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454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人教版【精品】八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同步练习: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面值最大的拾圆人民币图,人们都习惯称这种面值最大的人民币为“大团结”。

体现这种称谓的政策是

A.一国两制

B.各民族一律平等

C.共同富裕

D.西部大开发战略

2.“十三五”规划是2016-【精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下列哪一项成就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B.大庆油田的建成投产

C.长江三峡水电站建成D.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毛主席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一桥”是指()

A.南京长江大桥B.钱塘江大桥

C.武汉长江大桥D.上海浦东大桥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

C.土地改革完成

D.人民公社成立

5.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方式是(   )

A.公私合营

B.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1958年,“左”的错误开始泛滥的表现有(   )

①中共八大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7.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中与他出生的时代特征不相符合的是()

A.出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B.出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出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D.出生于1978年,取名文革

8.“注重实际的他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描述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C.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

9.下列不是建国初期,中共采取的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措施的是(   )

A.和平解放西藏B.抗美援朝C.土地改革D.进行一五计划

10.下列信息符合下图事件的一项是()

A.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B.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

C.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D.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11.下列历史事件中,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是(  )

①鸦片战争

②辛亥革命

③五四运动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⑤三大改造完成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

12.抚州市某地有一社区叫做“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A.土地改革时期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13.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

“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七分人祸”是指()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D.土地改革

14.农业“大跃进”的主要表现是()

A.浮夸风

B.高指标

C.瞎指挥

D.共产风

15.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的口号多传遍大江南北。

它反映的史实是(  )

A.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实施“一五计划”D.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1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下列哪一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三大改造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C.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的实施

17.1958年《人民日报》登载了湖北麻城建国一社早稻亩产36900多斤的报道。

这可能出现在()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农业的合作化运动中

D.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

18.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建立是()

A.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开国大典的举行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9.下列与1954年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召开了中共八大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二、综合题

2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材料二: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6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4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为解决材料一反映的问题,当时的中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政策?

其基本任务是什么?

请列举这个阶段在东北地区取得的成就两例。

(2)导致材料二中农业生产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中可以汲取什么深刻教训?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

(1)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2)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

(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4)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我国第一辆载重汽车诞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建成投产……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毛泽东什么时期说的?

反映了什么问题?

(2)针对材料一的情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有什么意义?

(3)材料二是我国在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

从取得的成就中可以看出我国当时优先发展什么工业?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抓住题干所给信息“大团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A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哪一项成就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1957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是1956年,属于一五计划的成就,A项符合题意;大庆油田的建成投产是20世纪60年代;长江三峡水电站建成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1970年;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并超额完成,其中武汉长江大桥起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B

【详解】

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1956年;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故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5.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在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无关。

故选A。

6.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后,党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起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国家和人民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B项符合题意;①项的时间是1956年和④项的起止时间是1966—1976年,都不是1958年的事件,需排除含①或④项的ACD三项。

故选B。

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所以D项生于1978年,取名文革,错误。

ABC均正确,故排除ABC项。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逆向思维选择题,做题时要注意。

解答本题要根据时间段,判断发生的事情。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此建国体现了时代特征。

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因此援朝体现了时代特征。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因此跃进体现了时代特征。

由此可知ABC不符合题意。

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8.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

“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可知,此内容描述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苏俄政府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新经济政策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经济的稳步恢复和发展。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是解题的关键,1921年,苏俄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新经济政策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经济的稳步恢复和发展。

9.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不是建国初期,中共采取的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2年为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时期,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目的是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不属于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C项符合题意;我国建国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包括:

和平解放西藏、“米棉之战”、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B

【解析】

依据图片下面文字“农业大跃进,村村放卫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指的是从1958年开始的在“大跃进”中的一场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在“大跃进”运动中,各地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这些上报虚假“小麦卫星”、“水稻卫星”、“包谷卫星”、“烤烟卫星”等在各行各业中发生的类似行为被统一称为“放卫星”,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和题干无关。

故选B。

11.B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改变了社会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①④⑤项都改变了社会性质,符合题意;②辛亥革命和③五四运动都没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需排除含②或③项ACD三项。

故选B。

点睛:

抓住信息“改变了社会性质”是解题的关键,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而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没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C

【详解】

阅读题文,获取信息“豆腐社”是因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对手工业改造时期出现的。

据题意要求,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13.A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为“1962年”“错误”“七分人祸”,即可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灾难。

结合所学可知,刘少奇在此处指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党中央就主观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一些。

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紧接着,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在全国范围内严重泛滥开来,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A项符合题意;“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B项不合题意;1966—1976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C项不合题意;1952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4.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大跃进”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发展上的浮夸风;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5.B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料所给的“1958”、“鼓足干劲”等关键词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则口号反映了大跃进运动,故B答案正确;A答案错误,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在1956年,不符合材料所给时间,排除;C答案错误,实施“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不符合材料所给时间限定,排除;D答案错误,实行分田包产到户是在1978年后,也不符合题文所给时间限定,排除;故选B。

1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7.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958年《人民日报》登载了湖北麻城建国一社早稻亩产36900多斤的报道”,由此判断这是浮夸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出现在大跃进运动时期;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9.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与1954年有关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选项B召开了中共八大是1956年;选项C完成了三大改造是1956年;选项D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是1957年;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0.

(1)我国的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国情

【解析】

(1)依据表格中的时间“1952年”,可以是建国初期。

依据表格中数字分析,中国人均发电量、钢产量与印度、美国都有较大差距。

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课本所学,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其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在东北: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等。

(2)依据材料二标志农业生产情况变化,可以看出与1957年相比,1960年我国粮食等农副产品产量下降很多。

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第二问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应该吸取以下经验: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冒进;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国情。

点睛:

(1)问分析材料得出中国工业落后,为了进行工业化建设,新中国进行了“一五”计划建设,“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这个阶段”即一五计划时期,回答一五计划在东北地区的成就即可;

(2)问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点的迁移能力,根据表中的数据得出农业生产下降,根据所学和材料中的时间1957年和1960年得出其原因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中可以汲取深刻教训,作为开放性的题目可围绕这个题的主题社会主义建设回答。

21.

(1)实行赎买政策。

(2)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我国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的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依据课本所学,三大社会主义改造,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造:

农业和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3)依据课本所学,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故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4)依据课本所学,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22.

(1)新中国成立初期。

反映了当时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

(2)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意义:

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优先发展重工业。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初期说的;反映了当时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政府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从取得的成就中可以看出我国当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点睛:

抓住题眼“我国政府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是解题的突破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