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18849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doc

《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资料.doc

调色基础知识

(培训教材)

主讲人:

二零一一年八月份

第一部分、色彩学基础

在学习涂料调色方法之前,首先了解一些颜色方面的常识。

自然界中物体的颜色千变万化,人之所以能看见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发光体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光的辐射能作用于眼睛的结果。

不发光物体的颜色只有受到光线的照射时才被呈现出来,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线在物体上被反射和吸收的情况决定的。

颜色是指人眼受到物体一定波长和强度的辐射能量的刺激后所起的一种视角神经的感觉。

物体在日光下呈现绿色,是由于这个物体主要将白光中的绿色范围的波长反射出来,而光谱的其他部分被它吸收,如果在钠光灯下观察这个物体就看不出是绿色,因为钠光的光线中没有绿光的成份可以被它反射。

这里可以看出,物体的可见颜色是随光照光谱成份而变化的。

一个物体如果完全反射射来的光线,那么这个物体我们看来是白色的;如果它完全吸收投射在它上面的光线,则这个物体看来是黑色的。

什么是原色、间色、复色、补色?

 原色:

又称为基色,即用以调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

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

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

  三原色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色光三原色,另一类是颜料三原色,但在美术上又把红,黄,蓝定义为色彩三原色。

但是品红加少量黄可以调出大红(红=M100+Y100),而大红却无法调出品红;青加少量品红可以得到蓝(蓝=C100+M100),而蓝加绿得到的却是不鲜艳的青;用黄、品红、青三色能调配出更多的颜色,而且纯正并鲜艳。

用青加黄调出的绿(绿=Y100+C100),比蓝加黄调出的绿更加纯正与鲜艳,而后者调出的却较为灰暗;品红加青调出的紫是很纯正的(紫=C20+M80),而大红加蓝只能得到灰紫等等。

此外,从调配其他颜色的情况来看,都是以黄、品红、青为其原色,色彩更为丰富、色光更为纯正而鲜艳。

(在3DMAX中,三原色为:

红黄蓝)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原色的定义出发,还是以实际应用的结果验证,都足以说明,把黄、品红、青称为三原色,较红、黄、蓝为三原色更为恰当。

  

三原色

配图中左图是光的三原色,右图是颜色的三原色。

由于品红,青色颜料成本昂贵,故现实调配颜色更多以红、黄、蓝为三原色

   间色:

由两种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又叫二次色。

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

橙、绿、紫为三种间色。

三原色、三间色为标准色。

   复色:

由三种原色按不同比例调配而成,或间色与间色调配而成,也叫三次色,再间色。

因含有三原色,所以含有黑色成分,纯度低,复色种类繁多,千变万化。

   补色:

一种原色与另两种原色调配的间色互称为补色,如红与绿。

补色的特点是把它们放在一起,能最大程度地突出对方的鲜艳。

如果混合,就会出现灰黑色。

何为同色异谱?

   光谱反射曲线不同,但在某一条件下(特定的照明体、特定的观察者)色坐标相同的一对物体定义为同色异普物体,或条件配色对。

就说表现出同色异普现象。

同色异普程度取决于物体对的光谱反射率间的差异以及特定的光源和观察者。

因此,物体颜色与反射(透射)光的光谱功率分布有关,但不是一一对应,因而光谱分布不同的许多光能引起人眼同样的色感,即颜色混合同色异普现象。

同色异谱现象是人眼的分辨能力低造成的。

从颜色应用技术角度考虑,由于光谱上不同的刺激可以产生相同的视角反应。

因此不用相同的材料能得到颜色的匹配。

应用同色异普现象可以用无毒的颜料代替有毒的颜料,便宜的颜料代替昂贵的颜料来进行颜色复制。

调色三定律

   在具体的调色配色实验中,常运用下述三定律将不同的着色物质按一定比例混拼,进行颜色复制。

中间色律运用最多,在成本控制和环保限制中,替换律最常使用。

   中间色律:

任何两个非补色混合=中间色。

在色环图中运用非对角线上颜色配色,即运用中间色律。

   补色律:

颜色A+颜色A的补色=黑色,在色环中线两端的颜色等量混合为黑色。

   代替律 :

如:

颜色A=颜色B;颜色C=颜色D

   则:

颜色A+颜色C=颜色B+颜色D。

色彩的配置技巧

   邻近色的运用:

看色环图,一种颜色与左右相邻的颜色为临近色,任何颜色可以由其色相临近的两颜色调配而成。

由于临近色中含有较多的共同色素,容易取得调和的效果,两个颜色越临近,配置的颜色饱和度越高,越鲜艳;两个颜色距离较远,调配的颜色较暗淡。

   配色盘运用:

