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成都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doc
《调查与决策《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成都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查与决策《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成都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调查与决策——《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成都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总第342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0期
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成都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 向进 罗蓉 王吉泉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冲击,成都市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为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先后对全市26家企业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金融危机对我市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
调研的26家企业中,出口型企业8家,内向型企业18家;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1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11家。
受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市企业发展速度总体趋缓,外贸出口型企业面临严峻考验,招商引资工作也面临不少困难。
(一)受外需缩减和内需乏力的影响,企业生产普遍萎缩,部分外贸企业生存困难
金融危机导致国外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加上内需乏力,产品竞争十分激烈,我市一些企业生产萎缩,特别是部分出口型企业更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是出口形势严峻,订单大幅缩减。
企业普遍反映国外市场新订单大量减少,原有订单也纷纷要求延期交货,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
某企业销往乌克兰、俄罗斯、韩国的电子产品采购量减少2/3,某果业企业国外订单下降了50%,某进出口公司外贸出口下滑98.7%,一些小型外贸企业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以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国家为主要出口对象的鞋业生产企业受这些地区"灰色清关"影响蒙受巨大损失,出口锐减。
二是沿海出口企业大量缩减生产,影响我市初级产品销路。
以沿海地区为目标市场的纺织等加工企业订单下降,开工不足。
一些印染企业订单量减少2/5,已出现部分歇工现象。
一些能源化工等企业已部分歇业。
三是出口受阻后大量产品转为内销,国内市场竞争激烈。
一些电子产品价格在6个月内下跌40%以上。
9个月内每吨猪肉售价从16.4元/公斤下降到6元/公斤,肠衣、猪皮、1号肉分别下降了64%、48%和31%。
丝织产品售价已从22万元/吨下降到14万元/吨,部分企业已是亏本经营。
(二)受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企业盈利空间压缩,生产经营困难
受访企业纷纷表示,去年以来先后受宏观调控、地震、奶粉事件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一是政策性因素。
受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降低的影响,出口型企业利润大多下滑10%左右,某科技企业因此损失600万元人民币。
一些企业甚至不敢结汇,现金流动效率变低。
二是人力成本上涨过快。
企业普遍反映,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维护工人权益的同时,也使企业人力成本上升,一些流动性大、生产季节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感觉尤为明显,一些科技型企业也表示人力负担较大。
有企业反映为员工缴纳的社保、住房、医疗等费用占员工实得工资的比例较高,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
服务业企业认为水电气价格比工业用价高。
由于下游产品滞销,原材料价格极不稳定,而企业从原材料购进到产品销售有一个周期,往往原材料购进价格较高而产品售价较低,企业陷入卖出亏损、不卖则增加库存的两难境地。
丝绸、印染等加工企业反映年内煤炭价格曾经从320元/吨上涨到900元/吨,现在又大幅回落,企业很难消化。
一些企业因库存较多出现较大亏损。
农业龙头企业由于与农民订购的农产品价格较高,市场不景气后也导致企业亏损。
(三)受市场信用衰退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企业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对信心的打击比其他打击更大。
企业和金融机构均高估未来风险,市场信用衰退,不少企业面临资金困难。
一是市场信用衰退导致企业对现金过度依赖。
无论上游的供货商还是下游的采购商都要求现款现货,一些中小企业因回款拖延和销售停滞造成资金流转困难。
有2000万元固定资产的某制鞋企业,可能因200万元的流动资金缺口陷入生产停业。
个别制鞋企业因资金周转问题已倒闭。
二是风险高估导致金融机构放贷仍较谨慎。
尽管央行已放开信贷规模,但商业银行在当前形势下更加"惜贷",贷款难不仅困扰中小企业,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融资也出现困难。
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已处于断裂边缘。
一些想搞技改或新上项目的企业反映,抵押担保门槛较高,一方面因土地使用证办理滞后或租赁厂房经营,缺乏合格抵押担保物,企业贷款难;另一方面通过担保公司融资,不仅担保费率高,而且反担保条件也高。
有些企业不得不把业主甚至中层干部的私房用作抵押。
三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多数企业依靠银行贷款,没有直接融资,企业发展后劲因"贫血"乏力。
受访的企业没有一家上市,高新区10多家中小企业本来正在运作上市,但因资本市场不振,计划延缓。
(四)受生产萎缩的影响,一些企业开始裁员减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市场萎缩,一些企业在压缩生产的同时,开始裁员减员,就业压力增大。
一是隐性失业人员增多。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裁员的经济责任较大,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放假、间歇停工、减少工时等方式消化冗员。
如果明年经营状况持续低迷,有可能将大量员工推向社会。
二是劳资纠纷可能增多。
为降低成本,一些企业开始降薪,或选择人力成本较低的农民工或退休工人,辞退社保成本较高的城镇职工,增加了引发劳资纠纷的可能性。
三是稳定就业形势的成本增大。
一些企业虽可以通过培训、上新项目来缓解生产不足、就业过剩的矛盾,但增加了成本,如果政府不能及时给予相应补贴,势必被拖垮。
