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632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14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5页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docx

《设计构成基础》教案

南昌理工学院

教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

授课班

主讲教

使用教

系(院、部)教研室(实验

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设计构成基础16工业设计班段骏平

构成与设计》曲旭东编著

南昌理工学院教务处制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设计构成基础

课程编号

020*******

总计:

80学时讲课:

20学时实践:

60学时上机学时

学分

4

类别

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教师

段骏平

职称

授课对象

专业班级:

16工业设计班共1个班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构成与设计》曲旭东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色彩构成》崔生国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

《新立体构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编,林华编著

教学

目的

要求

《构成与设计》是设计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模块,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并通过一定数量的构成设计造型训练,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

为学生今后在艺术设计造型和软件美术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认识与了解构成的设计元素、形式法则、骨骼形态;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及表现方法。

2、掌握色彩的物理属性及表达方式;掌握色彩的搭配方式、色彩的组合特点及应用方法;在了解色彩属性及搭配规律的基础上,能够依据具体的设计要求选择合理的色彩

3、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表现要素,懂得立体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掌握一定的制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以及不同材质的使用。

难点:

让学生摆脱常规的视觉束缚,培养学生用构成的视角看待事物,在了解构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后,从视觉艺术的专业眼光去分析、表现事物。

授课时间

第1周周一第3、4节

课次

1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构成的定义第一章:

构成的形态基础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

2、熟悉形态的概念,理解现实形态和抽象形态

3、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对形态进行提取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理解现实形态和抽象形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难点:

如何对形态进行提取和概括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导入部分:

通过一些图片及案例把学生带到“构成”这个话题上来,讲述新课:

构成的形态基础。

(5min)一、本学期课程安排,本课程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10min)二、新授(70min)构成的定义?

什么是构成?

1、构成的一般意义。

构成在写实中的解释是:

构成(Conuposition)

即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

例如:

某种药品是由某,,某某和某某成分构成的?

教室,食堂,宿舍三点的生活构成了某学生生活的全部可见“构成”并不是一开始就为大学艺术专业基础而设置的一个“专业词语”。

现在,我们所提示的“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态,其过程和结果称为构成。

2、包豪斯学校和它的教育:

背景、教育思想、基础教学最初萌芽于1914年的构成派绘画,其后,被包豪斯设计学院采纳,并通过教学体系改革,作为设计入门的基础训练课程。

包豪斯是1919年4月1日在德国魏马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而建立的学院。

3、学习构成有什么用构成是设计领域的基础学科,存在于一切的设计领域,是使设计作品具有个性和美感的必要因素。

举例

多媒体讲解

让学生思考

讨论得出构成

的定义

引发学生兴趣

续()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学习构成的目的为增强视觉元素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启发创造设计思维;对视觉规律理解认识、把握好形态,根据形式美规律去完成作业,构思设计;掌握基础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应用于平面、色彩、立体的形态创造和专业实践;打好专业,学习创造性、造型表现能力和视觉表现基础。

4、新视角下的形态

形态指的就是应该事物的实体。

它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可能是由很丰富的局部结构构成的。

认识形态是认识事物的一个最直接的途径,即使认识最本质的规律,也是从认识表面形态入手的。

在开始学习“构成与设计”之前,在新的视角下去发现新的形态,并对这些形态进行放大与分解,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他们,例如显微镜下的世界。

显微镜下的形态让我们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一面,也启发我们观察事物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学会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分析。

多媒体讲解

案例分析

5、形态的概念形态,一般是指事物的形状与表现。

形态既是外部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在结构的表现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使用着各种“形”,如:

文具、家电、包装、建筑、服装、雕塑等。

在设计中可以把形态分为两大部分,现实形态和抽象形态现实形态:

包括自然形态和人为形态抽象形态:

有两种类型,一是现实形态抽象后的再现形态;二是概念形态的直观化。

6、学习构成需注意以下几点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发展与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作业和思考题:

课后小结:

让学生根据限制的条件,有意义地去组织与创造,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

授课时间

第1周周三第3、4节

课次

2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

基础设计造型的要素与情感表达——平面形态(点)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点的概念、点的形态特征

