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7966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天津市耀华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Ⅰ卷

一、(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1~2题。

那位看守敦煌莫高富的道士总是惊惶不安,认为自己做了错事。

那些洋人一次一次地来,说着不着边际的大话,在拱手作揖间,用看似正当的理由把经卷运走了,__________,肯定会露马脚,出大乱子。

他把祖宗的家产给卖了,觉得自己是________子孙,壁画上那些普度众生的菩萨也在一直盯着他。

他决定报官,就算被朝廷抓了去,也认罪________,哪怕是杀头的罪名。

他不想继续被这些物件拖累了,要尽早上报,于是给当地官府呈上了拜帖,上报了实情。

他庆幸自己的秘密尚未走漏,可以全身而退。

经过许多的繁文缛节,朝廷用两个月的工夫将这些经卷运走了。

以后的日子,他时常量上土山瞭望,沙漠一直到遥远的天边,仿佛有两条深深地车辙。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惊惶(huáng)不安不着(zháo)边际作(zuò)揖

B.正当(dāng)露(lòu)马脚拖累(lěi)

C.尽(jǐn)早拜帖(tiě)走漏(lòu)

D.繁文缛(rù)节工(gōng)夫瞭(liáo)望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长此以往不肖服法漫延

B.久而久之不肖伏法蔓延

C.长此以往不孝伏法漫延

D.久而久之不孝服法蔓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B.他们一向致力于救助校园留守儿童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C.白鳍豚与拉河豚,恒河豚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淡水豚类,又是数量最少的一种,我们一定要对白鳍豚加以保护。

D.抱着成为优秀舞蹈演员的想法,我们的歌舞剧也成型了,所以,在青春时期,我们至少要有一两个梦想。

4.《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和援引,请选出下列哪一组诗文和成语中所运用的典故皆出于《庄子》。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③处涸辙以犹欢(《滕王阁序》)

④五十步笑百步(成语)

⑤不落言筌(成语)

⑥游刃有余(成语)

A.①⑤⑥B.①②⑤C.②③④D.③④⑥

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当前,各高校及其学子们纷纷开启了“秀”通知书模式。

   比如,有的大学通知书是一座手工拼插的微型3D版校门,经过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组装等多个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有的大学通知书启用了法版印刷这门古老工艺;有的大学通知书更像是一个大礼包,套装包括了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种子袋(信封)、种子本(便笺)等四个部分;还有的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中嵌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

收到通知书的新生,只需下我特定APP,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主题内容……

   这些通知书,从设计到工艺制作,从外形到内在意蕴,可谓用心十足,拼颜值、拼创意、拼情怀,各有各的亮点。

一时间,各家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比拼,成了一个关注度颇高的热点话题。

   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既能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

   当人们感叹如今大学的“千篇一律”时,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大学个性展示的一道缩影。

工科类大学,往往主打枝术、创意牌,而文科类大学则意在凸显文化积淀与情怀。

作为给新生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它最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亦为外界窥视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窗口。

而在讲究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大学能够突破成规,在细节上下功夫,本身也是一种开放文化的表达与实践。

   当然,大学精神和气质的展示,也不能全依赖于一份录取通知书。

当人们为精美的录取通知书献上掌声的同时,也未尝不是在希望,由录取通知书设计这个细节上所表达的大学文化底蕴、创新活力、自由风格等,也能够在日常性的大学管理、文化氛围层面有更多的体现。

换言之,大学录取通知书所营造出的“好感”应该只是一种开始,或者说它应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较之于大学录取通知书所传递的视觉冲击,人们评价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或更看重一些更具体而务实的东西。

就最近的热点问题来看,大学的学生会是否能够摆脱行政化的窠臼,不是学校行政框架的延伸,而是真正的学生组织?

大学如何保护学生免受性骚扰,又如何对待已经发生的性骚扰事件?

大学鼓励创新和个性,能否对多元文化有更多的包容?

