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和模拟试题分类汇编21.docx
《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和模拟试题分类汇编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和模拟试题分类汇编21.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和模拟试题分类汇编21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
诗鉴赏(下)
10.(福建省惠安三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预测)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
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一种,并简
析其艺术效果。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运用拟人的手法。
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
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
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
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
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
“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
沙漠上行进的艰难。
④“费”字炼字极佳。
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
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
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
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⑥用典贴切,内涵丰富。
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
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
(2)诗人通过自己由长安人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以及酒酣作书,托李判官带回
的细节描写,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
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11.(海南省2010年高三五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
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②龙泉剑:
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1)颔联寓情于景。
“河桥不相送”:
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
“江树远含情”:
想象送别情景:
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
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
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
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
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12.(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
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有人说此词“成一家风骨”“结笔品格自高”,你是否有同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万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
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之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借景抒情,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
(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2)结句由伤春的琵琶声写到触目皆是的杨花始终不肯飞入画堂朱户权贵之家,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慨,写
出了自己的真性情,是作者耿直不阿人格的象征。
13.(北京市朝阳区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诗歌,回答①—②题。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
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中州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②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C(“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
②“独”是“仅仅”、“只”的意思,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
反衬、衬托),突
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
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14.(北京市东城区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
题 画
李唐①
百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
①李唐,宋代画家,精于山水画。
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①下列对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类似的作品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
B.第一句写作者限中看到的村落实景错落有致,画面淡雅清新。
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人们只对花鸟感兴趣,对自然山水视而不见。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抒发出作者内心的种种感慨。
②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①D(A《春夜喜雨》不是题画诗。
B 第一句描写的是画中的景致。
C 第三、四句作者慨叹当时的人只重富贵荣华,表达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
)
②(评分要点:
1.对诗人的思想表述清楚;2.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
15.(江苏省徐州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
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挂玉:
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
(2)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3)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
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
②这些景
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16.(2010年东北四校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
①柑为橘树一种。
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皇树,即橘树。
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
徕服兮”之句。
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
(2)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
”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
“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2)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
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
(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
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
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
17.(广东省汕头市2010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测评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1)诗的标题为“晚次乐乡县”,请结全诗内容,分析诗中是如何表现“晚”的?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末句“夜猿鸣”,
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日暮乡情,结束全诗。
全诗以景写情,动静结合,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晚”
景。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
入暮以后渐入静境,猿的啼叫声清亮而凄婉,此时此境,
诗人羁旅他乡孤独寂寞之愁,无尽的乡思之情油然而生。
18.(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高考模拟试卷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被俘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作此诗。
(1)首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化作啼鹃带血归”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将金陵的荒凉与身世的飘泊一并提出,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
(2)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
19.(江苏省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⑴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
试简要概括。
⑵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⑶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答案
(1)同:
都是返乡士兵。
异:
一病一老,一在途中一已归乡。
(2)对病军人的同情。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
20.(2010届湖南六大名校高三高考模拟仿真联考(教师版))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①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②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
②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
州,任职柳仲郢幕府。
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
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
(1)两首七言律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王诗中的“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
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或“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叽叽喳喳地鸣叫,就像人在
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
情飞舞的情景。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加以分析。
答案 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怡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表现了
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哀情,后
两联转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心情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
意情怀。
21.(海南省2010年高三五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1)两首诗都以溪居生活为题材,但主旨有异,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
请你结合《溪居即事》,尝试着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
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溪居即事》主要表现水乡的宁静优美、溪居生活闲适;《溪兴》主要表现随遇而安,独乐其乐
的闲适心情和隐逸之乐,同时,还有些孤寂。
(2)平白、质朴。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小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好客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惟妙
惟肖,神态毕现。
诗人以他那锐利的双眼,捕捉到了这一刹那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
淳朴、天真好客的水乡农村儿童形象。
22.(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
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
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23.(2010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问题。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山中与元九书
元稹注 白居易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
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
“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
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
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
2010年4月更新
1.(福建省东山二中2010届高三质量检测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①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②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③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醾④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⑤。
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
①次韵:
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②黄庭坚:
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
③水沉:
沉香木。
④酴醾:
蔷薇科春尽开花,花单生,重瓣,白色或浅黄色,甚美丽。
⑤黄玉花:
水仙花的别名。
(1)请对第一首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结合两首诗说说诗人选择水仙作为意象来写的意图何在?
答案
(1)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说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写出了水仙有的沁人的芬芳和晶莹澄澈之美。
诗人用两个对比,与酴醾比香突出水仙暗香浓郁;与梅比枝条为显示水仙的柔弱。
(2)水仙拥有晶莹澄澈之美和沁人的芬芳暗指诗人自己有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佳人流落小民之家指自己久
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
2.(2010年吉林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燕台:
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
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
②三边:
古称幽、并、凉为三边。
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1)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2)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惊”。
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
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
严整的军容。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2)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
立下奇功。
(2分)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3.(2010年江苏省姜堰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山行即事
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
①蘋:
一种水草。
②酲:
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
请作简要分析。
(3)请简要理解“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的含义。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
(“想像”也对)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
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
(2)不矛盾。
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狎
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
(3)尾联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不是说行者真的喝多了酒,需要解酒困,而是用“唤醒三日酲”,
表现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4.(2010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③。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②西池会:
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
指朝廷百官;飞盖:
形容车辆之疾行。
(1)“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一句中“乱”和“碎”,用词极为工致,“乱”写出了花的 ;“碎”写出了莺声的 。
(2)近人夏闰庵云:
“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海
之愁”有哪些内涵?
答案
(1)“乱”字写出花的纷繁、摇曳;“碎”字写出莺声的清脆、杂乱。
(2)“飘零疏酒盏”一句,他乡逢春,因景生情,亲友离别,产生飘零憔悴之愁;“忆昔西池会”一句,抚今
追昔,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有忆念故人之愁;“日边清梦断”一句,青春年华消逝,
政治理想破灭,有抱负难伸之愁;“春去也”一句,暮春时节,落红无数,感叹岁月流逝,良时难再,有惜
春伤己之愁。
5.(安徽省合肥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日怀九华旧居
杜苟鹤
吾道在五字①,吾身宁陆沈②。
凉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烛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吟。
何当遂归去。
一径入松林。
①五字,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②陆沈,比喻沉沦不被人知。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2)联系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
(1)用烛影、蛩鸣衬托诗人的孤独和酸楚,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
(2)①身在异地,对故乡的思念。
②弃官归隐的思想。
③为自己的处境深感悲苦。
④在艰难处境中坚守自己的人生道德标准。
6.(福建省漳浦一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
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
请概括回答。
(3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
“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
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
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7.(广东省潮州市20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
澹烟笼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