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881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docx

龙江大道建设工程新建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建议书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县龙江大道建设工程

2建设内容:

道路及配套工程;防洪堤工程;桥梁工程。

3建设工期:

根据建设计划安排,预计工程建设期(不含前期工作)为1年。

4委托单位:

县规划和建设局。

1.2编制依据

1《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四川省设计研究院;

2《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四川省设计研究院;

3《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

4项目业主提供的其它数据、资料;

5可研编制合同。

1.3可行性研究概要

1.3.1工程内容及规模

1道路及配套工程

(1)龙江大道道路工程:

道路长度2507米,红线宽度40米,及配套雨污水管道、道路照明、道路绿化工程。

(2)大庆路道路工程:

道路长度1865米,红线宽度30米,及配套雨污水管道、道路照明、道路绿化工程。

(3)哈尔滨路道路工程:

道路长度1948m,红线宽度24m,及配套雨污水管道、道路照明、道路绿化工程。

(4)龙江大道大仓坝横街道路工程:

道路长度1413m,红线宽度20m,及配套雨污水管道、道路照明、道路绿化工程。

(5)龙江大道大仓坝干道道路工程:

道路长度597m,红线宽度20m,及配套雨污水管道、道路照明、道路绿化工程。

2防洪堤工程

(1)龙江大道防洪堤工程:

建设清江河左岸防洪堤,上游起点拟建之江路与沙溪坝北侧规划道路交汇处,下游止点拟建龙江大道与现下市老街交汇处,防洪堤线与龙江大道线平行,防洪堤长度2507米;

(2)哈尔滨路防洪堤工程:

建设清江河右岸防洪堤,上游起点拟建清江河桥南桥头,下游止点拟建哈尔滨路与现国道108线交汇处,防洪堤线与哈尔滨路路线平行,防洪堤长度1948米。

3桥梁工程

(1)龙江沙溪大桥:

长231.24米,采用9×25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桥宽19.0m。

(2)龙江渡口大桥:

长276.3米,采用10×25+1×20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桥宽19.0m。

(3)龙江剑溪河大桥:

长66米,采用1×30+2×16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桥宽16.0m。

1.3.2项目建设地址

广元市县县城。

1.3.4工程总投资构成

工程总投资为18010.63万元,投资构成见表1-1。

表1-1工程投资构成表

序号

工程费用名称

工程总投资(万元)

道路及配套工程

防洪提及绿化景观工程

桥梁工程

合计

建设投资

18010.63

1

第一部分工程费用

4965.46

6745.35

3468.00

15178.87

2

第二部分工程其他费用

1575.21

3

基本预备费

1256.56

建设期利息

0.00

铺底流动资金

0.00

工程估算总投资

18010.63

1.3.5资金筹措

本项目投资总值为18010.63万元(含建设投资及铺底流动资金)。

资金筹措方式如下:

1黑龙江省援建资金13000.00万元,用于龙江大道、大庆路、哈尔滨路、防洪堤、龙江大道沙溪河大桥、龙江大道渡口大桥工程的建设;

2地方配套资金5010.63万元,用于龙江大道大仓坝干道、龙江大道大仓坝横街、龙江大道剑溪河大桥、绿化及景观工程的建设。

1.3.6结论

目前县城区配套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河堤、排污、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居民生产、生活秩序极其混乱,人民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因此本工程的建设是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的必然趋势。

广元素有“川北门户、蜀北重镇”之称,县新城位于下寺镇,地处四川省北部,广元市西部,广南经济带中心,位于县北部,剑门蜀道中心,剑门关景区入口,素有川北“金三角”之美誉。

GZ40线成绵广高速,宝成铁路,国道108线在此交汇,嘉陵江干支流清江河横贯全境。

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新县城存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发展滞后等矛盾,扩容已是刻不容缓。

沙溪坝沙溪坝规划为商贸、教育区,是新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项目建设,修建防洪堤、连接桥梁、道路,可有效扩大城区规模,解决县城市建设发展的问题。

项目工程建设条件具备,建设方案可行。

建议尽快予以实施,为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章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理由