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学录取通知书才能在“好看”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厚重感。

   除此之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设计追求个性化,无可厚非,但也得警惕过度和不必要的“创新”。

一方面,不管如何创新、如何注重设计,录取通知书的“原始功能”依然没有改变。

而纵观一些录取通知书,过多的“炫技”,过度的“展示”,往往有过犹不及和喧宾夺主之嫌。

另一方面,越是在看“颜值”、注重“秀”的时代,肩负社会“精神高地”担当的大学,能够坚持本色,守得住孤独和沉静,也未尝不是一种更显稀缺和珍贵的个性。

(摘编自朱昌俊《展现大学精神气质,通知书只是个开始》)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比拼,实际体现了高校在自身形象自我营销和构建上的较量。

B.录取通知书具有仪式感,设计新颖些,对大学和新生来说,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C.录取通知书能反映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外界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领略一下大学精神。

D.相比于录取通知书给人的视觉冲击,人们更看重的是这背后所反映的大学的厚重感。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当前“秀通知书”的话题,作者提出了“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梢神气质”的观点。

B.文章列举了许多大学通知书的样式,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正在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C.作者运用辩证法,既肯定了大学在通知书设计上创新的可货,又提醒人们不要喧宾夺主。

D.作者通过讲道理指出,人是务实的,比起设计激亮的通知书,坚持本色的通知书更珍贵。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秀通知书”模式的出现,折射出大家对传统大学“千篇一律”风格的不赞同。

B.通知书的变脸,是大学突破常规,追求创新和个性表达的体现。

反映了大学的开放精神。

C.作者认为录取通知书“只是个开始”,是因为它还不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D.个性总是相对的。

当社会大多数人追求某个极端时,与它相对的就变成了个性化东西。

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孙志康墓铭

【宋】苏过

熙宁初,先君通守钱塘,孙君介夫使其子志康贽所业以见,愿留授经于门下,时年未弱冠也。

先君嘉之,使与余长兄游。

既卒业归,自是走四方,为文章士。

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终于淮宁之私第。

其子虬泣血以告曰:

“虬先人寡所合,仕才至尚书郎,自少至老,受国士知者莫如东坡公,不得公铭其墓,得公子铭之,亦庶几矣。

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

”过惟志康父子于余家为世契,自龆龀辱与之游,曩又同宦于并门,知之最详,其敢以辞力不能为解?

乃为泣而书之。

公讳勰,志康其字也,世为虔州感化人。

曾大父长孺,故任太子中舍,知浔州,祖父师房,故不仕;父立节即介夫也,终于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

公赐进士第,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用荐者改宣德郎,知舒州太和县;八宝恩及,累迁至朝散郎,赐五品服。

自湖外官满,从辟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机宜文字,除知岳州,请宫祠,除提点崇福宫,归于陈。

公有田在陈,遂为终焉计。

明年乞骸骨,又明年乃以疾不起,享年七十。

公以文章名世,而循循然加不出诸口,未尝恃己以陵物。

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

在边之久,虽武夫悍卒,皆心服其诚而为之尽最。

后守岳阳,政亦可观。

岳阳尝经火灾,谯门两砚鞠为灰烬。

公至之数月,登城叹曰:

“昔岳阳楼观以伟丽闻天下,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不能复前人之迹,守臣罪也。

”父老闻之,欣然有请曰:

“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

有无惟所命。

”公得朝廷所赐度牒,与虞人所献山林巨植,聚集工匠而鼎新之,不逾年,壮峙如昔。

州人扶老携幼来观,有自数百里至者,皆叹曰:

“孙公不扰吾民,不鞭一人而所立如斯,召父之甘棠不在是耶?

”故去郡之日,人挽留之不得出郊,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平生无嗜好,老不废书,如饥渴然。

善作古篆,秦汉而下不取也。

娶黄氏。

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相其饮食卧起,经纪家事,不以毫发累其胸中者二年。

公没,安葬之事,皆夫人自任之,有古烈妇之风。

公文集若干卷传于世。

鸣呼,风俗之不振也久矣!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风俗安得不薄乎?

而士气安得不卑也?

此贤人君子所甚惧者。

先君尝作《刚说》一篇,为介夫而发,叹天下无其人也。

介夫流落不遇,至死不悔;志康又不偶于世,抱才无所施,介夫真有子哉!