(五)原有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业集中发展区配套不尽完善,企业亟待政府落实和出台扶持政策
受访企业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产业政策和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进展迟缓。
2008年4月,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要求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新认定,但认定进程较慢,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难以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二是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应加快步伐。
一些纺织企业反映环评已申报2年仍未批复,导致在这次争取国家纺织行业优惠政策时缺乏必备条件。
三是土地使用证应及时办理。
多家企业反映土地使用证迟迟未办理,致使企业缺乏抵押资产难以融资,影响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四是工业区内外设施不配套。
一些企业反映工业区的水电气等硬件配套尚不完善,工业区周边生活配套也未及时跟进,影响签约企业入驻,企业为留住人才不得不增设小卖部、客房等不必要的设施。
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企业反映产业配套能力亟待加强。
五是政策整合不够,一些支持政策缺乏操作性。
企业希望在品牌推广、技术更新、产品认证、市场拓展等方面出台配套支持政策。
六是希望降低税费负担。
企业反映应梳理各类政策,避免政策叠加导致企业税费负担过重。
二、金融危机给我市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尽管金融危机对我市企业眼前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因我市经济外向依存度不高,经济基础未受到较大冲击。
从长远看,这次危机将促使我市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企业发展面临一些难得机遇。
(一)有利于加快推进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
调研发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中小型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普遍看好发展前景,甚至认为有进行并购和扩大市场份额的机遇。
一些消耗低、污染小、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也较稳定。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将得到更有效落实,优胜劣汰机制将充分发挥作用,有利于加速企业优化组合,促使产品升级换代,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企业反映,"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定位,明确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也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应该毫不动摇,抓住机遇,全面实施。
(二)有利于拓展我市企业发展空间
成都面临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双重机遇,国家将加快灾后重建进度,启动一批支持"三农"、改善民生、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结构优化、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重大工程,我市作为中西部地区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优的特大中心城市,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场前景广阔,投资领域众多,体制优势明显,必将在吸引投资方面占得先机,为我市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三)有利于提升我市企业的总体竞争力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本质上是对企业素质的考验。
面对现实,绝大多数企业提出要苦练"内功",既应对当前的危机,又为危机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当前,由于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回落,为企业发展或扩大投资创造了一定空间。
同时,企业有机会吸纳更多高层次人才,更加自觉地降低消耗水平、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总体竞争力。
三、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
当前,既要看到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也要看到企业发展、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也要加大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帮促力度;既要出台近期的应对之计,也要谋划帮助企业转型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之策。
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引导企业实现转型发展
1.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参照外地做法,建议成立一定额度的中小企业转型基金,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技术创新和产品换代给予贴息、补助等支持。
2.支持企业拓展市场。
对我市企业在国内外开展的营销活动,根据获得的订单大小给予一定经费补贴。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海外扩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海外注册和产品认证、市场营销等费用给予一定补贴。
3.鼓励企业吸纳高端人才。
建议建立高端人才基金,对企业吸纳的实用型、创新型、稀缺型高端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企业高管人才给予减免个人所得税支持。
4.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
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将有限的要素资源和环境容量配置给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
大力支持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的项目,积极支持内部管理好、就业容量大、市场效益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二)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1.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
力争2009年信贷投放量增长30%以上。
探索扩大抵押或质押物范围,鼓励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行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
