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44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docx

浙江五校联考语文

2010学年浙江省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

语文试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阙如(quē)奉为圭臬(niè)判处(chù)容貌姝丽(shū)

B.挑剔(tī)伺隙寻衅(sì)败露(lù)目瞪口呆(dèng)

C.憎恶(zēng)间不容发(jiān)钤印(qín)鸠形鹄面(hú)

D.蟠龙(pán)踔厉风发(chuō)涨停板(zhǎng)宫商角徵羽(jiǎo)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昨晚,王菲在五棵松篮球馆举办演唱会。

黄牛票贩在万寿路口就设置了“关卡”,有人站在穿流不息的快车道上大声呼喊“有谁退票”。

王菲演唱了脍炙人口的《但愿人长久》,一种美妙的意境油然而生,当她向观众席挥手致意时,观众们欢呼鹊跃。

B.十月行情结束了,它留给人们太多的憧憬与暇想。

这样的升幅放在恢复性振荡行情中,绝对是传奇!

指数井喷只是表象,十月传奇突出的表现,是巨量资金突然涌入股市,这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C.上海世博会汇聚了世界各国的智慧和经验,体现了不同国家的人民的创新能力。

哥斯达黎加馆自然清新,浓香四溢的咖啡、雄伟壮丽的火山、椰影婆娑的海岸线、广袤蓊郁的原始森林和平静祥和的城市生活,共同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D.“帮我佩带一下袖标。

”“东西都带齐了吗?

”……下午1时许,记者发现这间小小的办公室已挤满了“高姐”。

随着99名青春靓丽的高铁乘务员的亮相,不少人都亲切地称她们为“高姐”。

身高标准更高,服务要求也更高,“高姐”这个称呼可谓名副其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流行名词叠加,电影《南京南京》面世之后,便有了电视剧《上海上海》。

咱也东施效颦一把,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定为《中年中年》,希望让人产生一唱三叹的感觉。

B.只要抬起头来,就能看到一个巨大无比的温度计,清晰地标出是19摄氏度还是23摄氏度。

原来这是根据世博园区百年老厂房的烟囱改造而成的,可谓独树一帜。

C.辛词善于用典,将个人的喜怒哀乐,大胆而自如地表现在词作中。

他的词气盛言宜,战无不胜,感染力极强,尤其是抒写爱国激情的篇章,千古以来一直激励着后人。

D.这本传记首先是张冠李戴的毛病,其次是引述传主笔下之事却没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致使牛头对不上马嘴,让读者简直不知所措。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澳大利亚IMCOA咨询公司介绍说,中国稀土在当前全世界的份额达到90%,随着各国的开发进程,这一份额会逐渐降低,但即便在2014年,中国稀土份额仍能占到80%,“中国的市场支配地位不会动摇”。

B.基于良渚文化玉器在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的辉煌地位,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与原创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型器三种器类,将其组合在一起,作为“中华玉”代表器型,以昭示“礼、德、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

C.中国代表团发言人就媒体报道中日外长今天会见时同意将恢复关于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的谈判作出回应,指出报道完全与事实不符,日方应与中方相向而行,为落实东海问题原则共识创造气氛和条件。

D.“‘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的十大任务中,第一个就是扩大内需战略,这里,关键是启动消费。

”有关专家认为,原来我们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和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

5.阅读下面的文字,在空缺处补写一个总括性的句子。

(不超过30字)(4分)

 要让“敬老”形成浓厚的社会风气,真正使“民德归厚”成为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应该加强个人修养,提高文化素质。

目前社会上存在种种不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现象,如“啃老”、不孝、弃养等,除客观原因外,与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关。

因此,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答题。

(4分)

××省格言短信征集交流平台举行第二期主题为“森林××绿色家园”格言短信征集交流活动,向社会征集关于生态文明理念、森林生态功能、植树造林行动、爱绿护绿意识、绿化美化家园的原创短信。

请为该活动拟一条“绿色”短信,要求运用对偶手法。

(字数在10至20个之间)

7.根据下面的情景写一段对话,要求语言得体。

(4分)

拥挤的公交车上,上来一位孕妇,一位老太太和一位背书包的小学生同时起来让座。

孕妇选择了其中一个座位坐下。

请代为这位孕妇致谢,并代为实际让座的那位乘客答谢。

(答谢不少于5字)

