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8629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 doc.docx

高考复习专题精题分解之文学类文本阅读1复习类doc

精题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

(1)(复习类)

1.(2010·广东惠州第一次调研)

坚硬的荒原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

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

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

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

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

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

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

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

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

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

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

“刨坑,把它种上。

”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

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用牙啃。

”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

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予上。

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

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

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

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

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

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

“给种子攒土。

”老人对他说。

“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

”“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

”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

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

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

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

“浇水。

”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

“爹,哪里有水啊?

”“哭,你眼睛里有。

”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

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

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

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

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

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

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一抔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抔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杯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

“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1).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4分)

(2).拉丁美洲的作家常常借助象征,使作品仿佛形成一个抽象、自足的世界。

请概括文中荒原、老人、三个孩子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的主题。

(5分)

(3).文章题为“坚硬的荒原”,而大量的文字写老人和小孩。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6分)

答案:

1(4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突出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和寒冷(1分),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种树作铺垫(1分)。

2.(5分)【那一望无际坚硬如铁的荒原象征着生命(1分);瘦骨嶙峋、冷若冰霜的老人象征着意志(1分);而那三个消瘦、穷苦的可怜的孩子是人的机能的象征(1分)。

人的生命就像荒芜的原野,要通过坚强的意志,充分调动起人的各项机能,开拓出生命的绿洲,只要能战胜自己,就能征服世界,就像文后所写的:

“天地万物之中,惟我为大。

”(2分)】

3.(6分)【探究角度提示:

①“坚硬的荒原”是文章表现的主体,以人类抗争的艰难来衬托“坚硬的荒原”的威力与险恶。

②“坚硬的荒原”是人类奋力抗争的背景(或对象),以“坚硬的荒原”衬托人类不屈的抗争精神。

③“坚硬的荒原”与具有坚硬荒原的品格的人类都是文章表现的主体,在荒原和人类的对峙关系中,表现生存环境的险恶与人类精神的伟大。

/补充意见:

文章题为“坚硬的荒原”,却用大量的文字写老人和小孩,这样安排的理由可作以下分析:

①生命是坚硬的,然而意志所统帅的机能和力量却能将之开垦,使之肥沃。

②生命是荒凉的,唯有意志统帅的机能和力量,能使之植物繁茂,花香洋溢。

③生命是坚硬、荒凉的,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能够调动人的全部机能和力量,我们就能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④总之,作者这样安排,强调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篇文章可以看作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颂歌。

2、2010·长沙一中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19分)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

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

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

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

“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

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

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

“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

”说后,还提出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

“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文章开头说“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了哪些“野趣”?

(6分)

答:

2.文中第四自然段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

请简要概括文中“俗益”所包含的内容。

(4分)

答:

3.根据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

(6分)

(1)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答:

(2)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答:

(3)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答:

4.作者在文章收笔,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

请问,这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

答:

答案:

1.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的闲情。

2.引颈一望,便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满眼渺茫青绿;春秋时节,微雨之中,好景尽在沿山大道。

(“空明”“渺茫”,“青绿”每个要点1分)

3.

(1)采用比拟(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游船在水中的荡漾和风景的宜人。

(2)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再现了少女摇橹的优美画面和柔和情调。

(3)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西溪的晴明浩荡令人荡气回肠。

4.洞箫声的幽咽;夜游的朦胧诗意;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3、2010·福鼎三中高三测试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武夷归来话柳永

陈志泽

①柳永的词艺术成就极高,据说少年时代就在家乡有“一枝笔”的美誉。

后来,他为歌妓乐工写歌词,其广泛传唱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

柳永的家乡在福建崇安县(即现在的武夷山市),作为福建人,多年来我总想前往寻访一番。

盛夏里到武夷山,便直奔不远的上梅乡茶景村而去。

②茶景村的鹅子峰苍翠、俊美。

这里就是柳永的故里。

远眺鹅子峰,我们霎时感受到这里山水的灵气。

柳永的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在它的遗址之上,现在建起的一座神庙和柳永毫不相干。

像是为了消除我们的疑惑。

村民把柳永故居残存的地基指给我们看。

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

据说柳氏故居前方原竖有石碑,现在还能找到断裂了的一块,可惜字迹看不清了,岁月把石头磨平了。

那些记载的文字早已消融在霜晨雨夕里了。

……我们就这么冒着骄阳在茶景村、在山巅、在村道、在水旁找着柳永当年的踪迹。

这个风水极佳的村落,到处是一片碧绿青翠。

近旁是武夷山水,地脉紧紧相连。

这里活脱脱是一处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

柳永就在这里汲取家乡的乳水长大,柳永的才华就在这里孕育。

在这块土地灵气的熏陶下,柳永的脚步渐渐变得矫健、变得潇洒、变得风流,直到颠沛流离,浪迹天涯……

③就因为他在《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御批;“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且填词去!