完善征信体系,推行信用担保贷款。
2.向政府担保机构注入资本金。
建议以财政注入方式将现有市级政策性担保公司的资本金增大一倍,并适当放宽担保限额。
3.发展壮大民营担保机构。
积极发展非营利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采用定向募集再担保基金的方式,组建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
积极争取一批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
4.适当降低政策性担保费率。
参照外地做法,建议2009年内新增的担保项目,担保费率降低10%,贷款如期归还后产生的再担保贷款,担保费率优惠15%。
5.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社区银行、村镇银行。
做大做强投资控股集团、成都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争取成立地方保险公司。
力争未来两年成立3-5家小额贷款公司、4-6家社区银行,每个区(市)县至少设立一家村镇银行。
鼓励地方银行将部分支行建设为中小企业贷款专业行。
积极探索民间融资依法、公开、规范经营试点。
6.鼓励企业直接融资。
力争2009年企业债券发行额度超过100亿元。
推进中小企业上市,鼓励企业股权融资,增持回购上市公司股份。
积极探索信托融资、并购贷款、保险资金债券投资、信贷资产证券化、金融租赁等融资创新方式。
(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1.适当调整企业税收政策。
对部分经营困难的企业,应实行"放水养鱼",不收过头税。
建议适当减免地方所得税,或延期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
土地使用税可实行缓期征收。
加快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和最新税收返还政策。
2.免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
完善收费许可制度。
除土地出让金、报建费等主要费种外,建议一定期限内免收其他面向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3.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
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企业总部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水、电、气等要素资源价格,建议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实行与工业基本同价。
建议对工业集中发展区内租赁厂房、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一定比例的房租补贴。
4.帮助企业降低人力成本。
利用失业保险基金,对按规定参保并连续2年未向社会推出失业人员的单位给予员工转岗培训和转岗安置补贴。
对吸纳就业人数200人以上的企业适当降低社保缴存基数,对新吸纳失业人员50人以上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
建立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监测预警机制。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发布新一轮投资导向目录。
为用好用活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政策,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提高投资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议及时调整和发布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投资指南,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投资指南。
2.着力抓好产业链招商。
按照三次产业发展重点,围绕11个重点产业集群,突出延伸、做大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抓好"补链式"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3.利用和创造招商引资的比较优势。
一是利用优势资源招商。
发挥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承载功能,积极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
推广"青羊置信"招商模式,在中央商务区、"198"可利用区域和天府新城重点吸引总部企业入驻。
二是利用优势产业招商。
积极引进石化产业链下游企业和太阳能、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上下游关联企业。
三是利用市场优势招商。
加大城乡建设、旅游、文化、教育、卫生等投资领域的开放力度。
四是利用政策优势招商。
利用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政策,发挥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级试验区的政策和体制优势,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成都建设。
(五)努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1.强化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
为有效应对市场变化,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建议成立市级经济运行指挥部,负责掌握经济运行动态,及时分析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工作措施。
2.完善产业发展配套设施。
建议两年内对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利息降低20%,贷款担保额度增加50%,担保费率降低20%。
按照"一区一主业"的要求,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
3.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
工商、质监等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和安全关,让不合格产品及时退市,为合格产品提供更大市场空间,提高优质地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切实改进政府服务工作。
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权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清理和规范企业年检项目。
尽快协调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土地使用证、环评批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问题。
整合建立面向企业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发布行业动态、投资指南、重大项目、要素资源、扶持政策、办事程序等有效信息。
实行网上办事,推进网络化服务。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
2009-07-01 录入用户:
admin-swz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