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08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

一、基础演练(21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掌舵(tuó)   崔嵬(wéi)   荻花(dí)   环佩(pèi)

B.抚膺(yīnɡ)锦瑟(sè)恬然(tián)霓裳(shǎnɡ)

C.栈道(zhàn)嗟叹(jiē)商贾(ɡǔ)钿头(diàn)

D.溯源(sù)惘然(mǎnɡ)悯然(mǐn)江渚(zhǔ)

答案:

C 解析:

A项“舵”应读“duò”;B项“裳”应读“cháng”;D项“惘”应读“wǎng”。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砯崖转石万壑雷     B.玉露凋伤枫树林

C.使人听此凋朱颜D.猿猱欲度愁攀援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

其他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孤舟一系故园心  B.凄凄不似向前声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望帝春心托杜鹃

答案:

A 解析:

A项“故园”古今均为“家乡”之意。

B项“向前”,古义为“以前”,今义为“向着前方”。

C项“苦恨”,古义为“极其遗憾”,今义为“痛苦愤恨”。

D项“春心”,古义为“伤春之心”,今义为“爱慕异性的心情”。

4.下面加点的诗句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些老屋确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休不久的老王常对老伴抱怨:

“你看我才退下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电视剧《大宅门》白景琦从济南返回京城家里时,父亲已去世。

在灵堂前,他并没有嚎啕大哭,导演也没有用哀乐来渲染,只是让他做了一个点燃父亲生前所用烟袋跪献灵前的动作。

这一场戏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能表现人物的性格。

答案:

A 解析:

使用对象有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多指老人。

5.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即主张诗文应该反映时事,为现实服务。

B.《蜀道难》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感情豪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C.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用诗歌的形式客观地记录了历史。

D.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推到了新的高峰。

答案:

C 解析:

“客观地记录了历史”错误,杜甫的作品显示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但不能说“客观地记录了历史”,过于绝对化。

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任选6小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__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5)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8)如何四纪为天子,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马嵬》其二)

答案:

(1)剑阁峥嵘而崔嵬 

(2)丛菊两开他日泪 (3)群山万壑赴荆门 (4)无边落木萧萧下 (5)犹抱琵琶半遮面 (6)同是天涯沦落人 (7)蓝田日暖玉生烟 (8)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阅读鉴赏(3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6分)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7.本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图”,在这幅图画中,诗人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透过这幅图画,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这幅图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7.参考答案:

绿竹、庭院、朗月、稀星、飞萤、水鸟。

诗人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真可谓寂孤老倦。

解析:

本题共两问,第一问考查对诗歌画面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二问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这两问的正确回答,都必须建立在对本诗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

8.参考答案:

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需要认真读诗、品诗,方能作出准确的回答。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7分)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天末怀李白③

杜 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

①石门:

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风景秀丽。

杜二甫:

即杜甫。

②徂徕:

山名。

③李白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杜甫写了这首诗怀念他。

9.“海色明徂徕”一句中的“明”字有何妙处?

(3分)

10.两首诗都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感情,但感情基调明显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9.“明”字运用了拟人手法,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着徂徕山,这就把山色写活了,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

10.第一首诗歌感情豪放,乐观豁达。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一句描写的景物明净秀丽,抒发了作者的达观之情。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深厚友情,又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一醉而别,感情豪迈。

第二首感情沉郁凄凉。

“凉风起天末”一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无端被流放的同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

(6分,每小题3分)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一个重要节日。

1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1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有何特点?

11.参考答案:

“抱膝”二字形象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由“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显得形影相吊,充分表达了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时要抓住关键性词语如“抱膝”“伴”。

12.参考答案: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在灯前议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本诗语言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真切感人,如“想得家中”“还应说着”等明白如话。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语言。

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眼前的孤寂之情是实,家人围坐之景是虚,是作者想象之景。

分析语言既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又要抓关键字眼。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14题。

(6分,每小题3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3.首句“海上生明月”中的“生”,曾有人认为是“升”之误。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而简析首联的表达作用。

14.前人曾评论此诗“缠绵悱恻而不伤感”,我国的传统诗教也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细读全诗,简要分析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3.参考答案:

“生”不是误用。

恰恰妙在此处。

一个“生”字,赋予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

“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的产生。

首联紧扣诗题,望海上明月升起,不由地想起远在天涯的“情人”。

意境雄浑阔大,感情深切,致思高远,创造了一幅宁静空灵、清新淡雅的画面,为后面的描写抒情作好了铺垫,烘托了一个有情人的高大形象。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实质上是体会“生”背后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应注意联系情感表达来析字答题。

14.参考答案:

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

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联写无法赠与亲人满手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亲人相聚,全诗感情表达回环曲折,起伏有致,缠绵悱恻而不伤感,感情真挚深切,低沉而不绝望,让人感到“佳期”一定会到来!

正所谓“哀而不伤”。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作品思想感情。

答题时要注意联系全诗,在解读诗句的基础上总结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6分,每小题3分)

春 光

李商隐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15.“春光斗日光”应怎样理解?

一“斗”字用得好在哪里?

16.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答案:

15.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而春天的丽日艳阳正是这一景象的动力与源泉。

这一“斗”字,将双方互争雄长的意态,方兴未艾的趋势,以及天地上下充溢着的热烈气氛全部传出。

16.三、四句用比喻、反问、反衬手法,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轻松悠闲、从容与自得的企盼,又反过来衬托出了现时缭乱不宁的心绪。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6分,每小题3分)

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注,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

绿:

以酒的绿色代酒。

17.“炉存火似红”一句中的“似”字用得很巧妙,请对其进行简要赏析。

18.这首诗是如何把个人之愁与国事之忧结合起来的?