孕妇:

老太太(或小学生):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

说桥梁

陈从周

桥梁建筑,历来是在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传统要求下,不断发展提高。

它以多种多样的形态,谐调融合于天然风景与建筑群体之中,因而很自然地给人以画一般的意境,诗一般的情感。

它不仅是一种具有交通实际功能的工程,而且是既有美感又多情趣的艺术作品。

从《诗经》“迎亲于渭,造舟为梁”,到清代黄仲则的“独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立多时”之句,历代诗人词客,为桥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

另有以桥诗入画,或以画记桥,从对桥梁的欣赏,触绪牵情,引起一系列的联想,由赞叹而形之歌咏笔墨。

这些文艺性的描绘,更为桥梁的艺术形象增添了风采。

桥梁之所以能称得上艺术品,原因是多方面的。

桥梁本身从布局、选形、用材、装饰等客观的物质因素中,体现了人类很多积极的思想因素;而桥在特定的环境中,又会引起人浮想联翩的情感,使桥梁艺术丰富而多彩。

我国古代的桥梁建设者,积累下丰富的经验,有很多卓越的成就和宝贵的遗物,至今还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般说来,桥造在哪里,仅是服从交通的需要,但是在众多可以选择桥址的地方,有意识地配置桥梁,这也是艺术。

我国河道,存在三种情况,即大河、支流和小溪,因此,城镇的建设必循河道而有别。

城濒大河,镇依支流,村傍小溪,几成为不移的规律。

而桥梁的建造,亦随之而异,各臻其妙。

我国山区、水乡或平原城镇,将至该地,必遥见一塔;入城镇前,必经一桥。

这样的布置随处可见,亦标志了中国城镇的独特风貌。

这些控制城镇通道的桥梁,如“灞桥折柳”,“卢沟晓月”,送往迎来,联系着人间离合悲欢的种种复杂感情。

建筑群里往往配置一定的桥梁,这些桥梁常是建筑在人工开挖的池沼曲水之上。

这已不是为了克服自然险阻而修桥,而是在建筑群的总体布置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服从社会生活中一定时代的政治礼制或宗教思想,使人产生庄严肃穆或清虚幽静的感受。

桥梁的选型,基本上决定于功能、技术、材料等因素,但是,一定的形式会联系到一定的艺术感受,再结合着所处的环境,更衬托出桥的姿态。

燕赵的联拱平驰,屹立在骏马秋风的冀北,气势雄壮。

水乡的薄拱轻盈,凌波于杏花春雨的江南,更觉秀丽如画。

泉州安平长桥,一如压海长堤,雄健为闽南之冠。

大渡河边,群山高耸,泸定桥一线横空,凌云飞渡。

这些,都是桥梁结构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

桥梁除了结构本身必须具有者外,有时服从于保护结构材料等原因,而在桥上增加亭廊楼阁等建筑,使桥梁的构图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从功能需要出发的桥上建筑,由朴素到繁华,装饰性起了更多的作用。

即使桥上并无建筑,也往往在桥头树华表,立牌坊,傍守狮像,侧立幢塔,而栏板、柱头、石梁边、拱券的龙门石面,都可以作艺术装饰,表现出艺术的魅力。

虽然桥梁主体结构的艺术性,是桥梁艺术形象的主导部分,但装饰亦关重要,“好花须映好楼台”,锦上添花,益增风韵。

即使不采取精雕细琢的装饰艺术加工,桥的曲折,坡的缓急,踏垛的节奏,也能别赋情趣。

“市桥携手步迟迟”,即咏富于韵味的拾阶登桥的乐趣。

由桥而产生的感情的联想,常常形诸文字,所以桥廊、桥亭每多题壁。

而桥的命名,如垂红(桥)、锦带(桥),点景标题,楹联诗文,亦甚多妙笔,这也是桥梁艺术的一个方面。

(选自陈从周散文集《天趣美文》,有删节)

8.下列不属于“桥梁之所以能称得上艺术品”的“原因”的一项是()