县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交通现状仍落后于周边地区,“瓶颈”制约因素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加之“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部分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特别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道路系统急需修建完善。

2.2项目区域概况及分析

2.2.1区域位置

县位于广元市西南部,县域南北绵延83.3公里,东西横亘61.5公里,幅员26.75平方公里,辖23镇34乡。

2005年人口达66.9万人。

其东临苍溪县、元坝区,西界绵阳市梓潼县、江油市,南连南充阎中市、南部县,北接青川县、广元利州区。

2.2.3自然地理

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大。

地貌形态差异悬殊,北部属单中低山窄谷区,约占区域总面积的11.1%,海拔多在800~1330米之间;中部的台梁低山宽谷区,约占区域总面积的62.2%,海拔多在600~1100米;南部属低山槽坝深丘区,海拔500~800米,约占区域总面积的26.7%。

地貌类型以低山地貌为主。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4.80C,年降雨量1086.6毫米,无霜期270天,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对于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极为有利,为多种动植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全县人均拥有面积为7.8亩,现有耕地73.38万亩,可利用开发的土地有301万亩,是发展林、牧业和多种经营的有利地区。

森林覆盖率为29.33‰,林材蓄积量为600万立方米,林木种类有150余种。

2.3城市现状

2.3.1道路交通现状

1对外交通

新县城外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铁路主要承担长距离的客货运输,公路承担短距离的客货物质周转。

铁路宝成线,公路国道108线,绵广高速从县城经过,交通区位势优越。

由于县城的搬迁工作近三年才开始,因此道路等对外交通设施严重缺乏。

目前,下寺火车站为四等小站。

2城市道路

目前,新县城正处于加速建设阶段,人口正在搬迁,许多设施还不完善,在道路先行的前提下,道路指标处于偏高状态。

道路现状面积为30.97公顷,人均道路面积为20.65平方米.

3公共交通

新县城居住人口少,多为以前当地居民,目前尚无一条公交线路。

4交通设施

除修城坝新建道路交通标线较明确外,其余交通基础设施如交通标志、标牌等的建设还有待加强。

2.3.2排水设施现状

县城目前无完整的排水系统,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雨污水经镇上少量的排水沟渠直接排入清江河及附近农田,对自然水体有一定的污染。

2.3.3防洪现状

县城主要受清江河威胁,最大流量8661m3/s(百年一遇)。

现修建有清江河北岸由清江铁路桥上一公里至修城坝尾的防洪大堤,防洪标准20年一遇。

2.4城市发展规划

到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

2.4.1道路交通规划

(l)对外交通

新建火车站前交通集散广场,在2010年前完成火车站客运站场的改造,将下寺火车站改造为三级站,积极推进国道108线等对外公路的改造,改善新县城的对外交通条件。

(2)城市道路

目前,新县城除修城片区初具规模外,沙溪、大仓、拐枣片区还处于以前的乡镇状态,道路等市政设施极不完善现。

因此在以后的城市建设屮,应充分利用交通导向性开发模式,将道路、交通、土地使用进行综合规划实施,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加速城市进一步扩张。

在2010年前,重点完善沙溪坝道路(龙江大道)。

新建大桥2座,加快国道108线等对外公路的改造,完成龙江大道沙溪大桥、龙江大道沙溪大桥建设,着重建设大仓片区路网,新建道路面积为36.84公顷,道路面积率为15.90%,人均道路面积13.58平方米。

2.4.2排水规划

为了保护水体,创建良好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县城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污水通过截污干管流入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入水体。

雨水根据各区域具体情况排入自然水体。

2.4.3防洪规划

考虑县城的具体性质以及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根据国家防洪标准确定清江河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沿清江河南岸修建防洪大堤,其中大仓片区共修建防洪堤2.4公里;拐枣片区共修建防洪堤2.7公里。

整治剑溪河道,局部地段截弯取直,出口设防洪闸门。

同时在沙溪坝清江河北岸支流汇入处设置防洪闸门。

2.5工程地质情况

2.5.1地形地貌

区域地形为构造侵蚀及溶蚀形成,山脉连绵起伏,河流深切,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貌变化大,清江河浅切割形成宽谷,河漫滩十分发育,多呈片状和带状分布,局部呈新月形或弓形展布,一般高出河水位0~5m。