”将他削落进士之榜。

填词去就填词去,他倒痛痛快快地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浪迹在江湖市井和歌楼舞馆,专力作词。

50多岁时,他改了一个名字考中进士,但仍因作词得罪了皇帝,被弃之不用。

柳永一生遭受许多困厄,74岁时死在异乡。

但柳永得到了处在社会底层的歌妓们发自心灵的热爱,这是很可以欣慰的。

歌妓界有首歌谣: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病逝,穷到无钱安葬,还是歌妓们集资,为他置办上好的棺木安葬。

柳永在歌妓们的一片哭声中葬到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她们在寒风中绕着柳永的新坟,低着头,洒着泪水,一回又一回缓步而行,不忍离去……有诗为证:

“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④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断地寻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柳永成了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尊重柳永者,大有人在。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垂青柳永,经他圈点的柳词就达50多首,还有他书写的柳词《望海潮》的狂草墨宝……当然,柳永是有缺陷的,柳永也难免有粉饰太平、淫词艳语之作,但这正是真实的柳永,并不影响他的耸然独立。

我想应该感谢不让他当官的宋仁宗,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甚或腐败的官吏,而多出一个旷世奇才!

再就是要感谢贫困而又自由的平民生活。

柳永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

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艺术创造之美……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的土壤。

⑤是的,柳永在人世间没留下多少踪迹,甚至连他的生卒之年也不甚了了。

但柳永却是崛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是映现在人们视野里的一道奇异的风景!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9期,有删改)

1.柳永之所以能驰名北宋词坛,成为一代旷世奇才,其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4分)

2.第四段中摘引了柳永的大量词句,旨在说明什么?

请简要分析。

(3分)

3.作者为什么说“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

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

4.文中不惜笔墨写了歌妓们对柳永的热爱与伤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答案:

10.①家乡山水的孕育,故土灵气的熏陶;②对文学创作的爱好;③仕途的挫折使他更加专力填词;④与下层市民的亲近与融合,使他尽情挥洒艺术创作之美。

(4分,答到一点给一分,答三点即给满分)

11.用词句概括柳永的经历,说明柳永一生遭遇坎坷,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是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形象。

(3分)

12.因为柳永的许多词作为人们所熟知,并且大都能写出词人的真情实感,耐人寻味,动人心弦,能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

(3分)

13.一是说明贫困而自由的平民生活成就了柳永的才华,使他赢得世人的喜爱;二是衬托柳永仕途的不得志,表现其怀才不遇的遗憾;三是承上启下,使文章由对柳永家乡的寻访转到对其浪迹天涯、驰名词坛的原因的探求。

(5分)

4、2010·蚌埠二中8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25分)

黑羊

[意]卡尔维诺

⑴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⑵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

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⑶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

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

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

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

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⑷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

到了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出门去偷,而是待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⑸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有进去。

⑹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

该国的人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干地过日子,可他没有理由妨碍别人干事。

他天天晚上待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⑺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

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

但他不行窃。

他是诚实的。

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

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

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⑻不到一个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有任何东西可吃。

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

不,总之是他的行为使其他的人很不安。

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家的一切却不从别人家那儿偷任何东西。

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

⑼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别的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

糟糕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⑽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

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

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⑾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

他们就想:

“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

”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

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相互欺骗。

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⑿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

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

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⒀因此,在那个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⒁惟一诚实的只有那个诚实的人,但他不久便死了,是饿死的。

1.第7自然段中“这样的逻辑”指的是什么?

请作解说。

(4分)

2.同是描写“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两处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3.划线句子有何深刻含义?

请说说你的理解。

(4分)

4.黑羊用英语说就是“blacksheep”,意为“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以“黑羊”为题?

(4分)

5.现代小说强调虚构,请从“虚构”的角度,简要地赏析本文的这一特色。

(4分)

6.卡尔维诺的小说用现代眼光表达现代寓意。

请从某一角度说说小说《黑羊》的深刻寓意。

(3分)

答案:

4.在文章中暗指那个诚实人,(1分)是他的另类行为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状态,(1分)作者这里用的是反讽的手法,(1分)用对一个诚实的人的否定来证实社会的欺骗性。

(1分)

5.小说运用夸张和隐喻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国家,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靠偷别人和被别人偷幸福而又祥和地居住在一起,一个诚实的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幸福”的规则。

(2分)此小说中的人物都无名无姓,仿佛一个个运行的符号,有象征意味。

(1分)情节荒诞、可笑、离奇,主题深刻、冷峻。

(1分)

6.

(1)文明的进程从来都是以牺牲那些不应该牺牲的人的生命和利益为代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牺牲是公众共谋的结果。

(2)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

任何不正常都带有潜规则,谁要是触犯了这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

(3)从人性的角度看,自私、占有、不劳而获是人的本能。

社会规则能约束这种本能,也能激发这种本能。

(4)呼吁社会维护正义,倡导诚信,让美好的人性复归。

(答出任何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