A.有些桥梁控制城镇通道,送往迎来,联系着人间悲欢离合的复杂感情。

B.有些桥梁服从一定的政治礼制或宗教思想,使人产生或庄严或清虚的感受。

C.有些桥梁气势雄壮,有些秀丽如画,有些雄健夺冠,有些凌云飞渡。

D.有些桥梁增加了亭廊楼阁等建筑,使构图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9.下列表述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桥梁建筑主要是一件艺术作品,给人画一般的意境和诗一般的情感,当然它也是一种具有交通实际功能的工程。

B.有意识地配置桥梁是一门艺术。

城濒大河,镇依支流,村傍小溪,是配置桥梁的不移的规律。

桥梁的建造,随之而异,各臻其妙。

C.建筑群里配置一定的桥梁,已不是为了克服自然险阻,而是总体布置中的一个部分,服从一定的需要,如天安门前的金水桥。

D.中国园林中桥梁的形式特具中华民族风格,如燕赵的联拱平驰,水乡的薄拱轻盈,泉州的长桥压堤,大渡河边的铁索横空等。

10.第一段末句中“这些文艺性的描绘”指什么?

请简要说明。

(3分)

11.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

藏在草间

耿立

乡村是藏在草间里的。

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

黄昏牛羊回圈,你看到他们的毛发上或绉折里,不是草籽,就是苍耳子那种带刺的颗粒。

草是不用播种的,有时席地坐在满是草的田埂上,随手抓起一根草,用它剔牙,或者就拿在手里,用眼睛瞄,看汁液一点点渗出。

那是草提炼雨水的留存,还是他们自己的血液和灵魂?

人的心血来潮对草不是好事,他们会受到伤害,但农人和他们的关系一直复杂。

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草们要做房屋的顶盖。

但他们与农人亲昵,父亲常说:

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吧。

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诗意,那也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因为自己了解自己是困难的,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

也许庄稼太实用,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比如牛,比如羊,这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低眉顺眼,不声不张。

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

但一场雨后,你到了地里,草是那样热烈,满地的青,那些封闭了一冬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他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

无论田野土埂,无论屋顶砖缝,草们都不放过机会。

草多如毫毛。

父亲说醉草最好,羊要是吃了,就如农人抓起小酒壶仰脖喝透了,那羊也醉眼朦胧地踉跄着回家。

有时我就乱想,草是农人的兄弟吧,他们都来自泥土,终归于泥土。

如《圣经》上说的,人间有许多的无名氏,草也有,草的家族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妖冶的,朴素的,秀美的,绮丽的。

有时它们像与泥土和农人有和约,庄稼占多少地,草占多少地。

草总是先长出来迎接庄稼,然后相伴着走一程,实在闹矛盾了,农人就批评草们的霸道,开始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镰刀、铲子、手叉,但我说草们在这些工具下不是牺牲,而是另有任用,到了牛羊的胃里。

在牛羊反刍的时候,牛羊感恩的就是给他们温饱与生命的草们。

我曾思索过父亲对草的情感,也许深层的就是对土地和庄稼的情感。

他的肩上四季都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有一些草或者干柴,喂养生灵或烧火。

当他中风后尚未恢复,他就开始下地薅草,他的步履蹒跚,手指不能灵活转动,最后还是没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

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拔节,即使干不了活,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

我知道这亩地对父亲来说,七分种草三分种庄稼,那是给自己、给鸟儿给牛羊留的口粮。

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

秋深了,父亲的头发也被节气赶白了,腰也赶弯了,牙齿也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也一下就咽气了。

这由不得你,该走的就要走,没得商量,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

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在饥饿的生产队时代,我随父亲去看管生产队刚刨出的地瓜,远处是割过的谷地,秸杆如哨兵呆立,还有一个草人,头戴一顶破草帽,手捏一块红布带,那是吓唬鸟雀的,如今历史使命完成,就孤零零地呆在田野,没了躁动,也没了喧闹,等霜降把他的头染白,然后等明年重来值班。

父亲卷了纸烟,闭着眼,划了火柴,猛地吸了一口,好象疲倦的土地一样,开始享受收成后的安逸。

蓦地,父亲拍拍我的肩,把卷烟放在我手里,悄悄说:

吸一口。

我诧异地望着父亲,他诡秘地笑笑,指指草人。

我也笑起来,拿起卷烟,跑到谷地,把卷烟放在草人的口里。

在我的印象里,春天的草抓在手里有点绒毛的感觉;到了秋天的老草,再抓在手里,就感到扎手,草像长了骨刺。

我看见,在菜园,春风吹绿了父亲用树枝缠绕的那些篱笆,草开始踮脚遥望秋天的岁月;而秋天来后,那些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

那草都斜向有许多坟茔的木镇的坟地。

木镇有许多家族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爷奶奶的辈分不乱。

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

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

如果墓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能在土地上繁衍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

只有土地知道。

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掊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被草统属,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到最后的是它们啊。

(选自耿立散文集《藏在草间》,有删改)

12.作者为什么认为“乡村是藏在草间里的”?