沿清水河分布五级阶地,通常I至Ⅱ阶比较发育,以I级阶地面积最大,沿清江河断续分布。

除局部区域I、Ⅱ级具有镶嵌式结构外,一般Ⅱ级以上阶地为基座式侵蚀阶地。

Ⅲ至Ⅴ级冰山堆积,基座阶地大都遭到严重破坏,成为孤立的垄岗或丘包。

桥位处为U型沟槽地形,谷底高漫滩及I级阶地已规划为新县城。

2.5.2地质

1地层

根据现场踏勘及二十万分之一《广元地区区域地质图》,桥位区域发育有第四系河流冲洪积物、坡洪积物及侏罗系中统泥岩与砂岩,在斜坡地段普遍分布有不等厚残坡积物,在陡坡地段偶有崩积物等。

现分述如下:

(1)第四系残坡积物(Q4el+dl)∶主要由侏罗系中统泥岩和砂岩风化堆积而成,以粘性土为主,主要分布于丘陵斜坡、凹地地带,厚度变化大,局部有蠕滑现象。

(2)第四系崩坡积物(Q4c+dl):

主要由粘性土及砂岩碎块石组成,厚度变化大。

一般分布于陡坡下方地带。

(3)第四系坡洪积物(Q4dl+p1):

由粘质土、粉质土、砂土为主,含少量砾、卵石等,局部地段含有机质,厚度变化大。

主要分布于山间溪沟、冲沟地段。

(4)第四系冲洪积物(Q4al+dl):

分布于清江河及其支流的阶地、漫滩地带,以粉质土、沙土、砾卵石组成,二元结构,结构松散,具一定的分选性及磨圆度,厚度变化大。

地下水丰富。

(5)休岁系中统沙摸庙纽(Js2):

由紫红色泥岩与砂岩互层状组成,砂君主甲厚层~巨厚层状产出。

岩层层理发育,产状一般3100~330°<14°~25°。

含风化带裂隙水,富水性微弱。

2地质构造

项目区地处四川中坳陷燕山褶皱带的川北凹陷边缘,位于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之东南,龙门山印支褶皱带以东。

四川中坳陷燕山褶皱区:

构造线展向不定,变化较大,总的特征是:

呈东西向直延入南江幅内。

其组成地层为侏罗、白垩系。

侏罗系与下伏古生界及三叠系的接触关系有二种反映:

其一是角度不整合,其二是平行不整合。

从而在构造形态上也体显出土送与继承的两种形式。

上寺以东,至宝轮院、须家河一线,下体罗统“白田坝组”与上三迭统“须家河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寺以西,经竹园坝至马角坝一带,二者由平行不整合转为微角度不整合,最后“白田坝组”又以显著不整合超复在古生代地层之上。

上述以北地区,“白口坝组”同样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超复在下伏褶皱了的三送系以致更老的地层之上。

总之,上寺附近,正是这两种接触关系的过渡地带。

至于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以及其内统、组之间,则皆属于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构造形态上的总特征,表现为向南东不均匀缓倾斜的单斜构造。

地层倾角由北而南,有渐次减缓。

北部与龙门山印支褶皱带接壤的体罗系倾角较陡,可达26°左右,紧接着在短距离内就减缓到十余度,后经过一次平缓绕曲才稳定地以6°~8°向南东倾斜,抵南部时可缓到3°~4°。

东部因受南江幅新观背斜倾没端西延的影响,岩层局部南斜、南西倾或西倾。

2.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良好的道路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道路系统的完善将极大的提高城市的形象,为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故本工程的实施是必要和可行的。

2根据业主介绍及现场踏勘,整个县城没有完整的排水设施,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建设排水管道十分必要。

3县城防洪设施及不完善,部分为天然河道边坡,由于植被等的破坏,现已十分不稳定,急需修建防洪堤。

综上所述,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在,改变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刻不容缓,而镇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势必先行,因此该项目的建设十分必要。

本项目的建设,将为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县龙江大道建设工程的实施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

