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8363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教育局工作计划的安排和集体备课小组的统一教学方案,结合班级学生及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本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际语文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在能力,在不增加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争取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复习依据

   初升高考试语文的主要测试的范围主要有:

语言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课外现代文考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考查、名着阅读和作文。

语文教师将根据以上几方面把课本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试题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

   三、复习提要

   1、语言积累和运用。

   2、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作文复习。

   5、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规范书写,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考虑词语义的轻重(引人注目与引人入胜)、正反(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感情色彩(原形毕露与锋芒毕露)、使用范围(精巧绝伦与美轮美奂)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背诵。

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翻译文言语句要做到信、达、雅(文言翻译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词语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

   文言断句口诀:

   全文前后看,紧紧抓住曰云言,常用虚词是标志,词性词义要判断,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4、赏析诗歌关注表达技巧、关注锤词炼字和关注情感主旨等方面的训练。

   5、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难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歌的意境。

   4、作文的选材立意。

   四、课时划分:

   1、积累与运用(4课时)。

A、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

B、古诗、名句的默写。

C、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

D、名着导读。

   2、现代文阅读(4课时)。

   3、文言文阅读(4课时)。

   4、作文(2课时)。

   五、具体安排:

   

(一)基础知识复习:

   1.时间:

4课时。

   2.形式:

专题复习和训练评讲相结合。

   3.内容:

本册书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形声字,同义词,反义词,修改病句(用词不当、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及赘余、表意不明、褒贬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等。

   4.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

提高学习兴趣。

   (3)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

   (4)辅差工作不放松。

   (5)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语交际实践。

   (6)加强检查的落实,必要时动用小组长和班干协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过关。

   (三)作文复习;

   1.时间:

2课时

   2.形式:

习作欣赏、修改和临场指导

   3.内容:

进一步提高审题、选材能力,本学期自己的习作修改,进一步提高。

   4.措施:

   

(1)对于中下生加强写得出的个别指导。

   

(2)书写习惯的纠正。

   (四)具体复习内容:

   一、二单元:

新闻   记叙类文体(小说、散文)

   人物(同上)

   散文  写法:

先抑后扬,有详有略,前有铺垫、后有烘托

   第一课:

新闻两则(新闻)

   1.新闻特点:

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洁。

本文:

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

   2.新闻的表达方式:

记叙(主要)、描写、议论(最主要)。

   3.新闻结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教材P7、8)

   4.毛泽东:

字润之,湖南韶山人,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5.标题:

迅速了解全文内容。

   电头:

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导语:

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这篇新闻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7.电头:

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8.导语比标题多:

背景、人物、时间。

   第二课:

芦花荡(小说)

   ①人物:

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心理、动作)

   1.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品质、精神、性格、心理)

   ②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③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衬托人物心理、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品质、为情节作铺垫

   2.芦花荡中体现的小说要素:

   第一要素: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人物)

   ⑴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第④小节,外貌描写;54~61小节)

   ⑵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第⑩、17、18、47、53、60、61小节)

   ⑶过于自信和自尊(第⑤小节,语言描写;32~45小节)

   ⑷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54~61小节)

   第三要素:

环境描写   星星    

   第①小节   水鸟   宁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苇子  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芦苇的形象,表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顽强抗争的意志。

   侧面描写 

  

;表现老头子的功劳很大

   第61小节:

用优美的景物烘托了老英雄打鬼子时内心的轻松、愉快

   ﹡第三课:

蜡烛(通讯)

   1.文体:

战地通讯;详细描写、真实

   2.主题: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⑴炮火连天,环境危险--不怕生死、勇敢

   3.感人因素  ⑵年老体弱,行动吃力--”爬”对战士的崇敬、爱戴 

   ⑶视若亲人,沉痛哀悼--”跪”“画”“吻”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⑷结婚喜烛,意义特殊--对烈士的感情强烈、深沉、至高无上

   3.细节描写   炮火:

11次

   (反复描写)  蜡烛:

7次

   黑围巾:

5次

   ﹡第四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散文)

   1.主题:

赞美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2.雨果:

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性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胸怀博大。

   3.本文所用的修辞:

反语。

   作用:

有讽刺意味,极其尖锐、辛辣。

   总评:

”世界奇迹”

   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4.圆明园   分说  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充满赞美之情

   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

亚洲文明杰作

   ﹡第五课:

亲爱的爸爸妈妈(散文)

   1.主题:

要和平,不要战争。

   2.西德作家:

真诚的忏悔--理解、尊重

   日本作家:

自私的狡辩--鄙弃、孤立

   3.㈠来到纪念地㈡看纪念演出㈢参加座谈会㈣参观纪念馆

   第一单元综合学习

   1.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战争名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第六课:

阿长与《山海经》(散文)

   1.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2.阿长的形象:

   ⑴阿长是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⑵没有文化,不识字,粗俗、好事

   ⑶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善心,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3.叙八件事      

   4.”我”的感情变化:

讨厌    空前的敬意    憎恶   新的敬意

   5.写法:

㈠(第4、8小节)人物描写:

动作、语言、外貌、神态

   ㈡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6.铺垫蓄势:

19~22小节:

买《山海经》之前

   不写:

买《山海经》的过程

   23~29小节:

买《山海经》之后

   称赞烘托:

写”我”震悚、喜出望外、如获至宝的心情。

   第七课:

背影(散文)

   1.文体:

回忆性散文。

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学者、诗人。

   2.主题:

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儿子对父亲的感念。

   3.四次背影,四次流泪,五句话

   4.结构㈠【1】思念父亲,惦记背影(开篇设疑)

   ㈡【2~6】回忆往事 

   【2~3】别时家境,祸不单行,家境惨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4~5】细心关照(铺垫背影)

   【6】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㈢【7】别后的思念,再现背影

   5.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的?

   答:

①外貌描写。

写衣帽  呼应开头,表现家境惨淡

   与”我”的紫毛大衣对比,突出深切的父爱

   ②动作描写。

用特写镜头,细致地描写父亲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突出深切的父爱。

   ③用自己的情感反应来烘托背影,被深切的父爱感动落泪。

   ﹡第八课:

台阶(小说)

   1.文体:

小说。

   2.父亲的形象:

非常要强,有志气,渴望提高地位,获得尊重,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老实厚道,谦卑。

   第九课:

老王(散文)

   1.线索:

”我”和老王的交往。

   谋生手段艰难                         

   命苦   生理上有缺陷

   2.老          居住条件恶劣

   王

   为作者送冰

   善良  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

   身体病重,还要来谢恩,送香油和鸡蛋

   作  ⑴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者  ⑵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

   3.的  ⑶老王送香油鸡蛋,我坚持给钱

   善  ⑷关心老王,询问他能否维持生活              {用善良体察善良 }

   良  ⑸女儿送鱼肝油                              {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4.作者杨绛,江苏无锡人。

选自《杨绛散文》,着有《干校六记》、《将饮茶》,译有《唐o吉诃德》。

   5.本文作者的丈夫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着有小说《围城》和学术着作《谈艺录》和《管锥编》。

   6.第13~16小节:

体现老王朴实、善良的品质。

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第十课:

信客(散文)

   1.选自《秋雨散文》。

余秋雨,上海人。

着有《文化苦旅》。

   老  ①说明信客职业特点--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阅历丰富等(现实社会需要大大提倡的)

   2.信  ②年轻信客接班

   客  ③用自己丰富的经历,指点年轻信客;

   用自己惨痛的教训警醒年轻信客

   三、四单元:

说明文体

   事物说明文:

11、13、14、15、19课

   事理说明文:

12、16、17、18、20课

   第四单元:

科普文

   说明文知识P99

   三种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两种说明结构:

⑴总分式(总--分、总--分--总)事物说明;

   ↓          ↓

  

  

 《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

   ⑵递进式事理说明

   逻辑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落日的幻觉)、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到概括   

   说明方法及作用:

(《中国石拱桥》和《大自然的语言》)

   下定义:

对某样事物的定义;简洁严密

   举例子:

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说明什么对象的什么特点;

   作比较:

更突出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比喻):

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分类别:

层次分明;

   列数字:

更具体,更准确地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引用 :

更权威地印证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画图表:

更直观地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摹状貌:

更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说明文中”……”能否换成”……”或”……”能否去掉的回答方法:

㈠肯定或否定;㈡先解释这个词的意思;㈢这个词在是什么意思;㈣这个词不在是什么意思;㈤下结论(所以”能”或”不能”去掉)。

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第十一课:

中国石拱桥

   1.作者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着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2.【1~2】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历史悠久

   【3】我国石拱桥特点  分布广泛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地理位置  历史悠久

   修建时间  结构坚固

   【4~5】介绍赵州桥    结构特征

   (由概括到具体,由主要到次要)

   历史悠久

   【6~8】介绍卢沟桥  结构坚固

   形式优美

   形式多样

   【9】我国的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由主要到次要)

   【10】写石拱桥在解放后的发展

   3.说明对象:

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的特征: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①从概括到具体: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①从概括到具体

   ②从整体到局部

   ③从主要到次要

   说明方法:

举例子  打比方  作引用 列数字摹状貌作比较…

   4.主题:

本文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和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第十二课:

桥之美

   1.         ①芦苇丛上的石桥    疏朗开阔之美

   ②江南乡间的石桥    阴柔阳刚之美

   桥      ③水天间的长桥       丰富想象之美

   ④山区的风雨桥      安闲自在之美

   ⑤索桥--高山峡谷--具有生命力

   第十三课:

苏州园林

   1.本文作者叶圣陶。

原名绍钧,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

作家、教育家、编剧家。

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第十四课:

故宫博物院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概括说明故宫的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16】:

是全文的重点,概括了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a简介故宫总体布局及建筑特色

   b紫禁城正门内外

   天安门--端门--午门(五凤楼)--庭院--金水河--汉白玉石桥--太和门

   2.        太 外形

   和 内景

   前  殿  位置

   用途

   朝  中和殿 概貌 用途

   保和殿       用途

   “前朝”“内廷”分界地带

   2.本文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第十五课:

说”屏”

   1.      屏的定义

   主    屏的作用

   体   屏的种类

   屏的设置

   2.本文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3.课文引用古诗词的好处:

营造诗意氛围,引起读者兴趣;增添情趣,留有余味

   第十六课:

大自然的”语言”

   1.第一部分【1~3】说明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队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1~3】说明顺序:

由现象到本质(逻辑顺序)

   表达方式:

描写(主要)、说明

   【6~10】          由大到小

   说明顺序  由主到次

   由空间到时间

   第十七课:

奇妙的克隆

   1.本文是按逻辑顺序来写的

   2.举例子和四个小标题让这篇文章更易懂,深入浅出。

   ﹡第十八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本文两篇短文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发现问题      找出答案     得出结论

   ﹡第十九课:

生物入侵者

   1.本文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好处:

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第二十课:

落日的幻觉

   1.本文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由现象到原因)

   五、六单元外加课外十首诗是古诗文内容,熟练背诵及默写25、30课,还有课外十首诗;重点复习21、22、26、27课,尤其是文中的一些重点实词、虚词解释,通假字,一词多义,

   会一些名句的翻译,整体把握课文,能回答一些重要问题。

   二十一课:

桃花源记

   1.本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着名诗人。

被喻为”田园诗人”。

选自《陶渊明集》。

   2.

  

以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3.世外桃源:

指与外世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世界,也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①环境优美、宁静

   ②人人平等,人人参与劳动

   4.桃源   ③生活安乐幸福

   ④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⑤没有战争,没有剥削

   5.主题:

反映我国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写法:

层层设疑

   第二十二课:

短文两篇

   写法:

托物言志

   《陋室铭》

   1.第一层:

提出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第二层:

景→人→事→志:

   第三层:

以古代贤者自喻表明自己高雅的情趣。

引用孔子的话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2.主题:

表达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情操。

   《爱莲说》

   3.本文作者周敦颐,字茂叔。

北宋哲学家。

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4.菊:

正面衬托。

隐逸者:

孤傲清高,避世退隐。

   牡丹:

反面衬托。

富贵者:

追名逐利。

   莲:

君子。

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谦虚、正直。

   5.主题:

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第二十三课:

核舟记

   1.说明文:

说明对象--核舟。

   体积上:

小  

   2.特征    

   (奇巧)   构思上:

   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内容多)

   3. 结构:

    

   总【1】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

   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分【2~5】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用事实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

   总【6】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

   4.主题:

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

   ﹡第二十四课:

大道之行也

   1.本文选自《礼记o礼运》。

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2.大道:

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特征:

天下为公。

   大同:

指理想社会。

   3.全文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话):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2~3句话):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主题:

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圣;杜甫的诗--诗史。

   《望岳》

   1.一、远望--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用齐鲁广大的平原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

   二、近望--神奇秀丽,遮天蔽日(虚写、实写)

   三、细望--高大深远

   (由景生情:

胸怀激荡、眼界开阔)

   四、神望--抒发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孔子: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春望》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所见  忧国伤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感(对偶)感时伤世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家书珍贵,对家人的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叹自己苍老念家悲己

   《石壕吏》

   主题:

赞美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也含蓄地揭露了差吏的残暴

   一.致词的由来

   二.对比(差吏凶残、老妇悲苦)

   三.主体写老妇致词

   四.尾声暗示老妇被抓

   第二十六课:

三峡

   1.写法

   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②大笔点染的手法

   ③动静结合

   2.一:

先写山 突出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二:

再写水 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

奔放美(江水上涨、水流湍急)

   春冬:

清悠美(素、绿、清、影)

   秋:

凄婉美(寒、素、凄、哀)

   写出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引用渔歌:

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

反衬三峡秋季凄凉萧瑟的气氛。

   4.本文作者郦道元。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学家。

选自《水经注》。

   第二十七课: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本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有《陶隐居集》。

被称为”山中宰相”。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北宋人。

选自《东坡志林》。

   表达了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闲人:

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作者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