请概括理由。

(4分)

答: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语言表达特色?

请作赏析。

(4分)

答:

                                    

14.简析“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3分)

答:

15.最后一段反复写到草的笑,请分别解说加点词语(短语)的内涵。

(各不超过12个字)(3分)

笑话:

坏笑:

笑到最后:

16.文章写草,为什么用那么多篇幅写父亲?

联系全文简述作者以“藏在草间”为题的用意。

(6分)

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鲠直之风,于斯行矣。

夫上好则下必甚桥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若范滂张俭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

汉党锢之祸注,知名贤士死者以百数,海内涂炭,其名迹章章者,并载于史。

而一时牵连获罪,甘心以受刑诛,皆节义之士,而位行不显,仅能附见者甚多。

李膺死,门生故吏并被禁锢。

侍御史景毅之子,为膺门徒,未有录牒,不及于谴。

毅慨然曰:

“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籍苟安!

”遂自表免归。

高城人巴肃被收,自载诣县,县令欲解印绶与俱去,肃不可。

范滂在征羌,诏下急捕。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

滂曰:

“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

”张俭亡命,困迫遁走,所至,破家相容。

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

复流转东莱,上李笃家。

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谓曰:

“张俭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钦抚笃曰:

“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

”叹息而去。

俭得免。

后数年,上禄长和海上言:

“党人锢及五族,非经常之法。

”由是自祖以下皆得解释。

此数君子之贤如是,东汉尚名节,斯其验欤?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党锢牵连之贤》,有删改)

【注】党锢之祸:

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儒生联手,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专权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对党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残酷迫害,并使党人禁锢终身,即一辈子不能作官,史称“党锢之祸”。

1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涂炭涂炭:

困苦灾难

B.纵俭可得纵:

释放

C.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耻:

以……为耻辱

D.由是自祖以下皆得解释解释:

解放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遂乃激扬名声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B.①甘心以受刑诛②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C.①而位行不显②木遭之而叶脱

D.①滂死则祸塞②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9.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桓帝、灵帝期间,政务荒谬,国家大政都出自宦官之手,统治黑暗,羞于与之为伍的士大夫、儒生挺身而出,愤然议论朝政,以挽救社会危机,却遭到宦官的残酷迫害打击。

B.遭遇“党锢之祸”被处死、被牵连的人,都是清高守节、疾恶如仇的忠义之士,如李膺、范滂、张俭这样的党人,由于地位、声名还不够显要,没有单独记入史册,令人遗憾。

C.文中毛钦提到的蘧伯玉,是春秋时期德高望重的贤士,备受赞誉,就连孔子都十分认同他:

“君子哉,蘧伯玉!

”毛钦说他“耻独为君子”,正反映了他品德高尚,确实值得人们推崇。

D.督邮吴导、县令郭揖、毛钦等人的行为以及众多百姓不畏迫害保护张俭的事迹,充分说明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不仅得到了正直官员的认同和帮助,也得到了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20.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夫上好则下必甚桥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若范滂张俭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

21.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籍苟安!

(3分)

译文:

(2)张俭亡命,困迫遁走,所至,破家相容。

(3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22—23题。

(6分)

清平乐

张炎①

候蛩②凄断,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③,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注】①张炎:

南宋末年词人。

②候蛩:

蟋蟀。

③兰成:

南朝梁时诗人庾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曾作《哀江南赋》,抒发故国之思。

22.词的上阕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分)

答:

23.古人认为下阕中的“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是此词的“词眼”,你是否认同?

