨曾记否,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_________。

2、摘抄、背诵毛泽东主席的名句

1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4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

5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6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8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9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0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12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4牢骚太胜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15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16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17坐地日行八千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18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19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20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21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22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23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2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5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26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27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28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29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30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见”a计划”

必修一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

3、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文言知识梳理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1、文学知识填空

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____所作。

②《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称为“______”。

③春秋时期有__、__、__、__、__五等爵位。

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氾___南;佚___之狐;夜缒___而出;共___其乏困;....

阙___秦;杞___子;逢___孙;不知___....

3、字形(填空)

二、课文内容复习

1、结构梳理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填空)

第01段:

________;

第02段:

________;

第03段:

________;

第04段:

________。

2、内容探究

?

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

___________

异:

郑伯:

________;烛之武:

_________

?

晋文公最终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缘由退兵,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3、语段赏析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曲折委婉,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庄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曲折委婉,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十分优美的外交辞令。

①“_____,________。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________________。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说明_______________。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

”说明_______________。

⑤“夫晋,何厌之有?

”至“唯君图之。

”指出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知识归类(填空)

1、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⑤失其所与,不知。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古今异义

①且贰于楚也。

【篇三:

2015年秋学期最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全册学案及答案】

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设计:

周烨审核:

一舟]【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

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

沁园春?

?

浪淘沙?

?

采桑子?

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内容】一、课前检测

1、请一位同学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注音,然后带全班同学读两遍

百舸争流___;怅寥廓___;浪遏飞舟___;矫健___;激昂慷慨___;劳役___挥斥方遒___;秋风劲___;碣石_____;分外___2、请一位同学解释句中加黑词语的意义并要求全班同学识记之

漫江______;百舸______;峥嵘岁月________;岁月稠_________激扬______;寥廓______;风华正茂________;挥斥方遒________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