答案:

17.在荒凉的环境中,作者眼前似乎出现了熊熊之火。

通过一个“似”字,写出了作者的幻觉,表达了作者对家庭温暖、百姓和乐的强烈渴望,点明了作者生活的艰难。

18.作者起笔写国家动荡不安,战事使百姓苦不堪言。

然后通过“乱云”“薄暮”“急雪”等景物写自己的愁苦,情景交融。

接着写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酒葫芦早已丢掉,酒樽里空空如也;没有柴火,只有空空的炉子。

最后又回到对国家的担忧:

数州没有消息,不知战况如何,自己只有“愁坐”。

三、语言表达(12分,每小题4分)

19.(2009江西高考,20)将下面3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

(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

①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

②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

③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回环美。

参考答案: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的回环美。

解析:

句②可以当做主干句,句①中的“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和句③中的“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分别化为抑扬美和回环美的定语即可。

20.成语与熟语的意义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往往会生发出一些新的见解或看法,例如少年李白从磨针老嬷嬷的那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悟出了“只要有恒心,什么事也能做成”的道理,但这句熟语现在却又有了新见解:

这是蛮干,不讲效益得不偿失,如此磨针有何意义?

现代高科技瞬间生产的针数不胜数。

请为下面的熟语写一个新解。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新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如果没有能力制服歹徒,就要斗智牵制歹徒,赶快报警为妙。

贸然行事只会作无谓的牺牲。

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应首先理解成语的本义,然后逆向思维,故意“反弹琵琶”,但应注意结合社会现实,突出“新”义,言之成理。

21.在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环境中,对同一内容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

请按照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到时参加”的意思分别作恰当的表述。

①商场广告: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给兄弟单位的请柬: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给下级的通知:

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办家宴父母给子女的口头通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届时热忱欢迎新老顾客惠顾!

②届时恭请贵单位派员参加!

③届时务必参加,不得缺席!

④到时不能不来啊!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用语要适应语言环境,说话要看场合,看对象,看身份,说得体的话。

四、写作训练(50分)

22.请以“还__________的本来面目”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请先把题目补写完整;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带有一定开放性的命题作文。

说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是因为“还__________的本来面目”中间的空缺给考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写作的范围是相当大的。

当然,既然是命题作文,其写作的内容必然受到限制,“还__________的本来面目”本身还隐含着这样一个意思:

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或现象往往遭到了扭曲,我们应该还原其真相,不能被假象迷惑了。

写作上,可先列举现象,进而重点分析事物本来面目被扭曲的根本原因,然后谈如何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样深入浅出地分析,才能以理服人。

当然,也可写成记叙文。

参考例文:

还经典的本来面目

在一家特价书店,我看到不少“文学经典作品集”,被列入“处理品”,价位降到七折,难道这也是一种“按质论价”?

曾几何时,那些作品被爆炒膨化,举办“首发仪式”,由作家现场签名发售,记者跟踪报道,接踵而来的是“研讨会”,也是“热”过一阵的。

但升温快,冷却也快,如今躺在书市中,领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寂寞。

这些号称“经典”的书籍,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与时间的筛选,离“经典”还有一定的距离,它们将“经典”弄得面目全非。

何为经典?

热衷于经典的人们尤其要弄清楚。

经典是艺术殿堂里世人公认的层。

这就意味着经典已为社会共有。

经典的另一特征是作品的作者不一定健在,但他的作品却可以光照千秋。

比如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九三年》在他辞世近半个世纪后才被后人视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随着时间的延续,人们对作品内涵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再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才觉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于是这些作品便被视为经典,且得到社会普遍接受。

如果把“经典”的桂冠随便奉送,谁爱“经典”就“经典”,那还是原来意义上的经典吗?

“经典”的泛滥恰恰从侧面证明了缺乏经典。

某些人耐不住寂寞,其急功近利和浮情躁意又恰恰通过“经典”暴露出来了。

献身艺术的人是没有权利享受常人的快乐的。

创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所失才有所得,心静如水拒绝尘世的诱惑才能酝酿出美文妙句。

经典绝不是包装和炒作出来的,而是呕心沥血的结晶,所以堪称经典的不可能比比皆是……那些搔首弄姿的小感觉、风花雪月的缠绵、胡编乱造的稀奇事也要跻身经典过把瘾,真不知天高地厚,除了无知还得再添上个“糊涂”。

尽管将其吹得“惟妙惟肖”,包装得“光鲜得体”,却都是现代王婆们隆重推出的“绣花枕头”……

让经典归位,还其本来面目,不能把艺术荣誉廉价大甩卖,要拒绝艺术绝对商品化,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各种艺术形式的精品,也许若干年后这其中就有“经典”。

一切都留给后人来评定,这才客观、公正。

点评:

这篇文章直面社会上“经典”泛滥的现象,先以嘲讽的口吻列举社会上一些所谓的“经典”遭受世人遗忘的命运,进而指出经典必须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由此,作者从正面立意,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经典,又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假经典泛滥的根本原因。

作者层层深入,摘去了假经典的面具,最后水到渠成地发出呼吁:

让经典归位,还其本来面目。

全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