请作解说。

(4分)

答:

(三)(4分)

24.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个著名的“催生婆”理论:

老师不是由外向内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把内心已有的认识表达出来。

而先于柏拉图一百多年的孔子,早已有了这种理念。

请先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似的一句话,再就它所蕴含的教育原则,谈谈你的认识。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苏洵《六国论》)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论语》)

(3)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轼《赤壁赋》)

尔来四万八千岁,。

(李白《蜀道难》)

(5)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有琴弦,但若无撩拨的手指便不能听其音;指有指法,但若无古琴的配合也无法成其音。

琴声是这样,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首古诗充满哲理,请你根据它所引发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标题自拟;④不得抄袭。

2010学年浙江省第一次五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B【A.判处(chǔ)C.钤印(qián)D.宫商角徵羽(jué)】

2.C【A.穿(川)流不息欢呼鹊(雀)跃B.暇(遐)想振(震)荡行情D.佩带(戴)】

3.A【一唱三叹:

语出《荀子·礼论》:

“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也。

”原意是唱和的人不多。

现用以形容诗文婉转而寓意深刻。

B.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颖,自成一家”,用在此处不当。

这里当用“匠心独运”。

匠心独运指创造性地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

C.战无不胜指打仗没有不胜的,不合语境。

这里当用“无往而不胜”。

无往而不胜指在各处都能取得成功。

D.不知所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多指面对突发事件无法应对,用在此处不当。

这里当用“不知所云”。

不知所云是“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形容语无伦次,说理不明。

4.C【A.语序不当,“当前”应置于该句“中国稀土”前。

B.缺主语,“选择”前应加主语,如“中华玉文化中心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

D.搭配不当,删去“战略”】

5.示例:

社会应大力弘扬敬老尊老传统,加强对年青一代的道德教育。

【共4分,每点2分】

6.示例:

森林是生命的呼吸,绿色乃希望之光芒。

【4分,内容“绿色”,字数符合要求,上下句结构相同即可】

7.示例:

孕妇:

谢谢您,老人家!

也谢谢你,小朋友!

(或“谢谢你,小朋友!

也谢谢您,老人家!

老太太(或小学生):

不客气!

你辛苦!

(或“没关系,阿姨!

”)

【共4分。

致谢要使用敬语、称呼,(1分)兼谢另一位让座者(1分);

答谢要求得体、符合说话人年龄特点。

(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12分)

8.C【是现象,不是原因】

9.C【A.说“桥梁建筑主要是一件艺术作品”无据。

B.原文为“几成为不移的规律”。

D.所举并非园林中的桥梁。

10.(3分)指历代诗人词客为桥写下的诗句和以桥诗入画或以画记桥的绘画。

【两点各1分。

语言简洁1分】

11.(3分)文章通过具体分析桥梁之所以能称得上艺术品的原因,说明桥梁不仅是一种交通工程,而且也是一件艺术作品。

【指出“分析桥梁之所以能称得上艺术品的原因”得2分,指出“说明桥梁也是艺术品”得1分】

(二)(20分)

12.(4分)①草使乡村成了乡村;②草与农人有复杂关系;③草养活了牲畜;④草使乡村有了诗意。

【四个要点要明确,各1分】

13.(4分)拟人手法的描写,表现了春草的生动可爱、柔顺低调;化用名句(用典)的议论,突出了初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美妙特征。

【语言表达特色(手法)各1分,表达方式(描写、议论)不作要求;作用分析各1分。

14.(3分)承上启下:

上承前文父亲对草的理解(尊重)和喜爱(百姓和草一个姓;醉草最好;就是对土地和庄稼的情感等),引启下文父亲对深秋草人关怀呵护的细节描写(往事回忆)。

【结构作用1分,“上下”简析各1分,要点必须点明,括号内的解说不作要求。

15.(3分)笑话:

草对人的坟茔(或:

死了还占地)不以为然。

坏笑:

草为统属坟茔之地而得意(似贬实褒)。

笑到最后:

(与人相比)草更具强悍、永恒的生命力。

【各1分,要点到即可。

16.(6分)因为父亲像草一样,具有草的品性:

普通平凡;朴素低调;默默奉献;顺和自然(来自泥土归于泥土)。

“草”具有象征意义,以“藏在草间”为题,一是要赞美具有草样美好品性的父亲和乡人;二是要启示人们,生命和生活的真谛藏在乡村里,藏在土地上,藏在平凡处,藏在自然间。

【第一问3分:

具有草的品性,1分;四点品性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