2、熟悉点在设计中的运用、点的构成形式

3、掌握点在构成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点的基础知识难点:

点的情感表达与组合运用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导入:

通过生活中一些点的运用的图片进行讲解,导入主题“平面形态——点”(5min)

二、新授(85min)

1、点的概念在几何学中,点不具有大小,只具有位置,但在造型上来说,点如果没有形,便无法作视觉的表现,所以点必须具有大小的要素,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形态。

点和面的概念是相互比较形成的,在一个画面中点的面积大到一定程度那么就称之为面。

2、点的形态通常我们普遍认为点是圆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点作为形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仍可分成规则和不规则两类。

自然界中的任何形态,只要缩小到一定的程度,都能产生不同形态的点。

3、点的视觉特性点的基本属性是注目性,点能形成视觉中心,也是力的中心。

也就是说当画面有一个点时,人的视线就集中在这个点上,因为单独的点本身没有上下左右的连续性,所以能够产生视觉中心的视觉效果。

多媒体讲解

案例说明

续()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4、点的错视

错视,又称视错觉,意为视觉上的错觉,属于生理上的错觉。

主要由于图像元素的大小、长度、面积、方向、角度等在视觉上造成与客观事物不同的错误感觉。

例如:

吸管放在水杯中,视觉上会有吸管被截断的感觉,其实是光的折射造成的一种错觉。

点的错视效果主要表现在点的位置和大小上。

多媒体讲解

案例分析

5、点的线化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在视觉上有一种由于点的移动而产生线的感觉。

6、点的方向利用点的大小来从事线的表现,由于点的方向逐渐变大,给人以强烈的方向感。

7、点的面化点的移动产生线,点的聚集又产生面的感觉。

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

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

点的构成可表现曲面、阴影、及其他复杂的立体感。

8、点在实际设计中的运用例举点在设计中运用的图片实例,如包装设计、版式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建筑设计等。

作业和思考题:

以“点”为要素作平面构成作业,10×10cm

课后小结:

让学生根据限制的条件,有意义地去组织与创造,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

授课时间

第1周周四第1、2节

课次

3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以“点”为要素作平面构成作业,10×10cm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点的概念、点的形态特征

2、熟悉点在设计中的运用、点的构成形式

3、掌握点在构成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点的基础知识难点:

点的情感表达与组合运用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通过实践练习,使学生充分掌握平面构成基本造型元素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增强视觉元素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启发创造设计思维;对视觉规律理解认识、把握好形态,根据形式美规律去完成作业,构思设计;掌握基础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应用于平面、色彩、立体的形态创造和专业实践;打好专业,学习创造性、造型表现能力和视觉表现基础。

构成的学习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要根据限制的条件,有意义地去组织与创造,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

实践练习

授课时间

第2周周三第3、4节

课次

1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

基础设计造型的要素与情感表达——平面形态(线)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线的概念、线的形态特征

2、熟悉线在设计中的运用、线的构成形式

3、掌握线在构成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线的基础知识难点:

线的情感表达与组合运用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导入:

通过生活中一些线的运用的图片进行讲解,导入主题“平面形态——线”(5min)

二、新授(85min)

1、线的概念线是具有位置、方向与和长度的一种几何体,可以把它理解为点运动后形成的。

与点强调位置与聚集不同,线更强调方向与外形。

线:

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这点在平面设计中应用很广,尤为重要。

画面的工整感、速度感也是由线形来实现的,优雅的线型多为曲线。

2、线的分类直线类:

折线、平行线、虚线、交线曲线类:

弧线、漩涡线、抛物线、双曲线、圆、椭圆、任意封闭曲线垂直的线刚直、有升降感;水平的线静止、安定;斜线飞跃、积极。

曲线优雅、动感,曲线则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病态的感觉。

曲折线具有不安定的感觉。

3、线的错视线的错视主要表现在长度、宽度、角度、线形的变化上。

多媒体讲解

案例说明

续()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4、线的构成方式

(1)面化的线(等距的密集排列)线的面化:

线的等距离密集排列能产生线的面化。

(2)疏密变化的线(按不同距离排列)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疏密变化的线:

能产生丰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3)粗细变化空间,虚实空间的视觉效果粗细变化的线:

带来层次感和立体感

(4)错觉化的线(将原来较为规范的线条排列作一些切换变化)

(5)立体化的线

(6)不规则的线不规则的线、线的自由构成:

产生丰富的变化,具有灵活性和生动性

5、线在实际设计中的运用例举线在设计中运用的图片实例,如包装设计、版式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建筑设计等。

多媒体讲解

案例分析

作业和思考题:

以“线”为要素作平面构成作业,10×10cm

课后小结:

让学生根据限制的条件,有意义地去组织与创造,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

授课时间

第2周周四第1、2节

课次

2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以“线”为要素作平面构成作业,10×10cm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线的概念、线的形态特征

2、熟悉线在设计中的运用、线的构成形式

3、掌握线在构成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线的基础知识难点:

线的情感表达与组合运用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通过实践练习,使学生充分掌握平面构成基本造型元素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通过对线的构成形式进行实践锻炼,更深入的理解线的概念、线的运用方式。

增强视觉元素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启发创造设计思维;对视觉规律理解认识、把握好形态,根据形式美规律去完成作业,构思设计;掌握基础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应用于平面、色彩、立体的形态创造和专业实践;打好专业,学习创造性、造型表现能力和视觉表现基础。

构成的学习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要根据限制的条件,有意义地去组织与创造,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

实践练习

授课时间

第3周周一第3、4节

课次

1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

基础设计造型的要素与情感表达——平面形态(面)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面的概念、面的形态特征

2、熟悉面在设计中的运用、面的构成形式

3、掌握面在构成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面的基础知识难点:

面的情感表达与组合运用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导入:

通过生活中一些面的运用的图片进行讲解,导入主题“平面形态——面”(5min)

二、新授(85min)

1、面的概念

与点相比,它是一个平面中相对较大的元素,点强调位置关系,面强调形状和面积。

面是线的移动轨迹

2、面的种类

(1)几何形,表现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2)有机形,靠自然力量形成,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有机形是指生活中自然形成或人工合成的形态,如植物、动物、建筑等。

蕴涵了大自然造物神奇的有机形态,给人的视觉效果是舒畅、和谐、自然、柔和。

下图中的体育馆、国家大剧院就是依据自然形态设计的。

(3)偶然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

如不小心滴落的墨汁、水滴溅起的水花、玻璃碎裂的痕迹都是偶然形成的,不能完全受人为因素所控制而形成的面。

(4)不规则形,不受任何限制,没有任何规律性

3、面的错视同样大小的圆,我们会感觉到上面的圆大些而下面的圆小些,白的大些而黑的小些。

多媒体讲解

案例说明

续()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用等距离的水平线和垂直线组成的正方形,它们给我们的感觉是不同的,水平线的正方形稍高些,垂直线的正方形稍宽些。

4、面的构成面的构成比点和线的构成相对复杂,更多的涉及图形的创造。

面的构成体系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

几何形的面:

表现出规则、平稳、理性的视觉效果自然形的面:

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

偶然形的面:

给人自由、活泼的视觉感受人造的面:

体现较为理性的人文特点群化的面:

能够产生层次感,变化感

5、面在实际设计中的运用例举面在设计中运用的图片实例,如包装设计、版式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建筑设计等。

多媒体讲解

案例分析

作业和思考题:

以“面”为要素作平面构成作业,10×10cm

课后小结:

让学生根据限制的条件,有意义地去组织与创造,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

授课时间

第3周周三第3、4节

课次

2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以“面”为要素作平面构成作业,10×10cm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面的概念、面的形态特征

2、熟悉面在设计中的运用、面的构成形式

3、掌握面在构成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面的基础知识难点:

面的情感表达与组合运用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通过实践练习,使学生充分掌握平面构成基本造型元素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锻炼对“面”的运用手法,利用面的构成形式和规律进行实践练习。

增强视觉元素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启发创造设计思维;对视觉规律理解认识、把握好形态,根据形式美规律去完成作业,构思设计;掌握基础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应用于平面、色彩、立体的形态创造和专业实践;打好专业,学习创造性、造型表现能力和视觉表现基础。

构成的学习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要根据限制的条件,有意义地去组织与创造,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

实践练习

授课时间

第3周周四第1、2节

课次

3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

设计形式美感的对比研究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什么是形式美和形式美法则

2、熟悉形式美法则有哪些形式

3、掌握和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表现方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掌握和理解形式美法则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难点:

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可以观察和发现到生活中的形式美,并运用到设计中去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导入:

通过生活中一些具有形式美的图片进行讲解,导入主题“设计形式美感”(5min)

一、新授(85min)

1、什么是形式美?