以某年月日葬于某地,子一人,曰虬,事亲有立,能克其家。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与余长兄游游:

交往

B.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状:

描绘

C.相其饮食卧起相:

互相,一起

D.志康又不偶于世偶:

迎合,投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遂为终焉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C.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衡乃诡对而出

D.风俗之不振也久矣及其所之既倦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龆龀”是孩童垂髫换齿之时,“弱冠”则指20岁,王勃有“等终军之弱冠”,化用汉代终军请缨报国的典故。

B.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近义词还有“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C.文中提及的岳阳楼,为古代名胜,文人墨客多有登岳阳楼的佳作,如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文中说孙志康“善作古篆”,“古篆”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大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西汉则通行小篆。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自文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D.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C.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D.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交待了为孙志康写墓志铭的缘起,因为孙志康是苏轼的学生,世代与苏家交好,所以作者为其写墓志也是义不容辞的。

B.墓铭中涉及孙志康的生平政绩,特别是重新修缮岳阳的环境,深得民心,百姓将其比作古之先贤。

C.文中除介绍孙志康的生平外,还写到了他的父亲孙介夫,介夫为人受到苏轼赞许,又写到志康的妻子黄氏,为人贤惠。

D.在墓志后半部分,作者指出孙介夫孙志康父子由于正直贤明,使当时的风俗为之一振,成为天下士人的表率

第Ⅱ卷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

(3分)

(2)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

(3分)

(3)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2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9分)

客感

郁达夫

百岁常怀千载忧,干戈扰攘我西游。

叨陪宾主东南美,却爱园林草木秋。

去国羁臣伤独乐,梳瓴病鹤望全瘳。

穷来欲问朝中贵,亦识流亡疾苦否。

【注】原诗有序无题,1940年秋日作于新加坡,友人宴请并“赐以佳章”,郁达夫“依韵奉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里,闲适中透露着些许悲凉,而这首写秋的七律诗歌里,忧伤之情则更加浓烈。

B.此诗首句化用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一句,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C.“梳瓴病鹤望全瘳”一句,谓病鹤以喙梳理自己的羽毛,诗人此处是以鹤自喻。

D.全诗最后一句意在表明自己远离祖国寓居南洋的处境,用一问句,表现了对祖国亲友的思念。

(2)赏析颔联。

(3分)

(3)试分析首句“百岁常怀千载忧”的“忧”都有哪些内涵?

(3分)

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下“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6)________________,二十三丝动紫皇。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草原上的马鞍

艾平

呼伦贝尔一代鞍具大师,我哥哥巴特尔,他一直坐在那个黢黑发亮的砧子跟前,“咔——咔——咔——”地打錾鞍具,金银铜铁,在他的凿子下熠熠闪光,慢慢绽放出海棠卷草和吉祥八宝的图案。

当暴风雪肆虐的夜晚,这声音汇入骏马的嘶鸣;当第一棵灰绿色的牧草钻出地面,这声音追赶着激荡的春雷。

我哥哥巴特尔把一生的梦想,錾入了沧桑的岁月里。

五十年前,我哥哥巴特尔虽然还是个年轻人,但他那驯马的本领,已经像一首诗那样传遍了草原。

他牧放的马,跑起来比苍鹰飞得快;他调教的马,懂得岔开四条腿,用身子给主人挡风雨;他饲养的马,蹄子就像成吉思汗拋出的石块,踢死过一头凶猛的狼王。

好马需要好鞍,我哥哥也是一样。

有一次,我哥哥巴特尔的马蹄踏过幽幽的山谷,一副隐于枯草中的旧鞍鞯,显现在他的眼前。

这片草原历史上是鲜卑先祖迁徙的驿站,是成吉思汗子孙征战的沙场,也是蒙古人百代千年的游牧地,不知道掩埋着多少英雄的诗篇。

岁月像鸿雁那样飞远了,天上没有痕迹;骏马的躯体慢慢融化成泥土,大地保留着这静默的马鞍。

哥哥慢慢拿起那架鞍子,鞍桥、鞍座和残存的鞘皮,瞬间噗簌簌地散落成粉末,他手里剩下的,只有几根景泰蓝,那原本是鞍子的镶边,此刻,筋骨一般勾勒出鞍子的轮廓。

虽然是风雨剥蚀,那景泰蓝锈而不腐,上面古老的缠枝花叶竟栩栩如生,可谓鬼斧神工。

不知问了多少人,我哥哥才知道在草原的更深处,有一位叫达拉嘎的老人能修复古老的马鞍。

当他把马鞍的骨架放到老人面前时,老人跪倒在地,浊泪纵横,唱起了古老的蒙古史诗。

半年后,当达拉嘠把修复好的马鞍拿到我哥哥巴特尔面前的时候,我哥哥感到眼前陡然一亮,心里热血沸腾,一种纵马飞驰的冲动几乎不可遏止。

谁的双手如此神奇、神妙?