第三章道路及配套工程

“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范围巨大,县受灾严重,场镇内建筑物及市政基础设施破坏严重。

道路作为城市建设、救灾物质运送、灾后重建的先决和必要条件,在本次灾害中也未幸免,为了使灾后重建工作顺利的进行,救灾物质的快速有效的运送和分配,城市建设有条不紊的建设,对场镇内受损道路的修复和对必要道路的新建是迫切和必须的。

3.1设计总则

3.1.1设计原则

力求减少对原建筑和剑门关镇原始风貌的破坏,最大限度地控制道路挖填方,做到浅挖薄填;尽可能少或不拆迁,少占田地,少砍树木,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和经济林园;避免使用对环境可能造成破坏的材料;尽可能使工程与周围环境协调。

3.1.2执行的规范、标准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JJ37—90

3《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7《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1999);

8《全国通用给排水标准图集》(合定本)S1-S4;

9《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1994年);

10《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

1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3《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14《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15《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01

1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17《建筑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GB50057-94

18《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

1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20《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2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3.2道路工程

3.2.1设计标准

红线宽度:

40m、30m、24m、20m

道路等级:

B=40m、B=30m为Ⅲ级城主干路,其余为Ⅲ级城次干路

交通等级:

中型

路面类型:

柔性路面

设计荷载:

道路:

BZZ-100KN

设计车速:

40公里/小时

抗震烈度:

7度

3.2.2工程规模、范围及内容

1龙江大道道路工程:

道路长度2507米,红线宽度40米。

2大庆路道路工程:

道路长度1865米,红线宽度30米。

3哈尔滨路道路工程:

道路长度1948m,红线宽度24m。

4龙江大道大仓坝横街道路工程:

道路长度1413m,红线宽度20m。

5龙江大道大仓坝干道道路工程:

道路长度597m,红线宽度20m。

3.2.3道路平面

1平面布置总原则

道路是一个带状构造物。

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为路线平面。

道路的平面线形,当受各种因数及自然条件的影响(主要是地形、地质和地物)的限制而发生转折时,为消除道路的突然转折,使汽车安全顺适的通行,在转折处应设置曲线。

曲线一般为圆曲线、缓和曲线及其组合。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道路平面布置总体原则如下:

(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2)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3)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的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4)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的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5)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工程。

2本工程道路平面布置

本工程道路平面布置,主要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的总体原则、道路规划及现状进行布置,在道路转弯处根据规范要求,设置适当半径的圆曲线。

1龙江大道道路工程:

西起点与规划沙溪坝北侧道路交汇处,东止点与现下市老街交汇处。

2大庆路道路工程:

西起点与规划沙溪坝南北支路交汇处,东止点与现下市老街交汇处。

3哈尔滨路道路工程:

西起点拟建清江河桥南桥头,东止点与现国道108线交汇处。

4龙江大道大仓坝横街道路工程:

西起点与规划大仓坝西侧道路交汇处,东止点与规划大仓坝东侧支路交汇处。

5龙江大道大仓坝干道道路工程:

西起高速公路引道,东止龙江大道剑溪河大桥。

3.2.4道路横断面

1道路横断面布置总体原则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道路横断面布置总体原则如下:

(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

横断面型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限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

(2)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预留管线位置。

路面宽度及标高等应留有发展余地。

(3)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及交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

2本工程道路横断面布置

(1)横断面布置

道路横断面设计以不拆迁和尽量少拆迁为原则,在集镇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进行,横断面布置按道路类别、级别、管网布置、绿化等因素统一安排。

B=40m横断面布置为5m绿化带+5m人行道+14m车行道+5m人行道+11m绿化带。

B=30m横断面布置为6m人行道+18m车行道+6m人行道。

B=24m横断面布置为7m绿化带+5m人行道+7m车行道+5m人行道。

B=20m(大仓坝横街)横断面布置为3m人行道+14m车行道+3m人行道。

B=20m(大仓坝干道)横断面布置为3.5m绿化带+3m人行道+7m车行道+3m人行道+3.5m绿化带。

(2)路面类型

道路的路面类型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两种,相关比较见表3-1。

表3-1 路面类型比较

项目

沥青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

力学性能

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能够很好地承受车辆荷载施加的各种作用力;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塑性变形能力,能够承受较大应变而不破坏。