看色环图,在颜色中添加其对角颜色,将在体系中产生黑色,增加颜色中的暗淡。

在颜色中以白色冲淡,明度提高,颜色纯度下降,给人脏感。

24色环图12色环图

一般一个颜料有色调、饱和度、明度三个参数来去确定的,也称为颜色的三要素。

色调是指红、黄、蓝等不同颜色之间的颜色差别,决定光源的光谱组成和物体表面的所反射(或者透射)的各种波长辐射的比例对人眼所产生的感觉。

明度(也称亮度),指颜色的明暗深浅的差别,是人眼对物体的明亮感觉,一般手视角感受性和过去经验的影响,物体表现出对光的反射率越高,它的亮度就越高。

饱和度(也称纯度),指颜色的饱和程度,有时也称彩度,也就是在色调的基础上所表现的出的颜色纯度,可见光的各单色光是最饱和的彩色,当这些颜料中掺入白光越多就越不饱和,对光波的反射选择性就越差,对光波的选择性越强越饱和。

单一色不加其它的色为纯色,加入其它色变成为间色或者复色,两个同一色调的被涂物工件被不同的灯光或者日光照射时,两个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色光,这就是亮度的性质,一定色调的颜色又有强弱之分,这就是饱和度上的区别。

调色是每个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颜色的三要素可以用来区分有色涂料的差别,即只有当两个颜色的色调、明亮度和饱和度三个特性值都相同时,这两个颜色才能完全相同,如果其中有一个参数不相等,则这两个颜色就不一致。

涂料用的颜料通常可以按照生产方法、组成结构、功能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按生产方法,由生产方法可分为天然颜料和合成颜料,天然颜料中如锭青等,一般应用于涂料中的天然颜料较少,而合成颜料的有钛白粉、氧化铁系列颜料、酞菁系列、偶氮颜料、多环颜料等。

功能区分,按在涂料中的功能可以分为着色颜料、体质颜料(也称填料)、防锈颜料、导电颜料等,对于大多数功能性涂料,功能填料的应用显得非常重要。

按化学组成结构,涂料用颜料按化学组成结构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之分,无机颜料中钛白粉、氧化锌、氧化铁系列、钼铬系列、铝系颜料、金属颜料等,而有机颜料中如酞菁系列、偶氮系列、多环颜料等。

条件的允许的厂商可以划分更为详细的图表,或者是因为厂商内部编码的需要,可以举例如下:

第二部分、涂料调色过程中的色相

涂料所用的颜料由于颜料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表面状态、粒径大小、工艺和设备等因素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相,如碳黑是涂料中用的最广泛的颜料,当其粒径减小或表面增大时,碳黑的黑度会增加,光的吸收更多,反射更少,使人觉得更黑。

有些商家可能也遇到黑色怎么调都不“黑”的问题,就是色相问题!

了解色相对涂料调色非常重要,打个比方如果把调成和样板一模一样的定为10(表示十分满意了,无须再添加任何色料),那么我们从0到9这段过程比较容易做到,而从9-10这段过程,存在难度很大,调到最后,无须颜料,缺少的只是色相,加之不管国内、国外的颜料都存在不同程度色相批次差,以及涂料生产工艺不易控制性,所以一般客户处也允许有一定的色差范围。

第三部分、色样的艳丽度

无机颜料通常是保光保色性好,成本低,但颜料较暗(即不鲜艳),着色力低,而有机颜料通常表现颜色鲜艳、着色力高、成本高、保光保色性差等,当然,有些大公司色有机颜料的耐光达7级以上(耐光1-8级,8级为最高等级),耐候在4级以上(耐候1-5级,5级为最高等级),但是价格极其昂贵,所以有此种颜料制成的粉价格成本也高。

根据色样的艳丽度,结合价格成本,调试出标准的颜色配方。

第四部分、电脑调色与人工调色

涂料调色技术主要有实色漆调色,透明漆调色等,通常在拟定调色配方以前,要根据颜色样板或按某一实物的颜色来进行分析,首先了解色相范围,由几种颜色组成,哪种是主色,哪种是副色,色与色之间关系如何,各占比例约多少,然后根据经验初步拟出调色配方,再经小样调试,调色时,先加入主色,再以着色力较强的颜色为副,慢慢间断地加入并不断搅拌,要随时观察颜色的变化,取样抹、刷、喷或沾在干净的样板上,待颜色稳定后与原始样板比色,在整个调色过程中必须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

从减色法的原理可以看出,若样品与标准板比较,过红可以采用减色法或加青,过绿可以采用减绿或加紫,过兰可以采用减兰或加黄的方法调整,反之亦然,因为黄、青、紫和兰、红、绿互为补色,但是颜料的这种混合将导致明度下降,可以用黑、白来调节混色的明度。