这架镶嵌着老景泰蓝的新鞍子,黑桦木的鞍座,湘竹的鞍桥,配以月光般的银饰,翡翠色的玛瑙石片,捧起来轻盈玲珑,放下去敦厚结实。

我哥哥巴特尔把这个鞍子鞴在自己的铁青马马背上,伸出一个拳头,探探马背和鞍座之间的距离,也是恰到好处。

他不由飞身上马,如一面旌旗猎猎展开,驰骋向远。

这个马背上长大的少年,明白了自己满心的喜悦来自骏马的敏悟,而那非凡的骏马,靠的是一副贴心的鞍子。

鞍子是草原人的心。

哥哥被这个马鞍折服了,也被这门手艺折服了。

于是,他拜达拉嘎为师,造起了鞍具。

我哥哥巴特尔终日坐在师傅留下的砧子跟前,打錾紫铜和白钢,琢磨玉石,修整鞍具的木构件,很久才会抬起头来,轻轻抿一口奶茶,复又埋头于手里的活计。

我哥哥学徒的第一课,是使用斧子和凿子,练习斧凿马鞍的木头底座。

这个惯于在草原上四处飞跑的年轻人,完全不适应如此单调乏味的营生,他玩心太盛,不时走神,每每戳伤了手,然后就开始大呼小叫。

每当这时,师傅就会让他过来陪自己坐着,望着呼伦贝尔远处的山包,一言不发。

后来,我哥哥终于完成了基本功训练,把斧子和凿子变成了无所不能的魔术棒,掌握了金、银、铜、铁、木、皮、竹、漆全套手艺。

他们师徒最喜欢做的事,依然是静静地望着草原远处的山包。

几年后,师傅去世了。

我哥哥巴特尔就这样成了师傅的继承人。

记不得那是哪一年,草原上改变了游牧的传统,家家圈在包产到户的小草场里放牧,远方和天边的概念消失了,摩托车的轮子替代了骏马的四蹄。

由于生意清淡,鞍具社倒闭,师傅的徒弟们也散了。

只有我哥哥巴特尔,还在做鞍子。

他每天用狼油揩拭师傅传给他的铁砧子,揩着揣着就回到了以往的日子里,嫂子不喊他,他就忘记了吃饭的事儿。

他卖掉了家里的羊群,去买制作鞍具的原材料;他让嫂子辞了工作,帮他绣鞘皮的花纹。

有人说,这个老头儿吃了醉马草,醒不过来了。

我的哥哥巴特尔,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做他的鞍子。

他做的鞍子摆满了一屋地,一架比一架更带劲儿,既有来自师傅的神韵,又添以时尚的华彩。

虽然那些赞叹我哥哥巴特尔手艺的人没有减少,却没有谁愿意买走他做的马鞍;虽然女儿结婚时家里的存折上仅仅剩下五十元钱,我哥哥巴特尔一点儿都不慌乱,他相信只要草原和天空不分离,蒙古人还在马背上,长调和史诗就还在蒙古人的血液里,自己做的鞍子就会有人要。

只有一件事儿,让我哥哥巴特尔惦记很久了。

终于有一天,他雇来汽车,把一架架漂亮的鞍子往一个个学校送。

他说老师们,你们让咱们的孩子看看鞍子,他们就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

学校的老师很感动,连连说传承民族文化是必须的。

我哥哥巴特尔把这事儿办妥了,便心满意足地回了家。

他做的鞍子放在学校的陈列室里,上面小心翼翼地覆盖着塑料布,有人按时去擦塑料布上的灰尘,却没有人触动那鞍子。

我哥哥巴特尔没有看到这一幕,他坐在铁砧子跟前等待着,他觉得学校应该请他去给孩子们讲一讲马鞍的故事……

到底是大自然唤醒了草原上的畜牧业,牧民之家纷纷剪断了阻挡马蹄的铁丝网,开始互助游牧。

辽阔的草原回来了,无垠的大地回来了,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飞奔的心!