强度高、刚度大、板体性好,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扩散荷载能力

稳定性

较好,但对温度变化敏感,低温易开裂,高温易软化

好(水稳性和温度稳定性)

使用寿命

较长

行车

安全性

与汽车轮胎的附着力较好,可保证行车安全;有良好的减震性,便于汽车快速行驶、平稳而低噪音

抗滑性能好,能保证车辆在潮湿不利的路面条件下安全行驶而不滑行

建设工期

较短

工程造价

较高

日常养护

养护维修工作较简单,沥青可再生利用

正常的养护费用少

由表3-1可见,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各有优劣。

在道路建设中,两种路面类型均有广泛应用。

从使用防尘、降噪等多方面考虑沥青路面均优于水泥路面,经综合考虑,本可研报告道路采用沥青路面,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达到道路与周边建筑风貌相互协调的效果。

(3)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车行道结构层由面层、上基层、下基层组成。

结构组合自上而下依次为:

沥青混凝土,厚12cm(5cm+7cm);5%水泥稳定砂砾上基层,厚20cm;天然砂砾石下基层,厚30cm。

人行道结构组合自上而下依次为:

预制砼彩砖,厚6cm;水泥砂浆找平层,厚3cm;C15砼基层,厚15cm。

3.2.6工程量估算

本可研就该方案的主要工程量进行了估算,列于表3-2。

表3-2道路主要工程量

项目

材料及规格

单位

数量

龙江大道

大庆路

哈尔滨路

龙江大道大仓坝横街

龙江大道大仓坝干道

合计

开挖

土石方

m3

30000

28000

32000

22000

12000

回填

土石方(压实)

m3

40000

39000

55000

30000

15000

车行道

面层

沥青混凝土,厚12cm

m2

35098

33570

27272

19782

4182.5

基层

5%水泥稳定砂砾,厚20cm

m2

36351.5

34502.5

28246

20488.5

4328

天然砂砾石基层,厚30cm

m2

36351.5

34502.5

28246

20488.5

4328

人行道

面层

C20预制混凝土砖,厚6cm

m2

25070

22380

19480

8478

3582

基层

M7.5水泥砂浆层,厚3cm

m2

25070

22380

19480

8478

3582

C15砼,厚15cm

m2

25070

22380

19480

8478

3582

路缘石

C30水泥混凝土路缘石

m

5014

3730

3896

2826

1194

嵌边石

C15水泥混凝土嵌边石

m

5014

3730

3896

2826

1194

3.2道路配套排水管道

3.2.1排水体制

城市排水系统,大致可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即:

合流制排水系统:

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种管渠内集中排除的系统。

分流制排水系统:

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形成各自独立的管渠排水系统。

合理地选择排水系统的体制,是城市和工业企业排水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重要课题,它不仅从根本上影响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管理,而且对城市和工业企业的规划和环境保护影响深远,同时又影响着排水系统的投资和维护管理等费用。

通常,排水体制的选择应首先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应根据当地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

合流制是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全面截流送往污水厂进行处理,然后再排放,这从控制和防止水体污染来看,虽似合理,但将加大排水管道的尺寸,且污水厂处理构筑物的容积也将相应增加;另外,在采用截流式合流制的情况下,雨天尚有部分雨、污混合水通过溢流井直接排入水体,会对河流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分流制是将城市污水全部送往污水厂进行处理,可降低污水处理厂的构筑物规模,但初期雨水直接通过雨水管道排入水体,也会对河流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这是分流制系统的缺点。

但对污水系统的经济分析认为,分流制容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较符合当前城市卫生的要求,因此,分流制目前在国内获得广泛采用,是目前我国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发展的主导方向。

结合县的实际情况和规划要求,采用如下排水系统:

采用完全雨、污分流制。

3.2.2排水现状

本工程位于新县城内,现状排水管道极不完善。

3.2.3 排水干管设计

1设计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