  目前涂料生产厂家一般备有黑、白、红、绿、兰、黄、青、紫等色浆用于调色,在进行实色漆调色时,多采用浅色域在白基础漆中加小于5%的高浓度色浆调色,深色域使用清漆加固定量色浆的调色方法。

而透明色的调色则选用的是一些透明颜料浆或染料液,透明色的颜色变化还受到涂层的厚度及底材的影响,在实际调色比色时应该在规定的厚度及底材上进行比较。

了解了这些涂料调色的基本知识,在工作中勤学多练,会很快掌握这门技术的。

就调色的方法而言,现在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电脑调色

采用现代调色技术生产有色涂料是当今国际发展的方向,电脑配色必须具备如下的条件:

整个配色系统的硬件、分光光度计、计算机、软件、配色程序、最好一家企业生产,电脑配色基础数据建立过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目标色的颜色,通过计算机将其转成电信号,有原存储的基础数据进行比较,经计算得出接近目标色相的涂料配方。

作为出报告给客户,必须用到电脑测色。

但是某些情况下电脑测色显得很不适合,如金属粉、珠光、花纹粉等,测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明显的是直接向涂料成品中加入颜料来调整颜色的,用不同的颜色的涂料成品调配出来的颜色。

国内基本上没有厂商应用真正意义上的电脑配色,具体表现在影响涂料颜色的变化因素太多,例如:

温度差异;生产工艺难控制差异而引起的色差;烘烤温度的不同影响色差;颜料的称量精度色差;电脑提取颜料造成的色差;其它的如大多数颜料具有吸湿性的,如果仓储状态不好,含水增加,而致颜料强度降低。

二、人工配色

由于涂料的电脑测色局限性,所以人工配色在现在尤显得还很重要,有条件的厂家可以做到一些数据库,对一个颜料进行单色板系统实验,对给定颜料制成三个色阶:

少加或不加白色颜料的高饱和度色板;加入大量白色颜料冲淡的浅色色板;加有黑色颜料的深色色板。

通过数据库的建立需要获得如下的相关信息:

该颜料的着色力、遮盖力,以在烘烤过程中温度与时间所造成的变色程度,最后的结果应该有详细记录(如固化条件、用途和要求、比色条件、以及色差范围的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对该颜料就有了比较充分的性能掌握。

由于仪器配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仪器配色的效果最终还是要靠目测做最后的鉴定,所以人工配色在近一段时间里还是主要的调色手段。

近几年来,随着高性能涂料的应用领域不断的扩大,不同着色风格也呈多样化趋势,为人们的生活点缀美好的空间,涂料配方师在颜色设计或颜料搭配时,应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和要求进行选色,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做到与样品一致,达到一种较完美的颜色!

涂料调色经验谈

一、调色方向与基本性质

调配准确色调的关键,首先要熟悉色母的特性,掌握颜色的基本性质,包括主色群、颜色偏向、洁净度、侧向明暗度、侧向颜色变化等

二、学会总结经验

 在调色过程中,不断的正确的总结经验,对提高调色的准确性和速度有很多帮助。

总结经验不妨在以下方面试试:

1、以主色群进行归类,比较各类色母的特性。

同时关注他们的细微不同。

2、将常用的微调色母归纳到一起比较,看看在微调中,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该色母。

3、归纳特殊色母在不同颜色中的变化规律。

如微量黑色母在浅相细银粉中,会正面变浅,侧面变暗。

在浅色粗银粉中,会使正面变黄,侧面变暗。

而只有在深色漆中,才会使颜色变得更黑更暗。

三、形成先想的习惯

 在调色过程中,常常按习惯把某一色母加进去,有时加错时,再去补救往往很困难。

甚至加错一个色母,无法调回去。

因此在加某色母时,应该想想加了该色母,色相往什么方向走,对正面抑或对侧面有什么影响。

如果加过或加错,如何补救回来。

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不久掌握该色母加在复合色中的色调变化规律,也节约了时间和材料成本。

颜色的功能

合理的色彩布置在创造舒适的作业、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色彩调

节可使环境变得更加明亮;减轻眼睛和全身的疲乏;增强工作的乐趣,提高劳动效

率;创造一个特定的环境,体现某种风格和情调;减少事故和灾害,提高工作质量;