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音)以及他们的组合规律(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统一)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积累的一套视觉经验。

这些视觉经验就是造型艺术中的形式美法则。

这个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例如:

黄金分割、对称、和谐等。

2、二维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变化与统一变化与统一是形式美法则中的总法则。

变化,即在造型中突出各元素的特点,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差异性。

变化要有主次关系,局部服从整体;要从整体效果出发,不能为了变化而变化,也不能杂乱无章的变化。

统一,是对画面整体美感的把握,是一种有序的安排,不能是呆板机械的重复,要做到多种不同的视觉元素和谐的进行搭配组合。

多媒体讲解

案例说明

续()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重点与焦点

重点和焦点是大多规律法则中较为显著的一类,重点和焦点是吸引视觉注意力的有力手段,而且能有效区分出画面主次关系,有利于画面信息的传达。

多媒体讲解

案例分析

尺度与比例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恰当的比例能产生一种协调的美感。

节奏与韵律节奏和韵律是指同一现象有规律的反复或交替出现,节奏的强弱与结构元素有关,元素越复杂,节奏感越强烈、丰富。

空间与平面

一切事物都是在三维的空间内,所以人们才能感受到真实。

空间具有高、宽、深的三次元立体特性。

在生活中,空间感不仅体现在真实的三维空间,也体现在二维媒介中。

在平面中,通过特定的造型手法能营造出虚拟的空间感。

逐一讲解原理,并举出实例进行说明。

3、二维形式美法则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举例。

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雕塑设计、娱乐实施设计、包装设计等

作业和思考题:

课后小结:

通过对学生形式美感的培养和表现能力的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理解什么是美的设计,具有发现美,感受美的眼光和素养。

授课时间

第4周周三第3、4节

课次

1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四章:

构成与平面媒介(骨骼、重复、特异)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骨骼、重复、特异的定义与分类

2、熟悉构成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3、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构成设计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画面构成的基本规律和原理难点:

知道如何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掌握美的形式法则,并运用到设计中去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导入:

通过生活中一些具有形式美的构成图片进行讲解,导入主题“构

成与平面媒介”(5min)

一、新授(85min)

1、什么是骨骼

骨骼是构成图形的框架、骨架,是为了将图形元素有秩序的进行排列而画出的有形或无形的格子、线、框。

整齐的骨骼会使人感觉有秩序,按一定比例关系绘制的骨骼会使人感到韵律和节奏。

2、骨骼的作用

骨骼在构成设计中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是固定每个基本形的位置;第二是骨骼线将设计的画面划分成大小形状相同或不相同的空间,这个这个空间称为骨骼单位。

骨骼分为有规律和无规律有规律骨骼:

重复、渐变、发散等无规律性骨骼:

特异、密集、空间等

多媒体讲解

案例说明

续()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3、重复的概念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

所谓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

重复中的基本形:

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4、特异的概念特异是在有规律性的基本形中寻求一种突破变化的构成形式。

5、特异基本形绝大部分基本形保持一致,其中一小部分产生突破性的变异,这部分就是特异基本形。

注意:

使特异基本形与一致的基本形之间,既保持某种联系而不失整体,又要显而易见,引人注目。

特异骨骼在规律性骨骼中,部分骨骼单位在形状、大小、位置或方向方面发生变异,这就是特异骨骼。

A、规律转移:

规律性的骨骼一小部分发生变化,形成一种新规律,并与原有规律保持有机联系,这一部分即规律转移。

B、规律突破:

骨骼中特异部分没有产生新规律,而是原整体规律在某一局部受到破坏和干扰,这个破坏、干扰的部分就是规律突破。

通过大量骨骼、重复、特异的构成设计案例,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相关构成规律。

多媒体讲解

案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