马群如云从天而落,牧马人的唿哨随夙传送,四面八方的客人相约草原,马鞍不仅恢复了它的实用功能,还作为一种光荣的象征,矗立在每一个有蒙古包的地方。

一代鞍具大师我哥哥巴特尔,他忙极了,每天都有人眼盯着他手里的凿子和身前的铁砧子,渴盼着脱颖而出的新鞍子。

有人一掷万金,有人开来宝马豪车,只为获得一副大师的杰作。

我哥哥巴特尔,草原上的一代鞍具大师,他无动于衷,不言不语,脸上的微笑像湖水一般宁静,将手中的凿子徐徐举起,徐徐放下,在他面前,呼伦贝尔大草原,微风吹过,像一匹青骢宝马正在慢幔苏醒,而远处那一座山包,两头微微翘起,中间凹陷,稳稳地架在草原之上……

(原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的“马鞍”贯穿全文,把草原独特的风俗文化和哥哥巴特尔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哥哥巴特尔的一生有几次转折,在山谷发现马鞍是一次,见到达拉嘎修复的马鞍是另一次,随后与师傅学艺,使他得到了重新的塑造。

C.文中用“我哥哥”的称呼,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也时时流露出“我”对哥哥的赞美,渴望加入哥哥的事业中去。

D.文中提到哥哥送给学校的马鞍,“有人按时去擦塑料布上的灰尘”,这一处细节描写表明草原人对马鞍的无比热爱。

E.作者在记叙哥哥巴特尔的一生时,也反映了草原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希望。

17.文中的达拉嘎师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巴特尔有什么影响。

(5分)

18.赏析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

(6分)

19.文章标题中的“马鞍”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分)

六、(10分)

2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4分)

材料一:

2019年11月份的一个周日,天津海河边狮子林桥下聚集着一些放生人士,他们抬着几个大塑料箱准备放生,打开箱子,里面满是草鱼、锦鯉、北美雀鳝、巴西龟和一些不曾见过水生生物。

他们不顾管理员的劝阻,将一箱箱生物倒入河中

材料二:

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特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章第三十八条)

(1)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对材料一中的放生行为做一个评判。

(2分)

(2)为避免材料一中的事件再次发生,海河景区计划在河边立一块标语牌作为提示,请拟写一条标语,不超过20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分)

21.《三国演义》与《红楼梦》都是中国古典名著,其中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也成为读者品评的焦点,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读者品评的态度恰恰能反映出读者自身的立场与观念。

下面请试想,贾宝玉如果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将在林黛玉面前如何评价“曹操”这个人物呢?

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要求评论充实,符合人物特点,100字左右。

(6分)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60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古代谚语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

网。

——北岛“一字诗”《生活》

网络使我们彼此之间越来越近,但有时也越来越远。

——任正非

请分析上述语句中关于“网”的含义及引申义,任选其中的一句或几句,以“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二月考

语文试卷答案

1.选C.2.选A3.选A4.选A5.选B

6.选C7.选C8.选C9.选B10.选D

11.选A12.选D

13.

(1)无论贤明的还是愚笨的,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他都平等对待,称赞别人的优点而掩饰别人的过错

(2)岳人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久了,除了我们贤明的太守,谁还能担当这个任务呢?

(3)百姓们又系住他的船,使他好几天都不能离去。

14.

(1)选D

(2)用典,化用《滕王阁序》的语句称赞宴会之盛:

借景抒情,借草木入秋的萧瑟之景

抒发沉痛的心情:

对比,将宴会的美好与秋景的萧瑟形成对比

(3)草木秋,悲秋之情;“千戈扰攘”,忧伤国难;“去国”,漂泊之苦,思念家国:

感伤

身体多病;对执政者的不满。

15.略

16.CD

17.达拉嘎师傅是一位技艺精湛又热爱草原传统的人。

传授给了巴尔特手艺,让巴尔特内心宁静,也让巴尔特继承了草原人的传统。

18.略

19.表面指巴特尔师傅制作的精美鞍具:

也是巴特尔的事业;还指代山包,鞍是草原的

部分:

草原人自由驰骋的心;草原的传统文化。

20.

(1)这次将外来鱼类擅自放生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2)略

22.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