增强对物质的爱护心理等。

体现在室内建筑方面,当涂装暖色调的涂料,如红、橙、黄系列,使人联想到太

阳、火焰而产生热烈、温暖的感觉。

涂料冷色调的涂料,如绿、蓝、紫颜色系列,使

人产生凉爽的感觉,仿佛处于绿色的环境之中。

当降低色彩的鲜艳度,避免产生补色

残像、避免色彩多而杂的配色,使照明光的颜色接近自然光时可防止眼睛和全身的疲

劳。

色彩与安全也具有密切的联系,许多颜色已成为世界通用的一种语言。

红色,是

强烈的刺激色,又叫兴奋色,多用于提示危险的标志。

黄色,是醒目色,在交通管理

中,用作警示的作用。

蓝色,是冷色,具有平静、凉爽的特点,在工业中用作管理设

备上的标志。

绿色,是背景色,对人的心理不起刺激作用,不易产生视觉疲劳,给人

以安全感,在工业中多用作安全色。

其他颜色,也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白色,具有

减色作用,减少强烈的色彩时,加入适量的白色来解决。

调色过程中有如下技巧。

(1)调色时需小心谨慎,一般先试小样,初步求得应配色涂料的数量,然后根

据小样结果再配制大样。

先在小容器中将副色和次色分别调好。

(2)先加入主色(在配色中用量大、着色力小的颜色),再将染色力大的深色

(或配色)慢慢地间断地加入,并不断搅拌,随时观察颜色的变化。

(3)“由浅入深”,尤其是加入着色力强的颜料时,切忌过量。

(4)在配色时,涂料和干燥后的涂膜颜色会存在细微的差异。

各种涂料颜色在

湿膜时一般较浅,当涂料干燥后,颜色加深。

因此,如果来样是干样板,则配色漆需

等干燥后再进行测色比较;如果来样是湿样板,就可以把样品滴一滴在配色漆中,观

察两种颜色是否相同。

(5)事先应了解原色在复色漆中的漂浮程度以及漆料的变化情况,特别是氨基

涂料和过氯乙烯涂料,需更加注意。

(6)调配复色涂料时,要选择性质相同的涂料相互调配,溶剂系统也应互溶,

否则由于涂料的混溶性不好,会影响质量,甚至发生分层、析出或胶化现象,无法使

用。

(7)由于颜色常带有各种不同的色头,如果配正绿时,一般采用带绿头的黄与

带黄头的蓝;配紫红时,应采用带红头的蓝与带蓝头的红;配橙色时,应采用带黄头

的红与带红头的黄。

(8)要注意在调配颜色过程中,还要添加的哪些辅助材料,如催干剂、固化

剂、稀释剂等的颜色,以免影响色泽。

(9)在调配灰色、绿色等复色漆时,由于多种颜料的配制,颜料的密度、吸油

量不同,很可能发生“浮色”“发花”等现象,这时可酌情加入微量的表面活性剂或

流平剂、防浮色剂来解决。

如常加入0.1%的硅油来防治,国外公司生产的各种表面活

性剂,需分清用在何种溶剂体系,加入量一般在0.1%~1%。

(10)利用色漆漆膜稍有透明的特点,选用适宜的底色可使面漆的颜色比原涂料

的色彩更加鲜明,这是根据自然光反射吸收的原理,底色与原色叠加后产生的一种颜

色,涂料工程称之为“透色”。

如黄色底漆可使红色更鲜艳,灰色底漆使红色更红,

正蓝色底漆可使黑色更黑亮,水蓝色底漆使白色更洁净清白。

奶油色、粉红色、象牙

色、天蓝色,应采用白色做底漆等。

影响颜色测定的因素

(1)光源的差别在阳光、日光灯、钨丝灯等光源下,每一种照明都使同一个

被测物体看起来不一样。

因此,国家标准GB9761-88在对色漆的目视比色评判时,做

出了详细的规定。

2)观察者的差别每个人眼睛的灵敏度总是稍有差别的,甚至认为色觉正常

的人,对红或蓝仍可能有所偏倚;随着年龄的增大,视力也会改变。

(3)尺寸的差别覆盖在大面积上的颜色比覆盖在小面积上的看起来更明亮和更鲜艳,这就是所谓的面积效应。

挑选大面积的物体却根据小面积的色样会产生错误。

在进行目视比色时,试板和参照标准板都应当是平整的,尺寸不应小于120mm×50mm。

试板应按照GB9271规定进行前处理,按GB1727规定或商定的方法涂漆。

试板应充分干燥且漆膜厚度应与标准板一致。

(4)背景的差别放在明亮背景之前的物体看起来要比放在暗淡背景之前的显

得灰暗,这称之为对比效应。

(5)方向的差别国家规定,进行目视比色时,眼睛至样板的距离为500mm,在自然光下进行观察时,必须保证从一个方向观察试板,例如接近直角方向观察。

在比色箱中进行观察,使照光以零度角入射,人眼以45度角观察。

(6)光泽的差别当被测物体表面光泽不一时,光泽高的表面颜色显得鲜艳,光泽低的表面颜色显得暗淡。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